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知识
“李屯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知识,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知识
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必备知识分享 这7种主要叙述结构你知道吗?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平行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说是逻辑最简单、信号最明显、入门最快速的一类。一般来说,教授会在引出主旨之后,通过并列的几个方面来描述某种现象、解释某种原理或者描述某种事物。当然,每一个方面会有具体深入的解释和举例说明。这里注意的是,也许每一块的内容具有共同点,但是相互之间是独立的,没有比较、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头,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11 Lecture 4,教授引出主旨”The ‘Four Ms’: Market, Media, Money, Message. All are important areas to focus on when creating your advertising plan. We will look at them one by one.”通过最后这句话可以预判文章的结构,在主体段分别讲解了这四个M的原则。在听主体段的过程中要注意first, second, and then, finally或者提问之类的话题转变的信号词。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假设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说是平行结构的一种衍生体。主要的特点就是教授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解决方案或者产生原因提出了猜想和假设,可能是深入剖析一种假设,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22 Lecture 1中对于state形成原因是environmental approach的分析;也可能是同时提出了几种假设,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22 Lecture 2中young sun paradox的几种solution猜想。
基本上,提出的假设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确定性,所以要特别注意描述、解释内容之后的转折点和教授的评论。比如出现了”but not everyone agrees with the theory. It definitely has some weaknesses.”或者教授评论如”so, there’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we will get an answer to that piece of puzzle one day.”那么要注意可能会对教授的态度出题。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时间顺序
这种结构是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层层递进来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听的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点对应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对应的细节可能会考到排序题。一般,这种结构在Art和History学科中考得较为频繁,但也有可能穿插在Astronomy等学科中。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对比结构
对比的lecture结构也比较清晰,一般教授会在开头引出两个或三个概念,在主体段进行逐一介绍。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比列举的信号,以及对比的结果(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列举的点可能会比较零散,所以要利用好笔记,记下甚至minor detail,因为比较容易出表格题。
虽然由于细节冗繁文章较长,但只要把握了对比的考点,还是能够迎刃而解。这类结构在不同学科中都有可能涉及,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13 Lecture3对比了法国香颂诗和浪漫主义诗歌,托福官方模考套题1 Lecture 4对比两种土拨鼠的适应环境的行为变化等。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描述结构
这类结构教授一般会客观描述一些艺术人物、事件、动植物等等。文章开头老师引出要描述的对象,主体段描述对象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听的过程要特别注意描述的细节以及专有名词的解释。
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24 Lecture 1中,教授开头引出 “for today, let’s look at a reptile, a predator that hasn’t evolved much in the last seventy million years.”那么接下来教授就对这种爬行动物的特征进行一一描述和介绍。托福官方模考套题21 Lecture 4中,教授直接说明了描述对象 “so today we are moving on to Alice Neel”然后主题段分别描述了该人物的生平、绘画风格、作品等。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理论阐述
这类lecture和描述的比较类似,注重于教授对某种学科理论的解释。屏幕上的小黑板会出现专有名词的拼写。听的过程中,不用特意去记名词所有解释。以听懂理解为主,如果有特别明显的特征,可以辅助笔记,有时候理论的解释只是为了后面考点的理解做一些铺垫。其实这类考点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因此要多注意分段、话题转变的点。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理论演变
这类讲座侧重的是理论演变的过程,结构上不大容易识别,且细节跳跃穿插进行,难度较大。比如托福官方模考套题21 Lecture 3关于毒蛇的祖先问题,教授结合了传统理论引出了最新的研究(based on DNA)并比较了两种理论的优缺点。
以上就是托福听力讲座类的7种常见叙述结构汇总盘点,大家如果能够全部掌握这些结构的概念,面对信息量较大的讲座类听力素材时相信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关键信息了。
托福听力考前一周复习冲刺应该做什么
还有一周就要上托福考场的宝宝们,心里都有些紧张,虽然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但是还希望临阵磨枪,在考场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考试之前应该如何应对压力找到最佳状态呢?最近经常有同学问这个问题,所以诞生了这篇考前一周该干什么的攻略。
首先,托福模考这件事是建议不管任何分数段的同学都去做一下,因为听力需要精神集中,而在我们听力水平没有达到母语的情况下,做听力当然会很耗费精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考场上做到加试最后一套题的时候比较难以集中精神。所以考前一定要找一天时间做9篇文章,以免在考场上不适应。
对于平时托福听力分数大概在14-21区间内的同学,建议快速复习之前的盲点。
这个分数区间的大部分同学平时做的内容应该都是精听,不管用什么方式记录,一定留存了很多精听笔记,包括你平时不认识的单词和表达,听不出来的单词和表达,连读弱读等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平时这些也都有复习,那么考试前两天就是快速过一遍。尽量对照精听笔记,把听不出来的位置重听一次。
对于平时托福听力分数分数大概在21+以上的同学,需要接触尽量多的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有很多问题在于见的题目比较少,如果你平时听力底子还不错,只是积累量不够,或者你是打算裸考,很多背景知识缺失,比如理工科的同学说到Renaissance的时候不知道在讲文艺复兴,这种情况尽量在考前多见一些tpo,尽量多泛听,多见不同的题材。
但是如果你不是裸考,已经准备过很久了,之前也复习过很多,那么可能是你听得慢,所以考前突击听力重点要放在曾经听过的那些旧题上,尽量把之前听过的文章都拿出来快速过一遍,按照自己情况配合影子跟读加快反应速度。
不管怎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考前抱佛脚只是最后的策略,平时一定要复习听过的素材,千万不要一味做新题。
托福冲百必备的听力复习方法
听懂文本
在这个分数阶段,学生的基础理解是没有大问题的,基础词汇量广度是足够的,但是在反应速度上是有所欠缺的——不能即时理解消化文本内容,听到信息的时候还需要反应过程。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词。
刚才说,学生的基础词汇量广度是足够的,但是学科词汇会有薄弱,这就会增加自己的理解成本。同时词汇的听力熟练度是不够的,单词见到才理解是不达标的,必须要在听到这个词,亦或是在词组中听到时,便能立即理解,才算是合格。
这种熟练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比方说背诵单词的时候,要调动听说读写四个行为。我们很多的单词书的封面上都有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获取音频,背单词的时候先听到这个单词的发音,找到重音和节奏,先背诵正确的发音,跟读出来,每个音节的单词组合基本规律就已经出来了,然后再落笔写几次这个单词,边写边说出来字母组合。
另外在单词自检中,一定要增加听力方面的检查,如果做不到听到秒理解,那就说明不够熟练,要周期性的反复复习。单词这个大关解决,很多细节题目就都可以根据听到的内容找到题目选项中的对应,稳拿分数。
记忆重点考点
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听完文章后对于文章内容基本清楚,但是不能即时把文章逻辑结构串联起来,没有文章整理逻辑的概念,同时对于说话人特定的话语功能及对应题目的把握是不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TPO听力行文的常规架构。
比如说生活对话中经常会遵循目的—原因—解决方案123的逻辑展开,这三点也是对话中的常考考点。再比如说,讲座常规的两类结构是线性和并列,其中并列结构经常的逻辑展开形式是问题—解决理论1234,或者问题—解决方案1234,那么每个解决理论都会必考错误的原因等。当然并列和线性还有其他的展开形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但是学生先从宏观和角度培养大局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文本逻辑架构的理解。平时学生在自己练习的时候,可以用脑图总结文章的逻辑结构,梳理文章脉络,通过结构的梳理预判题目可能出现的位置,增加对考试的熟练度,形成题感。
同时,听力的题目除了主旨题和重听题以及多选题之外,其他的
单选基本都是按照行文顺序出题的,比如说第三题单选找答案的位置基本都在文章的2-3分钟之间,所以梳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立即定位到正确答案的位置,排除掉因为定位错误的干扰选项。另外培养整理结构的总结和分析,还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总结内容主旨,抓取开头目的主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正确率。
除了上面讲到的,在听的过程中就掌握到出题人考点,是突破24分的一个方向,但是有的时候记忆并不是十分准确。我们在听力过程中只能记住5-9个组块内容,听到的信息越多,遗忘的越快,通常听完全篇之后,我们对于最后呈现的内容遗忘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内容,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为了避免听懂了却因为遗忘而选不出来答案的问题,我认为笔记还是要记的,但是笔记绝对不是听力的机械重复。笔记一定是我们在听懂的基础上对于内容的精细加工,也就是对于上面讨论的逻辑结构和考点的理解和记忆。归根究底,还是要先听懂,才知道该记什么。盲目的机械记忆,既没有意义,也会对听力的理解过程产生干扰。
排除题目
上面讲的两个问题都是在处理听懂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会有疑问,明明听懂了,但是题目还是选不出来。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听力的题目有八种,即内容主旨,目的主旨,细节,说话人态度,话语功能,结构,连接上下文和推断题目。
如果上面两个层面的问题解决的话,那么目的主旨,内容主旨,细节,结构这类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较难把握的就是态度题,功能题和推断题。态度和功能是需要注意特定提示词的,比如说话人提到自己的观点,或者一个人物的想法,都必考态度。
还有如果在行文过程中,老师举例,类比或者举证,这三类题目就必考功能。最难的其实就是推断题目,一般来说,推断题听懂原文是不够的,因为答案一般都跟原文长得不像。这种题目需要我们能排除掉其他三个错误选项。错误选项一般有没提及,细节错,位置错的特征,熟练掌握结构,梳理好文章脉络,基本上可以把错误的选项排除。
总结一下,想要突破24分的瓶颈,顺利突破百分大关。要注意的方面有三项:
加强单词学科词汇和基础词汇的听力熟练度,减少理解的成本;
每听完一个文本必做逻辑结构脑图,梳理结构,主旨和话语功能,并且有意识的精简笔记,不要机械记忆;
仔细分析错误选项,正确归因,结合题目考察题型分析出题人的考察意图。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每天规划这三项的加强,持之以恒!
托福和雅思听力的区别是什么 哪个更难?
托福和雅思的差别是什么?同样都考察听力,托福和雅思有什么不同?哪个考试更难呢?北京新东方韩冰老师在此为大家详细分析托福和雅思听力的差别,以及到底哪个考试的听力更难。
托福听力考试最大的特点是语速要快出雅思考试一截。很多一开始准备托福听力的朋友会被托福的语速吓坏,听上十几秒就有眩晕感。不过两个考试的不同命题方式很好的平衡了语速上的差异。托福考察细节的题目较少,主要考察结构、语段功能,所以并不需要完全听懂每句话,每个词。而雅思对于细节的考察较多,比如念的电话号码、所描述的地理位置等,所以语速不能过快,要给应试者足够的时间进行信息处理。
同时托福听力的话题和内容更加专注在校园场景,而雅思的听力内容涉及会更为广泛。比如剑桥雅思14第四套题目第一个对话,一个人要去定一个酒店房间开生日派对,第二个独白是一位酒店管理人员向宾客介绍酒店的设施,这类social needs类话题场景在托福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而该套题目的第三个对话是教师和学生讨论课程,以及第四个独白是一个关于marine archaeology的讲座,这个托福的话题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一点,雅思听力因为填空题很多,所以非常注重单词拼写。如果说阅读中的填空题可以从原文拷贝,那么雅思听力就真的是硬碰硬的单词拼写功力了。
篇2:托福听力讲座类LECTURE如何解答
托福听力讲座类LECTURE如何解答
1、主旨题找线索遵循首尾原则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讲座的行文方式都是由教授开门见山地讲述通篇的主旨,所以针对主旨题必须听明白的就是首段了。结尾方式则比较多样化,时而首尾呼应,时而深化主题,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和开始不一致或者相反的结论,这时主旨题的正确选项则应该从结尾处对应获得。
2、文章结构题按照顺序原则记重点
一般来讲,如果听到类似基数词“one, two, three”,或者序数词“first, second, third”,亦或像逻辑顺序词“to start off, to begin with, and, another, also, something else”。还有“yet another, last but not least, that’s when the concept of X comes into the picture”之类的信息,那么这篇讲座的结构一般就可以被轻松地定性为是“总分结构”,而且考生应该了解,所有上述的提示词之后必定会出现一个分论点,必须做记录,因为对应会考查细节题。
3、推断题必须把握好定义原则
一旦文章当中出现了针对某个词或者某个概念的定义性解释,那么这个被解释的词或者概念一定我们笔记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个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往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而且对这个词的理解程度很可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因为文章的其它部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概念而展开的。很多推断题就是基于某个定义而考查的。
4、细节题请重视举例原则
平时生活中我们举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去解释抽象的概念,在托福听力中也不例外。那么大家除了要听到“for instance, let’s take X as an example”这类短语,还要留意诸如“say, it can, one typical” 这类词,而且一定要知道这些实际的例子到底是为了解释哪个抽象的概念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找出分论点和细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勿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题目方面可以设置成:在题干中给出分论点,要求选出对应细节的细节题;也可以设置成,在题干中给出细节,要求选出对应分论点的组织结构题。
托福听力:精听与泛听的结合
材料的选择
精听的选材很重要,比如托福听力历年的真题,SSS等,就是很好的精听素材。而且精听的练习要选择比较集中的时间,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答题,答完题之后进行详细精听。泛听与精听所不同的是,泛听可以广泛灵活的选择听力素材。每天可以抽出半个小时,新概念英语、托福听力练习,BBC、CNN等都可以拿来听。
练习步骤
精听是指一边听一边看着原文,手上拿着笔,划出自己不认识或似曾相识但反应不过来的词,一边放录音,并且嘴上跟读,反复几遍,一直听到可以不看原文彻底听懂为止。泛听不用像精听那样每个细节都得突破,只需要把握住整体的语流,听懂说话人的大概意思就可以。而高质量的泛听,指的是必须全神贯注的听。
精听泛听相结合
在准备托福听力的时候可以采用“粗细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托福听力的语音问题。所谓的“ 精细相结合“指的是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指在进行大量泛听的同时,选定某些段子进行精听。通过精听可以掌握单词的弱读、连读、爆破和省略等语音规则;而泛听帮助我们处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之中,练习自己发音的语调和语感。
注意事项
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的练习都要避免以下这七种误区。第一只做题。不可否认的,无论什么样的方法,托福听力水平提高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会放在“听”本身上,只有足够的题量用来把耳朵叫醒,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事半功倍。第二,无解析。只有有了准确精辟的听力材料解析,才能使考生们明白,何处对,和出错,该如何改进才能提高托福听力的实力。第三,贪图量。高质量的听才是提高托福听力能力的唯一标准。第四,没分类。通过对听力进行分类练习帮助同学们对听力的整体有更好的把握。第五,只一遍,对于听力不进行反复的听,只听一遍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第六,缺精选。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针对托福的经典的话题进行,只有对这些熟悉了,对托福听力才有帮助。第七,看不懂。看不懂听力原文要想办法让自己把这些内容都弄懂。
托福听力:怎样备考词汇内容
一、培养语音意识
培养语音意识对于学习听力词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考生就可以利用发音规律来记单词,从而扩大词汇量,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其次,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熟悉了单词的发音,就可以提高对单词的反应速度。
培养语音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掌握正确的发音;(2)加强拼读练习。首先,要想掌握正确的发音,考生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一下语音知识,了解音节、音素以及重音、连读等各种语音现象。其次,考生还要加强对音标和单词的拼读和拼写练习,养成以音形结合的方式来记忆单词的习惯。
二、分类记忆
事实证明,同时记忆具有语境联系的几个词要比单独记忆一个词速度要快。所以,我们在学习听力词汇的时候可以将单词按照不同的主题、场景、领域等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把表示温度的词放在一起:freezing,cold,chilly,cool,warm,hot;同样地,把表示风的词放在一起:breeze,wind,gale,hurricane,tornado,typhoon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语境来记单词,也就是把单词放在句子或段落中学。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不认识的单词挑出来形成一组新词,进行学习和记忆。文章的背景会赋予单词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记起来会比较轻松,印象也会比较深刻。
三、把阅读词汇向听力词汇转化
一个单词考生能读懂,但不一定能听懂。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重阅读、轻听说导致的后果。事实上,听觉和视觉是听力和阅读的主要感知方式,在训练不同的英语技能时应该有所侧重。我们在学习听力词汇时,应该尽力缩小阅读词汇和听力词汇之间的差距,重点抓“听”词的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阅读词汇,要增加“听”的机会。可以采取“先听后看,听读结合”的方法,将“音”和“形”结合起来。
四、具体学习方法
第一步,选词。可以从学过的阅读文章里挑选生词,把自己读不准的词做好标记。
第二步,借助电子词典,掌握每个单词准确的发音。
第三步,利用电脑或手机等工具对单词进行录音,录音内容包括单词的发音、拼写和词义。
第四步,通过反复听的方式,建立音和义的联系。
第五步,对书面材料进行复习,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已听熟的词汇再复习一遍。
托福
篇3:托福听力讲座类lecture一遍听懂4个要点精讲
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备考重点分析
想要听懂托福听力的讲座lecture,考生首先要做的是打好能够听懂的相关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单指某一项技能,而是需要大家具综合性的应对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正视讲座类的分数价值
托福听力中讲座的数量是对话的两倍,同时所占的分数比例也是超过总分值的60%,因此重要性更在对话类之上,毫无疑问是听力备考时更需要考生关注的部分。
2. 理解讲座类的表现形式
讲座类展现的是美国大学课堂上的真实场景,主要由教授教课为主,也偶尔会有一些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而因为是讲课,所以讲座类的内容都是以专业学术性的话题为主,也视话题本身的专业度也会引入数量不等的学科类术语生词。因此考生需要对讲座中不同课程话题的术语词汇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学习记忆,提升理解讲座的能力。
3. 培养听讲座的笔记能力
由于讲座类为课堂授课情景,因此其素材的篇幅长度要远超对话类,这也就意味着讲座类中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大家都知道听讲座一般都是要做笔记的,托福听力讲座的笔记能力也很重要。大家在备考时需注意培养边听边记的做笔记能力和习惯,以避免遗漏可能成为出题点的细节信息。
篇4:托福听力讲座类lecture一遍听懂4个要点精讲
想要做到托福听力讲座一遍就能听懂,下面这4个要点大家需要做好:
1. 听懂开头抓主题
首先,大家需要在开头部分就集中精力听懂这段课程的主讲话题。这一点并不难做到,因为一般来说大家听讲座刚开始注意力都是相对集中的。而讲座类听力在正式开始前也会给出一个简单的提示介绍告诉你这篇听力素材的大致学科方向。同时讲座类听力基本上也都是开门见山上来就会讲主题,所以听懂开头抓住主题并非难事。
2. 主动预测后续内容
抓住主题不难,但抓住主题之后还需要做什么就很关键了。不少同学听不懂讲座内容,问题在于缺乏积极主动性,始终在被动接受信息听到什么记什么,而没有主动去思考后面可能会讲什么。小编建议大家适当培养一下主动预测的思维习惯,抓住主题后思考一下之后可能会听到的讲座内容。比如主题提到了考古类话题,那么大家就需要努力回想一下历史类话题可能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的术语词汇和背景知识了。这样做会帮助大家更好地听懂讲座的后续内容。
3. 整理课程叙述结构
老师上课都是有讲义的,会按照一定的叙述结构和逻辑顺序来讲解课程内容。托福讲座类素材也是一样。考生想要迅速听懂讲座内容,就需要学会整理和理解课程的叙述结构,再已经完成预测的前提下一边听一边归纳好叙述脉络,如此才能跟上说话者的讲授思路并且更有效率地记录下重点信息。
4. 合理推测生词词义
最后一点和词汇有关。虽然已经提前准备过了对应课程的术语词汇,但考生往往还是会在所难免的遇到一些术语类生词。所以大家需要学会合理的应对突然出现在听力讲座中的生词。心理上大家需要做好会遇到生词的准备不要因为慌张而打乱自己的节奏。另外也需要学会结合生词上下文的内容来推测生词的意思。一般来说如果是较为核心的生词,紧跟在生词之后就会有注解说明,大家只要稳定心态往下听,往往都能听到具体解释,生词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总而言之,讲座lecture在托福听力中还是比较重要的,而且本身也有一定难度,想要做到一遍听懂大家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考训练。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备考重点和要点,小编建议大家认真了解学习,相信会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帮助。
托福听力:不同的表达方式
Oh my god! &Gosh!
英语有很多感叹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可能是Oh my god,它的中文意思就是“我的老天!我的上帝!”一般用于表达惊奇、喜悦、或愤怒。
Oh my god! I've never seen a spider like that!!
老天爷!我从没有见过那样的蜘蛛!
Oh my god! Oh my god! I was accepted by Yale University!
噢,我的上帝!我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Oh my god! How many times do I need to tell you not to eat with your mouth full?
天哪,我得告诉你多少遍不要在嚼东西的时候说话?
还有一个和它用法几乎一样的短语:Oh my gosh! 有时简略为Gosh!
Oh my gosh! This room is a mess!
天!这屋子真是乱死了!
Gosh! Would you stop screaminglike that! People try to study here.
天哪,你能别那么嚷嚷吗?这儿可有人要学习。
Holy Cow!
表达惊讶等语气,还可以用Holy Cow! 意思和Wow! 差不多。不过这个短语用的不如上面两个那么广泛。
Holy cow! Your new Jag is so cool!
哇!你这辆新美洲虎可真酷!
Jesus (Jesus Christ)!
Jesus也可以表示惊讶、震惊或恼怒=天哪
Jesus, just look what a mess they’ve made!
天哪,看看他们搞得一团糟!
Shoot
当用英文说“该死”、“倒霉”时,大部分人会想到Shit 或者Damn,这两个词的确可以表达“该死”“倒霉”的意思,但它们都是脏话。可用Shoot! 它只有很轻微的诅咒意义,可以放心大胆使用。
Shoot! I left my purse in the car!
倒霉!我把手袋都落在车里了!
Whoops!
Whoops! 通常是讲话的人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或忘了什么事时用的。比如一个孩子洗碗时不慎打破了盘子,他可能就会说:Whoops!
Whoops! I accidentallydeleted all the files in this folder.
糟糕!我不小心把这个文件夹里文件都给删除了。
Ouch!
如果你被什么东西刮碰蹭,或被什么东西弄伤了,用什么感叹词合适呢?Ouch! 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Ouch! I was bitten by a bug!
嗷!我被小虫子咬了一口!
托福听力:高分原则
三个原则是:有恒,即持之以恒;有序,循序渐进;有量,要有一定数量的听力训练。四个字:3、6、9。什么是3?就是最好每次坚持进行至少30分钟的听力练习。6呢,一个星期,即进行至少6次的听力训练。9是一个层次的听力练习,至少要听够90篇以上的数量,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大训练量。
“有恒”的道理,就不用说了。任何学问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个道理。没有恒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学英语的人何其多也,但真正学成的,比例很有限,为什么呢?除了学习方法、天份等因素外,主要是没有坚持下去。听力练习,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有序”,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适用于任何学科。只要科学地评判自己的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循序渐进,逐步攻克,并一步一步向前攀登。
“有量”的原则非常重要。过去,人们对这个“量”的原则重视不够,或者强调不够。尽管人们都懂得“量变引起质变”这个哲学道理,但真正运用在语言学习上的人却不多。实际上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是越是浅显的道理,有时候越难让人置信。对于听力训练来说,量的原则尤其重要。很多人学英语,目标不可谓不明确、方法不可谓不得法、努力不可谓不努力,然而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训练的量不够的缘故。这就好象是体育运动,如果你的训练量到不到教练要求的话,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的。
“量”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说的四个字。每次听力训练,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这主要是提供一次给耳朵和大脑接收有声语言输入的刺激过程,时间长度不够,刺激不充分,效果就不好。这其中的原理,有点像有氧运动。如果你不能每次坚持30分左右、心率在一定范围(因人而异)内的运动量训练,则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所以,这个30分钟的量一定要坚持。可以是30分钟重复不停地听同一个内容,也可以听不同内容,长度相当于30分钟的材料,或者交错进行。总之,每次要进行至少30分钟以上的听力语言的熏陶。
那么一个星期进行多长时间的训练为好呢?起码要进行6次以上的训练,每次30分钟。这个量的训练频率,加上最好以90篇素材内容为一个量的级别的高强度训练,可以逐步使自己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做到有目标和方向,又能循序渐进,即有序,加上可数的量的配合,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逐步地、适时地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篇5: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中细节题如何应对
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中细节题如何应对?高效答题实用思路分析
托福听力细节题题型介绍
细节题是托福听力中最平民化的一种题型,它考查的是professor在讲解知识时谈到的知识要点。细节题的表述方式往往非常简单清晰,最常见的就是According to the lecture, what is true about X.X.X? 而正确答案往往都是文本中的原话。
托福听力细节题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细节题中最大的设置障碍主要表现在降低选项之间的区分度,比如题目问What does the professor say about A? 那么所有的选项都跟A紧密相关,但只有一个选项完全符合文本中professor的表述,因此考生一定要知道原文中提到过A,而且具体对于A是如何描述的。
托福听力讲座两大类细节信息分析
基于来自ETS官方的权威资料分析,常考细节题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1. 关键词解释,定义和实例。
2.科学(历史)事实,原因背景和表现影响。
1. 关键词考点
很多lecture全文就是围绕一个关键词而展开讨论,比如生物学问段题中经常出现的camouflage等生物现象或者fern等植物类别。
关键词还包括在讲解主体是提到的别的东西,比如OG上有篇文章探讨小行星带的发现,提到了Bode’s Law,题目就问到了它的定义。关键词定义和解释常考句型包括This is what we call “…”或者That is “…”
考生们不用纠结关键词本身根本不认识,因为后面总会给出直白的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屏幕上打出关键词,马上要注意紧跟在后面的那几句话,这中间往往包含了相应的解释和定义。
如果发现后面开始说不相关的内容,那么马上回想提到关键词之前讲述的内容。英文当中的后置定语从句或是被动语态允许professor在表意的时候,先讲解释和内容,再告诉学生对应的术语或关键词是什么。
除此之外,概念后面的例子也是必考细节,尤其要注意如下信号词: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et’s say,
let’s put it this way,
just like,
just as,
as we all know.
2. 科学事实,原因背景,表现影响
具体指的就是what, why, 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考试中lecture讲到海啸现象,那么professor就必须说明什么是海啸,成因是什么, 发生时是什么样的现象,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而如果是在人文社科学科当中,情况也是如此。比如讲到美国历史事件,这些文章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事实,也就是说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之后如果要分析,就可以探讨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
这些细节也包括在lecture中提到的优点和缺点,常见于科技产品信息的段子。值得注意的是,细节题目一般会出现我们所谓的多选题,考到具体的作用、表现形式、逻辑关系等,比如考到具体的绘画的三种作用,四种排水系统等,或者是修正主义对于早期农业的消极影响的三个方面表达等。
考生多多留意also/too/as well as/in addition/one ...the other /not only A but also等并列或递进逻辑关系词,尤其是大于等于二小于五的列举项。
需要指出的是,不一定每篇lecture都会把知识点的三个方面都说到,但同学们还是要养成习惯,听文章不能满足于听懂基本事实,还要看看后面有没有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这两个方面相应的分析。
综上所述,细节题作为lecture的必考内容,可选的考点复杂多样。但ETS官方毕竟只需要通过这种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所涵盖的知识点最粗浅的认识,因此答题信息往往出现在简单的文字表述当中,所以要学会边听边把握细节信息。
托福听力讲座高频话题地质学学科必备常识汇总介绍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背景知识介绍
地质学(geology)是托福听力考试中的常见话题,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本身的学科。需要与之区分的是地理学(geography),是一门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相信广大考生应该还记得中学时学过,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seismic/earthquake wave)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从地球的外部结构来看,则可以分成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分别是亚洲(Asia),欧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和南极洲(Antarctica);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和南冰洋(Antarctic Ocean)。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热点主题: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学说是有关于地球大陆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说(hypothesis)。早在15,亚伯拉罕·奥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而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则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他于19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似乎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早期的科学家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经过了分裂和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的“锯齿状吻合”,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这个观点。魏格纳在研究古代气候的时候发现,各个大陆上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例如,在南极洲地区出现古珊瑚礁(coral reef)和热带植物(tropical plants)化石(fossil);在赤道(equator)地区发现有古代冰层。魏格纳还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和植物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例如中龙(mesosaurus)这种淡水爬行类动物(reptile),在南美和非洲都能找到;存在于南极洲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他大陆同样存在。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热点主题: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地球岩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围运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发展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也因此变得更为可信。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和麦肯锡、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大陆漂移学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延伸。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了地壳和软流层(asthenosphere)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不论大洋壳(oceanic crust)还是大陆壳(continental crust)都曾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岩石圈板块在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般移动着。
1968年勒皮雄将地球的板块分为太平洋板块(Pacific Ocean tectonic plate)、亚欧板块(Eurasian tectonic plate)、非洲板块(African tectonic plate)、美洲板块(American tectonic plate)、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tectonic plate)(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Antarctica tectonic plate)这六大板块,以及一些其他的小板块。这些板块在运动中相互影响,板块交界的地方即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可以根据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整体性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divergent boundaries)、聚敛型(convergent/collisional boundaries)和剪切型(conservative transform boundaries)。板块边界是地壳上极不稳定的地带,几乎所有的地震(earthquake)都分布在此,火山(volcano)也大多数在边界附近,山脉的形成(mountain building)和海沟(oceanic trench)的出现也都沿着边界进行。
托福听力:听力怎么练习听写和跟读?
听力,不管是托福听力还是任何听力,你听人说话,一定是以意为先,也就是说你不会把重心放在说话人的每一个单词,每个字发音是什么,不信吗?你试试如果你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单词或者生字,管保你听下来累死还不知道原文到底说了什么。 为什么?你听散了啦!听力至少是按照完整的语块或者意群来做听力输入,而非孤立的单词或者语音,这就好比一张照片没有焦点是无法成像的。
做听写一定要建立在大致听懂的基础上,即可以用中文大致复述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 有的考生可能有些错愕,我都听懂了我听哪门子写!听写不就是为听不懂的考生用来打基础的。 对啊!听写跟读千般好万般厉害,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要可以大致听懂全文语意的情况下再进行。 否则全部散掉了,拿来就开始任意停顿,逐词播放,请问你是做单词听写么?这就完全违背了需要听写跟读的意图和初衷。 总的来说就是:严禁听散!单词信息零散化, 脑海里没有完整的意思就孤立而被动的写出或者跟读出你听到的发音,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是用来备考托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说了那么多到底要这么做呢?
1 听写之前一定要完整不停顿的听原文数遍,啥叫数遍?每人基础程度不一,不好固定遍数,但是有评价标准。 即什么时候你可以用母语复述出原文的大致意思和每层结构的核心内容, 什么时候那就可以动笔听写了。一般考生平均三到五遍可以做到,如果超过十遍意识还是听不懂,说明你选的语料不合适,要降低难度,否则还是没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考生要从听写跟读老托93篇练起,有的可以直接听写TPO真题了。
2 了解文章的大致语意之后, 开始着手听写---严禁任意停顿,随机任性听, 要逐句听写,如果句子太长,至少也应该是按照意群停顿来听写。什么是意群?--一句话里最小的完整的语义单位。比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这句话就有两个意群:there is a book 和on the desk. 也就是说如果初期你嫌句子太长听不下来,可以切分成数个意群听写。不能再切了,否则全部碎掉零散化,听写变成了听单词。 如果有的单词或者语句反复听不出来,放在那里,听写不是让你每个单词和发音都要写出来,重点也不在于独立的某个单词或者发音。时刻要记住,以意为先。
3 听写完之后对照文本改正,一定不要忽略这个过程,带着脑子反思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个地方你写不出来,也就是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对症下药;(1)是能认不能听?--先学好发音规律!比如连读,失爆, 重读,弱读,缩读什么的。 就算不会像母语人士那般自由使用发音规则,至少人家这么说的时候你要听的出来啊。(2)这词就没见过---没什么好说的,果断扩充词汇量。 建议把生词放到原来的语句里面一起搭配记忆,而非孤立的记这个单词,否则记了也白搭,你转过头就会忘。 结合语境搭配记忆才最有效。你想想你听到某首歌就会想起他/她,为啥?因为有语境啊!
4 全部听完改正完可以到跟读环节了。跟听写一样,逐句播放,如果句子太长,也可以切分成意群跟读。但---是---我需要你最后达到的是脱稿跟读的程度哦!你之前几遍跟读(谁说跟读只跟一遍?你听写也不是一遍过吧?)可以对照你修改后的听写稿子边跟读边看稿,但是最后要达到把稿子扔掉盲跟录音的程度,你的跟读才算做到位。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只是盲目看着稿子跟读的话,你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机械的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跟着发音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考生听也听了,跟也跟了,最后还是一问三不知。 而脱稿跟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只是模仿发音,不去思考语意的问题。因为这句话如果你不理解的话,是很难脱稿跟读下来的!最后记得录音跟原文对照。
以上就是听写和跟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所有的意图就是在保证你可以大致听懂,基本了解原文语意的情况下再去微观精听和跟读。先从宏观完整听辨把握,再深入到每个意群仔细捕捉。
托福听力分阶段备考规划
托福听力对于刚接触的部分同学可能感觉有挑战,对于托福听力语速和词汇不熟悉的人来说,托福听力中出现的很多内容无法抓住重点。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托福听力备考如何分阶段进行。
托福听力准备阶段
1. 基础词汇和场景词汇的积累
在刚开始备考托福听力的时候,可以先从《大学六级词汇》记忆,然后再去记忆托福红宝书。同时可以建议背诵《词以类记》补充场景词汇。
托福听力备考阶段
2.1听写训练
这个方法适用于时间充足的新手。在听写的材料上一般可以选择老托福,TPO以及SSS。难度是从左往右依次升级的,但在推荐程度上却是从左往右依次降级的。
具体步骤:
step 1. 总体听一遍材料,大概了解一下
step 2. 将文章第一句句子听一遍,写下来,直到把它完全写出来,3~5遍
step 3. 根据自己的文本再听一遍,适当做一定的笔记,掌握整体脉络。
一篇老托福PARTC需要一个小时,TPO全篇听的话需要甚至2个小时。所以建议在听写的时候精选长一些的句子。
2.2精听训练
这个方法是进阶版,适合于大部分文章脉络可以听懂,但是在听长难句的时候依然会有部分句子漏听或者反应不过来
具体的步骤:
Step1.掌握文章大意,记住没有听懂的,听3~5遍
Step2.一句一句的听,不停顿,记住没有听懂的
Step3.以单词为单位的听
Step4.听的时候看文本,然后总结听不出来听不懂的单词,句子,搭配
这个方法短而有效,而且对于听力段子的整体结构,从大意到句子再到单词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2.3 结构法
当我们能大致理解文章大意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采取结构听力法掌握出题点。教授讲课的内容都有层次的。lecture只需要掌握结构。在听lecture时,首先要学会抓教授在什么地方分点。在 lecture 中,在转折、强调的词和句子处寻找结构划分点。再利用结构笔记,。建议学生每次做完题目,去分析讲座的结构,每一个学科文章的共通性。
2.4 背景知识法
这个方法适合一些学生在备考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字面意思上明白,学术层面上不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备考者们去补充背景知识。
推荐的材料有:TED,国际地理杂志
2.5加速练习法
这个针对平时基础已近有23分以上的学生。在练习中可以将速度调制1.2,适应语速以后可以开始记笔记,一开始正确率可能会因语速所影响。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1.0速度,保证正确率要高于加速听的正确率,练习几天以后当正确率慢慢开始提高可提速到1.5来练习。
篇6: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信息量太大记不过来
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信息量太大记不过来?了解叙述结构安心抓重点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定义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lecture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文章开头,教授在给出主旨之后,分几个方面去描述某种现象、解释某种原理或者描述某种事物。每个方面就是一段,每一段就是一个大细节。可能每一段中会有一些例子去深入的阐明。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段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比较、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有比较,就是我们的第二种结构。下面我们来用TPO17-L4来看一下这种结构:
Professor
Ok, now I want to talk about an animal that has a fascinating set of defense mechanisms. And that’s the octopus, one of the unusual creatures that live in the sea.
The octopus is prey to many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so how does it escape its predators?
Well, let me back up here a second. Anyone ever heard of Proteous? Proteus was a God in Greek mythology who could change form. He could make himself look like a lion or a stone or a tree, anything you wanted, and he could go through a whole series of changes very quickly.
Well, the octopus is the real world version of Proteus. Just like Proteus, the octopus can go through all kinds of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s. And it does this in three ways: by changing color, by changing its texture, and by changing its size and shape.
从上段我们可以看出教授在文章开头给出主题(章鱼的能力)以后要开始从三个方面(改变颜色,改变身体的材质,改变形状和大小)来描述,那么每个方面就是一段,每个方面之间是独立的。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比较结构
在文章开头,教授会给出2个概念,比如A和B这两个概念。然后就开始对A和B进行一个全文的对比,说完A的某个方面就开始说B在这个方面是怎么样的,这种对比会贯穿全文。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比列举的信号词,记下重要的信息。TPO5-L4就是全文对比的结构,比较的是folktale和fairytale这2个概念,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来看对比结构。
托福听力讲座类叙述结构:问题解答型结构
在文章开头教授会介绍一下背景并给出一个问题,比如先介绍一下恐龙灭绝的背景知识,然后给出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接下来就针对这个问题开始阐述一些理论或解决方法。每个理论和解决方法就是一个段落
具体的例子同学们可以参考TPO33-L1,这篇文章是讲金字塔的建造的,首先文章开头介绍了一下金字塔,然后给出了一个问题:how the pyramid was built? 然后就开始阐述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几种理论。
以上3种结构就是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中最常见的3种叙述结构,大家如果能在平时练习听力时注意把握住素材的叙述结构并举一反三,相信大家都能更为顺利地攻克托福听力拿到高分。
托福听力练习:运输货物的丝绸之路传播疾病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at's called the Silk Road was a group of land and sea trade routes that connected the Far East with South Asia,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ern Europe. Of course, when humans travel they carry their pathogens with them. So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wondered if the Silk Road was a transmission route not just for goods, but for infectious disease.
Now we have the first hard evidence of ancient Silk Road travelers spreading their infections. The find comes from a 2,000-year-old latrine that had first been excavated in 1992. The report is in 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So the site is a relay station on the Silk Road in northwest China. It's just to the eastern end of the Tarim Basin, which is a large arid area just to the east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and not far from the Gobi Desert. So this is a dry part of China.”
Piers Mitchell, paleopat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one of the study's authors, along with his student Ivy Yeh and colleagues in China.
In the latrine, archaeologists found used hygiene sticks wrapped with cloth. These were used for what you think they were used for.
“This excavation was great because the cloth was still preserved and the feces was still adherent to the cloth on some of the sticks. So the archaeologist kept these sticks in the museum. And so my Ph.D. student, Ivy Yeh, who's first author on the paper, she went out to China took some scrapings from the feces adherent to the cloth. So we were then able to analyze that down the microscope when she brought it back to Cambridge.”
Where they found eggs from parasites—including one from a liver fluke.
“And that's the exciting one because that's only found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and in Korea, where they have marshy areas that have the right snails and the right fish.”
The fluke needs snails and fish for its lifecycle, but there were no such snails or fish in this dry region of China. So the unlucky traveler who harbored the parasite had to have transported the disease to that spot.
“Well firstly it tells us that people were doing very long journey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you might think that's obvious. But no one really knew how long people were traveling. Some people may have been trading, only going short distances selling their goods on to the next person. And so the goods might have gone all the way along the Silk Road, but people might not. But we know that some people were doing huge distances...”
“Secondly it shows that this was, would be a viable route for the spread of those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like Bubonic plague and leprosy and anthrax that people had previously suggested might have been spread between East Asia and Europe along the Silk Road. Because modern genetic analyses have show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trains of one end and the other.”
Mitchell says there's much more work to be don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read of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 Perhaps from analyzing skeletons—or various other kinds of remains—to be found along the Silk Road.
Thanks for the minute for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Science. I'm Cynthia Graber.
数千年来,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将远东、南亚、非洲、中东和南欧连接起来。当然,人类在旅行时也携带着病原体。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怀疑,丝绸之路运输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传染性疾病。
现在,我们掌握了第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古代丝绸之路的游客传播了自身的疾病。这项结果源自1992年发掘的一个有历史的茅厕。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考古科学:报告》杂志上。
“这里是中国西北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中转站。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塔里木盆地这块广阔干旱的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距离戈壁沙漠不远。这里是中国的一个干旱地带。”
皮尔斯·米切尔是剑桥大学的古生物病理学家,同时也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他和他的学生艾薇·叶以及来自中国的同事们一同进行了该项研究。
考古学家在发掘的茅厕里发现了用过的卫生棍,这些卫生棍用布裹着。这些东西的用途和你认为的一样。
“这次发掘意义很大,因为这些布仍然保存完整,而且排泄物还附着在一些棍子裹着的布上。考古学家把这些卫生棍保存在博物馆。我的博士学生艾薇·叶,同时也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去中国刮取了布上的一些排泄物。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显微镜下分析她带回剑桥的样本。”
他们发现了寄生虫的卵,还有肝吸虫的卵。
“这项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些只存在于中国东部和南部以及韩国,那里的沼泽地有含有这些病原体的蜗牛和鱼类。”
肝吸虫需要依靠蜗牛和鱼类进行生命循环,但是中国干旱地区没有这些病原体所需要的蜗牛和鱼类。所以,携带着寄生虫的倒霉游客将疾病带到了该地区。
“首先,这告诉我们,人们沿着丝绸之路长途跋涉,你可能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没有人确切知道人们到底走了多远。有些人可能一直在进行贸易活动,他们只走了很短的距离,将自己的货物转卖给他人。所以,货物可能要一直沿着丝绸之路运输,但是人就不一定了。不过我们知道有些人的确走了很远的距离。”
“其次,这项发现表明,这可能也是黑死病、麻风病和炭疽等传染疾病的传播路线,此前人们认为这些疾病沿着丝绸之路在东亚和欧洲之间传播。因为,现代基因分析表明,菌株一端和另一端存在相似性。”
米切尔表示,为了更好的了解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也许可以分析在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骨骼或是其他类型的遗留物。
重点讲解:
1. come from 来自;始于;
例句:The news comes from a reliable source.
这消息来自可靠的来源。
2. along with 与…一起;
例句:She came to dinner along with her boyfriend.
她和她的男朋友一道来用餐。
3. be adherent to 黏附;附着;
例句:The brass plate must be adherent to the steel.
黄铜片必须和钢粘结。
sell on 转卖;倒卖;
例句:Mr Farrier bought cars at auctions and sold them on.
法里尔先生拍得汽车后再将其转手
2020托福听力练习:气味大师环尾狐猴
Ring-tailed lemurs are a chatty lot.
They vocalize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they also communicate via a veritable smorgasbord of stinky secretions they use to mark their territory and advertise their romantic availability.
But male lemurs, which have more scent glands than do females, are really masters of musk—because they sometimes mix their smelly secretions to produce a veritable bouquet of stank.
And now researchers have a better idea why.
Male lemurs sometimes use the scent glands on their wrists to mark tree branches and saplings.
Other times, they double down, rubbing their wrists against glands on their chests to create a foul and funky fusion.
This special blend can then be smeared over objects or wiped onto their tails, which the males wave at their rivals in a display that scientists refer to as a “stink fight.”
But why create such a custom combination?
Perhaps adding the oily exudate from the chest alters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wrist.
Or maybe it acts as a kind of preservative that makes the wrist signal longer lasting.
To find out, researchers gathered secretions from a dozen ring-tailed lemurs at the Duke Lemur Center in North Carolina.
They then presented male lemurs with wooden dowels that were doused with either the wrist fragrance, the chest scent, or a mixture of the two.
And they found that males spent more time sniffing the stick with the mixtur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fragrant combination does contain mo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than the solo scents alone.
But the lemurs were even more interested in the odiferous amalgamation when it was left out to evaporate for 12 hours, licking the sticks to better access the dried volatile compounds.
That observation supports the theory that mixing secretions actually boosts their staying power.
The results are in the journal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So while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the perfume of the ring-tailed lemur is a complex concoction, the subtle meaning of which lies in the nose of the beholder.
环尾狐猴真的很健谈。
它们发声的目的是交流信息。
而且它们也会通过名副其实散发恶臭分泌物的混合物进行交流,而它们一般将这些分泌物用作标记领地及向异性求爱。
但气味腺比雌性狐猴多的雄性狐猴才是真正的气味大师—它们有时候会将那些臭味分泌物混合然后弄出一些散发恶臭的混合气。
环尾狐猴或是气味大师.jpg
而现在研究人员们已经对环尾狐猴这样做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雄狐猴有时候会用手腕的腺体气味分泌物在树枝及嫩枝上做标记。
其余时间它们就一直躺着,摩擦自己手腕上的腺体分泌物到胸部并制造出一种散发强烈臭味的混合物。
这种特殊混合物随后就被涂在一些物体或者附着在它们的尾巴上,而雄性狐猴向它们的情敌宣战摆动尾巴时就会起到交流作用,而科学家们将此称为“臭气的较量”。
但为什么要特别弄出这种臭味的混合物呢?
研究人员分析了环尾狐猴的气味变化.jpg
或许加入从胸部分泌出的油状物可以改变手腕部臭气所代表的信息。
又或者它起到的是一种防腐剂的作用,让手腕的信号更持久。
为了一探究竟,研究人员们从北卡莱罗纳州的杜克狐猴中心收集到了12只环尾狐猴的分泌物。
然后他们分别将附着腕部气味,胸部气味及两者混合气味的木钉放到雄性狐猴面前。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雄性狐猴会在混合气体前驻足,这表明相比单独气味,混合气体确实含有更多更有趣的信息。
但在随后静置12小时待气体蒸发后,狐猴对混合气味更感兴趣,它们会舔这些木棍以便更好的接触到这种干燥挥发性的混合气体化合物。
这项观察实验证明了混合分泌物确实会促进狐猴驻足停留的理论。
这项研究已在《皇家社会公开科学》杂志上发表。
因此虽然一支玫瑰就是一支玫瑰而且只会散发出玫瑰的气味时,但环尾狐猴的香水可是极为复杂的混合物,而其中所蕴含的微妙含义只能交由当事者的鼻子品评。
1.wipe onto 擦上
例句:Wipe the lotion onto your face.
你在脸上搽些护肤液。
2.wave at 朝…挥手(致意)
例句:So why you just wave at her?
为什么你只是对她招招手?
3.find out 发现;使发作
例句:I need to find out who tried to frame me.
我得找出是谁企图诬陷我。
4.stick with 坚持
例句:If you're in a job that keeps you busy, stick with it.
如果你所做的工作能让你很忙,那要坚持下去。
篇7:托福听力讲座题(lecture)的四大注意事项
托福听力讲座题(lecture)的四大注意事项
讲座部分反映的是美国大学课堂的真实场景,其形式为教授独自进行学术知识讲解——独白,以及师生共同进行学术探讨——多角色讨论。由于讲座内容均为学术知识的讲解,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多种多样,因此,讲座部分中生词较多,相关背景知识也较为复杂。
面对篇幅较长、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部分,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首先,要集中精力听准文章的开头部分。在每篇讲座开始之前都会对整篇讲座内容作简短的开篇介绍,一般为一句话:Listen to part of the lecture in X class, the professor is talking about Y. 这里的X——学科名称,以及Y——主要内容,相当于给讲座内容指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正式讲座开始后,先要注意听其主题,大多数的教授都会在课程开始时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例如:Today we will talk about…或者Today we will focus on…, on或者about后面的内容要重点把握,这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题。
其次,在抓住主题后,对可能听到的内容进行积极预测。把握文章主题之后,要立刻集中精力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迅速激活自己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对可能听到的内容进行合理预测。例如:如果讲座将介绍火山的相关知识,那么应该迅速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听到火山的分类、不同类别火山的喷发时间、所在地点以及危害性等等。这样带有“主动性”的去听,会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当然,这种主动预测的能力是要建立在平时多听、多总结、多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抓住要点记笔记。记笔记是托福听力的必修课。讲座文章篇幅较长,也就是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而文章的后面又会考察我们一些细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光凭大脑记忆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拥有边听边记笔记的能力才能应对后面的题目。在记笔记时,要重点把握文章的一些细节信息点,例如:时间、名词、举例等等。对重要细节信息点要做到熟悉、敏感,并且可以迅速记录。完善的笔记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摸索笔记的规律,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缩写及笔记符号系统。
第四,利用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讲座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并有一定的学术性,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碰到生僻词汇。对于讲座中的生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切忌慌张烦躁。大多数的生僻词汇后面都跟有名词解释,即便听不懂这个词,只要听懂名词解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即便有个别生词没有名词解释,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汇的意思。即使猜不出词汇意思也不要紧张,个别的词汇不会对理解构成障碍。对于讲座题材,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思想,切忌为了一个生词苦思冥想,而耽误了后面的听力内容。当然,词汇量是托福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对词汇进行合理猜测之外,大家还是要不断积累和扩充自身的词汇量,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听力实力。
短期内如何提高托福听力水平
对于听力不好的人所犯的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恨不得把每一个听到的单词都记下来。结果笔记记的满满的。但全是没用的。而且更严重的是记了上句,漏了下句。
对此,最正确的方法是听句子,听结构,听出题点,这也是在练习托福听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那么要怎样练就就“听句子,听结构,听出题点”的“听感”呢?很简单,两个字:总结。
理由:
1、ETS出题是有套路的,比如:很多时候你没听懂的例子他不会出题,出题点在例子的作用。部分地方没听懂不要慌,听到了出题点才最重要。只有多总结文章,你才能把这个出题套路找出来,知道出题点在哪里,你有时候甚至能听出题目来.
2、文章结构大纲非常重要,虽然从来没有结构题,但是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对于听力理解非常重要,试想,文章的整个结构你都没听懂,怎么可能做对题呢?一旦结构搞清楚了,你做题会有底气,会觉得,就算有些小地方我没听到,但是我知道professor在讲什么。这也是总结要总结的东西——文章结构。
简言之,总结的目的就是:找出题套路,找文章结构。
方法适用人群:
首先,你的听力不是太差。如果现在听lecture的时候,在完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光听还觉得完全不知道prof在搞什么的话,建议还是先多练习一下听写和听读。
如果你不做笔记能够听懂个大概(部分地方听得有些小混乱也算),但是做题却错很多的话,这个方法就比较适合你了。
如果你是大牛,从来不记笔记,题目也全对,请直接跳过下文。准备去考试。
资料:TPO,每天一套(TPO是王道中的王道,如果你现在还是做一套就扔一套,我想说,请不要暴殄天物。。。
总结的具体方法:听听力,做题,对答案
看着文本标出每道题的考点,总结考点的类型和特色还有助听词(就是考点附近常出现的词),总结整篇文章的结构、类型和考点。
如何标记文章:
标记内容:出题点,助听词,文章结构,听不懂的单词。
用四种不同颜色标记出来,大家参考一下,红色:出题点,蓝色:助听词,黄色:文章结构,紫色:听不懂的单词。'这样文章看上去非常清晰。
比如:文章类型:生物学现象解释型
文章考点:1)主旨题2)例子作用题 3)例子细节题 4)对比题 5)结尾出题 6)重听题
文章结构:开头给TOPIC,举例,重复,转折,对比,结尾处容易出题点。
有些用词是自己编的,反正给自己看,一般总结了几篇就知道这类型的文章一般怎么行文,听听力的时候就会有重点,而不是一顿瞎记了
托福听力中常涉及的话题
参加过托福考试的考生都知道托福听力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题型也比较多样化,我们一起来看看主要都有什么题型:
主旨题
主旨题又名主题题,是以录音材料的主旨大意作为考查内容的一种题型。主旨题的考查频率非常高,几乎每篇托福听力的录音材料都会考一道主旨题,有的录音材料甚至会考两道。主旨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主旨题虽然考查频率高,但是相对来说解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托福听力录音材料的主题都会出现在文章开头的1~2分钟内,有时主题的关键词或是关键词组在录音中还会被反复提及。考生只要抓住录音开头的内容,就能够解决大多数的托福听力主旨题。除此之外,解答某些主旨题必须将录音材料各段的主题加以归纳,才能够得出全文的主旨。这些题目只要考生听懂了每段话的开头几句话,一般解题难度也不会很大。
细节题
细节题顾名思义,就是考查录音材料中细节信息的题型。这是在托福听力所有题型中考查频率最高的一种题型,每篇录音材料平均都会考查3~4道题。这种题目考查的具体内容非常琐碎,时间、数字、答话的内容、列举的内容都可能作为细节题的考查对象。要想做好细节题,需要考生对说话人提到的时间、地点、物品名等多留意。细节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结构题
结构题是以录音材料的行文结构、展开顺序作为考查内容的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在实际考试中,结构题考的并不多,但是解答起来却令很多考生感觉头疼。因为任何一篇录音材料都不会主动讲出“本文是一种怎样的结构”,因此想从讲述人所说的内容中直接找到答案是很困难的。那么想解答这种题目,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复习时熟练掌握托福听力的录音材料有哪几种常见结构,每种结构有什么特征。只有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听题。
态度题
态度题是考查说话人对某话题所持的态度的题型。这种题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有些题目考查说话人对某人的态度,有些则考查说话人对某事件的态度,还有些题目会考查说话人对某观点的态度。态度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
在解态度题时,讲话人的语气和语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因素。在录音中,如果说话人突然出现声音变大、语调降低或者说话重复、结巴等现象,往往都从侧面表明了他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考生在听到这样的句子的时一定要加以辨识。
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练习托福听力
托福听力是托福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除了有听力考试外,像阅读、写作、口语部分也涉及到了对听力的考察,如果听力不过关,那托福的整体分数一定不会高到哪儿去。对于托福听力,考试过程很多考生本来就很紧张,加上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不高,听力考试一开始,脑子就一片空白。对此,考生应每天抽出上午的一些时间进行练习和随时随地进行泛听。
为什么要选择上午的时间练习听力呢,理由是托福听力考试是托福考试的第一场考试,并且是从上午开始。在同一时间练习能让考生产生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速度。所以考生需要调整好做听力题的最佳状态——与考试的时间点同步。如果练习的时间不容易安排,至少是上午的时间。强烈不推荐晚上练习听力。
在托福听力练习时间长度上,不建议考生用太长时间但也不要太短,两个小时左右最佳。有的考生为了在听力成绩上取得更高的分数会连续做听力超过两个小时,但从实际的成绩来看,这种狂听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时间长,大脑也比较累,因此很容易破坏我们听题时的瞬间注意力。相反地,有的考生刚听了30或是40分钟就觉得是练习听力了。殊不知,这30-40分钟只是刚刚进入听力的状态,这时候嘎然而止就相当于前功尽弃,听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
至于随时随地进行泛听,就是大概地去听,不作笔记,不用重复,只求磨耳朵,尽量每句听清楚听懂,让自己的耳朵习惯英语语境。坚持每天一早上打开电脑听VOA,上学放学路上听巴朗,这样下去,无论何时,你一定都能随意自如地适应英语语言环境,从而取得听力高分。
托福听力讲座题(lecture)的四大注意事项
篇8: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常见热点话题主题一览
托福听力生物类话题常见主题一览
1. 动物:动物是什么,有什么习性、外形怎样、栖息地环境、是否濒危,人类对其的捕杀或保护,这部分多出现迁徙动物,群居动物以及爬行动物。
2. 植物:植物分类、植物特性、生长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等)、光合作用等。
3. 微生物:微生物特性(大小、数量)、对人类和环境的作用、新的生物科技。
【听懂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知识】相关文章:
1.托福听力讲座lecture高频话题基础知识科普介绍:天文学行星
10.托福听力评分标准解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