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03-30 08:25: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啤不加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译文】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译文】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译文】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篇2:杨业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晖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

目录人物生平性格特征人物评价家庭成员收缩展开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业,并州太原人。其父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辅佐刘崇,大人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出名。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国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

归顺大宋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 宋太宗因为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宋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 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辏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兵力、士气很旺盛,不能和他们交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王攴床邓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刘文裕也赞成王辍Q钜邓担骸安恍校这样一定会失败。”王晁担骸敖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白白让士卒死伤却立不了功。现在您责怪我为何不死,我应当在大家前面。”将要出发,哭着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潘美于是和王曷柿觳肯碌谋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昱扇说巧贤新咛ㄌ魍,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殒身殉国

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来到谷口。一看没有人,就拍着胸膛非常悲恸,继续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杨业依然亲手杀了好几十上百的敌人。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杨业叹息说:“皇上待我很丰厚,我期望征讨敌人保卫边境来报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宋太宗听说以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拿兵器保卫国家,听到鼓声就想起将帅。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扬忠义刚烈!原云州观察使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军队,誓立战功。正指挥虎狼般的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来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官职名),尚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昝夤凇⒘鞣诺浇鹬荩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又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性格特征

杨业不知书,忠烈勇猛,有智谋。练习打仗,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艰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毡衣服,只有杨业露天坐着谋划军事,身傍不生火,侍卫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很从容,没有怕冷的表情。他处理政事简单明了,对部下宽容,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的时候,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赶快跑回去,报告给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了几十个敌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生还的。听说的人都痛苦流涕。

人物评价

赵光义:“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Y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 欧阳修:“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苏颂:“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宋史》:“昔许子卒于师,葬之加等。《春秋》书之,所以褒臣节而儆官守也。业、罕儒、光实咸当捍城之寄,临戎力战,殁于敌境。虽罕儒恃勇不戒,光实甘贼迁之言,失在轻敌,然其忘躯徇节,诚可嘉也。业本太原骁将,感太宗宠遇,思有以报。常胜之家,千虑一失。然其素得士心。部卒不忍离去,从之以殁,则忠义之风概可见矣。嗣与延昭并克绍勋伐。延昭久居边阃,总戎训士,威名方略,闻于敌人,于嗣为优。晖于危时则有陷阵之功,平日则献息戎之谏。超频战以清淮海,其忠诚勇果,率有可尚者焉。” 《杨家将演义》:“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 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蔡东藩:“杨业骁将也,久历行阵,匪惟勇号无敌,即料事度势,亦有先见之明,美乃不信其言,反误信一忮刻之王辏卒至孤军应敌,力竭身亡。”

家庭成员

父亲

杨信,官至麟州刺史。

妻子

折氏

子嗣

杨延玉,与辽国作战中阵亡。 杨延昭(杨延朗),官任防御使。 杨延浦,官任供奉官。 杨延训,官任供奉官。 杨延瑰,官任殿直。 杨延贵,官任殿直。 杨延彬,官任殿直。

篇3:《杨修颖悟》阅读答案及翻译

《杨修颖悟》阅读答案及翻译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槐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人题门作“活”字 2.即令坏之

3.众莫能解4.次至杨修

二、选出下面“夫”字义项的正确答案,填人括号中。

A.丈夫 B.发语词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夫战,勇气也( )

3.其夫呓语(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复何疑?( )

2.且焉置土石?( )

3.子何恃而往?( )

参考答案

一、1.写 2.拆毁 3.理解 4.按次序

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 3.何

参考译文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当时在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开始建屋椽,曹操亲自去察看,叫人在门口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看见,就叫人把门拆了,说:“门中间有一个活字就是‘阔’字。”这正是魏王嫌门太大了。

有人送了曹操一杯乳制品,曹操吃了一些,然后就在盖子上面写了一个“合”字,并拿给大家看,大家都无法理解。轮到杨修时,杨修便拿起就吃了,说:“魏王叫我们每人都吃一口,还要怀疑什么呢?”

曹操曾经率军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着他,看见碑后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曹操对杨修说:“理解吗?”杨修回答:“理解。”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让杨修另外记下自己的.理解。杨修说:“黄绢,有颜色的丝帛,解做字就是‘绝’;幼妇,说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孙:女儿的儿子,解做字就是‘好’;齑臼:说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写好了,同杨修的一模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才能不如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这意思。”

启示

要善于灵活应用,多思考,多动脑,从各个方面想问题。

篇4:《宋史·杨业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杨业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请保留此链接!。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篇5:杨业简介

杨业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勋)。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

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赵匡胤攻北汉时,刘继业以侍卫都虞候,领军扼守团柏谷(今太谷西南)以抗宋军。侦知宋大军已至,虑众寡不敌,退保太原,被罢兵权。宋军围攻太原,刘继业又领兵守城,数出兵攻宋军。宋军多次攻城未果,加上暑雨,宋军将士多病,只得退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攻北汉,围太原城,刘继业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五月,北汉帝刘继元降,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命令投降,刘继业才归宋。

刘继业归宋后,复姓杨氏,单名业(一作邺),随即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领郑州防御使。

辽乾亨元年(979)九月,辽军分路南犯,虽为宋军击退,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认为:“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遂任命杨业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时大将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今代县西北),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杨业以功升“领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事,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一个归宋不到一年的降将,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却引起宋朝旧将们的妒忌。从此,“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虽然仍得到宋太宗的信任,却埋下了日后因失援而血染疆场悲剧的祸根。

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正月,宋军大举攻辽,以东路军曹彬、崔彦进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彦圭部出雄州,田重进部出飞狐(今涞源)。二月,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属山西)等州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率部出雁门。宋太宗原计划曹彬所率主力大张声势,扬言直取幽州(辽南京),持重缓进,将辽军吸引在幽州,以利于西路军顺利攻占沿途州县,然后会师攻取幽州。三月,西路军出雁门,击败辽军,辽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刺史赵彦辛(辛,《辽史》作章)降宋;进围朔州,辽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城降宋。辽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抵抗潘美、杨业所统宋西路军,尚未到前线,潘美、杨业军又攻辽应州(今应县),辽节度使艾正以城降宋。四月初,潘美、杨业军又攻占云州,辽大同军(云州)节度副使赵毅等降宋。在西路宋军攻城俘将,连连得胜的形势下,作为主力的东路宋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五月,宋东路军又进至岐沟关(今涿州西南)北,受到辽军主力的追击,岐沟关之战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遂令西路军退回代州,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户南迁。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十余万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军千余人战死。面对强敌,杨业对潘美、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首先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并说:“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王侁又得到主帅潘美的支持,杨业处于如不出战即是通敌的情况下。七月,被迫出军,只得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宁武北)接应。辽军主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出兵,令部将萧挞凛设伏兵于路,杨业率部北攻朔州,清晨,杨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杨业战败。而潘美、王侁等则“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陈家)谷口”,杨业自午至暮,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马亦被射中受重伤,杨业遂为辽军所俘,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在被押赴辽朝途中绝食三天而死。杨业自北汉时起,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深为辽朝人民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死地建庙祭祀。在杨业死后近一百年时,元祐四年(1089),苏辙奉使辽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怀柔东北),作《过杨无敌庙》诗:“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说明杨业是宋、辽两朝人民敬仰的英雄。

杨业实际是因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宋太宗深为痛惜,但宋太宗的亲信、主帅潘美只受到带有象征性的惩罚,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检校官的荣誉衔,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复。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但“岁余,上(太宗)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主要责任都推给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死于召还途中。

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篇6:杨业简介

岐沟关之战

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在宋辽战争中,宋举兵三路攻辽,主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致全线被辽军各个击破的一次重要作战。

高粱河之战后,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是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部署三路进击:东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率兵10余万,由地形平坦开阔的雄、霸(今河北雄县、霸州)地区北进,趋固安(今属河北)、涿州;另以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经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趋涿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率数万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趋飞狐(今河北涞源),攻取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云、应、朔路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杨业为副都部署,率军自代州(今山西代县)越恒山出雁门关,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朔、应(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宋军的战略意图是三路齐发,以东路军自雄、霸地区实施佯动,声言进取幽州(今北京),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于幽州以南,使其无暇西顾,保障中、西两路攻取山后(今河北太行山、军都山、燕山迤北临近地区)诸州。尔后三路会攻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辽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决定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趋涿州阻击,继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自与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进援山后,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命林牙(官职)勤德守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军由海上袭击侧后。

三月初,宋军开始进攻。西路军出雁门关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后,转破应州,北取云州;中路军克飞狐,分兵一部围灵丘(今属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飞狐北击败辽援军后,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线已攻占山后要地。此时,东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避免与宋军争锋;昼出精锐虚张声势,夜遣轻骑袭扰,暗潜部分兵力设伏宋军侧后,断其粮道,疲惫宋军。曹彬10万军占据涿州仅旬余,即迫于粮草不济而退兵。至白沟(今河北新城东南)被太宗传令即止,严令其缘白沟河趋新城,与米信部会合,养精蓄锐,待中、西两路会师,再北进取幽州。曹彬率军抵新城后,由于部众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会师,即又孤军冒进,往攻涿州。时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击,推进艰难、迟缓,复抵涿州时,士气已疲乏不堪。这时,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领溃军逃至拒马河,连夜抢涉,慌乱中人马相踏,伤亡甚众。残部退营易水南又被辽军追及,士卒惊遁,被杀数万,余众奔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七月初,辽移师西线,以10万大军实施反攻,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以东路主力溃败,无法实现合围幽州意图,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未几,又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内迁。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倪及潘美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潘美、王倪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点评:此战,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 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将宋军各个击破。北宋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但宋三路进军,互不协调,主力贸然突前,先遇辽军袭扰,疲于往返,士卒饥乏,后遭合击,而溃不能战,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支持,致全线失败。损兵、折将、丧地。“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篇7:临江仙杨慎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者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了人生感慨。

原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字词解释:

(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翻译: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阅读答案:

试题:

(1)你如何理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的意思?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历史观和人生观?(4分)

答案:

(1)青山代表了自然界,夕阳代表了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夕阳几度,而青山依旧,不正是表明自然永恒而人生无常吗?

(2)历史如江水般绵延不绝,英雄却如浪朵般昙花一现。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即使将每个时代的英雄串联起来与整个历史相比,却也都那么的短暂。而自然是永恒的,所以诗人流露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观。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创作背景:

15(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校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个人资料:

杨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穆宗隆庆初,赠光禄寺少卿,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故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相关推荐:

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

出郊杨慎_古诗出郊

篇8:少年游杨亿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少年游杨亿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原文:

少年游·江南节物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少年游·江南节物字词解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

⑵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古以八尺为一寻。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⑶迢递:遥远貌。

⑷寿阳妆罢: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

⑸的的:古时女子的一种装饰。

少年游·江南节物翻译:

江南早春时节,层云惨淡,水面烟雾蒙蒙,村前漫天飞雪。千寻高的'梅岭上梅花怒放,折下一枝,寄给千里之外的不归人。

当年,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妆,精致高雅,衬托出她天生丽质、冰清玉洁。可是风雨无情,致使落英缤纷。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耳边传来幽怨的笛声,令人痛断肝肠。

少年游·江南节物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此词为咏物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4)词作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作简要分析。(7分)

答案:

(1)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此词为咏物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4)词作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作简要分析。(7分)

少年游·江南节物创作背景:无

少年游·江南节物赏析: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 。词中借景言情 ,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在江南,时令为严冬,刻划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在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尽意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在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此词作者则是在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个人资料: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杨载《到京师》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杨荣字勉仁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3.《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

4.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5.《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7.戚继光传阅读及阅读答案翻译

8.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9.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

10.《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杨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