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2-10-22 08:46: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就是江湖pian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狭小

B.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C.取其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心情急切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循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草拂之而色变

B.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莫敢以不正犯之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夫 太 甲 之 废 天 下 未 尝 有 是 而 伊 尹 始 行 之 天 下 不 以 为 惊 以 臣 放君 天 下 不 以 为 僭 既 放 而 复 立 太 甲 不 以 为 专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3分)

(2)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4分)

参考答案

16. 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17.C(都是介词,解释为“在”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代词;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介词,用;介词,凭……的身份)

1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19.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3分 断对两处得1分,超过七处不得分)

20.(1)古代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

(句意正确1分,“高”1分,补出省略部分(跟一般人)1分。)

(2)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

(句意正确 1分,“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共4分)

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草拂之而色变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士大夫之族 君何以知燕王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4分)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3分)[来源:学.科.网]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3分)

参考答案

5.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6.D(都是介词,凭借。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对 。C、代词,他;代词,这。)

7.A

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9.(1)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采分点:果、洁、忠信、未始,共4分)

(2)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采分点:不正、犯、宾语前置句,共3分)

(3)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采分点: “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共3分)

【附】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

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篇2:苏轼《伊尹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伊尹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

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篇3:伊尹论阅读题含答案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蹈:遵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草拂之而色变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士大夫之族 君何以知燕王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4分)

译文: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3分)

译文: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3分)

译文:

答案解析:

5.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6.D(都是介词,凭借。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对 。C、代词,他;代词,这。)

7.A

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9.(1)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采分点:果、洁、忠信、未始,共4分)

(2)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采分点:不正、犯、宾语前置句,共3分)

(3)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采分点: “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共3分)

篇4:《商汤见伊尹》文言文翻译

《商汤见伊尹》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的.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译文

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如果惠王能象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

篇5: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犹锥之在囊 囊:口袋

B.驽骥杂处 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 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佐: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平坦的路)

2.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3.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4.(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篇6:《师旷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

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点评: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篇7:《读通鉴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通鉴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

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

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

幸:皇帝到某处

5.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分)

参考答案

4.B(应为责备、诘难;)

5.A 第(4)、(6)句有误

6.A(夏侯胜“忧国忧民”;黄霸“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的理解均不妥。

7、(1)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

(2)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

(3)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季,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所以把这件事提出而与有关官员、列侯、二千石、博士们商议。”於是群臣就在廷中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这时惟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原先的储备积累至今还未恢复。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公卿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皇上的诏令啊。”夏侯胜说:“虽是诏令,也不能依从。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於是主事的官吏就奏请把武帝庙尊为世宗庙,定《盛德》、《文始》、《五行》为祭祀用乐,世世供奉,以彰明盛德。而武帝所巡行过的郡、国也都立了庙,就像高祖、太宗皇帝一样。夏侯胜、黄霸已经被关在牢裏很久了,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以已获死罪为由拒绝了他。黄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学习《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不倦地讲论。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夏侯胜却无所顾忌地当面抨击皇帝先祖的恶行,这种做法如同是证明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属正直的行为,然而天理却没有了。如果他说汉武帝骄纵暴虐并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在以后的朝代,也不怕无人根据事实来声讨武帝的罪行呀。

篇8: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犹锥之在囊 囊:口袋

B.驽骥杂处 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 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佐:辅佐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4.C(应为“平坦的路)

5.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6.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7.(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篇9: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过也 过:指责、批评

D.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借出、借给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材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D.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参考答案

9.C(过:超过)

10.B(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1.C(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12.(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评分标准: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评分标准:“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卒”(最终),一处1分。

(3)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评分标准:“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文言文翻译: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篇10: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李生论善学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5.《旧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过秦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10.《吕氏春秋》不苟论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伊尹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