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3-08-31 09:05: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请问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令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尚书曰:“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犯国法俱坐。”尚书曰:“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噇却①,作个饱死鬼去!”都督从此舍之。

后为纳言平章事。检校屯田,行有日矣,谘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遂与之并坐。令有一丁,远觇之,走告曰:“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死罪。”纳言曰:

“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令因云:有左嶷②,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纳言曰:“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令大惭曰:“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公左右皆笑。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耐杀人田舍汉。娄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师德弟拜代州刺使,将行,谓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荣宠过分,为人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后,虽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不为兄忧。”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人唾汝者,发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恶而拭,是逆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如?”弟笑而受之。其行事皆此类。浮休子日: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武后年,竟保宠禄。

(选自《太平广记·器量一》)

【注】①噇却:退下去,滚下去。②左嶷,人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督从此舍之

舍:释放

B.以其年老眼暗奏解

解:明白

C.庶不为兄忧

庶:希望

D.无以加也

加:超过

8.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B.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C.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D.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叵耐杀人/田舍汉。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娄师德作兵部尚书时,前往并州。中午到了驿站,怕人打扰到驿家,就让大家和自己一起吃饭,并且还主动要求把细白的米饭换成粗糙的.米饭。

B.娄师德虽然将犯人是自己同乡的事情告诉给都督,但要求都督不要因此失去法度,娄师德还当面斥责了为官未能洁身自好的同乡。

C.有一次巡察屯田,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脚有疾患,坐在自家门外等马,遇见一个不认识他的县令,两人就并坐在一起闲谈。

D.本文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唐代名臣娄师德的为官处世之道,刻画了他宽容大度、谨慎忍让等性格特征。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4分)

(2)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少州牧,荣宠过分,为人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夫?

参考答案

7、B 解 辞官

8、C

9、C 不是在 自家门外

10、(1)犯了国法,就是我的亲儿子,也不能放过,何况是他。

(2)我凭借不高的才华,官位做到宰相,现在你又要去做地方的长官,荣耀和宠爱太多了,会被人嫉妒,凭什么才能使性命保全呢?

参考译文

篇2:太平广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平广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崇龟

刘崇龟镇南海之岁,有富商子少年而白皙,稍殊于稗贩之伍。泊船于江。岸上有门楼,中见一姬年二十余,艳态妖容,非常所睹。亦不避人,得以纵其目逆。乘便复言,某黄昏当诣宅矣。无难色,颔之微哂而已。既昏暝,果启扉伺之。此子未及赴约,有盗者径入行窃。见一房无烛,即突入之。姬即欣然而就之。盗乃谓其见擒,以庖刀刺之,遗刀而逸。其家亦未之觉。商客之子旋至,方入其户,即践其血,汰而仆地。初谓其水,以手扪之,闻鲜血之气未已。又扪着有人卧,遂走出。径登船,一夜解维。比明,已行百余里。其家迹其血至江岸,遂陈状之。主讼者穷诘岸上居人,云:某日夜,有某客船一夜径发。即差人追及,械于圉室,拷掠备至,具实吐之。唯不招杀人。其家以庖刀纳于府主矣。府主乃下令曰:“某日大设宴,合境庖丁,宜集于球场。以候宰杀。”屠者既集,乃传令曰:“今日既已,可翌日而至。”乃各留刀于厨而去。府主乃命取诸人刀,以杀人之刀,换下一口。来早,各令诣衙请刀,诸人皆认本刀而去。唯一屠最在后,不肯持刀去。府主乃诘之,对曰:“此非某刀。”又诘以何人刀,即曰:“此合是某乙者。”乃问其住止之处,即命擒之,则已窜矣。于是乃以他囚之合处死者,以代商人之子。侵夜毙之于市。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商人之子,夜入人家,以奸罪杖背而已。彭城公①之察狱,可谓明矣。

(选自《太平广记》卷172)

注:①彭城公:刘崇龟的封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以纵其目逆 逆:迎接

B.径登船,一夜解维 维:系船的缆绳

C.即差人追及,械于圉室 械:上刑具关押

D.各令诣衙请刀 请:请求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

B.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

C.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

D.窜者之家/旦夕潜令人伺之/既毙其假囚/不一两夕/果归家/即擒之/具首杀人之咎/遂置于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商之子与一美姬偶见钟情,私约相会。不料美姬被小偷所杀,富商子赴约,知出人命,就乘船逃跑。

B.经过一番调查,官府终于抓住了富商之子,严刑审讯之下,富商子吐露实情,但不能招供出杀人的真相。

C.彭城公以凶手的身份为线索,巧用妙计,找到真凶,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判决。这说明断案须多方查考。

D.在艺术手法上,本文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曲折新奇,颇有悬念,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难色,颔之微哂而已。既昏暝,果启扉伺之。(5分)

(2)盗乃谓其见擒,以庖刀刺之,遗刀而逸。其家亦未之觉。(5分)

参考答案

4.D 解析:“请”是“请求拿回”的意思

5、D 先通读句子理解大意,再抓住“旦夕”“既”“果”“即”“具”等词断句。

6.C 解析:“彭城公以凶手的身份为线索”错误,是以“刀”为线索。

7(1)女子面无难色,只是点头微笑,到了傍晚,这个女子果然开着门等富商的儿子。(颔,哂,既,扉,省略句)

(2)小偷以为自己被人发现,有人抓他,便用杀猪刀刺了女子一刀,然后仍下刀跑了,女子的家人没有发觉。(其,见,遗,逸,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刘崇龟镇守南海那一年,有一个富商的儿子年轻而且长得白晰,不同于一般贱买贵卖的商人。一天他的船停靠在江边。岸上有一座住宅,里面有一个女子,年龄有二十多岁,长得非常美丽妖艳,不是平常所能见到的。这个女子也不躲避人,所以富商的儿子得以和她交换目光眉来眼去。并乘机和她说:“我傍晚会到你家里来。”女子面无难色,只是点头微笑。到了傍晚.这个女子果然开着门等富商的儿子。没等富商的儿子前来赴约,有一个小偷进来偷东西。他看到一间屋里没有点灯,便窜了进去。那女子高兴地扑了上去。小偷以为自己被人发现,有人抓他,便用杀猪刀刺了女子一刀,然后扔下刀跑了。女子的家人也没有发觉。

富商的儿子随后来到,一进屋就踩到鲜血上,立刻摔倒在地上,一开始他以为是水.用手一摸.闻到了一股血腥味.接着又模到地上躺了一个死人.便赶忙出去一直接上了船.船开了一夜.到天亮.已经驶出一百多里.女子家里的人循着血迹找到江岸.于是便向官府报了案。主持办案的官员详尽追问了住在江边的人,有人说某日夜晚,有某一条船夜里发出。办案官员立刻派人把富商的儿子追回.将他关到狱里.严刑拷打。富商的儿子供出实情,只是不承认杀人.女子家里的`人把捡到的杀人凶器一把杀猪刀交到官府。郡守下命令说:“某日召开盛大宴会.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到球场上,等着屠宰牲口。”屠夫们聚集以后,他又传令说:“今天已经晚了,明天再来。”屠夫们各自把杀猪刀留到厨房里回去了.然后他又叫人把屠夫们的刀取来.用杀人那口刀换下一口,第二天早晨.命令屠夫们到衙门去取刀.众人都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屠夫留在最后,不肯拿刀郡守问他为什么不取刀,他说:“这不是我的刀。”又问他是谁的刀。屠夫说应该是某人的刀。又问清了刀的主人居住的地点,郡守立刻派人去抓.结果杀人者已经逃走了.于是郡守又命令将牢狱里应处死的犯人,假装成富商的儿子,傍晚时公开处死在市场上.逃跑的杀人犯的家属,每天早晚都偷偷地派人探听官府的消息。既然已经将“杀人犯”杀了.没过一两天.杀人者就放心地回家了.马上就被官府抓来。他全部招认了杀人的经过.按法律被处以死刑.商人的儿子夜入民宅.仅以通奸罪论处.打了一顿板子就释放了。彭城公审理案件可以说是明断的.

篇3:《太平广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太平广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附加题(10分)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①。尝以一束苎②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③钱,时遽未之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

彬后为郫④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选自北宋《太平广记》)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度量。②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质:抵押借货。④郫:pí,地名,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

②以手巾裹之(  )

③辄以金之半酬(  )

小题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后 赎 苎 于 束 中 得 金 五 两 以 手 巾 裹 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小题4:从文中你看到甄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1)曾经 (2)用  (3)就

小题2:(2分)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小题3:(3分)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小题4:(2分)拾金不昧、诚信、廉洁谨慎。(答一点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做到具体、精确。如这里“以”应理解为“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注意“诫”等重点词语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甄彬是一个拾金不昧、诚信、廉洁谨慎的人。

篇4:《太平广记.谄佞》阅读答案及翻译

《太平广记.谄佞》阅读答案及翻译

玄宗在东都,宫中有怪。明日,召宰相,欲西幸。裴稷山、张曲江谏曰:“百姓场圃未毕,请候冬间。”是时,李林甫初拜相。窃知上意,及罢退,佯为蹇步。上问:“何故脚疾?”对曰:“臣非病足,愿独奏事。”乃言:“二京,陛下东西宫也。将欲驾幸,何用择时?设有妨于刈获,独免过路赋税。臣请宣示有司,即日西幸。”上大悦。自此驾幸长安,不复东矣。旬日,耀卿、九龄(按:即裴稷山、张曲江)俱罢,而牛仙客进。

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诛锄海内人望。自储君以下,无不累息。初开元后,姚宋等一二老臣,多献可替否,以争天下大体。天下既理,上心亦泰。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九龄尤謇谔①,数犯上,上怒而逐之。上雄才豁达,任人不疑。晚得林甫,养成君欲,未尝有逆耳之言,上爱之。遂深居高枕,以富贵自乐。大臣以下,罕得对见,事无大小,责成林甫。林甫虽不文,而明练吏事,慎守纲纪,衣冠②非常调,无进用之门。而阴贼忍杀,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上左右者虽饔③人厮养,无不略之,故动静辄知。李适之初入相,疏而不密,林甫卖之。乃曰:“华山之下有金矿焉,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之耳。”适之善其言,他日,从容以奏,上悦。顾问林甫,林甫曰:“臣知之久矣。华山陛下本命也,王气所在,不可发之。故臣不敢言。”上遂薄适之。因曰:“自今奏事,先与林甫议之,无轻脱。”自是适之束手矣。非其所引进,皆以罪诛。威震中外,谏官但持禄养资,无敢论事。独补缺杜琎犹再上疏,翌日,被黜为下邽令。林甫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用多言。君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食三品料;及其一鸣,即黜去。虽欲再鸣,其可得乎?”由是谏诤之路绝失。

(选自《太平广记·谄佞》)

[注]①謇谔:正直。謇(jiǎn),正直,谔(è),形容直话直说。②衣冠:士大夫,官绅。③饔(yōng)人:厨师。饔,享调菜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设有妨于刈获 刈:收割。

B.天下既理,上心亦泰 理:治理好,太平。

C.适之善其言 善:友善,友好。

D.上遂薄适之 薄:轻视,鄙薄。

11.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林甫“阴贼忍杀”的一项是 ( )

①及罢退,佯为蹇步 ②衣冠非常调,无进用之门 ③林甫卖之 ④非其所引进,皆以罪诛 ⑤翌日,被黜为下邽令 ⑥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耀卿、张九龄劝玄宗皇帝选择适当的时候御驾西幸,李林甫趁机离间,裴、张二人因此被罢免官职。

B.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揣摩皇帝内心,巧言迎合,从不说让皇帝不高兴的话,因而得到宠幸,独揽朝中大权。

C.李适之处事粗疏不严密,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被工于心计的李林甫设圈套陷害,从而失去玄宗的信任。

D.李林甫堵塞圣听,贬黜敢于为李适之上疏开脱的杜琎,杀一儆百;又以立仗马为喻,威胁众谏官缄口。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场圃未毕,请候冬间。(3分)

(2)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3分)

(3)威震中外,谏官但持禄养资,无敢论事。(4分)

参考答案

10.C (善:认为……对,同意,意动用法。)

11.C (注意题干中“直接”一词。①表现李林甫工于

心计。②表现李林甫死守纲纪。⑥表现李林甫的谄媚。)

12.D (杜 并非为李适之上疏开脱。)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参考译文

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宫中闹鬼怪。第二天,玄宗召集宰相们上朝议事,说自己想回驾西京长安。裴稷山、张曲江劝阻说:“老百姓收割打场未完毕,请皇上等侯到冬闲时再回驾西京。”当时,李林甫刚刚升任宰相。他心中暗知皇上的想法,待到退朝时,他假装腿瘸落在后面。皇帝问:“腿怎么跛了?”李林甫回答说:“我的腿没毛病,是希望单独向您上奏。”于是说:“洛阳、长安二京,是皇上的东宫与西宫。皇帝要去哪座宫,难道还用选择日子吗?如果会妨碍百姓们收割、打场,单独免去他们的过路赋税就可以了。我请求皇上允许我下令有关部门,说皇上马上就回驾西京。”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就在这一天回驾长安,再也没有上东都洛阳来。过了十多天,裴耀卿、张九龄都被免除宰相职务,牛仙客被提拔。

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杀害了天下无数有才干有名望的人。因此,自皇太子以下,没有人不恐惧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开元初年,姚崇、宋璟等几个老臣,多向皇上推荐日后能替代自己为相的人,用以谋得国家太平,百姓康乐。国家治理好了,皇上的心也就安定了。张九龄是玄宗皇帝亲自选用的人,但又总以为他年轻资历浅而不很看重他。张九龄为人正直,多次直言顶撞皇帝,皇帝一怒之下,罢免了他的宰相。玄宗皇帝有雄才大略,为人豁达,用人不疑。晚年得到李林甫,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李林甫从不说逆耳之言,皇上非常宠爱他。于是,玄宗皇帝就深居在宫帷中,贪恋声色,恣意享乐。大臣及以下,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责成宰相李林甫去办理。李林甫虽然不通晓词赋文章,但对官场上的事情却精明干练,死守原有的纲常法纪办事,即使是有特别才能的士大夫,也没有被提拔任用的门路。李林甫为人阴毒残忍,胸藏杀心,但从不将爱憎表露在脸色上。玄宗皇帝左右的人,就连厨师和微粗活的.仆役,他没有不笼络收买的,因此,皇上一举一动他都知晓。李适之刚任宰相时,行事疏忽而不缜密,被李林甫设下圈套陷害了。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下面有金矿,开采出来可以给国家增加财富,但是皇上并不知道。”李适之以为他是说的好话,有一天,很得意地将此事上奏玄宗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就问李林甫,李林甫说:“我早就知道这事了。但是华山是皇上的风水命脉,是王气所在的地方,不能挖掘,因此,我不敢说这事。”皇上从此就轻视李适之,就对他说:“今后,凡要向我奏事,先要跟林甫商议,不要太随便了。”从此,李适之就被束缚了手脚。李林甫任宰相期间,凡不是经他引荐的人,他都罗织罪名将他杀掉。李林甫威震朝廷内外,所有的谏官只有老老实实地领取俸禄供养家小,没有人敢进谏议论朝政。只有补缺杜琎还再上疏,第二天,就被贬黜为下邽令。李林甫召集谏官们说:“现今上有圣明的皇帝,当臣子的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还来不及呢,哪里用得着多嘴多舌提意见发议论。你们没有看到那些仪仗队的马吗?整天老老实实没有一点响动的,就可以吃到三品的饲料;只要它敢叫一声,立即被赶出去。即使它想叫第二声,哪里还有机会呢?”从此,向皇上进谏的道路就被完全堵死了。

篇5:《太平广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太平广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窦玄德,河南人也。贞观中,任都水使者,时年五十七,奉使江西[注]。发路上船,有一人附载。窦公每食余,恒啖附载者,如是数日,欲至扬州,附载辞去。公问曰:“何速?”答曰:“某是司命使者,因窦都水往扬州,司命遣某追之。”公曰:“都水即是某也,何不早言?”答曰:“某虽追公,公命合终于此地,此行未至,不可漏泄,可以随公至此。在路蒙公余食,常愧于怀,意望免公此难,以报长者深惠。”公曰:“可禳否?”答曰:“彼闻道士王知远乎?”公曰:“闻之。”使者曰:“今见居扬州府。王尊师行业幽显,众共尊敬。其所施为,人天钦尚。与人章醮,有厄难者,天曹皆救。公可屈节咨请,得度斯难。明晚当奉报灭否。”

公既奉敕,初到扬州,长史已下诸官皆来迎。公未论事,但问官僚见王尊师乎。于时诸官,莫测其意,催遣迎之。须臾,王尊师至,屏左右具陈情事。师曰:“比内修行正法,至于祭醮之业,皆所不为。公衔命既重,勉励为作,法之效验,未敢悬知。”于是命侍童写章,登坛拜奏。

明晚,使者来报公曰:“不免矣。”公又求哀甚切。使者曰:“事已如此,更令奏之,明晚当报。仍买好白纸作钱,于净处咨白天曹吏,使即烧却;若不烧,还不得用。不尔,曹司稽留,行更得罪。”公然之,又白师,师甚不悦。公曰:“惟命是遵,愿垂拯济。”师哀之,又奏。明晚使者来,还报云:“不免。”公苦问其故,初不肯言,后俯首答曰:“道家章奏,犹人间上章表耳。前上之章,有字失体;次上之章,复草书‘仍乞’二字。表奏人主,犹须整肃,况天尊大道,其可忽诸?所上之章,咸被弃掷,既不闻彻,有何济乎?”

公又重使令其请托,兼具以事白师。师甚悦云:“审尔乎!比窃疑章表符奏,缪妄而已。如公所言,验若是乎!”乃于坛上取所奏之章,见字误书草,一如公言。师云:“今奏之章,贫道自写。”再三合格,如法奏之。明旦使者报公云:“事已谐矣。”师曰:“此更延十二年。”公谓亲表曰:“比见道家法,未尝信之。今蒙济拔,其验如兹。从今以往,请终身事之。”春秋六十九而卒。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江西: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有时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既奉敕,初到扬州    敕:皇帝的诏令

B.屏左右具陈情事 屏:避退

C.窦公每食余,恒啖附载者 啖:给……吃

D.比窃疑章表符奏 比:比较

解析:比:近来。

答案:D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均为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怎么”。A项,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因为”;后者可译为“趁机”。B项,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为介词,可译为“依靠”。D项,前者为副词,可译为“就”;后者为副词,可译为“是”。

答案:C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窦玄德五十七岁时任都水使者,奉命出使长江北岸地区,上船出发时有个人也来搭乘,这个人本是来取他的性命的,后受到窦玄德的赏赐,心中希望能免除他的这个灾难。

B.窦玄德系受皇命而来,长史以下各级官吏都来迎接他。他没有谈论政事,只问官员僚属见过王尊师没有。当时各级官员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意。

C.王尊师到来后,窦玄德就屏退身边侍候的人,把整件事情详细陈述了一遍。王尊师马上就亲自写陈奏文书,登坛跪拜上奏,为窦玄德消灾。

D.解救成功后,窦玄德对他的亲戚说:“我每次看到道家法术,都不曾相信它,如今承蒙道术拯救,方知如此灵验。从今以后,请让我终身奉道。”

解析:“马上就亲自写陈奏文书”错误,原文是“于是命侍童写章,登坛拜奏”。

答案:C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衔命既重,勉励为作,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然之,又白师,师甚不悦。公曰:“惟命是遵,愿垂拯济。”师哀之,又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上之章,咸被弃掷,既不闻彻,有何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既然担负重大的使命,我就尽力为您作法,但是效果,我还不能预先知道。(得分点:衔、悬及句意各1分。)

(2)窦玄德觉得这话很对,又禀告王尊师,王尊师很不高兴。窦玄德说:“我完全遵从您的吩咐,望您施恩拯救我吧。”王尊师觉得他很可怜,又奏报了一次。(得分点:白、惟……是……、哀及句意各1分。)

(3)(前两次)上奏的表章,全都被扔到一边去了,既然不能使天尊听到,有什么作用呢?(得分点:弃掷、济及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窦玄德是河南人,贞观年间任都水使者,当时他五十七岁,奉命出使长江北岸地区。(他准备)上船出发的时候,有一个人也来搭乘。窦玄德每次吃完饭之后,总是让搭乘的那个人吃,几天都是这样。将要到扬州时,搭乘的那个人告辞离去。窦玄德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了?”那个人回答说:“我是司命使者,因为窦都水前往扬州,司命派我来取他性命。”窦玄德说:“都水就是我呀,你为什么不早说?”那个人回答说:“我是来取您性命的,您的生命应当在此地终结。(以前)还没到地方,不可泄露,所以我随您到此地。在路上承蒙您一路赏赐给我饭吃,我常怀惭愧之情,心中希望免除您的这个灾难,来报答您深厚的恩惠。”窦玄德说:“可以消灾吗?”那人回答说:“您听说过道士王知远吗?”窦玄德说:“听说过这个人。”使者说:“他现在住在扬州府。王尊师道行极深,大家都尊敬他。他所做的事情,人天都很钦佩。他给人上表祈祷,有灾难的人,天曹都援救。您可以降低身份,虔诚地向他求救,方能度过这场灾难。明天晚上我会告诉您此难消除没有。”

窦玄德系受皇命而来,刚刚到扬州,长史以下各级官吏都来迎接他。他没有谈论政事,只问官员僚属见过王尊师没有。当时各级官员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意,便快速派人去迎接王尊师。不一会儿,王尊师到了,窦玄德就屏退身边侍候的人,把这件事情详细陈述了一遍。王尊师说:“近来我修行正法,至于祭祀祈祷的事情,我都不做。您既然担负重大的使命,我就尽力为您作法,但是效果,我还不能预先知道。”于是王尊师就令侍童写陈奏文书,登坛跪拜上奏。

第二天晚上,那个司命使者来报告窦玄德说:“不能免除灾难。”窦玄德又非常恳切地哀求他。使者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再求王尊师向天上的官署奏报一次,我明晚会告诉您结果的。再次买好白纸做纸钱,在洁净的地方向天上的官吏陈说,让人立即把纸钱烧掉;如果不烧掉,还不管用。不这样的话,天上的官署拖延不办,您又要获罪了。”窦玄德觉得这话很对,又禀告王尊师,王尊师很不高兴。窦玄德说:“我完全遵从您的吩咐,望您施恩拯救我吧。”王尊师觉得他很可怜,又奏报了一次。第二天晚上使者到来,又回报说:“还是没有免除。”窦玄德苦苦追问其中的.缘故。使者最初不肯说,后来低头回答说:“道家上奏表章,如同人间上奏表章一样。前一次上奏的表章,有的字写错了;第二次上奏的表章,又把‘仍乞’二字写得潦草。上表向君主陈奏,尚且需工整严肃,何况向天尊大道陈奏,怎么能够疏忽呢?(前两次)上奏的表章,全都被扔到一边去了,既然不能使天尊听到,有什么作用呢?”

窦玄德又重新请求王尊师,让他向上请托,同时把前前后后的事情都向他说明了。王尊师很高兴地说:“确实如此吗?近来我心里怀疑章表符奏只不过是虚妄的东西,如您所说的,真的如此灵验吗?”(王尊师)就到坛上取来前两次上奏的表章,看到文字错误、书写潦草,全像窦玄德说的那样。王尊师说:“这次上奏的表章,贫道自己来写。”写完后再三检查确实合格了,按道家之法把表章奏报上去。第二天早晨,那个使者就来向窦玄德回报说:“事情已经成功了。”王尊师说:“这次又延长十二年寿命。”窦玄德对他的亲人说:“我每次看到道家法术,都不曾相信它,如今承蒙道术拯救,才知道如此灵验。从今以后,请让我终身奉道。”窦玄德活到六十九岁才死。

篇6: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篇7:郑絪太平广记原文及优秀翻译

郑絪太平广记原文及优秀翻译

郑絪

①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翻译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

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纟因赞叹了很久才离开。

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纟因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

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纟因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最后当了宰相。

篇8:太平广记裴琰之传原文及翻译

太平广记裴琰之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译文:

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关心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认为他而去询问户佐而感到奇怪,户佐说:“司户是大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数日,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繁忙,司户尤为突出。你何不另外谋求个京城里的官当,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裴琰之只好点头称是。又过了数日,司户应该办理的公文堆积。大家偷偷议论,以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后来李崇义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

裴琰之出来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他命令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勉强去做了。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只让主办各个案卷的事物的人员汇报事情的大概情况,他倚着柱子处理。词意奔放,文笔华美,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落下。州府的官员都赶来了,围观的'人像墙一样,惊异赞叹声音不断。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李崇义一开始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手笔太高了!”李崇义仍然不知道裴琰之的奇异才能。等到他看了四五十卷,发现词句语言非常精采。李崇义惊奇惭愧,将裴琰之找来,走下台阶谢罪说:“你的文章如此好,何必隐藏锋芒,这都是我的过错啊!”当天裴琰之的声名就震动了全州。

篇9: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篇10:《胸有成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ú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太平广记裴琰之传原文及翻译

5.《旧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过秦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宋书·列传二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太平广记器量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