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2024-09-13 08:17: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琼峥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篇1: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34、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3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36.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参考答案:

11.A 12.C 13.D

篇2:《老马》阅读答案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由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于1932年

1、诗中第一节“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两句诗,表现了老马的什么性格?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阅读答案

1、表现了老马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和无奈,表达作者同情和悲愤的情感。(意对即可)

2、(1)一“扣”字,描绘出老马精疲力竭、奋力挣扎的形象,展现了老马肉体和精神的重压,形神毕现。

(2)“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重、怨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意对即可)

3、《老马》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意对即可)

4、(示例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示例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言之有理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篇3:《老马》阅读答案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好词:横竖 鞭影

佳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B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正确答案:B

3、对本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正确答案:D

4、联系上下文,说说诗歌中的“老马”象征什么?

答:

答案解析:

旧社会忍辱负重和忠厚善良的劳苦大众。

篇4:臧克家《海》阅读答案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5.填空。(3分)

诗人从视觉、嗅觉、、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 之情。

6.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5.触觉 听觉 喜爱(3分)

6.答案示例:《海》的形式美体现在“建筑美”,(1分)诗行的排列富有层次感,两行一个层次,句式整齐又有变化。(2分)(如从“音乐美”或“绘画美”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形式美1分,分析2分)

篇5:臧克家有的人阅读答案

臧克家有的人阅读答案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阅读题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刻:________,烂: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参考答案

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

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远铭记 烂:短暂消失。(根据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篇6:臧克家《炉火》阅读答案

臧克家《炉火》阅读答案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19、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2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7、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8、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20、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21、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篇7:《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 “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版,有删改)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1) 老马待人很(2)

(3)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4)

1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4分)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1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3分)

1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每空1分)

11.(4分)(1)“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每小题2分)

12.(3分)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13.(5分)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8:老舍《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版,有删改)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

1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4分)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1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3分)

1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每空1分)

11.(4分)(1)“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每小题2分)

12.(3分)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13.(5分)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篇9:师①老马与蚁阅读答案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春往冬反 反____________乃掘地遂得水 乃____________(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B.岁以大穰C.可以为师矣D.以丛草为林2.用“颉被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C2.老马之智/可用也师①老马与蚁阅读答案3.(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 (2)(猿猴叫声)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篇10:《师老马与蚁》阅读答案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i)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春往冬反(   )       乃掘地遂得水(   )

(2)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以丛草为林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出自《三峡》)

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8、(1)同返,返回  于是,就  (2) C

9、老马之智/可用也

10、(1)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2)略

11、博学多识的圣人都会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马、老蚁学习,我们更要虚心学习知识。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一知半解》阅读答案及原文

2.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颜回好学原文》阅读及答案

5.《上海科技》阅读原文及答案

6.丁香绕阅读答案及原文

7.《邂逅霍金》阅读原文及答案

8.《苛政猛于虎》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9.《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珠子灯》阅读原文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