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3-01-10 08:23: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花板沉甸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荀勖,字公曾,汉司空爽曾孙也。父肸(xī),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①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为安阳令,转骠骑从事中郎。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 “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内安阳,诚宜深责。而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乃免佑为庶人。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帝即晋王位,以勖为侍中,封安阳子,邑千户。武帝受禅,封勖济北郡公。

久之,进位光禄大夫。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初,勖于路逢赵贾人牛铎②,识其声。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者。俄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繇、胡毋敬为法。

勖性慎密,每有诏令大事,虽已宣布,然终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闻也。退而语诸子曰:“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久之,以勖守尚书令。其不能决疑处世者,及时遣出。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之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然为人佞,帝将废贾妃,勖不犯颜忤争,时议以勖倾国害时,为佞臣孙资、刘放之伦。

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谥曰成。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岐嶷:幼年聪慧。②牛铎:牛铃。亦指牛铃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余岁能属文 属:连缀,写

B.孙佑不内安阳 内:同 “纳”,接纳

C.以母忧上还印绶 忧:忧虑

D.时议以勖倾国害时 倾:颠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众乃从之 勖乃奉诏视职。

B.而事有逆顺 退而语诸子曰

C.得赵之牛铎则谐矣 孙资、刘放之伦

D. 以母忧上还印绶 时议以勖倾国害时

7.下列句子中,全部能表现荀勖“有才思”的一组是

①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②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

③每有诏令大事,虽已宣布,然终不言 ④帝将废贾妃,勖不犯颜忤争

⑤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 ⑥及掌乐,音韵未调

A.③④⑥ B.①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时荀勖和中书令张华一起按照汉刘向的《别录》整理古籍,后又设置博士弟子, 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毋敬为典范。

B.荀勖有治理之才,因下令罢除不称职的官吏,所以只做了一个多月任尚书令,就上缴印绶辞职了。

C.荀勖为人耿直,曾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废除贾妃,不要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用刑的轻重,当时的人极力赞美他的正直。

D.荀勖做事小心谨慎, 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了诏令大事,又能揣摩皇帝心思,始终受到皇帝的宠信。

9.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3分)

(2)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4 分)

(3)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3分)

【参考答案】

5.C.忧:父母的丧事。

6.A.才,连词。B.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C.助词,译为“的”;之伦:这(类人),与“之属”“之徒”等相同,代词。 // D. 以:因为,介词。//以:认为,动词。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7.C。③说明荀勖慎密,④为人奸佞,⑥只是说明有音调不能协调的事实。

8.D。A.应是武帝时。 B.上缴印绶辞职是因为母亲去世了。 C.荀勖为人奸佞,不敢抗颜忤旨,当时的人把他比作佞臣孙资、刘放。

9.(1)曹爽被杀,他的学生原来的属吏没有敢去收尸办丧的,唯独荀勖去了。(“诛”被动句1分。“独”1分。句意 1分。)

(2)等到司马干(文帝之弟安阳侯司马干)赶到,文帝认为他来得太晚了,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告诉了他,文帝想将孙佑处以灭族之罪。“迟”,意动用法1分;“白”1分;“族诛”1分,句意 1分)

(3)作为人臣不保守秘密就会丧失生命,产生私心就会违背朝廷,这是应该深为警戒的。

(“密”1分,“是”1分,句意 1分)。

参考译文

荀勖字公曾,是汉司空荀爽的曾孙。。父亲荀肸,早死。荀勖幼年寄托在舅父家里。奇异早熟,十几岁能写文章。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从政的本领。在魏做官,被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又迁为中书通事郎。曹爽被杀,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去收尸办丧,荀勖独自去处理丧事,其他人才敢跟着去。后又做安阳令,转为骠骑从事中郎。高贵乡公率兵攻文帝时,大将军掾属孙佐等守阊阖门。文帝之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从东掖门进去。”司马干进去后,文帝认为他来得太晚了,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说明后,文帝欲将孙佑处以灭族之罪。荀勖进谏说:“孙佑不让安阳侯进门,确实应深受责备。然而事情总有顺心的不顺心的,用刑轻重不能以喜怒为转移。于是只免孙佑为庶人。

当时将要派使者出使东吴,让当时文士草拟与孙皓书,文帝选用了荀勖所作的。孙皓接书后回报愿意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说:“君以前作的'那封书使吴顺服,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文帝即晋王位,以荀勖为侍中,封安阳子,食邑一千户。武帝受禅让即帝位,改封为济北郡公。因为羊祜辞让封爵,荀勖也辞让接受封爵。拜为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同制定律令。

过了很久,又晋位为光禄大夫。荀勖曾掌管音乐,他所修订的音律流行于世。当初,荀勖在路上听到赵地商人的牛铃声,识辨其中音律。掌管音乐之后,音调不能协调,对人说:“得到赵地的牛铃音调就会协调了。”即下令让郡国都送牛铃来,果然得到音调和谐的牛铃,调好了音律。 不久任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一起按照汉刘向的《别录》整理古籍。又立书博士,设置博士弟子,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毋敬的为规范。

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谨慎,每有他所参与的诏令大事,虽已宣布,他始终不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事。回来对儿子们说:“作为人臣不守密则失掉自己的身份,树私党则背公事,是应该深为警戒的,你们也会官路亨通,应当懂得我的用意。”很久以后,皇帝让荀勖守尚书令。不能解决疑难处理事务的人,都被遣出。”在职月余,因母丧上缴印绶辞职,武帝不许,派常侍周恢传达旨意,荀勖这才奉诏履行职责。然而为人奸佞,皇上将要废掉贾妃,但是荀勖不犯颜直谏,触犯主上,当时议论者以为荀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

荀勖久管机密工作,才思敏捷,能揣摩人主心思,不触犯人主之意,所以能始终受到皇帝宠信,保其爵禄。太康十年(289)死。谥号为成。

篇2:《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渡辽将军毌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②。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

【注】①中抚军:即晋武帝司马炎。②分率:即比例尺。下文的“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别指绘制地图时的方位路程、高取下、方取斜、于取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

而:但是。

B.初,文帝未定嗣

嗣:嗣子,继承人。

C.其勿有所问

其:还是。

D.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

书:书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秀“政治才干”和“学术成就”的一组是

( )

A.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

甄糖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

B.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日分率。……六日迂直

C.苟颤定礼仪,赁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

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D.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

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秀先后在大将军曹爽、晋文帝、晋武帝手下任职为官,晋武帝得继帝位,多亏裴秀在文帝司马昭面前为他讲好话。

B.裴秀十儿岁的时候就很有才华,母以子贵,他的母亲也受到人们的敬重;人们都称赞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C.裴秀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提出的编制地图的六项原则,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D.裴秀曾因“小疵”遭到“有司”及司隶校尉李意的弹劾,但皇帝诏书都为他作了辩解,认为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5分)

(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5分)

参考答案

1.A

2.B

3.D

4.(10分)(1)(5分)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或译为“看望”)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身)微贱(或译为“是妾”),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或译为“不尊重她”)。(译出大意给2分,“诣”“过”“不之礼”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太子)(或译为“担心不能成为继位者”),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长相呢?”(或“某些人是否存与众不同的相貌呢?”)就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看(或“于是展示自己奇特的仪表给裴秀看”)(译出大意给2分,“立”“相”“奇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八岁就能写文章。他的叔父装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几岁时,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或“看望”)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盘)微贱(或“是妾”),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或“不尊重她”),宴客时曾叫她奉饮食,客人见到她都起身致意。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到过辽水地区的将军毋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就任命裴秀为属官,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后来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旧属被罢官。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有关军国大事的意见,多被采纳。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帝,出谋划策。魏成熙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荀颚负责制定礼仪,贾充制定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当初,文帝还未定继位者(继承人、太子)时,曾经属意(意向于)舞阳侯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太子)(或译为“担心不能成为继位者”)。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长相呢?”(或“某些人是否有与众不同的相貌呢?”)就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重(垫“于是展示自己奇特的仪表给裴秀看”。裴秀后来就对文帝说:“中抚军(武帝)人气很盛(受人爱戴),仪表不凡,本不是当巨子的相貌。”从此世子(太子)才定下来了。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武帝接受禅让即位后,给裴秀加官左先禄大夫,封为钜鹿郡公,封地三千户。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与尚书令装秀相识,盼望他给我好处。”有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皇帝下诏说:“不能让人不来打我的主意,这是古人也困难的。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这是郝诩的罪过,哪里是尚书令能防止的呢!还是不必追问了。”司隶校尉李意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禁止裴秀(这样做)。皇帝诏书又表示裴秀辅佐朝廷政事,于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需要治刘尚的罪不必禁止裴秀。裴秀的儒学学识琢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总汇纳言官的意见,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爻因职务在地官,认为《禹贡》书中的山川地名,自古以来时闽长了,多有改变。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就逐渐搞不清了。于是裴秀查阅过去的文献,有不确实的就不用,只有古代名称而现在没有的,都加以注明列出。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由秘书省收藏。他的序文中写道:“绘制地图的原则有六条。第一,叫做分率(即比例尺)。第二,叶做准望(即方位)。第三:叶做道里(即路程)。第四,叫做高下(即高取下);第五,叫做方邪(即方取斜);第六,叫做迂直(即迁取直);这三项原则要各园地制宜,用来校正地表的平坦或险峻的差异(按:即校正由地表的平埠或险峻之不同而产生的地物间距离的差异)。裴秀曾经创建朝廷礼仪,制定很多开j律法规,朝廷多数照办,当作旧制。他在位四年,是当代名公。本来服用寒食散,应该喝热酒,但他喝了冷酒,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篇3:《晋书列传第六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列传第六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会蜀相诸葛亮侵陇右,淮复请芝为别驾。事平,荐于公府,辟大司马曹真掾,转临淄侯文学。郑袤荐于司空王朗,朗即加礼命。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①之美,加讨寇将军。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晋书·列传第六十》)

注:①黄霸:西汉颍州大守,贤官。②伊周:商朝的伊尹与周朝的周公。③脂(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等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大司马曹真掾

掾:属官

B.芝屡有谠言嘉谋

谠:正直

C.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

逊:谦虚

D.以礼终始,未蒙此选

蒙:受到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B.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C.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D.其为人所重如是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则齐国其庶几乎

1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

B.鲁芝任天水太守期间,天水郡常被蜀军侵犯掠夺,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C.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深得曹爽信任,被拜为司马。后来,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

D.武帝登基后,征召鲁芝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羊祜作为车骑将军,要将自己的官位让给鲁芝,皇上没有采纳。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之美,加讨寇将军。(5分)

(2)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5分)

参考答案

8.C (“逊”应为“退、退让”)

9.D(A.于是、就 B.凭借 C.都表转折 D.第一个为代词“他的”,第二个副词,表推测“大概”)

10.C(“鲁芝深得曹爽信任”有误。见第二段)

11. ⑴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下诏嘉奖,用黄霸的美名勉励他,加封他为讨寇将军。(5分。大意2分。关键词:“许”、“勉”、“以”各1分)

⑵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5分。大意3分。关键词:“见黜”、“虽”各1分)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刚赶上蜀相诸葛亮入侵陇右,郭淮又聘用鲁芝为别驾。平定了西蜀的入侵之后,郭淮又极力向公府举荐,鲁芝被任命为大司马曹真的属下,后调任为临淄侯文学。郑袤向司空王朗推荐鲁芝,司空王朗也很器重鲁芝,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下诏嘉奖,以黄霸之美勉励他,加封他为讨寇将军。

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

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篇4:《晋书列传第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列传第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父广,斥丘令。少贫苦,卖牛衣①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口诵书,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以计吏入洛,调为河南尹丞,迂尚书郎、廷尉正。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国军事,封循阳子。

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 曰:“二将其平蜀乎?” 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突之先见,皆此类也。

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泰始初,进爵为伯,累迁少府。

初, 妻卢氏生子跻而卒,华氏将以女妻之。弟智谏日:“华家类贪,必破门户。”辞之不得,竟婚华氏而生子夏。 竞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

每还州里,乡人载酒肉以候之。 难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或谓曰:“君行高一世,而诸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 日:“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世以 言为当。

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九年,迁太保,转太傅。少贫窭,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虽处荣宠,居无第宅,所得俸禄,赡恤亲故。虽礼教陵迟,而行己以正。丧妻为庐杖②之制,轻薄者笑之,不以介意。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辨正《公羊》,以为卫辄不应辞以王父命,祭仲失为臣之节,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遂行于世。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及薨,时年九十一,谥日元。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牛衣:供牛御寒的披盖物,以乱麻编织而成。②庐杖:庐,建造房舍,古人在父母坟前筑庐居住,为父母守丧。杖,苴杖,古人为父母守丧时所用的竹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约绳,口诵书

约:缠绕。

B.竞如其言

竞:竟然。

C.难逆其意

逆:违背。

D.不累主人

累:烦劳,打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定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3分)

①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

②破蜀必矣,而皆不还

③乃著《崇让论》以矫之

④辄共啖而返其余

⑤虽礼教陵迟,而行己以正

⑥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寰年少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勤奋好学,学识贯通古今。洁身自好,品德高尚。郡中和州中的察举和推荐,他都没有去。

B.钟会和邓艾讨伐蜀国,刘蹇断言蜀国必破,但两人都回不来了。事情的结局果然如他所料,世人都叹服他有先见之明。

C.刘塞家乡的人都敬佩他,所以每当刘回家时,大家都准备酒肉等候他。对于教育孩子,刘 有自己见解,大家都认为有道理。

D.因为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所以即使身居高位,刘也十分注重俭省节约,不追求华美。妻子死后,按照为父母守丧的礼制为妻子守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

(2)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

参考答案

4、B 竟 最终

5、A②说有先见之明 ⑥表明做臣子的礼节

6、B 有先见之明 本文无据,原文只是说 客问其帮

7.(1)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

因为世人过度进取竟争,廉洁谦逊的品德缺损, 于是(刘寔)写了《崇让论》来矫正世风。

第一个“以”是“因为”,1分;第二个“以”是“来”,1分。“阙”通“缺”,1分;“矫”,校正,1分。句义通顺1分。

(2)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

我所做的,是我所听到看到的,而不是效法学习的,难道是反复教海就能得到的.吗!

“之”I分;句中“祖”是“效法”,1分;:注意“所”字结构,1分;“岂……乎”表反问语气,1分;句义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刘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父亲刘广,是斥丘县令。刘寔少年贫苦,卖牛衣为生。然而勤奋好学,编牛衣时,手里拿着草绳,边编边诵书,故能博通古今。为人清身洁己,行为无瑕疵可指。郡里举为孝廉,州里举为秀才,都未任实职。后以上计吏身份入洛阳,调为河南尹丞,又迁为尚书郎、廷尉正,又任吏部郎,为晋文帝司马昭相国军事参谋,封为循阳子。

钟会、邓艾伐蜀时,有个门客问刘寔:“二将能平蜀吗?”刘寔回答说:“破蜀是必然的了,只是两人都不得生还。”客问什么原因,刘寔笑而不答,后来果然如刘寔所说。刘寔有先见之明,这只是一个例子。

因世人多趋走钻谋,清廉谦逊之风衰,刘寔著《崇让论》以矫正世风。泰始初年,晋为伯爵,多次升迁至少府。

当初,刘寔妻卢氏生了儿子刘跻就死了,华氏准备把女儿嫁给刘寔。刘寔之弟刘智对刘寔说:“华家的人都贪婪,必会使你家破败。”刘寔辞不掉这门亲事,终于和华氏结婚,生子名刘夏,刘寔终因刘夏受贿赂牵连而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马,又因刘夏犯罪而被免官。

刘寔每次回故乡,故乡人总是带着酒肉去看望他。刘寔难于谢绝盛意,就和乡人一起吃喝,把剩下的酒肉让乡人还带回去。有人对刘寔说:“君廉洁之行高于当世,而您的儿子不遵父道,何不经常切磋教诲,使他们知过自改呢!”刘寔说:“我的所做所为,他们都耳闻目睹,而不能模仿学习,教诲怎能使他们改变呢!”世人以为刘寔这话是对的。

后来又起用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元康九年,迁为太保,又转为太傅。

刘寔少年贫困,出门往往持杖步行,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官位显赫时,仍崇尚俭朴,不爱奢华。虽处于荣盛受宠的地位,居住没有宅第,所得俸禄,都接济亲故。当时虽礼教衰微,而自己仍按礼行事,举止规范,丧妻时行庐墓持杖的丧制,轻薄之人都讥笑他,他也不介意。自少至老,勤学不倦,虽在官职,卷不离手。尤其精通《春秋三传》,曾辨析《公羊传》中卫辄不应辞王父命,祭仲失掉为臣之节,举此二事说明臣子之规范,所著流行于世。

过了一年多去世,终年九十一岁,谥号为元。

篇5:晋书·列传四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列传四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陆玩字士瑶。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①,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元帝引为丞相参军。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缕②无松柏,薰莸③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祸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④。”其轻易权贵如此。

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敦平,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宜皆免官禁锢。会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及苏峻反,遣玩与兄晔俱守宫城。玩潜说匡术归顺,以功封兴平伯。转尚书今。

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显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玩有德望,迁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玩既拜,有人诣之,索杯酒,泻置柱梁之间,咒曰:“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莫倾人梁栋邪!”玩笑曰:“戢卿良箴。”既而叹息,谓宾客曰:“以我为三公,是天下为无人。”谈者以为知言。

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成帝闻而劝之。玩不得已而从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翼亮⑤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播绅之徒莫不隆其德宇。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惟愿陛下崇明圣德,弘敷洪化,曾构祖宗之基,道济群生之命。臣不胜临命遗恋之情,贪及视息,上表以闻。”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

(《晋书·列传四十七》)

注:①纲纪:官职名,指州郡的主簿。②培填(1ǒu):小土丘。③薰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④伧鬼: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⑤翼亮:辅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

允:公允

B.玩尝诣导食酪

诣:前往

C.领会稽王师,让不拜

让:推辞

D.谈者以为知言

知:知己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D

解析:知,通“智”,明智,有见识。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是解答的基础,如本题:知,在《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出现过;其次,掌握实词推断方法,如字根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最后,会将选项的解释代入,进行排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征拜侍中,以疾辞

B.

思结人情,请婚于玩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玩不得已而从命

D. 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 B 解析: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连词,并且”;B项“于”均为“介词,向”;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与“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为”分别为“动词,当做”与“介词,被”。

【思路点拨】作答时,要有全句或全篇意识。虚词的意义实际上已被上下文语境明确限定,因此也可“瞻前顾后”,“因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把握,才能准确理解。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陆玩“器量淹雅”的一组是

①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祸之始 ②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 ③玩笑曰:“戢卿良箴。”

④玩潜说匡术归顺 ⑤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 ⑥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 D 解析:①是表现陆玩对权贵的轻视。②表现陆玩官职的调动升迁④是陆玩劝说匡术归顺。

【思路点拨】本题在考查陆玩的品质特征,首先,我们要通观全组语句,能过基本翻译出来,了解大意;其次,要辨析语句和所要求的品质是否相符;再次,分析一下语句是否是直接表现的,这样,依次排除,得出答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玩弱冠之年就颇有美名,且性情刚直,不慕权贵,曾因到王导家食酪而造成身体不适,就写信对其嘲讽。

B.王敦被平定后,郗鉴以王敦的属吏没有履行匡正奸恶的职责为名,将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

C.陆玩被提拔为侍中、司空后,曾有人前往拜访他,其间此人索酒倒在梁柱之间,以警示陆玩要珍惜朝廷任用,有所作为。

D.陆玩去世后,因其对朝廷有辅佐创业之功,死后备极哀荣,不仅能够陪葬先帝,而且朝廷还特地设置机构以保卫其墓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B项“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错,原文为“提议免冠禁锢但并未成为事实”。

【思路点拨】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成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5分)

(2)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外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

(2 )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贵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解析:(1)“寻”(不久),“成”(全,整个),“既”(已经),“没”(去世),“殄瘁”(困顿)各1分。(2)“疾”(疾病),“甚”(非常);“向”(接近),“穷极”(十分)“恨”(遗憾)各1分。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 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 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 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

陆玩字士瑶,才识气度宽博儒雅,二十岁就有好的名声’贺循经常称赞他清白公允、公正、正直。郡里用檄文传他担任主簿之职,东海王司马越征各他做掾属,陆玩都没有去就任。元帝召他做丞相参军。当时王导刚到江东,想得民心要结纳人情,就向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答说:‘‘小土丘上没有松柏,香草臭草不能同处一个器皿。我虽然不才,也不能成为违背常理的开端。”王导就作罢了。陆玩曾受邀到王导家里吃酪,并因此得了疾病,于是陆玩就给王导写信说:“我虽然是吴地人,也差点成了北方之鬼。”他对权责的轻视就是这个样子。

陆玩的官职逐渐升迁至奋武将军,后被朝廷征召授予侍中之职,他因身体有病拒绝了,王敦请他担任长史,并用军令逼迫,陆玩没有办法,就听从了命令。后王敦被平定,尚书令郗鉴认为王敦的佐吏不能纠正王敦的奸恶行为,应该全部免官予以拘禁。恰逢温峤上表章给朝廷申辩道理,陆玩才能够不受牵连治罪。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侍中,升迁为吏部尚书,并兼管会稽的朝廷军队,陆玩都推辞不去就职。后来转任尚书左仆射,并兼任本州大中正的官职。等到苏峻叛乱时,朝廷就派陆玩与兄长陆晔共守宫城。陆玩则暗中说服苏峻改变策略扫顺朝廷,陆玩也凭借功劳被封为兴平伯。转任尚书令。

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卟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陆玩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陆玩就任后,有人前去拜访他,向他索要一杯酒,倒在梁柱之间,并祝祷说:“当今朝廷缺乏人材,只好用你作朝廷柱石,你可不要倾後人家的栋梁啊!”陆玩笑着说:“我接受您的忠告。”然后长长地叹息,对宾客说:“以我为三公,天下确实是没人才了。”论者认为他的话很有见识。

陆玩虽然担任朝廷公辅之职,但却谦虚地不任用属员。成帝听说后劝他。陆玩不得已才听从了皇帝的余令,他所任用的都是出身寒门平素有德行的人。陆玩辅佐过几位皇帝,常常因弘博端重受到皇上的尊崇,加上性情通达儒雅,从来不凭借名声地位来纠正人的过失,乐于推许扶持年轻人,对人谦虛如同平民一样,因此,缙绅大夫没有不尊重他的德行风度的。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责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愿陛下宜明圣德,弘扬教化,扩大祖宗的基业,救助民众。我禁不住临终的遣恋之情,趁一息尚存,上表以闻。”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康,赏賜给兵丁千人,守冢人家七十家。太元年间,朝廷功臣的待遇普遍被削减,连司空何充等只剩六家,因陆玩有辅佐创业的功绩,先是陪先帝陵塞而葬,朝廷因此特别设置兴平伯官属用以保卫他的墓地。

篇6:晋书原文翻译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河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以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收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累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跟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令,君臣之义了结,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刘河内(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泰始年间(265--274),累官任秦州刺史,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275)入朝为御史中丞,迁为侍中,又出朝任征虏将军。太康初年(286),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 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就自己离开了宫殿,后来因愤懑而死。

篇7:《晋书》节选原文及翻译

《晋书》节选原文及翻译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20.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参考答案

16.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17.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19.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20.(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篇8:《晋书·文苑》阅读原文及答案

《晋书·文苑》阅读原文及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答案:

9.(4分)(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A

11.(4分)(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2分)画绝痴绝(每点1分)

篇9:《晋书.崔》阅读答案及翻译

《晋书.崔》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寔,著名汉代。父赞,魏吏部尚书、左仆射,以雅量见称。洪少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武帝世,为御史治书。

时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草为庐,阳喑不能言,淑得袭爵。恢始仕为博士祭酒,散骑常侍翟婴荐恢高行迈俗,侔继古烈。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学生番直左右,虽有让侯微善,不得称无伦辈,婴为浮华之目。遂免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荐雍州刺史郤诜代己为左丞。诜后纠洪,洪谓人曰:“我举郤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诜闻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以军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我选厥也任其事。’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见举,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闻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钟行酒。酒及洪,洪不执。亮问其故,对曰:“虑有执玉不趋之义故尔”。然实乖其常性,故为诡说。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后为大司农,卒于官。子廓,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

(选自《晋书.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骨鲠不同于物

物:别人

B. 阳喑不能言

阳:假装

C. 诜后纠洪

纠:检举

D. 然实乖其常性

乖:顺应

7.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惟官是视

A. 慈父见背

B. 彼且奚适也

C. 仰观宇宙之大

D. 自令放为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3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崔洪的性格品行。(3分)

参考答案

6.D 违背

7. C (C是定语后置句,其它都是宾语前置句。)

8. (1)人有过错,就当面批评,过后没有二话。(3分,每句1分)

(2)庭中一开始是篱笆,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3分,每句1分)

(3)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并不感到勉励(或“他并不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并不更加沮丧。(3分,“劝、非、沮”为得分点,每个1分)

9. 个性刚直、为官清廉、坚守原则、知错能改。(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崔洪字良伯,是博陵安平人。高祖崔寔,在汉代很著名。父亲崔赞,魏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以宽宏大量著称。崔洪年少时以清正严肃出名,耿直不同于别人,人有过错,就当面批评,过后就不再说什么。武帝朝,担任御史治书。

当时长乐冯恢的父亲为弘农太守,喜爱小儿子冯淑,想把爵位传给他。冯恢的父亲去世,冯恢服丧期满,便回乡里,用草盖个房屋,假装成哑巴不能说话,冯淑得以继承爵位。冯恢开始做官为博士祭酒,散骑常侍翟婴推荐冯恢,说他有高尚的`操行,超凡脱俗,延续古人刚烈之风。崔洪上奏说冯恢不注重儒者的品德操行,令学生在左右轮流值班,虽有让侯的小善,却不能说无与伦比,翟婴是浮夸之流。于是免翟婴的官,朝廷官员害怕他。不久任尚书左丞,当时人评价他说:“丛生荆棘,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任吏部尚书,选拔任用官员公开进行,家中没有私下请托的。推荐郤诜代替自己任左丞。郤诜后来检举崔洪,崔洪对人说:“我推举郤丞而他反过来弹劾我,这是挽弓射自己。”郤诜听说后说:“过去赵宣子任用韩厥作司马,韩厥却按照军法杀了宣子的仆人。宣子对大夫们说:‘可以祝贺我了,我选韩厥担任这职务。’崔侯为国选才,我凭借才能被选拔,只是各司其职,都很公正,为什么私下谈论竟如此呢!”崔洪听说后很敬重他。

崔洪口不言财物,手不握珠玉。汝南王司马亮曾经宴请大臣,用琉璃钟依次斟酒。酒到崔洪处,他不拿。司马亮问原因,他回答说:“考虑到‘执玉不趋’的礼仪所以这样。”但实际上违背他一贯的性情,所以说假话。杨骏被杀,崔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近,因牵连获罪被罢黜。后担任大司农,在任上去世。儿子崔廓,散骑侍郎,也凭借正直被称道。

篇10:《晋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晋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少有才干。皇甫商州里年少,少恃豪族,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擢含为别驾,荐之公府。司徒迁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舍依台杖,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成上表理台,言含忠公清正,才经世务,其行合制。帝不从,含遂被贬。

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颗袁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囧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

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禺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教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后含被征为翊军棱尉。时商参齐王囧军事,而夏侯夷兄在囧府,称夷立义,被河间王颙枉害。含乃心不自安。囧右司马赵骧又与含有隙,囧将阅武,含惧骧因兵讨之,乃单马出奔于颙,说颙曰:“成都王颖至亲,有大功,甚得众心。齐王囧越亲而专执成权,朝廷侧目。今檄长沙王义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固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颙从之,遂袁请讨囧,拜含为都督,统张方等率诸军以向洛阳。而长沙王义诛囧,舍等旋师。

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囧,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舍为河南尹。时皇甫商复被乂任遇,含疾商滋甚。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舍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

(节选自《晋书》列传三十)

【注】西晋“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B.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C.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D.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迁”“征”都与官职升降有关,“擢”是提拔,“迁”是贬官,“征”是征召做官。

B.“薨”指诸侯或高官去世,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称呼不同,天子为“崩”,大夫为“卒”。

C.“除丧”指由着丧服变为吉服,古代父母或君王去世后,子女或属下要着丧服一定期限。

D.“表”指写给皇帝的奏章,奏章是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分“奏”“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含很有才干,颇受赏识。州刺史郭爽平索知李含贤能,提拔他做别驾,把他推荐到公府;孙秀听说他才能a超群,任命他做东武阳令。

B.李含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尚书赵浚和大中正傅祗嫉妒李含才能,抓住李含在为秦王除丧服时的做法,用礼义名节来贬斥李含。

C.李含与皇甫商一直不合。李含少时不愿与皇甫商结交;皇甫商投奔司马颙,李含劝谏司马颞远离皇甫商,皇甫商知后怀恨在心。

D.李含有一定的私心。李含为司马颙谋划除掉司马乂、司马囧二人,使大权回到司马颙手里,有着实现自己旧有愿望的目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

(2)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

参考答案

4、C

5、A(“迁”是官职变动,非特指贬官)

6、B(“恃才傲物”无中生有;“嫉妒李含才能”也分析不当)

篇11:《晋书·列传第四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书·列传第四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翜[shà]字 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 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翜与蒙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哭惧祸及,谓抚等日:“诸君 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 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梁郡 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灵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 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 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 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 以为侍中。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翜很有才干。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梁郡太傅王玄在褚赛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当徐州贼人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瑟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灵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5分)

译文:

(2)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D(正确标点为: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6 B(“王玄在褚矍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分析不当,王玄最终还是杀掉了耿奴。)

7(1) 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戮力”“幸”“是”各1分,文意2分)(2)(褚 矍)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戒”“一”“深慎”各1分,文意2分)

【译 文】褚翜字谋远,年轻时就以有才干被称道,继承爵位任关内侯。当时长沙王司马义专权,成都王、河间王也拥兵在外,褚翜知道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后 来河北发生寇乱,褚翜又回到乡里。河南尹推举褚翜管理本县事务。等到天下**时,褚翜召集志同道合的人,计划渡江,先转移到阳城边界住下。褚翜和荥阳太守 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郭秀不能安抚众人,与部将陈抚、郭重等结怨,于是互相攻击。褚翜担心灾祸降临,就对陈抚等人说:“大 家之所以在这里,是为了逃避灾祸。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即使郭秀确实违背了 事理,也应当暂且容忍。如果不控制怨恨,城中自己溃乱,胡贼听到消息后,一定会来突然袭击。各位即使杀了郭秀,也无法防住胡贼的进犯,忧患危害很多,应当 仔细考虑这件事啊。”陈抚等人悔悟,与郭秀和好。当时数万人依靠褚翜得以保全。

建兴初年,又担任梁酃司马。当时部将耿奴很得人心,于是 专权跋扈,褚翜常常优待他。梁酃太傅王玄处理政事很急躁,褚翜知道他不能容下耿奴,(褚翜)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 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王玄听取了褚翜的意见,表面上笼络耿奴,却心怀忿恨。恰逢王玄升为陈留太守,将要出发,就把耿奴抓来杀了。耿奴的 同党聚众杀死了王玄。梁酃内部**,徐州贼人张平等想趁机突袭。酃人惊惧疑虑,想举酃投降张平。褚翜安抚他们,众人的心意才安定下来。

成 帝初年,褚翜担任左卫将军。苏峻作乱时,朝廷严密防范,任命褚翜为侍中,主管征讨等军事事务。不久朝廷军队打了败仗,司徒王导对褚翜说:“皇帝应当坐在正 殿上,您可以禀告皇帝,请他赶紧出来。”褚翜就进入上大阁,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王导登上御床抱着皇帝,褚翜和钟雅、刘超等在两旁侍立。当时百官奔 逃四散,皇宫内萧条冷清。苏峻的士兵入宫后,呵斥褚翜让他退下。褚灵直立不动,呵斥他们说:“苏将军来觐见皇帝,士兵怎么能侵犯逼迫!”因此士兵不敢上 殿。等到苏峻执政,依然让褚翜担任侍中。当时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残,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很有政绩。

成康七年褚翜去世,享年67岁,追赠卫将军,谥号为穆。

【《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晋书·陶侃列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4.《晋书·解系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5.《晋书》卷六十八原文及翻译

6.《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晋书陶璜传原文及翻译

10.文言文《晋书·曹志传》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