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hclaoh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 黄:今湖北黄冈 。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 他 ②兼词 在那里 C ①介词 在②介词 给 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 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 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 就改变志趣, 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 ,吃素食 ,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 毁坏书生衣帽, 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 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 有一次经过岐亭时 ,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语, 继而仰天大笑, 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 ,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 酗酒任性, 喜欢使剑 , 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 我在岐下 ,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 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 ,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 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 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 ,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 ,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 例应有官做 ,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有家在洛阳, 园林宅舍雄伟富丽, 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 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 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 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赏析
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撷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是说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选择,要求既要生动感人。又要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其次,典型事例的选择还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业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章写作失败。再次,占来为人立传。被立传人多已作古,总括一生之事通盘考虑去写较有选抒余地。而苏轼笔下的方山子。人还健在,如何把握运笔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难点,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于克服的困难,苏轼却应对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练之笔,匠心独运,结撰出了这篇妙文。全文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层加以叙述,第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为子当世,但以“终不遇”而告终。“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已任。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之后,依然于事无补。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决心不再过问世事,专求佛事和清静,日日以步代车代马。身着百姓衣,往来于山中;第五层,方山子之谜终于揭开。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们议论说“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所以方山于得“方山”之名。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
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于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白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终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对方山子形象生动的描摹,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集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对宋统治者极为不满和完全丧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厌世的结果。这是抗议和愤怒的混和体。“答”而一言难尽,“不答”则“此时无声胜有声”,两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艺术效果更高一筹。着到苏轼请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高尘世,隐遗不仕。因而“仰而笑”。转瞬间即从年青时不得志的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化优为喜。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陈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面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白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手法,精择了十九年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以证明: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高强。一次游猎西山时,“鹊起于前,使骑逐面射之,不获”,此时,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神态何等豪纵,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不获”对比得之,表现了方山子“气盖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这是第二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两个镜头,方山子那神形兼备,通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出来,栩栩欲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宇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篇2:《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方山子传宋·苏轼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往往阳狂垢污 (4)方山子傥见之与
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谓之方山子。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余既耸然异之。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文章多处以对比手法来彰显方山子之“异”,请概括。(3分)
①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②
③
21.联系全文,体会苏轼为方山子作传的用意。(2分)
试题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4分)(1)隐居 (2)吃惊的样子 (3)同“佯”,假装 (4)或许
18.(5分)(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所以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他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取得功名,在世上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得分但:省略主语、闾里、宗、折节、以、驰骋、遇。1点1分,扣完为止)
19.(3分)A
20.(3分)(1)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2)文武全才而终身不遇(3)世有功勋而穷山隐逸(任意答对1点2分,2点3分)
21.(2分)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相交以及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赞美方山子特立独行、淡泊自守的高洁品质;同时借此含蓄悲叹自身之不遇,表达同病相怜之感。
篇3: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苏轼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译文或注释: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注释】
[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闾里:乡里。
[4]宗:推崇,归附。
[5]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6]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
[7]使酒:酗酒任性。
[8]前十有九年:即嘉佑八年(1063年),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9]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0]傥:倘或。
篇4:《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解词
1、士以故归之 以: 因为 故 :缘故 归: 归顺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特: 只、仅仅 雄:长、首领 足: 值得,足以
3、擅齐之强 擅: 拥有
4、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南面: 南面称王 制 :制服
5、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至也。出:出现 所以:的原因 至: 到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 最终 虎豹 像虎豹一样凶残
二、翻译句子
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称许孟尝君能够赢得士人,士人因为这缘故而归顺他,(孟尝君) 最终依赖这些士人的力量,而从虎豹般的秦国脱身。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哪里足以说他赢得了士人?
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士人,应当能够称霸天下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
4、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之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
答案:
1.赵国平原君 魏国信陵君 楚国春申君
2.北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面向南方控制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赏析:
《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篇5:《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篇6: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篇7: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篇8: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C①介词在②介词给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 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 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 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 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 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 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 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 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 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 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 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 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篇9:《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篇10:《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 他 ②兼词 在那里 C ①介词 在②介词 给 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篇11: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V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C①介词在②介词给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 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 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 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 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V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 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 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 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V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 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 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 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 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 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方山子原文和翻译
2.方山子传教案
10.《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