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2-10-15 08:47: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SEKKKK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C、②④⑤。(①说的.是况钟被启用,③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⑥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

6、C、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

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1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2:况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况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②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 juān):免除 ②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③卫所:明初的队伍制度,这里指驻军。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奇:奇怪

B.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暗:昏暗,糊涂。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劝:劝勉,鼓励。

D.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起:出身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当官缜密严整的一组是(  )

①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②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③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⑥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免除苛捐杂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对朝廷不利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B、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对况钟有恩。这时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到思忠属下作事。

C、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况中,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

D、况中开始处理事务时,围立的群吏在四周请他写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2)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3)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答案:

9.A(奇,以……为奇。)

10.D(①树正气⑤感恩⑥刚正)

11.D(A,事情不利于百姓的,上奏朝廷;B,是让思忠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C,诋毁的是邹亮。)

12.(1)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贱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

(2)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3)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

篇3: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篇4:凿钟原文翻译

凿钟原文翻译

【原文】

凿钟

《艾子杂说》

齐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冢相,凡国之重事乃关预焉。

一日,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宝钟,重五千斤,计人力须五百人可扛。时齐无人,有司计无所出,乃白亚相,久亦无语,徐曰:“嘻,此事亚相何不能了也了!”于是令有司曰:“一钟之重,五百人可扛,今思均凿作五百段,用一人五百日扛之。”有司欣然从命。

艾子适见之,乃曰:“冢宰奇画,人固不及;只是搬到彼,莫却费锢鏴也无?!”

【译文】

齐国有两个老臣,都是几朝的深得儒学精髓的.重臣,国家政权所倚重的人,一位是宰相,(还有副宰相)凡是国家大事都要关心和干预。

一天,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口宝钟,重五千斤,估计必须有五百人的人力才可以扛得动。当时齐国人手不够,有司无计可施,就报告副宰相,副宰相很久没说话,(宰相)慢慢地说:“唉,这事副宰相怎么不能解决啊!”于是命令有司道:“一口钟的重量,五百人可以扛,我想将它平均凿成无百块,用一个人分五百天扛吗。”有司欣然从命。

艾子正好遇见这事,便感叹道:“宰相高妙的筹划,人们都不能及;只是等搬到了那,莫非还要再焊接起来不成?!”

篇5:《况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译文

《况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C.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B、②③⑤。

6.B、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2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6:况钟传的阅读练习题

①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车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④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⑤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 juān):免除 ②逋(bū):欠交,拖欠。

1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置二簿识民善恶 识:识别

B、以行劝惩 劝:奖励

C、至是钟数延见 延:邀请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干:求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B、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 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孜孜爱民”的一组是( )

①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②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④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⑤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⑥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篇7: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C.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A、雄:难以(程度副词)

5.B、②③⑤。

6.B、7.(1)、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分),豪强猾吏(1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分),是(1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分)。

(2)、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分)。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2分)。

附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篇8: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篇9:《胸有成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ú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 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 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篇10:《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二: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

2.1)将近况且 2)苦于 3)绕远 4)"之于" 5)哪里 6)同"返"往返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

4.1)B 2)C

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

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

⑶杂然相许 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 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D

3.且:将要,快要或将近(2)汉阴:汉水的南岸(3)许:赞同(4)操:持,拿

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5.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篇11:《清史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诏嘉其实心除弊。

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

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节选自《清史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殚心民事 殚心:竭尽心力。

B.京漕积习相因 积习:长久的习惯。

C.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故事:以前事情。

D.君方畏戒之不暇 不暇:来不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 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参考答案

第4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生运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推断,能够判断出ABD三项均是正确的,但C项“故事”应为“旧例、以往惯例”之意,译为“以前事情”错误。故答案选C项。

第5题【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能力,这是今年的新题型,难度不大。能力层级为C级。“俾”是“使”的意思,“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意为“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据此,排除BC两项。“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意为“没办法再有奢望、侥幸的心理”,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故答案选D项。

第6题【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着重对文章中人物品质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题其实是过去5、6两题内容的融合,本题需要考生先判定人物品质特点概括的正误,然后找到后面内容对应的原文,先判定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然后进一步确定于前面概括的.品质特点是否一致。C选项中表述“如实举报,严加惩罚”,但原文表述是“并治如律”,意即:几人一起按律治罪。没说“严加惩罚”。故答案选C项。

第7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关键词“勘”“嘉”“疴”各1分,大意2分)

(2)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给他们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关键词“赡”“殁”“管业”各1分,大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弊是营

弊:弊病。

B.推原其故

原:追究

C.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

渔:谋利。

D.一日亲往籍毕沅家

籍:抄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起“廉洁”的一组是

①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

④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

⑤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⑥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岳起担任奉天府尹后,把前任居住的房屋、使用过的器物枷洗刷一番,来表明自己不受沾染,因此被提升为内阁学士。

B.岳起任江苏巡抚后,外出常常轻车简从,严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从而改变了当地社会奢侈的风俗。

C.岳起在一份奏折中揭发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高柏林派捐修寺,并请求朝廷责成胡、高二人分摊赔偿,用这笔钱款来修筑苏州官塘路桥。

D.岳起为官两袖清风,他妻子为人也很正直、勤劳,有一次岳起在山东办案饮酒微醉,她告诫丈夫不可效仿毕沅败家。

9.把第三题文古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5分)

(2)莫云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5分)

参考答案

6.A (弊:欺诈蒙骗、图占便宜。)

7.C(②④⑤⑥表现岳起廉洁, ①表现其勤于政事, ③岳起要求严惩胡观澜、高柏林,表明岳起的忠心)

8.B(A项,“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与前文无因果关系; C项,揭发与要求赔偿不是同时进行,并且“岳起揭发”原文中没有;D项,“在山东办案”错,岳起时任江苏巡抚。)

9.(1)用尽心力为民做事,正遇上水灾,巡视查看堤岸,落入水中导致生病。(“殚”“值”“勘”“致”分别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或朝廷一并按法律治了他们的罪)。(“任所”1分,“居奇”1分,“网”1分,“如”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连续提升为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乾隆五十六年,升任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过了一年,岳起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被派出任江西布政使,竭尽心力于民事。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他卸任养病。嘉庆四年,特起用岳起任山东布政使。不久,提升为江苏巡抚,岳起廉洁正直,所用僮仆仅几人,外出时不要前后侍从的骑卒,他禁止歌姬舞女游船卖唱,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苏州奢侈的风俗为之一变。上疏陈述漕运的弊端,大致是说:“京城漕米一项长久的习惯相传,有些人专门营私舞弊。至于米数的盈亏,米色的纯杂,竟然置之不问。旗丁运粮,无处不以米作为挟制,也就造成无处不以贿赂换来通融。追究其原因,沿途的刁难,在于旗丁有帮费;而旗丁能够索取帮费,在于州县有超过额定的征收。革除弊端应当断绝它的根源,而严禁多征,是断绝弊端根源的根本。请命令有漕运任务的各省,列出条款逐项指明以往的弊端,严令禁除,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没办法再有奢望、抱有侥幸的心理。”皇帝下诏嘉奖他实心革除积弊。嘉庆五年,岳起代理两江总督。他弹劾了南河工程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公款,营私舞弊;莫澐在任职之地设店铺,运货到工地以屯积奇货而获利,几人一起按律治罪。嘉庆六年,上疏申请疏通、修筑毛城铺以下黄河河道及堤岸,上游永城洪河、下游萧县、砀山境内的拦河堰,并借公款动工,分五年摊入地亩征收偿还,皇上批准了这一意见。嘉庆八年,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正值孝淑皇后安葬于陵墓,因奏折内措辞不妥,革职留任。不久受命被免去代理的礼部侍郎,随即病故。皇帝深切地惋惜他,赠太子少保衔,按原职给予赏赐和抚恤。岳起没有儿子,皇帝下诏了解他的家产,方知仅有房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按照以往惯例,八旗人员去世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财产归公。皇上因为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便作为官府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岳起的妻子也很严厉正派,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稍有些醉意。妻子正颜厉色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应该害怕并引以为戒都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再效仿他呢?”岳起向她认错。岳起到京城后,没有官邸居住,病死于寺庙之中,妻子始终以纺织为生。苏州百姓特别思念岳起的德操,称他为“岳青天”,后来编成歌谣来赞颂他,说他可以称得上是继汤斌之后又一个清官。

篇12:《论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试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殆:( )

(2)学而不厌厌:( )

(3)不愤不启 不愤不启:(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

5.用原文填空。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 曰 德 之 不修 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 改 是 吾忧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 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用原文填空。(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6.(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凿钟原文翻译

5.《旧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过秦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宋书·列传二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