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12-19 09:00: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卦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登含鄱岭,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返,宿秀峰寺。

甲申,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复返宿秀峰寺。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并海诸山多壮郁 并:并列 B、敬以事绝宫亭 绝:横渡

C、壬午,道万杉寺 道:取道 D、山之腰皆弇之 弇:覆盖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庐山“足以娱性逸情”的一组是( )

①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③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 ④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⑤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⑥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性逸/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译文:

(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

篇2:《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庐山记

清 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傩亲樱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

相关试题及答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并海诸山多壮郁 并:并列 B、敬以事绝宫亭 绝:横渡

C、壬午,道万杉寺 道:取道 D、山之腰皆弇之 弇:覆盖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庐山“足以娱性逸情”的一组是( )

①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③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 ④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⑤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⑥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性逸/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参考答案:

5、A(并,通“傍”,靠近)

6、D(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文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是说山色及岩谷的形态。)

7、B(根据文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理解有误。)

8、A

9、(1)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水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2)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未见到过的。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 循:顺着

B.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 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 所:左右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旋:返回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分)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分)

参考答案:

8.C/ “旋”在句子中作副词用,应译为“随即”“不久”。

9.B/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文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不是景观,而是人物行为。

10.C/结合原文第3段中的文字“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可知C项中“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的表述有误。

11. (1)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

②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简析:

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游历庐山六天的过程,于路程及登临的名胜古迹,只作大概叙述,简括明了;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重点突出。文中开门见山,首先指出庐山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可见作者在立意谋篇、安排布局上是讲究章法、颇为用心的。这一游记章法有可取之处,能够概括介绍全貌,又能具体突出奇胜之景;作者文笔洗炼生动,善于描写景物特征,也是该文艺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以教习官京师,历富阳、新喻、瑞金等县令,以廉声卓异,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吴城同知。为人负气,崇尚名节,被忌恨他的人诬告弹劾,以失察为由去官。恽敬致力于古文,其文章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洵接近,风格较为自然奔放。与张惠言等创立“阳湖派”。著有《大云山房文稿》。

篇3:《庐山草堂记(节选)》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覙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因为《草堂记》。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称:相称,符合

B.纳阳日,虞祁寒也 虞:忧虑

C.一旦蹇剥,来佐江郡 蹇:不顺利

D.或往或来,未遑宁处 遑:闲暇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②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B.①因面峰腋寺 ②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①我知其心以是哉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①则必左手引妻子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14.白居易对庐山的喜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围绕“草堂”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游衡岳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衡岳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衡岳记

(明)张居正

《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修堙祀与?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跃于洪炉。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噫吁嘻!奇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若畔有冲退石,大可径丈。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沂水之乐,诚不如簪祓①尘鞅②之足为累也。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也,聊以识大都云。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余弱冠登仕,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谼。乃今齿壮力健,当遍游寰中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遂以告于山灵。(有删节)

【注】①簪祓(fú):即“簪绂”,古代官员的礼服。簪,冠簪;绂:丝制的缨带。②尘鞅:谓世俗事务的束缚。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类平时所见也

类:像

B.悬崖巨壑,不敢旁瞬

瞬:瞬间

C.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

勒:镌刻

D.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

掣:被拉、拽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

蚓无爪牙之利

B.午乃至半山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红轮涌于海底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A.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B.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C.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D.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8.“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阅读本文,作者看到了衡岳哪些美妙景观,请概括。(4分)

答:

9.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3分)

(2)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3分)

(3)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4分)

参考答案

5.B

6.D

7.C

8.(4分。答对3点给4分)(1)登山十步九折,攀云扪天;(2)五峰争奇竞秀,莫肯相下;(3)祝融藏诸峰,露顶如髻(4)上封观日出,云海澄霁;(5)朱陵洞水帘数叠,飞花散雪。

9.(10分)(1)(3分,“往”“竟”“去”各1分)先前有一些好事的人,(在这里)等候日出十天甚至一个月之久,最终不能看到,只好离开了。

(2)(3分,“其次”“濯”“酌”各1分)(我们)排列坐在它的旁边,脱下帽子,在水中洗脚,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唱歌。

(3)(4分,“几许”“了”“乘间”“适”各1分)唉,人生什么时候才能了却这世俗之事,只有利用闲暇的时候自己求得安逸罢了。

篇5: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古文阅读】

游龙门记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①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②。大河③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④相望。神禹⑤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⑥,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⑦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其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⑧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⑨。步石级,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⑩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合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盖天下之奇观也。

( 选自明·薛瑄《敬轩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如门。②天汉:这里指天空。③大河:黄河。④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⑤神禹:大禹。⑥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⑦濒:靠近。⑧悚(sǒnɡ)肃:恭敬。⑨半流:河流中间。⑩甃甓(zhupì):砌砖。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东西皆层峦危峰 惟危楼一座

B.可二三亩 潭中鱼可百许头

C.进谒庭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步石级 夹岸数百步

9.下列语句中“其”字与“其制极宏丽”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可知其源 B.增其旧制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枝 叶 疏 密 交 荫 皮 干 苍 劲 形 状 毅 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开合晦明,倏忽万变。

12.文章第三段写登览临思阁,以 ▲ 为序,从俯视、北顾、▲ 、▲ 、▲ 五个角度描绘登览之奇观,其中直接写黄河水势凶猛的词语是“ ▲ ”。(3分)

参考答案:

8.(2分)D

9.(2分)C

10.(2分)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11.(2分)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

12.(3分)视线变化(空间顺序变化)(1分) 西看、东视、南望(1分,关键是“西看”的“看”要写出) 大河奔湍(洪涛漫流)(1分)。

附:参考译文

出河津县县城西门,往西北走三十里,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西两边都是重叠的山冈和高峻的山峰,横排着直插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流过来,到了这儿,山峰断裂,河水流出,两岸的'陡壁齐齐整整地立着。伟大的夏禹(大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大。

从东南山脚起,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修建了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到了上面)靠黄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约两三亩方圆,石头多泥土少。上面建有禹庙,宫名叫“明德”,它的规模十分壮丽。到院子里拜见禹帝,恭敬地(站在那里)追思(大禹的)功德,站了很久很久。院子里种了很多青松奇树,枝叶或疏或密,相互交结成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形象很坚毅的样子。

明德宫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高高地突出在黄河水流中间。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架设木材,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石峰仿佛摇动振荡。向北看,巨大的峡谷,有的山崖朱红,有的岸壁青翠,云水翻腾,雾气飞动,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向西看,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着延伸开去。向东看,大山巍峨,浮在半空。向南看,巨浪洪涛,漫漫浊流,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风浪里的帆船,或隐或现,渺渺茫茫。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观啊!

篇6:《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的“序”体文,的“说”体文,,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篇7: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宏道

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⑥,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⑦者皆去表⑧。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⑨,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注释】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⑦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⑧去表:脱去外衣。⑨浮:罚酒。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偕诸友至第三桥( )

(2)翻以为快( )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

【译文】

(2)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译文】

5.本文与《醉翁亭记》都是游记,都写游玩之乐,两者的乐趣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3.(2分)(1)各位;众多 (2)轻快;愉快

4.(6分)(1)一会玩累了,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译出大意1分;落实倦、饮意思各计1分) (2)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担着茶水)来了。(译出大意1分;落实偶、栽意思各计1分)

5.(4分)《雨后游六桥记》写的是回到自然状态解脱和自由的乐趣;(2分)《醉翁亭记》写的是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2分)

附译文:

寒食节过后下了一场雨,我说这场雨会把西湖的花洗落,应当赶紧和那些桃花告别,不要耽误。中午是雨停转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游人很少,我们独自游玩感到很畅快。忽然有个人穿着白绸衫骑马而过,衣服上的.白光晃人的眼睛,异常鲜艳美丽,我的朋友们穿着白色内衣的人也跟着都把外套脱去。一会玩累了,我们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歌,作为娱乐。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来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们乘舟唱着歌回去了。

篇8:游桂林诸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馀,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夏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下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下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注:①晡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②窅(yǎo)渺:深远广袤。③郁肉漏脯:不

新鲜或腐败的肉。④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达到

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    俾:使

C.吁,其危哉    危:高

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省:明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桂林“山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一城烟火如绘②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③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④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⑥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

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传达的理趣是相同。

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过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3分)

(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3分)

(3)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篇9:游庐山宿栖贤寺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游庐山宿栖贤寺字词解释:无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游龙井记阅读及答案

2.《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3.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5.庐山游周记

6.游庐山记作文

7.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8.《游西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9.《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10.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