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鹏皓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温舒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论:商议
B.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舞:玩弄
C. 有势者为游声誉 游:宣扬
D.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覆:审察
4.A 论:批决,定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椎埋为奸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 ③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⑤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 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5.C ①只是说王温舒少时做过盗墓的坏事,看不出阴险狠辣 ④文中明确说“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主要表现他的势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好名声。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力追捕归案。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6.C 此处主要是表现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他因不能在春天前把犯人都杀尽而遗憾,非忠于职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5分)
答: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5分)
答:
7.(1)(王温舒)全都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驱使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把阴纵使 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犯 必侵辱 各1分写出省略的主语“他/王温舒”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尉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即使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汉武帝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才到任。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奸猾之人,郡中豪奸猾相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县去了,王温舒(继续)追捕,正赶上春天了(不能斩决罪犯),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能让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武帝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负责京城长安的治安。)王温舒按照治理河内郡的方式来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人员。那时,义纵担任内史。(全面负责京城长安的事务。)王温舒害怕他,不敢恣意酷暴。等到义纵死去,王温舒改任廷尉。而继任中尉尹齐犯法受到处理,王温舒又重新担任中尉。王温舒没有读过多少书,担任廷尉时神昏意滞,不辨是非,到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神思顿开。(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显然这种人是不适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而这正符合王温舒的心意。)他督捕盗贼,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王温舒为人谄媚,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对于奸猾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一个人走出狱中。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王温舒死后,他的家财累计有千金。
附:
内史: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
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中尉:掌京师的治安警卫。
篇2: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
(《汉书·王吉传》,有删改)
4.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昭帝崩,亡嗣嗣:延续,延长
B.宣帝颇修武帝故事故事: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C.汉家列侯尚公主 尚:匹配,迎娶
D.上以其言迂阔迂阔:不合时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B.久之,昭帝崩,亡嗣
项王按剑而.跽曰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C.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D.其.指如此
而君幸于赵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昌邑王刘贺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古时候为从师学习而奔波的人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行进也只有五十里,希望刘贺能够有所收敛。
B.刘贺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荒淫无度被废。封国的大臣们也因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被诛杀。唯独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
C.王吉认为古时衣服车马之所以因拥有者地位高低卑贱而有差异,是因为要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而如今世事混乱,人人皆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私利,这种风气不符合礼义之道。
D.王吉援引虞舜、商汤这两位明君的`典故,是想要劝谏君王只有任用皋陶、伊尹这般的贤臣,才能够趋利避害,疏远奸佞之人,使国家昌明。但是皇上不太看重他,王吉只好称病辞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5 分)
(2)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5 分)
参考答案
4. A(嗣:继承人,子孙、后代)
5. D (D项,代词,表领属,他的;A项,顺承关系,就;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
6. A(师日行三十里,指军队每天行进三十里)
7. (1)(5分)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或“像往常一样放纵”)。
(译出大意给2分;“敬礼”“从”“自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敬礼:敬重礼遇,1分;从:通假“纵”,放纵,1分;自若:如常,像往常一样,1分。)
(2)(5分)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译出大意给2分;“致治”“刑措”“所以……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致治:天下安定太平,1分;刑措:刑法搁置而不用,1分;所以……者:表……的原因)
【参考译文】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初为郡吏,举孝廉被选为郎,补任若卢右丞之位,后又改任云阳县令。举贤良被任为昌邑中尉,昌邑王喜好游猎,常常在国中驱马奔驰,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臣下听说古时候军队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而行进也只有五十里。疾发飘忽,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风;驱马疾驰,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车。因此伤感。现今大王巡幸方舆县,不到半天就奔驰二百里,很多百姓都荒废了农事来修路牵马,臣下以为,百姓不可过多更改本职。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过了很久,昭帝驾崩,他没有太子,大将军霍光执政,派遣大鸿胪宗正迎立昌邑王进京。昌邑王到京师后,即位二十余天,就因行为而被废黜。昌邑封国的大臣们因昌邑王在封国时不举报其罪过,致使朝廷不知昌邑王的品行,又因作为臣下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致使昌邑王犯下大罪,都被下狱诛杀。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被判剃发修筑城池。
后来又起家复出任益州刺史,不久因病辞官。又被征为博士、谏大夫。当时宣帝极力效法武帝,恢复了武帝时的典章制度,宫室、车乘、服饰等都超过昭帝时的规模。这时,许、史、王等几家外戚也因得宠而尊贵,宣帝亲自处理政事,并任用能干的官吏。王吉上疏评论其得失说:“汉朝各诸侯王娶公主,诸侯王国中的国人娶诸侯之女,这种制度使男人事奉女人,丈夫屈服于妻子,颠倒了阴阳之序,所以容易发生由女人引起的祸端。古时候,衣服车马依据其拥有者地位的高低贵贱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以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现今却上下僭越混乱,人人自行其是,没有一定的节度,因此人们贪图财货、追逐私利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虞舜、商汤不任用三公九卿的世袭子弟,而选拔皋陶、伊尹为臣,这样那些谗佞不仁之人就被疏远了。如今允许官吏的子弟蒙荫为官,他们大多骄傲蛮横,不了解古今之事,至于积累功绩,治理民众,却无益于百姓,这就是《诗经·伐檀》篇中所讽刺的现象。”王吉上疏的核心思想大体如此,皇上认为他的言论不切合实际,因此不太看重他。王吉于是借口身体不适,返回家乡琅邪。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称“在朝为官,贡禹也将入仕”,就是说他们两人进退志趣相同。汉元帝即位不久,派使者征召贡禹和王吉入朝。王吉因为年纪大了,在途中染病而亡,汉元帝哀悼他,又派出使者吊祭。
篇3:《新五代史·王建及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五代史·王建及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建及,许州人也。少事李罕之,从罕之奔晋,为匡卫指挥使。粱、晋战柏乡,相距鄗邑野河上,镇、定兵扼河桥,梁兵急击之。庄宗登高台望见镇、定兵将败,顾建及曰:“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建及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解去。从战莘县、故元城,皆先登陷阵,以功累拜辽州刺史,将银枪效节军。
晋攻杨刘,建及躬自负葭苇堙堑,先登拔之。从战胡柳,晋兵已败,与梁争土山,梁兵先至,登山而阵。庄宗至山下望梁阵坚而整,呼其军曰:“今日之战,得山者胜。”因驰骑犯之,建及以银枪军继进,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诸将皆言:“溃吴未集,日暮不可战。”阎宝曰:“彼阵山上,吾在其下,尚能击之,况以高而击下,不可失也。”建及以为然,因白庄宗曰:“请登高望臣破敌!”即呼众曰:“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即驰犯梁阵,梁兵大败。晋遂军德胜,为南北城于河上。梁将贺瑰攻其南城,以竹笮维战舰于河,晋兵不得渡,南城危甚。庄宗积金帛于军门,募能破梁战舰者,至于吐火禁咒莫不皆有。建及重铠执槊呼曰:“梁、晋一水间尔,何必巧为!吾今破之矣。”即以大甕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建及以二舟载甲士随之,斧其竹笮,梁兵皆走。晋军乃得渡。救南城,瑰围解去。
自庄宗得魏博,建及将银枪效节军。建及为将,喜以家赀散士卒。庄宗遣宦官韦令图监其军,令图言:“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即以为代州刺史。建及快快而卒,年五十七。
(选自《新五代史·王建及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匡卫指挥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梁兵先至,登山而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建及以二舟载甲士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庄宗遣宦官韦令图监其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王建及有胆识的一组是(3分)
①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 ②今日之战,得山者胜
⑨彼阵山上,吾在其下,尚能击之 ④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⑤以大甕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 ⑥自庄宗得魏博,建及将银枪效节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柏乡之战,梁国士兵控制着桥梁并发动猛烈攻击,王建及临危不惧,率领晋国两百士兵打退了梁国的进攻。
B.王建及在梁国士兵登上土山并己布阵的情况下,仍能从容应对,完全得益予他在阵前果敢决断、雷厉风行。
C.王建及对部将说军需物资在土山的西边,应尽快去取回,意在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D.王建及对晋庄宗忠心耿耿,晋庄宗对他也是充分信任,委以银枪效节军统帅重任。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
(2)建及以为然,因白庄宗日。
(3)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
参考答案:
4.(3分) B(B.连词,均表示承接关系。A.动词,担任/介词,给,替;C.介词,用/介词,凭借;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5.(3分) D(②是晋庄宗说的话;③是阎宝的主意;⑥陈述的是事实,不能表现出有胆识。)
6.(3分) C(A.镇州、定州属晋国;B.“完全得益于他在阵前的果敢决断、雷厉风行”说法过于绝对,还有晋庄宗的主意;D.“晋庄宗对他也是充分信任”错,最后一段看出晋庄宗对王建及还是信不过的。)
7.(3分)(1)梁国部队撤下土山败走,在土山的西边布阵,晋兵于是抢到了土山。
(3分)(2)王建及认为他说得对,就对庄宗说。
(4分)(3)王建及很得军心,恐怕会有别的企图,不能让他带重兵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建及,许州人。少年时代侍奉李罕之,跟随李罕之投奔到晋国,担任匡卫指挥使。梁国、晋国在柏乡交战,在鄗邑野外的河边相持不下,晋国镇州、定州的士兵控制着河面上的桥梁,梁兵猛烈地攻打。晋庄宗登上高台望见镇州、定州的兵即将被打败,回头对王建及说:“桥梁如果被梁国夺取,我们的部队就危险了,怎么办呢?”王建之挑选了二百人快速偷袭梁兵,梁兵被打败,撤退了。王建之又跟随晋庄宗在莘县、故元城打仗,都是率先抢占城池冲锋陷阵,因为军功多次升官直到被任命为辽州刺史,统领“银枪效节”部队。
晋国攻打杨刘,王建及亲自背芦苇去填城下的壕沟,率先登上城墙攻并攻克下来。后跟随晋王在胡柳打仗,晋兵先被打败,和梁国部队抢夺一座土山,梁兵先到达,登上土山布好阵势。晋庄宗来到山下望见梁国部队阵列坚定整齐,大声对自己的.军队说:“今天的战争,能占领这座山的部队取胜。”趁机快速指挥骑兵攻击,王建及指挥“银枪军”挺进,梁国部队撤下土山败走,在土山的西边布阵,晋兵于是抢到了土山。将领们都说:“我们走散的士兵还没有集结,傍晚就不可以再出战了。”阎宝说:“他们在山上,我们在山下的时候,还能击败他们,何况现在我们从高处向下攻打他们,这个机会不能错失啊。”王建及认为他说得对,就对庄宗说:“请您站在高处看我如何打败敌人!”随即对众人大声说:“今天所损失的军需物资都在山的西边,何不去取回来!”当即率领骑兵攻击梁国部队,梁兵大败。晋国部队于是驻扎在德胜,在河上建设了南北两座城。梁国将领贺瑰攻打南城,用竹篾拧成绳索把战船都系在一起,晋国的部队渡不了河,南城非常危急。晋庄宗在军营门口堆积金银布匹,招募能破坏梁国战船的人,以至于吐火写咒的艺人巫师都来应征。王建及穿着厚重的铠甲手握长矛大声说:“梁国、晋国的部队就隔着一条河,何必用那种(艺人巫师的)手段!我今天就能打败他们。”就用大瓮装满柴禾,从河段上游放火焚烧梁国战船,王建及又带领两个小船满载装甲士兵跟在后面,用斧子砍断敌人系船的绳索,梁国士兵败退。晋国部队得以渡河。于是晋军援救南城,贺瑰溃败而逃,才解出了包围。
自从晋庄宗得到魏博后,王建及就统领“银枪效节”部队。王建及担任将军,喜欢把自家的财产分散给士兵。晋庄宗派宦官韦令图监视他的部队,韦令图向皇上进言:“王建及很得军心,恐怕会有别的企图,不能让他带重兵了。”晋庄宗就任命李建及为代州刺史。王建及很郁闷直至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篇4:《汉书楚元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书楚元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答案为:
(1)D
“顾”,连词,反而、却。
(2)B
A项,第一句不是讲薄葬,是讲“棺椁之作”发轫于黄帝; C项,第一句是孝文帝的想法,厚葬,不合要求;D项,第二句是在论述厚葬与薄葬的不同结果后的结论,不合要求。
(3)A
“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错,文中的意思是坟墓中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也就是厚葬的危害,具体见第一段。
(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特殊句式,“藏之(于)中野”是省略句,“易之以棺椁”是状语后置句。重点词语:“衣”“树”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解释为“起坟堆”。2)重点词语:“亡”解释为“丢失”,“凿”解释为“洞穴”。3)重点词语:“坟”解释为“坟堆”,“可以”解释为“可以作为”,“则”解释为“准则,榜样”。“去坟薄葬,以俭安神”要运用扩充法翻译。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产生和死灭,穷尽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怎么能够打开呢?”张释之进言说:“假如它里面有能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没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椁,又担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但国家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张释之的`话,是长远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没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使用棺椁,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简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是没有大的土堆的地方。这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志士深谋远虑使之长久的计策。等到吴王阖闾,违反礼制实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旁边,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纵横五里多,用水银当做江海,用黄金当做凫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骊山墓的建造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到了它的下面。项羽焚烧了骊山的宫室,去的人都看见坟墓被挖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安葬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数年之间,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来,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坏,十分清楚了。
陛下即位,亲自做事,注重节俭,建造初陵,它的规模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墙的高度,堆积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造里邑住宅,工期紧迫,费用以百万计。死去的人在阴间痛恨,活着的人在人间忧愁,怨气在阴阳间流动,加上饥荒,死亡、流离失所的人以十万计,我特别怜悯他们。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聪明豁达超过当世,应该发扬汉朝的厚德,光大刘家的美德,发扬光大五帝三王,却与残暴的秦国爆乱的国君竞相奢侈,攀比造坟墓,违背了贤能者的心意,失去了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为此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坟山的深度和高度,因为奢侈产生祸害,足以把它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篇5:晋书·王舒传的原文及翻译
晋书·王舒传的原文及翻译
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假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时吴国内史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率众一万,与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等,皆起义军以应舒。
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飏后继。冰、飏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地。舒遣子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焘,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斩首数百级,贼悉委舟步走。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译文:
王舒字处明,是丞相王导的堂弟.王舒从小受到堂兄王敦知遇,认为天下多事,不愿博取名利,长期在家,潜心于学问.四十多岁时,州中礼聘任命,太傅征召,都不赴任。到王敦治青州时,王舒去依附他.当时王敦被征为秘书监,因为寇乱路险,轻骑回洛阳,当时财物金宝很多,亲戚宾客无不争拿,衹有王舒一无所取,更受到王敦的赏识。
当时将要征召苏峻,司徒王导想外任王舒作为外援,就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俸禄中二千石.王舒上疏以任所与父亲名讳相同而推辞,朝廷议论说字相同音不同,在礼制上不避嫌.王舒不得已只好上任.到郡两年苏峻叛逆,就暂任王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当时吴国内史庾冰弃郡来投奔王舒,王舒转发公文传告属郡,任吴王师虞骏为军司,御史中丞谢藻行龙骧将军、监前锋征讨军事,率军一万,与庾冰一起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等都起义军响应王舒.
苏峻听说王舒等出兵,赦免了庾亮的.诸弟,以取悦东军.王舒率众驻扎在郡中西江,作为庾冰、谢藻的后续.庾冰、顾飏等派前锋进据无锡,遇上贼将张健等数千人,双方交战,大败.贼人于是进入吴地,烧毁官府民舍,在各县抢掠,所到之处百姓遭受残害.王舒派其子王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以及扬烈司马朱焘,率精兵三千,轻装疾进在武康拦击贼军,出其不意,击败贼军,斩首几百,贼军全都弃船步行逃走.这时临海、新安诸山县都反叛响应贼兵,王舒分兵征讨都平定.正好陶侃等到京都,王舒、虞潭等都因屡战失利,向盟府递送文书,自己贬职去节.陶侃派使者勉励晓谕,不接受.到陶侃设立行台时,上表任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不久韩晃等南逃,王允之追击到长塘湖,又大破贼军.贼乱平定后,因功封彭泽县侯,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谧号穆。
篇6:《晋书·魏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晋书·魏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又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晋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年老,每称疾逊位 逊:谦逊
B.于是自课 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C.其负在我 负:辜负
D.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孤:孤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魏舒“不修常人之节”和“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 )
A.①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 ②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B.①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 ②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
C.①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②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D.①为事必先行而后言 ②乃命之,而竟无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舒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时,钟毓常与属下比赛射箭,一次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魏舒神态娴雅,箭不虚发,没有对手。钟毓慨叹说,自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B.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画画罢了。
C.魏舒仪表堂堂,但大智若愚,并不为亲友器重。他毫不在意,不像常人那样沽名钓誉,总是宽容他人。生性喜好骑马射箭,常常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捕渔打猎。
D.魏舒的亲友曾劝他通过不参加郡里的考核来获取高名,魏舒不屑于此。魏舒做尚书郎时,朝廷想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5分)
(2)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 (5分)
参考答案
9.B
10.A(第一句是说他所追求的与众不同,能表明他“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是说他的谋划大多超出众人的议论,能表明他有才干。 B组第一句不是魏舒的言行,第二句只能表明他不在意琐碎的事务 C组第一句表明魏舒年少有志,但不属于“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能表明魏舒有才干 D组第一句是说他说话办事谨慎,与“不修常人之节”无关,第二句是说他命运通达,与有才干无关)
11.B(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 )
12.(1)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5分) 【“素”(副词,平素、平时),“清论”(好的名声),“咸”(副词,都),“称”(动词,称道、称赞、称颂)四处,每译对一处1分。“同僚素无清论者”定语后置1分】
(2)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5分)【“乃”(于是),“而”(可是),“竟”(最终),“识者”(有见识的人)“达命”(命运通达)每译对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认为魏舒年幼而聪慧,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成就这所宅子的征兆。”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魏舒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沽名钓誉之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渔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又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该帮您经营。”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若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通过不参加考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努力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后来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全坐无不为震惊。没有对手。钟毓边慨叹边道歉说:“我不能充分发挥您的才能,就像这射箭,岂只是一件事啊!”转任相国参军,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至于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从容替他们筹画,大多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是众人的领袖啊。”升任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很有声望。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以政简惠民著称。晋武帝因为魏舒清明廉洁,特意赐给他绢百匹。
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重德望,傣禄赏赐分给九族亲友,家无余财。陈留人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魏舒做事一定先做后说,退职的时候,没有谁知道。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未有过。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篇7:《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中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选自《旧唐诗 张九龄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例
C 竟不从 竟:竟然.
D 下诏褒赠 褒:褒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中书侍郎颜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7.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个字)。(3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②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③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参考答案:
5.C(竟:最终)
6.C 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7.①才智:聪敏致远(睿智、才智过人、有才干)②为官:仗义执言(刚正、正直、耿直、敢于直言、敢于谏言、直言不讳);③智慧:先知先觉(目光长远、有预见性);④风度:风度典范; ⑤知(识)人:与有才干者友善(交友有道)(任意3个角度,词意恰当给3分;不能用否定形式表述;紧扣文本,文本范围外不算;超过15字扣一分)
8 ①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之后。
(判断句、德望、劳旧、句意通顺,各1分;建议提醒学生结合语境翻译)
②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预备、准备)(皇帝)顾视咨询。【知、顾问(古今异义,动词,偏重“问”)、句意通顺,各一分】
③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帝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异、句意通顺各1分)
【参考答案 】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张九龄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孩子一定能有所作为。”
开元十年,张九龄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耶。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时候,天长节(玄宗生辰)百官为皇帝祝寿,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帝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他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左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关系好。挺之等人都有才干,和张九龄的交情终始不渝。他们的友情被当时的人都很称道。
到了德初年间,唐玄宗在四川,想到张九龄当时的先知先觉,下旨褒扬他。
篇8:《赵孟頫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孟頫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大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五十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B.逾月,掀儿自归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役于盐场,不胜艰苦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以字呼之而不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孟頫才气出众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②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③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④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⑤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⑥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他曾隐居江南,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元世祖的器重,尽管朝中对此有异议,但元世祖仍委以重任,尚书省刚设立便让他起草诏书。
B.赵孟頫才智出众。他分析赵全案件复杂的背景,认为王虎臣必会公报私仇,不宜派去查案;他看出元掀儿的同役者是被冤枉的,特意拖延判案的时间。
C.赵孟頫文学、绘画、书法的造诣很高,且兼通佛、道学说的要义,故深得元世祖的喜爱与赞赏,元世祖称他诗文能与李白、苏轼齐名,书画是名冠天下。
D.赵孟頫的书法闻名天下。他的书法作品也被天竺国尊为瑰宝。然而,他书画的才能与名声却限制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人们无法真正地了解他。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2)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3)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参考答案
1.A(查究 B.回来;女子出嫁 C.在;被 D.表并列;表转折)
2.B (②品行纯洁④说明元世祖对他的信任⑥)
3.D(“限制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符文意,原文是说,他书画的名气很大,以至把其它方面的才能掩盖了)
4.翻译:
(1)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身边,元世祖没有听从。
(2)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
(3)元世祖十分喜爱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
翻译参考:
赵孟頫字子昂,是宋太祖儿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赵孟頫自幼聪明敏捷,看书过目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立即就能成文。到了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江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赵孟頫,并带他去拜见元世祖。赵孟頫才气横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身边,元世祖没有听从。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任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诏书,高兴地说:“你说出了我心中要说的意思。”
二十四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有一个叫王虎臣的人,他上书朝廷检举平江路总管赵全有不法的行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办。赵孟頫进言说:“赵全的问题当然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他强行买下别人不少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对他怀恨在心。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元世祖醒悟过来,于是另派官员前去。
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赵孟頫断案如神。
到大三年,赵孟頫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元世祖十分喜爱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经和身边的大臣评论在文学经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认为赵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苏轼相比。元世祖还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学识丰富,见闻广博,书法和绘画超过同辈人,兼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有不喜欢他的人在元世祖面前说挑拨离间的话,元世祖只装没听见。
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视为宝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王温舒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