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2-08-14 08:30: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望月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清史稿循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史稿循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姚文燮,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俗号犷悍,以睚眦仇杀者案山积,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有方秘者,杀方飞熊,前令已谳定大辟。文燮鞫得飞熊初为盗,尝杀秘一家,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不可与杀平人等,秘得活。大吏谓文燮明允,凡疑狱辄委决之。有武弁被杀,株连众,文燮仅坐数人罪。大吏骇曰:“此叛案,何遽轻率?”文燮曰:“某所据初报文及盗供也。”盖乡民逐盗,弁适遇之,为盗所杀而盗逸,营中执为民叛杀弁。文燮检得初报文,而盗亦获,自供杀弁,故得其情。

时耿氏建藩,其下多怙势虐民,贷民钱而夺其妻女。文燮悉使讦发,为捐募代偿,赎归百数。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值边海修战船,或拟按户口出钱,文燮上陈疾苦,筹款以代,民乃安。秩满,报最。康熙六年,诏裁各府推官,去职。

八年,改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浸城,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地近京畿,膏腴多圈占为旗产,文燮为民争之。旗人请于户部,遣司官至,牵绳量地,绳所及,民不得有。文燮拔刀断绳,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未几,有旨退地还民。团练屯丁,以资守望,盗贼屏迹。

擢云南开化府同知。吴三桂叛,文燮陷贼中。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贼所觉,被系,乘隙遁,谒安亲王岳乐军中。王以闻,召至京,赐对,询军事甚悉。滇寇平,乃乞养归。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吏谓文燮明允公平B.文燮仅坐数人罪 定罪

C.为盗所杀而盗逸逃跑 D.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 谦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有方秘者,杀方飞熊②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

B. ①以睚眦仇杀者案山积②团练屯丁,以资守望

C. ①不可与杀平人等②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

D. ①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②筹款以代,民乃安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膏腴多圈占为旗产。 B.营中执为民叛杀弁。

C.为贼所觉。 D.滇寇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文燮善于断案,使原判死刑的方秘得以活命,使株连多人的“叛案”真相大白,得到上级赞许,有重大案件就让他裁决。

B.姚文燮关心民生,出面募捐,替百姓赎回被迫抵债的妻女上百人。任期到了,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被裁去推官职务。

C.在雄县知县任上,姚文燮为民争地,将户部官员圈地的绳子砍断。还训练各村壮丁,用来守望,使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D.在云南为官时,姚文燮被吴三桂叛军扣押,他乘机逃脱,去拜见安亲王岳乐,又被召到京城,向皇帝介绍关于军事的情况。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奉 檄 主 丈 田 事 建 宁 环 郡 皆 山 民 依 山 凿 田 每 陡 峻 不 能 施 弓 绳文 燮授 吏 勾 股 法 计 田 广 狭 增 减 为 亩 区 画 悉 当。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3分)

②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3分)

参考答案

5.D(退让)

6.C(与:介词,同,跟;A 者:助词,表提示、停顿 / 代词,……的人;

B 以:介词,因为 /连词,来; D 乃:于是,就 / 才)

7. B(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8. A(“重大案件”应是“疑难案件”)

9.⑴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此处可断可不断)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

⑵①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剖”1 分,句意2 分)

②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累”1 分,句意2 分)

【参考译文】

姚文燮是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任命为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民俗素称凶悍蛮横,因为小小的仇恨而杀人的案件累积如山,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有一个叫方秘的犯人,罪名是杀死方飞熊,先前长官已经判定(他)死刑。姚文燮经过审问,得知方飞熊先前是强盗,曾经杀害方秘一家,方飞熊被招抚之后,方秘就乘机复仇,这样就不可以跟杀平常人(案件)一样处理,方秘得以活命。上级官员认为姚文燮贤明公正,凡是疑案总是交付他裁决。有一个低级武官被杀,株连很多人,姚文燮只是判几个人的罪。上级官员很吃惊,说:“这是叛乱的案件,为什么就这样轻率判决?”姚文燮说:“我依据的是先前审判的文书以及盗贼的.供词。”原来是乡民追赶强盗,那武官刚好遇到,武官被强盗杀害,盗贼逃跑了,军营中的人坚持认为是老百姓叛乱而杀害武官。姚文燮查到先前审判的文书,盗贼也抓到了,自己供认杀害那武官,所以姚文燮了解到实情。

当时耿氏建立藩国,他的下属多倚仗权势残害百姓,利用借钱而抢夺百姓的妻子女儿。姚文燮让百姓都来揭发,替他们募捐代为偿还债务,赎还的有上百人。姚文燮奉命主持丈量田亩的事务,建宁四周都是山,百姓依山造田,常常地势陡峭险峻,不能使用丈量的工具。姚文燮给有关官员传授勾股的方法,计量田地的宽狭,或增或减,成为整亩,处置都很恰当。遇到滨海地区修造战船,有人打算按户口征收钱银,姚文燮上书陈说百姓疾苦,自己设法弄到款项来代替,百姓才得到安宁。任期到了,姚文燮的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皇帝下令裁掉各府的推官,姚文燮失去职务。

康熙八年,姚文燮改任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淹没城池,姚文燮修建城墙堤防,造桥方便经过的人。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该县接近京城,肥沃的土地多被圈占为旗人财产,姚文燮替百姓争夺土地。旗人向户部请求,上级派遣有关官员到来,牵绳子丈量土地,绳子量到的地方,百姓不能够占有。姚文燮拔出刀砍断绳子,有关官员看到他刚强正直,言词稍为退让。不久,皇帝下旨把土地退还百姓。姚文燮还组织训练各村壮丁,用来作为看守瞭望,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姚文燮被提拔为云南开化府同知 。吴三桂发动叛乱,姚文燮陷身在叛军中。秘密跟建义将军林兴珠有所约定,被叛军发觉,遭到拘捕,乘叛军不备逃跑了,到军营中拜见安亲王岳乐。安亲王把他的情况奏知皇帝,皇帝召姚文燮到京城,让他回答问题,详细询问关于军事的情况。云南叛军被平定,姚文燮就请求回家养老。

篇2:《明史循吏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明史循吏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骂)。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 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

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选自《明史?循吏传》)

11.下列 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 崇:崇尚、推崇

B.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白:报告、陈述

C.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看不起

D.良欲籍农故为兵者 籍:籍贯、名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①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①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 ②久之,举于朝

D.①今絷者众,而捕未已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履宽政爱民的一组是()( 3分 )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②履阅狱问故,立释之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⑤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 ⑥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A.①④⑤ 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

14.下列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吴履做南康县丞时,断案老练,使百姓惊服,不敢再做坏事,接着他改变措施,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使 百姓休养生息。

B.知县周以中被百姓辱骂之后非常气恼,抓了许多无辜的人,吴履在问清情况后把这些人释放了,并说服了周以中。

C.吴履做安化知县时,反对百姓以蛇为神的迷信活动,责罚了神汉,并把神像投入江中,这使当地盲目崇拜鬼神的活动得以禁止。

D.吴履做潍州知州时,让百姓以粮食代替牛羊输税,使百姓获得利益,他离开潍州时,百姓都哭着为他送别。

15.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三个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3分)

② 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4分)

③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3分)

参考答案

11.D(籍:登记)。

12.A(A、都是代词,译为“他的”。B、前一个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因为。C、前一个是动词:到,往;后一个是音节助词;D、前一个是“而且”;后一个通“尔”,译为“你的”)。

13.B(①很显然不是;③是说他破除迷信,不能表现宽政爱民;④百姓爱戴他)

14.C(做南康县丞时的事迹,并 非做安化知县时。)

15.(1)(吴履)年轻时从名人梦吉那儿接受学业,熟读《春秋》众多史书。(“少” 1分,“闻”1分,“通”,译为“通读”、“精通”皆可, 1分)

(2)现在被拘禁的人已经很多,而且抓捕还没有停止,急 切(的.抓捕)将会发生变故,那怎么办呢?(“絷”1分,“且”1分,“奈何”1分,文句通顺1分)

(3)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会” 1分,“涕泣”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邑里无节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门,百姓认其为神明。吴履缚住巫师责备他,把神像沉到江里,淫祠于是消亡。

当县丞六年,百姓爱戴他。升迁到安化当知县,大户人易姓占据险要地势并自己守住,江阴侯吴良要击破他,召吴履商量。吴履说:“易氏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叫他他应该来,不来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来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登记招收愿当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税收,吴履给百姓出谋说:“牛羊有生病死的隐患,不如输送粟子方便。”他日,上级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淮州百姓独保存。逢改州为县,上级召吴履回去,潍民都哭泣着跟着送。吴履向皇帝请求罢官回家。

篇3:《循吏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循吏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 出:调离京城

B.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 约束:规定

C.凡数十处,以广溉灌 广:扩大

D.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 案:查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

①其治视民如子 ②开通沟渎 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 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 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B.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C.在少府任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案:追查、追究。

【答案】 D

(2)【解析】本题在筛选信息时应注意题干的要求。“好为民兴利”指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包括劝农耕作、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等。其中①反映他爱护老百姓,⑤反映他节俭的作风,因此应排除含有这两项的选项。

【答案】 B

(3)【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对阅读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理解能力。“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在文中没有涉及,文中主要是斥责罢免府县官吏家中的.子弟。

【答案】 A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考生在翻译时注意以直译为主,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如①句中的“归”、“狱讼”、“衰”、“爱”等,②句中的“以为”、“时”、“以”、“奉”等。

【答案】 ①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②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季节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不适合用来供奉给皇上。

【参考译文】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因为明经甲科而担任郎官,后来离开京城补任谷阳县长官。后因官吏考绩列为优等而升任上蔡长官。他管理上蔡时视民如子,一直受到任地老百姓的称赞。后来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不久因病归退。(后来)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升为南阳太守,仍然同在上蔡时一样治理百姓。

召信臣为人勤奋努力,有办法有谋略,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一心要使他们富足。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田间小路出入,停留和住宿都不在乡里的亭馆中,很少有安闲地休息的时候。他巡视郡中的水流泉源,开通沟渠,修筑水闸和其他能放水堵水的设施总共几十处,以便扩大灌溉面积,水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百姓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有了多余的粮食来贮藏。召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规定,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田边,来防止争斗。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铺张浪费,一定要从节俭出发。府县官吏家中子弟喜欢闲游,不把耕田劳作当重要的事看待,他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用行为不法的罪名处治他们,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弃懒惰的态度。他管治的地方教化得以广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谁不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荆州刺史上报召信臣替百姓做好事,他管辖的郡因此充实富足,皇帝赏赐召信臣黄金四十斤。他被升职任河南太守,政绩品行常常被评定为第一,皇帝又多次增加官阶赏赐黄金给他。

竟宁年间,(召信臣)被征召为九卿。(他)上奏请求皇上光临上林苑各偏远宫馆,不要再加修葺整治供帐。(召信臣)还上奏请求裁减乐府黄门的乐舞艺人以及宫馆中使用的兵器、日常用品的大半。太官园中种植冬天生长的葱、韭等蔬菜,种在暖房中,白天夜晚都要燃烧没有光焰的火,这些蔬菜也要等达到一定的温度时才能生长。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季节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不适合用来供奉给皇上,就一一奏请皇帝免除这一切。(这样)每年节省了几千万的费用。召信臣年纪大了死在任上。

公元四年,皇帝下诏书祭祀对百姓做过好事的百官卿士,蜀郡推荐了文翁,九江推荐了召父。当年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齐行礼,在召信臣的坟墓前建立祠堂,而南阳也建造了主祠。

篇4:《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矣。

(《汉书循吏传序》)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存问耆老孤寡

而公子亲数存之

B.迁北海太守

顷襄王怒而迁之

C.死见奉祀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亡羊补牢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①廉平不苟,以爱利为行

②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⑥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出身农夫,为人公正,淳朴厚道,待人宽容,深得吏民敬爱,因政绩和德行第一升任大司农。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会见朱邑,劝朱邑为国家广荐贤才。朱邑接受了建议,举荐了不少贤士。

C.朱邑居官,廉洁奉公,乐善好施,为官一方,百姓富裕。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安葬于桐乡的城西,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并年年祭祀。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遭离凶灾,朕甚闵之。(3分)

(2)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3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参考答案

10.A (存:慰问)

11.D (②朱邑推荐帮助贤士;③是张敞作比以说明自己比不上朱邑,不能表现朱邑的“廉洁奉公”;⑤表现的是桐乡人民对朱邑的尊敬与怀念)

12.B (张敞不是“会见”而是“写信”)

13.(1)(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考点:“遭离”“闵”各1分,整体顺畅1分)

(2)(3分)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考点:“是故”“于是”各1分,整体顺畅1分)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考点:所以、亲戚、判断句、徒)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像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很称职,但是他们滥用刑罚,有的被判处死罪。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富裕起来了,他们离开了那个地方时深受百姓怀念,活着时有光荣的称号,死后被人供奉祭祀,这些令人敬畏的成绩和美德或许要使君子遗风逊色了。

篇5:《明史循吏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明史循吏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①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②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属,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节选自《明史循吏传》)

【注】①交,交互,共同。②鞠:审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知东安知:担任(知县)

B.骥执而鞠之执:捉拿,抓住

C.振木铎以徇之徇:巡行宣传

D.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论:讨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骥经国利民的一组的是( )

①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②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③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④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⑤为骥所抑,恨甚。⑥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A.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⑥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在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中举人,进入国子监学习,过了三年,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职位。他曾经上奏解决了关市随意检查商人行囊的事。

B.李骥做新乡知县后,采取了使流民安居乐业的措施。后因母亲去世守孝。服孝期满,改任东安县令。

C.洪熙时,李骥被举荐做御史,一方面向皇帝进言献策;另一方面,恪尽职守,曾因为高祥等人盗窃粮仓案,差点被处死。后经他人辨解及皇帝帮助,才官复原职。

D.李骥在河南知府任上凭靠政绩著名,河南境内由多盗贼变成了路不拾遗。他不畏强权,敢于为民做主,因此受到了士人百姓的爱戴。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2)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参考答案]

8.D

9.B

10.C

11. (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皇帝)就提拔他做刑部郎中。(他)向皇帝奏请陈述了十几件事,大多被采纳。(荐擢见各1分,文意2分)

(2)李骥上奏使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皇帝很生气,下诏书责备伊王,王府中的承奉、长史、典仪全都被逮捕交付到典狱部门。(闻让逮各1分,文意2分)

篇6:《清史稿循吏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篇7:《清史稿循吏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注:①陴,音pí,附属的土墙  ②甃,音zhòu,修砌  ③堞,音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鞫,音jū,审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寻以母忧去官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乃给工本,筑坝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十二年,卒于官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 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3分)

(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3分)

(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4分)

参考答案:

9.C(比:接近,临近)    10.A.( A介词,因为  B. 助词,的/ 代词,这些 C. 连词,于是/ 副词,竟然 D. 介词,在 / 介词,对 )    11.D(①表现传主的忠勇,②表现传主的政治才干  ⑥说的是具体工作)    12. B (他禀告的是经略,经略很感动,又转告其部下将领。)

13.(1)天意如此,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省”1分;“曷”,怎么,难道,1分;句意1分)   (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暖旨意的.称赞奖励。 (“数”1分,句意2分)   (3)冬天寒冷,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 ( “恤”“嫠”各1分,定语后置句式 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被授于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于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疏推荐,提升陈德荣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军事行动频繁,古州姑卢硃洪文等叛乱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屯田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如何能杀尽?”张广泗颇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

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疏皇帝:“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家家户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

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气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之所。乾隆十二年,卒于任上。

篇8:《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矣。

篇9:《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存问耆老孤寡而公子亲数存之

B.迁北海太守 顷襄王怒而迁之

C.死见奉祀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亡羊补牢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

①廉平不苟,以爱利为行 ②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⑥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出身农夫,为人公正,淳朴厚道,待人宽容,深得吏民敬爱,因政绩和德行第一升任大司农。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会见朱邑,劝朱邑为国家广荐贤才。朱邑接受了建议,举荐了不少贤士。

C.朱邑居官,廉洁奉公,乐善好施,为官一方,百姓富裕。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安葬于桐乡的城西,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并年年祭祀。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遭离凶灾,朕甚闵之。(3分)

(2)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3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参考答案

10.A(存:慰问)

11.D (②朱邑推荐帮助贤士;③是张敞作比以说明自己比不上朱邑,不能表现朱邑的“廉洁奉公”;⑤表现的是桐乡人民对朱邑的尊敬与怀念)

12.B (张敞不是“会见”而是“写信”)

13.(1)(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考点:“遭离”“闵”各1分,整体顺畅1分)

(2)(3分)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考点:“是故”“于是”各1分,整体顺畅1分)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考点:所以、亲戚、判断句、徒)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像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朱邑)遭遇病故,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很称职,但是他们滥用刑罚,有的被判处死罪。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富裕起来了,他们离开了那个地方时深受百姓怀念,活着时有光荣的称号,死后被人供奉祭祀,这些令人敬畏的成绩和美德或许要使君子遗风逊色了。

篇10:《隋书·循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山东1月统考改编)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周太祖见而器之功未就而帝崩

B.为高氏所诛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之上悼惜久之

D.以叔略有巧思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3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

(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3分)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隋书·循吏》樊叔略,陈留人也阅读训练答案

5.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6.D【而:表顾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之:代词|音节助词;以:都是连词,“因为”】

7.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8.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9.(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4分,每错断、少断、多断3处扣1分,3处起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文言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

①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逐渐(慢慢)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得分点:“计数”、“信”各1分,大意1分】

②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得分点:“因”、“奇”各1分,大意1分】

篇11:《循吏列传》阅读答案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篇12:《循吏列传》阅读答案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追之相:他,代其父B.王赦其罪,上惠也惠:恩赐

C.不私其父私:偏袒D.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

1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王赦其罪

A.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避:指阿谀和逃避

B.夫以父立政,不孝也立政:指树立政绩

C.废法纵罪,非忠也废法:指废除法律

D.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傅:指把罪责推给别人

14、“过听杀人,自拘当死”在文中的意思是()

A.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B.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C.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D.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15、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维护了法纪的尊严。

B.石奢为官清廉,李离严守法纪,二人都值得称道。

C.石奢清廉正直,李离勇于自责,后者更值得称道。

A.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以保住自己的名誉。

答案:

11、A12、D13、C14、B15、A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戚继光传阅读及阅读答案翻译

3.《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4.《隋书·循吏》阅读答案

5.《旧唐书 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6.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9.《宋史曾肇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10.《旧唐书殷峤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