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诚梅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参阅。
篇1:《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公堤记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字允升,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代兴废,未暇究论 暇:空闲
B.会岁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动以千计,几寝是事 寝:搁置
D.窃惟官府起大兴作 惟:思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捍潮御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俨若天造 若入前为寿
C.以记其兴筑颠末 舟遥遥以轻飏
D.皆民事所当为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余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4分)
(2)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3分)
(3)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3分)
参考答案:
4.B〖解题思路〗歉:歉收。
5.A〖解题思路〗A项,均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假如、如果”。B项,前者是动词,可译为“好像”;后者是代词,可译为“你”。C项,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后者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D项,前者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所当为(之)民事”;后者,助词,用在句末,与译文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6.C〖解题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7.(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员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应该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缺)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参考译文】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侯”在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是武则天的年号),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富春县城)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公元1426至1435年,共)乙卯(干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435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他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1436至1449年。正统四年是1439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富春县的)堤坝随了吴侯的姓氏,也是从前人开始这种(命名)方法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又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篇2:《后汉书·吴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汉书·吴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亲近,信任
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激怒:激起愤怒
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
突击:突然出击
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相率:一个接一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B.①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②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C.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②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D.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
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7.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④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⑤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 最后取得胜利。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9.断句和翻译
⑴ 用“/”给下文断句。(3 分)
诸 将 望 见 汉 还士 马 甚 盛 皆 曰 是 宁 肯 分 兵 与 人 邪及 汉 至 莫 府 上 兵 簿 诸 将 人 人 多 请 之
⑵ 翻译划线句子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3 分)
②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4 分)
参考答案
5.B (激怒:激发斗志、激发士气)
6.D (连词,均表承接;A 副词,竟 / 副词,就;B 介词,把 / 动词,认为;C 助词,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 / 助词,表提顿)
7.C
8.D (没有把地方官杀死,也不是一同出城归降。)
9.⑴诸将望见汉还 士马甚盛 皆曰 是宁肯分兵与人邪 及汉至莫府 上兵簿 诸将人人多请之(两处得1 分,缺、错不得分)
⑵ ①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文”得1 分,“造次”得1 分,大意1 分)
②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得胜时不能互相谦让,失利时不能互相帮助”,他们不是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虽”得1 分,“死”得1 分,“救”得1 分,大意得1分)
[参考译文]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他们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光武帝要调拨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禹,询问可以出使的人。邓禹说:“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发现此人勇猛有智谋,将领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授吴汉大将军之职,持汉节到北方调拨十郡的精锐骑兵。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听说后,暗中约束军队,命令各郡不要答应。
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先到了无终。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于是在路上迎击,吴汉指挥兵卒,逮捕并杀死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北方州郡震惊,其余城邑没有不听到消息就降从的。最后,(吴汉)调集了(北郡)所有的兵力,带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阳会合。众多将领看到吴汉回来,士卒战马很多,都问:“是否肯分给别人一些兵马?”等吴汉到了幕府,呈上兵簿,各位将领人人都想多分一些。光武帝说:“属于自己的兵马,害怕分给别人,现在为什么对别人兵马索要这么多呢?”众将领都感到惭愧。
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刘永率领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万人,援救广乐。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周建等带兵入城。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胜利时不能互相谦让,失败时不能互相救助’,(他们)不是(一些)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包围吴汉。吴汉挑选黄头吴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乌桓精锐骑兵三千多人,一同击鼓前进。周建军队大败,返回城内。吴汉率军长驱追击,争门直入,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诸位将领于是敬服,说:“不通过作战却攻克城池,这不是众人比得上的。”冬天,吴汉率领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在平原进击富平、获过两个强盗。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乘胜追击,讨伐余党,一直到了无盐,进击渤海,扫平贼寇。
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足,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于是把它们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篇3:《宋史吴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吴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猎,字德夫,潭州醴陵人。登进士第,初主浔州平南簿。时张栻经略广西,檄摄静江府教授。刘焯代栻,栻以猎荐,辟本司准备差遣。
光宗以疾久不觐重华宫,猎上疏曰:“今慈福有八十之大母,重华有垂白之二亲,陛下宜于此时问安上寿,恪共子职。”辞甚切。又白宰相留正,乞召朱熹、杨万里。时陈傅良以言过宫事不行求去,猎责之曰:“今安危之机,判然可见,未闻有牵裾折槛之士。公不于此时有所奋发,为士大夫倡,第洁身而去,于国奚益!”傅良为改容谢之。
宁宗即位,迁校书郎,除监察御史。上趣修大内,将移御,猎言:“寿皇破汉、魏以来之薄俗,服高宗三年之丧,陛下万一轻去丧次,将无以慰在天之灵。”又言:“陛下即位,未见上皇,宜笃厉精诚,以俟上皇和豫而祗见焉。”会伪学禁兴,猎言:“陛下临御未数月,今日出一纸去宰相,明日出一纸去谏臣,昨又闻侍讲朱熹遽以御札畀祠,中外惶骇,谓事不出于中书,是谓乱政。”猎既驳史浩谥,又请以张浚配享阜陵,议皆不合。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寻劾罢。
久之,党的禁驰,起为广西转运判官,除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韩侂胄议开边,猎贻书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边场,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且谓:“金人惩绍兴末年之败,今其来必出荆、襄逾湖。”乃输湖南米于襄阳,凡五十万石;又以湖北漕司和籴米三十万石分输荆、郢、安、信四郡;蓄银帛百万计以备进讨;拔董逵、孟宗政、柴发等分列要郡,厥后皆为名将。
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以王大才、彭辂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诸险,漕粟归、峡以待王师。及曦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朝廷命旌别淑慝。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定六年召还,卒,家无余资。蜀人思其政,画像祠之。
猎初从张栻学,乾道初,朱熹会栻于潭,猎又亲炙,湖湘之学一出于正,猎实表率之。有《畏斋文集》、奏议六十卷。谥文定。
(选自《宋史·吴猎传》有删节)
【注】畀bì,给予。畀祠,给予祠禄。祠禄本是宋代一种优待官僚士大夫的政策,只领俸禄而不需要做事。后来成为当权者处理政治敏感人物的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不公正待遇,朱熹、杨万里都曾经遭受这种待遇。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宜于此时问安上寿,恪共子职 恪:恭敬
B.时陈傅良以言过宫事不行求去 行:成功
C.上趣修大内,将移御 趣:喜好
D.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 殷:紧急
9.下列各句之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上皇和豫而祗见焉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昨又闻侍讲朱熹遽以御札畀祠 臣具以表闻
C.今其来必出荆、襄逾湖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乃输湖南米于襄阳,凡五十万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不于此时有所奋发,为士大夫倡,第洁身而去,于国奚益!(4分)
(2)猎贻书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边场,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5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吴猎为人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C (“趣”通“促”,催促)
9.B (介词,用。A.代词,他 / 句末语气词;C.代词,他们,指金人 / 代词,那;D.连词,于是,就 / 竟然)
10.(9分)(1)您不在这个时候奋发有所作为,做士大夫的表率,(而)只管洁身自好地离开,对国家有什么好处?(1个分句1分,4分)
(2)吴猎写信(送)给当政的人,请求号召义士来保卫边界,杜绝过境引诱盗窃现象来谨防边境的漏洞。(5分)
11.(5分)以国事为己任;敢于直谏;有战略眼光;有识人之才;为官清廉。
(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吴猎,字德夫,潭州醴陵人。进士及弟,起初为浔州平南县主簿。当时张栻治理广西,发公文派他代理静江府教授。刘焯接替张栻,张栻把吴猎推荐给他,征召为本州准备差遣。
光宗因病很久不去觐见重华宫,吴猎上奏疏说:“现在慈福宫有八十岁的祖母,重华宫有年老的双亲,陛下应当在这个时候问安祝寿,恭敬地尽到儿子的职责。”言语非常恳切。又告诉宰相留正,请求召回朱熹、杨万里。当时陈傅良因为进言过宫觐见的事不成功请求离职,吴猎责备他说:“现在安危的关键,清晰可见,没有听说有敢牵着衣襟,攀折殿槛进谏的人。你不在这个时候奋发有为,做士大夫的`表率,(而)只管洁身自好地离开,对国家有什么补益?”陈傅良因此改变神情向他谢罪。
宁宗即位,迁升为校书郎,授任监察御史。皇上催促整修皇宫,将要迁移车驾,吴猎上言说:“寿皇打破汉、魏以来的刻薄风俗,为高宗服三年的丧礼,陛下万一轻易离开丧祭的位置,恐怕无法慰藉在天上的神灵。”又说:“陛下即位,还没有朝见上皇,应当信守勉励精诚之情,等待上皇身体好转时去觐见他。”适逢伪学之禁兴起,吴猎上言说:“陛下统治没有几个月,今天传出一张纸废弃宰相,明天传出一张纸驱逐谏官,昨天又听说侍讲朱熹骤然被用御札的形式给予祠禄,朝廷内外惶恐惊骇,认为政事不通过中书省,这就叫做乱政。”吴猎驳斥给史浩谥号后,又请求用张浚配享孝宗阜陵,意见全都不合皇上旨意。出朝任江西转运判官,不久因被弹劾而免官。
过了很久,禁松驰,吴猎被起用为广西转运判官,授任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的财政赋税。韩侂胄建议开拓边疆(抗金收复失地),吴猎写信(送)给当政的人,请求号召义士来保卫边界,杜绝过境引诱盗窃现象来谨防边境的漏洞。并且说:“金国人鉴于绍兴末年的失败,现在他们来侵必然要从荆州、襄阳越过洞廷湖。”于是从湖南运米到襄阳,共五十万石。又把湖北漕司和买进的米三十万石分别运往荆、郢、安、信四个郡。储备了以百万计的金钱物品来准备进攻讨伐;提拔董逵、孟宗政、柴发等人分别驻守关键的州郡,此后这些人都成为了名将。
西方战事正当紧急的时候,吴猎为讨伐叛乱考虑,向朝廷请求,派王大才、彭辂负责西路军事,又分兵抗击均、房各州险情,运漕米到归州、峡州来等待朝廷部队。等到吴曦被杀,授任刑部侍郎,担任四川宣谕使。朝廷命令他辨别忠臣奸臣,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的身份兼任成都知府。嘉定六年召还,去逝,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蜀地人思念他的善政,画像祭祀他。
吴猎早年跟从张栻求学,乾道初年,朱熹在潭州会张栻,吴猎又受到亲身指教,湖湘之学全部出于正统,吴猎确实是其中的表率。著有《畏斋文集》、奏议六十卷。谥号文定。
篇4:《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如果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还是。表选择)
C、其一犬坐于前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看见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翻译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是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注释:
轻:看轻。
为:是。
对:回答。
出猎:外出打猎。
却 :退。
搏 :搏斗。
勇武:勇猛的武士。
知:知道。
避:避开。
举:托举。
轮:车轮。
回车:掉过车头。
御:驾车的人。
庄公避开螳螂是因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来,“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
[本文中心]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螳臂当车
(táng bì dàng chē)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它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篇5: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4分)
(2)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5分)
9.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6.(3分)B(多:大多)
7.(3分)B(“迁到四川去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8.(1)(4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每句1分)
(2)(5分)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启发)的。(“数”“询”“盖”“发”和语义通顺各1分,)
9.(3分)治理有方,勤政爱民,善于举荐(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田况,字元均。年轻的时候就有伟大的志向,喜欢读书,书本不曾离手,没有他不读的'书,也没有他不去记的东西。他写文章,拿到纸笔就立即写成,他的文章宏伟博大文辞华美绮丽被天下人称颂。初次考试就考中进士,被赐于同学究出身,他没有接受。以后过了几年,考中了甲科,补充担任江宁府观察推官,后来升迁为太常丞,在江宁府担任通判。
正当这个时候,赵元昊造反,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说“我们才力浅薄,朝廷派遣的任务恐怕不能独力完成,请求让田况来辅佐我们”,(皇上)就让田公担任他们的判官,在集贤院值班,参于全面管理军事事务。自从真宗皇帝平息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每次失败后都进行安抚,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有一位想要全部出动几路军队攻打敌人的大将,朝廷也答应他了,田先生极力说这样做不行,才停止了。又上书用来治理边关的十四条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了。
升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成都知府,充任四川、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兵马铃辖。西南的蛮夷侵入边关,田况部署军队威慑他们并且以恩德信义来引诱他们,随即都下跪臣服。四川自从王均、李顺造反了两次,就被号称为容易变乱之地,以往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离四川,流转离散颠沛困顿,有因为这样而死去的人。田先生抚慰教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养育那里的百姓,到了有非常严重的罪行的时候,才用法律来惩办他们。四川人敬爱田况,认为他是张忠定的延续者,都说田先生的延续治理是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年成歉收大饥荒,田况就宽免赋税,减轻徭役,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因而没有受饿的人。事情被朝廷知道,赐书信褒奖。过了不久,就任命他做枢密副使,又凭检校大傅的身价充任枢密使。
篇6:《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1]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
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2]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3],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首领 。 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而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7.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 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5分)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5分)
参考答案
4、B(趣,催促。)
5、B(①是说江皋生性聪明;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6、A(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百姓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任的那一天,前任县令因赋税问题被监禁的共有三位,其中一位最终因为受牵累而死掉,他的妻子儿女都没办法回家,江公激昂慷慨地报告上级,自己负责前任任内百姓所拖欠的赋税,让上级将前任县令全部罢免遣还,并让他们的妻子儿女回家。瑞昌县城靠近河流,河岸崩塌,壅塞了旧河道,江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倡导大家集资修筑河堤,为了保持河堤的完好与长久,老百姓把河堤称作“江公堤”。当时,闽、楚等地出现警报。瑞昌与楚相邻,奸猾的坏人乘机进行抢劫,官吏们提议派出军队去清剿,江公说:“这些人为饥寒所迫当了强盗,安抚他们很容易。若逼迫他们,他们就会逃往楚地,助长那里的贼寇罢了。”于是命令乡长堡长向群众宣传何为利何为害,督促身体强壮、勇敢的人担任巡察,当时就刺探到作乱的头目并把他杀掉,盗贼于是平息。不久,升迁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顿,士兵越发骄横凶悍,有的士兵偷偷出来收刮抢夺,没有人敢呵斥他们。江公巡查部下出行到郊外,看见几个骑兵骑马跑过他坐的车,他呵斥骑兵停下,验问得知他们劫掠的实情,立即将他们绑了送到大帅处,这些士兵被斩首示众,从此士兵纪律严明,没人敢侵犯百姓。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民众穿着南蛮服装,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有很多劫掠来的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上级官府,收缴了军营指挥官登记所掠东西的本子,赶赴郡府报告此事,一心回家的妇女,估计路程远近,提供路费遣送她们回家,总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军营指挥官帅死了,军饷供应不上,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门闹事,江公急忙出来,跟士兵们约定满一个月就提供军饷,士卒信任江公,渐渐离开。江公随即派人骑快马送信告诉台省赶紧发军饷。军饷按约定时间送到,部队士兵的愤怒这才收敛。粤西的山高峻如削,柳州尤其险峻相连,千万石山分离耸立,山林未经砍伐,有很多巨大的'树木。当时皇上正修太和殿,派出使者采木料,将来到柳州,柳州人大为惊恐。不久,使者来到,江公就叫来柳州居民问哪里出产巨木,让他们在前面作向导,江公骑马陪同使者前往看树木。走了几里路,来到绝壁下,只见山石嶙峋,树木高高挺出,但树下对着悬崖沟谷,马不能前进。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作休憩,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露出为难的表情。江公说:“皇上的命令啊,木头如果能够运出去,守臣我会冒死当先。”于是换上短衣,拄着竹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上山,使者勉强跟随他,上到悬崖的一半,没路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江公仰望大树,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着舌头,大叫赶紧回头,说:“这是没办法获取的。”江公说:“大树都在这里了。那就仰仗您向皇上报告说这大树无法获取的情况吧。”使者于是回去了,上奏皇上,免了在柳州砍树的事,柳州百姓都欢呼,感戴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死于康熙乙未年。江公品性廉洁清明,所以他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和好政绩。他为人孝顺,重友情,心性恬淡,对时事通晓明达,熟悉官员事务。始终保持高洁清白的节操,贤达们都赞叹敬仰他。
篇7:《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休宁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侯来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向治,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侯曾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石假山,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石峰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于琴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视夫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嗟夫!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休宁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侯惠吾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向治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石峰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宁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休宁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侯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石假山,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天下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休宁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侯来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侯冰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石峰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唉啊!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的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为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把危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将在一个事物得到他合适的地方不停止罢了,这就是我们百姓民众的希望,而也是钱侯锁乐于听说的事情,在这里写下来。
篇8:《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 圮缺:塌落缺损的地方
B.旦则复出营职 营职:谋求职业
C.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贫窭:贫穷
D.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舒适
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3分)( )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由东轩联想到年少读《论语》时,对颜渊行事难以理解,今日来筠州,无一日之休,欲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不得,方才顿悟颜渊拒仕之苦心,即不欲以斗升之禄害学道。
C.文章中作者阐发了学道的三重境界:未闻大道者,“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这是俗士;循理以求道,“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这是德者;“惟其所遇,无所不可”,这是达者。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12.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3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2分)
参考答案:
9.B 解析:“营职”,料理工作。
10.C 解析:①郡吏答应我的请求②我的疲倦情况⑥我对自己不能免于罪责情况的分析
11.D 解析:“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应改为“抒发归休田里的情怀”)
12.(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敝”“乃”“假”各1分)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易”“恕”“盖”“任”各1分)
(3)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后”“其”各1分)
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委于一
委:交付
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C.莫归,筋力疲废
莫:通“暮”,傍晚
D.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幸: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而不害于学
而耻学于师
C.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 才,B 对 /向C 我 /它D 却 /表并列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句读。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郡官员的官府来居处。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
(3)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参考译文】
我已经因为罪过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登上北岸,毁坏了刺史府门。盐酒税修建房屋向下对着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郡怜悯我没有归宿,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撑那倾斜的地方,填补那塌落缺损的地方,开拓听事堂的东面作为轩,种杉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就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过去用三个宫吏一起去做,我到那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辞官离去,事情交给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卖豚鱼,与做买卖的人争夺尺寸大小的地方来为自己争得利润;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来到。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务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晨晚上从它的旁边出去回来,看到它,没有不默然自己暗笑的。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渊凭借着一篮子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私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却对学习没有妨碍,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来到筠州,辛勤劳作在卖盐卖米之中,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虽然想抛弃尘世中的琐碎的事情,自己放情在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却每每被阻隔而放到了一边,这样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而供给自己过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碍的原故。
啊!士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美玉丝帛儿子女儿是自己偏爱的,自己认为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脱落那些华丽的外饰而收获他的果实,做事从容得心应手,不知道天地是大的和生死是有变化的,更何况那不如他的人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自己反过来看一看缺陷,而想到差不多有颜渊的快乐,应该恐怕不能够得到那样的品德吧!像那孔子周游列国,最高的官是作鲁国的司寇,最小的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大概是豁达的人的事情,却不是求学的人所希望的。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这种惩罚的害处却感到没有能够脱身的态势。独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休息在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不是我所敢渴求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