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
“小脑虎爱吃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
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人。万历中,由世荫百户。历官宁夏参将,守平虏城。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贼党土文秀徇平虏,独如薰坚守不下。如薰妻杨氏,故尚书兆女也,贤而有智,赞夫死守,日具牛酒犒士。拜养子云最骁勇,引河套著力兔急攻。如薰伏兵南关,佯败,诱贼入,射云死,余众败去。又袭著力兔营,获人畜甚多。著力兔愤,复来攻,为麻贵所却,城获全。初,帝闻如薰孤城抗贼,大喜,厚赉银币,擢官副总兵。六月,遂以都督佥事为宁夏总兵官,尽统延绥、甘肃、固原诸援军。
二十二年八月,卜失兔西犯定边,阑入固原塞,副将姜直不能御,遂由沙梁隤墙入,直抵下马关,纵横内地几一月。如薰免官,直下吏。寻复以总兵官镇守固原。套寇入犯,击却之。青海寇纠番族犯洮、岷,如薰及临洮总兵孙仁御之,擒斩三百四十有奇,抚叛番五千人,获驼马甲仗无算。再镇宁夏。银定、歹成数入犯,辄挫衄去。徙镇蓟州。久之,罢归。再起故官,镇延绥。
天启初,廷议京军不足用,召边将分营训练。如薰典神机营。陛见,帝赐食加奖劳焉。明年出镇徐州。俄召还京,复以总兵官镇守保定。五年夏,魏忠贤党劾其与李三才联姻,遂夺职。崇祯初卒,赐恤如制。
自隆庆后,款市既成,烽燧少警,辇下视镇帅为外府。山人杂流,乞朝士尺牍往者,无不厌所欲。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妻杨氏至脱簪珥供客犹不给。军中患苦之,如薰莫能却也。
篇2:《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B.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C.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D.二十年春/哱拜/刘东旸据宁夏镇城/反遣其党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营/游击傅桓拒守/为其下所执/贼已徇中卫及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奔/列城皆风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因为皇帝在登基时就确立了年号,所以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C.“陛见”,指臣下谒见皇帝。与之语义相反的词是“陛辞”,指臣子向皇帝告别。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萧如薰坚守孤城,得到妻子支持。叛贼土文秀攻打平虏,萧如薰坚守不下。他的妻子杨氏每天准备牛和酒犒劳战士,竭力支持他拼死守城。
B.萧如薰足智多谋,用计退敌保城。萧如薰先是在南关设下伏兵,佯败诱敌,射死哱云,后又偷袭著力兔的军营,并击退其进攻,保全了平虏城。
C.萧如薰屡建功劳,得到皇上赏识。保卫平虏时,皇上不仅重赏他财物,还提升他为副总兵。后来,他主管神机营,进见皇上时,皇上赐他食物加以嘉奖犒劳。
D.萧如薰擅长写诗,受到人们追捧。因为萧如薰能写诗,吸引来众多文人学士,宾客常常满座,妻子杨氏只有变卖首饰才足以招待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著力兔愤,复来攻,为麻贵所却,城获全。
(2)山人杂流,乞朝士尺牍往者,无不厌所欲。
参考答案
4.B
5.A【解析】A项,“皇帝在登基时就确立了年号”错,年号从汉武帝才开始设立,而且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可多次改用新年号。
6.D【解析】D项,“妻子杨氏只有变卖首饰才足以招待他们”错,原文为“妻杨氏至脱簪珥供客犹不给”,“犹不给”意为还不够。
7.(1)著力兔气愤,又来进攻,被麻贵击退,平虏城得以保全。(译出大意给2分;“为……所”、“却”、“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三教九流的人,求得朝廷官员书信前往的,没有私欲得不到满足的。(译出大意给2分;“乞”、“尺牍”、“厌”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人。万历年间,因先人功绩任百户。历任宁夏参将,守卫平虏城。万历二十年的春天,哱拜、刘东旸占据宁夏镇城反叛,派遣他们的党徒四处出击抢占地盘。哱拜的儿子哱承恩掠取玉泉营,游击傅桓据险坚守,被哱承恩的部下活捉。叛贼已经攻下中卫和广武,参将熊国臣等弃城逃跑,各城都望风而降。叛贼同党土文秀攻打平虏,唯独萧如薰坚决守卫攻打不下。萧如薰的妻子杨氏,是前任尚书杨兆的女儿,贤惠而足智多谋,协助丈夫拼死守城,每天准备牛和酒犒劳将士。哱拜的养子哱云最为骁勇,率领河套著力兔猛烈进攻。萧如薰在南关设下伏兵,假装战败,引诱叛贼进入伏击圈,射死哱云,余下的叛贼都逃跑了。他又偷袭著力兔的军营,俘获的人和牲畜很多。著力兔气愤,又来进攻,被麻贵击退,平虏城得以保全。起初,皇上听说萧如薰坚守孤城抗击叛贼,非常高兴,大量赏赐银两和其他财物,提升他为副总兵。六月,萧如薰就以都督佥事的身份担任宁夏总兵官,统辖延绥、甘肃、固原各路援军。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卜失兔向西进犯定边,擅自闯入固原塞,副将姜直无法抵御,(贼寇)于是从沙梁倒塌的城墙进入,直接抵达下马关,在内地横冲直闯近一个月。萧如薰被免官,姜直被交司法官吏受审。不久萧如薰又以总兵官的身份镇守固原。河套边寇进犯,(萧如薰)击退了他们。青海边寇纠集番族进犯洮、岷,萧如薰和临洮总兵孙仁抵御敌军,俘获斩杀敌人三百四十多人,招抚叛乱的番族五千人,缴获骆驼、马匹、武器无数。他再次镇守宁夏。银定、歹成多次进犯,都失败而去。(萧如薰)被调往镇守蓟州。过了很久,罢官回乡。后又被起用为原来的官职,镇守延绥。
天启初年,朝廷议论京城军队不够使用,召回边境将领分营训练。萧如薰主管神机营。谒见皇上,皇上赐予他食物,嘉奖犒劳。第二年调出镇守徐州。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城,又以总兵官的身份镇守保定。天启五年的夏天,魏忠贤的党羽弹劾他与李三才联姻,于是被削去官职。崇祯初年死去,朝廷按制度予以赏赐抚恤。
自隆庆以后,和好通商已经形成,烽燧少有警报,京城的人把军镇看作京外的仓库。三教九流的人,求得朝廷官员书信前往的,没有私欲得不到满足的。萧如薰也能写诗,文人学士趋之若鹜,宾客常常满座。妻子杨氏到了卖掉首饰供给宾客还不够的地步。军中深受其苦,萧如薰不能推却。
篇3:明史·萧彦传阅读答案
萧彦,字思学,泾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视陕西四镇边务。还奏训兵、储饷十事,并允行。
寻进户科都给事中。初,行丈量法,延、宁二镇益田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三年征赋,彦言:“西北垦荒永免科税,祖制也。况二镇多沙碛,奈何定永额,使初集流庸怀去志?”遂除前令。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寻上言:“察吏之道,不宜视催科为殿最。昨隆庆五年诏征赋不及八分者,停有司俸。至万历四年则又以九分为及格,仍令带征宿负二分,是民岁输十分以上也。有司惮考成,必重以敲扑。民力不胜,则流亡随之。臣以为九分与带征二议,不宜并行。所谓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也。”部议允行。未几,浙江巡抚张佳胤复以旧例请,部又从之。彦疏争,乃诏如新令。诏取黄金三千二百两,彦请纳户部言减其半,不从。
擢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叛,土官蒙诏不能制,彦檄副使杨寅秋破擒之。宣慰安国亨诡言献大木,被赉。及征木无有,为彦所劾。国亨惧,诬商夺其木,讦彦于朝。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改抚云南。时用师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御军,兵大噪,守备姜忻抚定之。而其兵素骄,给饷少缓,遂作乱。鼓行至永昌,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彦调土、汉兵夹攻之,斩首八十,胁从皆抚散。事闻,赉银币。
寻以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进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军务。日本躏朝鲜。会暹罗入贡,其使请勤王,尚书石星因令发兵捣日本。彦言暹罗处极西,去日本万里,安能飞越大海,请罢其议。星执不从。既而暹罗兵卒不出。召拜户部右侍郎,寻卒。
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后赠右都御史,谥定肃。(选自《明史>,有删改)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B.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C.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 D.诏购金珠/已/停市/而命以其直输内库/彦言不当/虚外府以实内藏/不听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税”又称“课税”,是指古代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老百姓征收税赋的行为。 B.“敲扑”是古代鞭打犯人的一种刑具,较长的木杖称为敲,较短的木杖称为扑。 C.“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彦精通军事,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上书朝廷,皇上全部赞 同他奏报的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 B.萧彦体恤民情,多方为民请愿。他为延、宁二镇永远免除科差税收,充实空虚的外府,考 察官吏的政绩等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许可。 C.萧彦敢于进谏,险些带来惩处。他弹劾诡称要献上大木的宣慰安国亨,遭其攻讦。皇上 大怒,幸亏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情,才免受惩罚。 D.萧彦镇守边疆,善于处理矛盾。他巡抚云南时,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邓子 龙的**部队,杀死八十余人,得到朝廷的赏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欲罪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国亨反噬,轻朝廷,帝乃止。 (2)彦从同县查铎学,有志行。服官明习天下事,所在见称。答案:4.A(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句子大致的意思。然后要注意“已”是一个时间副词,可以单独断开,当然,如果不
单独断开“已停市”可以。但是要注意“而”,这里不是通“耳”作“罢了”的意思,而是表顺承关系。所以排除
BC。“彦言不当”从这里断开的话,意思就不够完整,所以应排除D。)
5.B(应该是“较短的木杖称为敲,较长的木杖称为扑”。)
6.B(充实空虚的外府一事皇上没有听从。)
7.(1)皇上大怒,准备治罪萧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是安国亨反咬一口,轻视朝廷,皇上才作罢。(“罪”、“反
噬”、。轻”,各1分,句意2分。)
(2)萧彦跟从同县的查铎学习,有大志。当官后,关心天下的大事,凡他工作过的地方的老百姓都称赞他。
(“从”、“服官”、“见称”,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萧彦,字思学,陕西泾县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被任命为杭州推官。以工科左给事中巡视陕西四镇的边务。回来后,向皇上奏报训练部队、储藏粮饷等十件事,皇上全部予以赞同。 不久,晋升为户科都给事中。起初,实行丈量土地法,延、宁二镇增加田地一万八千余顷。总督高文荐请求三年后征收赋税。萧彦说:“西北垦荒永远免除科差税收,是祖宗的制度。何况二镇多沙碛,为什么要定永远的额赋,使刚刚集中起来的流民有远走他乡的想法呢?”朝廷于是解去了从前的命令。皇帝下诏购买黄金和珠宝,不久,下令停止购买,命令直接输送到内库。萧彦认为不应当让外府空虚而充实内库的收藏,皇上不听。不久萧彦说:“考察官吏的政绩,不应该看他催科的多少为标准。从前隆庆五年(1571)下诏说征收赋税不到十分之八的,停发有关官吏的俸禄。到万历四年(1576)又以十分之九为及格线,仍然下令附带征收所欠的`二分,则老百姓每岁输税十分以上。官吏害怕考核,必定敲诈勒索。老百姓不能负担,便到处流亡。我认为九分与附带征收二条制度不应该同时实行。所谓放宽一分,老百姓受皇上一分的恩赐。”吏部讨论后同意他的意见,不久,浙江巡抚张佳胤又请实行旧的方法,吏部又同意了。萧彦上疏力争,于是下诏还是实行新的办法。皇帝下令调取黄金三千二百两,萧彦请求接纳户部意见,减免一半,皇上不听从。 萧彦升职为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都匀答千岩苗族叛乱,土官蒙诏不能制服,萧彦命令副使杨寅秋平定叛乱。宣慰安国亨诡称要献上大木,被赏赐。等到征求大木时却没有,被萧彦所弹劾。安国亨非常害怕,诬赖商人掠夺了他的大木,在朝廷上攻击萧彦。皇上大怒,准备治罪萧彦。大学士申时行等说是安国亨反咬一口,轻视朝廷,皇上才作罢, 改为巡抚云南,当时用兵陇川,副将邓子龙不善统御部队,士兵群起喧哗,守备姜忻安抚他们,但是,士兵平素就骄纵,兵饷给得稍慢,就犯上作乱。部队很快走到永昌,直趋大理,抵澜沧,过会城。萧彦调动少数民族士兵和汉兵两路夹攻,杀死八十余人,其余的或降或逃。事情传到京城,朝廷赏赐大量的银子。 不久,以副都御史治理郧阳。又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全权掌管两广的军务。日本攻打朝鲜。恰好暹罗入贡,其使者请求帮助他们的国王,尚书石星因而命令(他们)发兵进攻日本。萧彦说暹罗处于最西面,离日本有万里之遥,怎能飞越大海?请求停止石星的命令,石星执意不听从。结果暹罗并未发一兵一卒。皇上召见萧彦,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萧彦就死了。 萧彦跟从同县的查铎学习,有大志。当官后,关心天下的大事,凡他工作过的地方的老百姓都称赞他。死后赠为右都御史,谥号为定肃。
篇4:《明史花云传》阅读答案
《明史花云传》阅读答案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项中的“趣”字通常可以表示“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赶快”等意义。文中的“趣”实际表示副词用法的“赶快”。试卷中用“归顺”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A项“杖”的解释为“拿着”,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翼”解释为“保护”,是它的常用引申义。C项的“徇”解释为“掠取”,也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因而正确选项当为D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第①句“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是说花云在遇贼时为保护太祖而冲人入敌阵,显然与他艺高人胆大密切相关。第②句“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是贼人对花云的恐惧,与他的艺高人胆大无关。第③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既说明了他的勇敢,又表明他武艺高强。第④句“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虽能说明他勇敢不惧怕敌人,但反映不出他的武艺高强。第⑤句“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也是反映了他艺高和胆大两个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也只是说明了他的胆大,而无法反映他的'艺高。根据以上解说,①③⑤三句均表现了花云艺高人胆大的情况,因而B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的概括是花云勇猛超群,深受太祖赏识,然后说到他保卫太祖,带兵打仗建功,受到提拔。C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然后说到他妻子殉节的具体情况。D项的概括是花云的儿子历经艰险安全存活,然后说到他历险的情况。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和分析不当之处。只有B项,概括花云至死不屈,这是对的,然后说到花云被害时,仍高声骂敌,这也不错;只是叙述朱文逊死于城池被攻破之后,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参考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人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乘”“缘”“攀”三个,这三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乘”指“趁着”,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缘”指“沿着”,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正是此义。“攀”当“攀爬”讲,一直沿用到现在。较难的词语例如“堞”,未列入关键词语,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思。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浮”“莲实”两个,难度也不大。“浮”当“飘浮”讲,古今汉语是相同的。“莲实”中的“实”当果实讲,“莲实”即“莲子”,虽稍难一些,但考生也是应当能够掌握的。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
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
篇5:《明史·胡海传》阅读答案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篇6:《明史·胡海传》阅读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参考答案
10.A(结构相似判断,都是“动+地名”的形式,其中“动词”多是“攻下”的意思。故选A)
11.B(山南水北谓之阳,祁阳既然谓之阳,就应该在南面而不是北面。)
12.A(不是归顺贾鲁,而是归顺太祖,后文有“太祖壮之”,并给了赏赐)
13.(1)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受激励勇献身。(得分点:金痍皆遍,遍体鳞伤1分;力,名词动用,奋力1分;士卒从之者,定语后置,跟从他的士兵,1分;自效,效自,献出自己的生命或力量,宾语前置。效,献出,见课本《苏武传》1分;句意1分)
(2)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得分点:四鼓,四更1分;间道,从小道,名词作状语1分;缘,沿着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后自动从营中逃出来归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户。从征打败了元将贾鲁的部队,攻克了泗、滁等地,晋升为万户。跟随大军渡江,攻陷蛮子海牙水寨,打败陈埜先的部队,跟随夺取了集庆、镇江。在宁国打败了元将谢国玺,被选中担任先锋。跟随大军围攻湖州,攻陷了湖州东南门月城。跟随攻打宜兴,挥师下婺州,鏖战绍兴,生擒敌军四百多人,晋升为都先锋。从战龙江,攻克安庆,和汉人相对峙,八次战斗均为大捷,于是部队进入江州。跟随徐达攻打庐州,立下战功。
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激励献身。太祖十分赞赏,授予花枪上千户。
又跟随大军攻克荆、澧、衡、潭,晋升为宝庆卫指挥佥事,还担任指挥使,接受命令镇守益阳。跟随平章杨璟征讨湖南、广西未攻下的郡县。从祁阳进兵围攻永州,在东乡桥与守敌交战,生擒千户、万户四人,深夜登城并占领了永州。到了靖江,攻南门,俘虏万户二人。夜晚四更时分,从北门八角亭先登城。胡海的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左副总兵。剿平了左江上思的蛮族。被调征讨蜀,攻克了龙伏隘、天门山和温汤关,授予世袭指挥使,仍镇守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叛乱,全部捕杀了叛乱的首领,而对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胡海晋升为都督佥事。
十四年(1381)从征云南,从永宁到乌撒,进军攻克了可渡河。和副将军沐英会师进攻大理,敌人全部扼守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向上关进军,郭英率兵向下关进逼,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郭英的士兵看到旗帜后,都踊跃大呼。敌众惊惧混乱。郭英于是斩关而入,胡海率军从山上飞驰杀下,前后夹攻,敌人全军溃败。
十七年论功行赏,胡海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过了三年,胡海以左参将的身份从征金山。再过二年,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班师回朝后,请求还乡,他受赐丰厚的金银锦帛后回家。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篇7:《明史·郑和传》阅读答案
《明史·郑和传》阅读答案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答案:
4.C(邀劫,拦路抢劫。)
5.B
6.D(“纷纷纳贡称臣”错。)
7.(1)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1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每点各1分。)
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篇8:明史·袁崇焕传阅读答案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zhé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5、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发:调动
B.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主:主张
C.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被:被动
D.遂磔崇焕于市 磔:指凌迟处死
6.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
B.所司敦促上道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
C.其果于用法类此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
D.虑其部下为变 其后致有叛去者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3分)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 ④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⑤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通晓边塞的情况,以有处理边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许。
B.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带领五千人驻守宁远,认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还可以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并建议派遣骁勇的将领去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
C.崇焕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先是答应了袁崇焕的上奏,后来认为不好,又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D.袁崇焕因为擅自诛杀毛文龙,招来了清兵的大举进攻,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恰逢大清使用离间之计,皇帝终于怀疑他与大清私通,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3分)
②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3分)
③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4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被”,遭受。
6、答案B。 解析A认为,动词/因为,介词;B都是“所”字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用;C对,对于/在;D人称代词“他的”,作定语/指示代词“这”。
7、答案B。(③是表现袁崇焕果断执法,⑤说的是王在晋)
10、①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翻译对“扼”1分,“阅”1分,语意1分)
②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引”1分,“为”1分,语意1分)
③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会”1分,“谓”1分,“阴”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袁崇焕传》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正气凛然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与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通晓那里要塞的情形,以有处理边防事务的才能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在京城朝见,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详细陈说关上的形势。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越级提升为佥事,监督关内外的军队,调发官库金钱二十万,让他招募士兵。当时关外地区全被哈剌慎诸部落所占据,崇焕就驻守在关内。
十三山有难民十余万,长久遭围困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视边防,崇焕请求:“带领五千人驻扎宁远,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另外派骁勇的`将领去援救。宁远离山二百里,方便就进兵占据锦州,否则就退守宁远,为什么不把十万人放在心上。”承宗与总督王象乾商议。象乾认为关上的军队正丧失士气,建议调动插汉部保护关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认为是对的,告诉在晋。在晋竟然不能援救,众人于是被消灭,逃脱归来的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驳回修筑城墙的建议,召集将吏商量驻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崇焕主张守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的意见,承宗最终主张采用崇焕的建议。不久,承宗镇守关门,更加倚重崇焕。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守备,功绩卓著。崇焕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吗?”崇焕叩头认罪,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不久因五防论功,晋升兵备副使,再进升右参政。
崇焕起初议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报告,皇上下优旨表示准许,后来认为不是办法,频频降旨劝阻禁止。崇焕想藉议和兴复原来的疆域,坚持更为有力。而朝鲜及文龙遭大清兵进攻,谏议官因此说是和议所招致的。
没有多久,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被处死,削夺诸冒功者的官职。朝廷大臣争着请求召回崇焕,那一年十一月提升为右都衔史,管理兵部因需缺而预补的左侍郎的事务。崇祯元年四月任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率蓟辽的部队、兼督察登、莱、天津的军务,有关部门催促他上路。
崇焕一开始接受任命,就要诛杀毛文龙。
崇焕虽然诛杀了文龙,顾虑他的部下作乱,增加饷银到十八万。然而岛上的军人失去主帅,人心逐渐背离,更加不可使用,此后导致有叛变离去的。
文龙既已死去,才过了三个月,我大清兵数十万人分路进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听说,立即督率大寿、可刚等入关守卫。当时所进入的关口是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崇焕刚听到变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敌人进攻,埋怨诽谤纷纭而起,说崇焕纵容敌人拥兵自重。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皇上听到很多,不能没有疑惑。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个人奔回告诉皇上,皇上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对,于是捆绑起来关入大牢。司法部门判崇焕图谋叛逆,龙锡亦定死罪。三年八月就在闹市把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儿流放三千里,抄没他的家产。崇焕没有儿子,家裏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篇9:明史·徐达传阅读答案
明史·徐达传阅读答案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 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 ,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
注:①定远,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 )
A.世业农 业:以……为职业
B.达薄其人 薄:看不起
C.明年二月,病笃 笃:(病)重
D.不矜不伐 矜:怜悯,同情
2.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3分) ( )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B.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②有布衣兄弟称
C.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 ②单车就舍
D.①诸将奉持凛凛 ②延礼儒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
命为统军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5分)
译文:
(2)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 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徐达)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又跟随太祖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
②徐达在谋略上特别擅长,所到之地不惊扰百姓,如果得到(或“抓到”)壮士,就用恩义结交他们为自己使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
【翻译】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太祖为郭子兴的部帅的时候,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靠太祖,一见面感觉谈话很投机。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要率领二十四人过去,第一个被选上的`就是徐达。不久,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接着又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军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军队请求替代太祖,太祖才得以回归,徐达也没有被羁押。跟从太祖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和常遇春都是军队里冲在最前面的人。接着打败并活捉了元将陈登先。另外带兵夺取了溧阳、溧水,随太祖直下集庆。太祖亲自驻守集庆,任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号令严明整肃,城中太平安定,秩序井然。徐迭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
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每年春季出征,冬末召还,形成规律。徐达回来就上交将印,被赐予假期,皇帝设宴接见痛饮,有布衣兄弟之称,而徐达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经很平和自然地说:“徐兄的功劳很大,没有安定的居所,可以把旧邸赏赐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一天,皇帝和徐达到了旧邸,强行将他灌醉,又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的床上。徐达醒来后,惊慌地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看着他,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有司在旧邸前建造府第,在府第牌坊上写上“大功”两字。胡惟庸于是就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对皇帝说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皇帝的诏书前往慰问,不久被召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因此停止上朝,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语简短思考缜密。在军中,号令一出决不更改。诸将在他面前保持畏惧的样子,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都能取胜。约束部队十分严格,他平定大都两个,省会三个,郡邑上百个,街巷市井和平安定,百姓不因战事受苦。回到朝廷的日子,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皇帝曾经称赞他说:“受命出征,成功凯旋,不自夸,不为自己吹嘘,不爱女色,不取财宝,正直无暇,如同日月一样皎洁明亮,只有大将军一个人而已。”
篇10:明史·袁崇焕传阅读答案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焕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慷慨负胆略 负:具有
B.晓其厄塞情形 厄:控制
C.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俾:使
D.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 薄:轻视
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3分)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 ④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⑤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
6.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他曾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返回朝廷时,能将塞外之事详细地汇报。
B.袁崇焕注意安抚军民,整顿边防,敢于果断执法。崇焕在关门,内抚军民,外整边防,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此事还惹怒了孙承宗。
C.袁崇焕与清廷议和,朝廷不许,但他坚持有力。他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D.袁崇焕擅杀文龙,招致祸患,不幸身亡。毛文龙死后,清军大举入关,又使计策说与崇焕密订条约,最终皇帝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的老百姓都为他感到冤枉。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5分)
②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5分)
答案:
4、(3分)答案:B “厄”解释为“阻塞,险要的”或“重要的”
5、(3分)答案:D ③表现袁崇焕的爱国之情 ⑤ 此主语对象为王象乾。
6、(3分)答案:C 朝廷刚开始同意袁崇焕议和,后来频频降旨劝阻。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答案:①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翻译对“无何”、“扼”,“阅”各1分,语意2分)
③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会”、“间”、“阴”各1分,大意2分。)
附参考译文:《袁崇焕传》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正气凛然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与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通晓那里要塞的情形,以有处理边防事务的才能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详细陈说关上的形势。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越级提升为佥事,监督关内外的军队,调发官库金钱二十万,让他招募士兵。
十三山有难民十余万,长久遭围困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视边防,崇焕请求:“带领五千人驻扎宁远,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另外派骁勇的将领去援救。宁远离山二百里,方便就进兵占据锦州,否则就退守宁远,为什么不把十万人放在心上。”承宗与总督王象乾商议。象乾认为关上的军队正丧失士气,建议调动插汉部保护关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认为是对的,告诉在晋。在晋竟然不能援救,众人于是被消灭,逃脱归来的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驳回修筑城墙的建议,召集将吏商量驻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崇焕主张守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反对的意见,承宗最终主张采用崇焕的建议。不久,承宗镇守关门,更加倚重崇焕。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守备,功绩卓著。崇焕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吗?”崇焕叩头认罪,他敢于执法就像这样。
崇焕起初议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报告,皇上下优旨表示准许,后来认为不是办法,频频降旨劝阻禁止。崇焕想藉议和兴复原来的疆域,坚持更为有力。而朝鲜及文龙遭大清兵进攻,谏议官因此说是和议所招致的。
文龙既已死去,才过了三个月,我大清兵数十万人分路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刚听到变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敌人进攻,埋怨诽谤纷纭而起,说崇焕纵容敌人拥兵自重。朝中人士因为以前崇焕提过通和的建议,诬蔑他勾引敌人胁迫议和,将在敌军临城时签订盟约。皇上听到很多,不能没有疑惑。适逢我大清设离间计,说与崇焕秘密订有条约,让被抓获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个人奔回告诉皇上,皇上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对,于是捆绑起来关入大牢。司法部门判崇焕图谋叛逆。三年八月就在闹市把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儿流放三千里,抄没他的家产。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篇11:《明史刘基传》阅读答案
刘 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篇12:《明史刘基传》阅读答案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伏兵邀取之 邀:拦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
①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④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②以克敌赏基,基辞 ⑤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③大旱,请决滞狱 ⑥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B.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因人制宜,陈友谅是主要威胁,刘基建议太祖消灭他;对胡美则主张收编,不改组他的.部队,于是兵不血刃平定了江西。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对几个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为李善长开脱罪责,还向太祖提出了好友杨宪不能为相的理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3分)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3分)
(3)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明史·萧如薰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