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jimx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子
吴敬夫
剑阁凌云鸟道边,路难闻说上青天。
山川万里身如寄,鸿雁三秋信不传。
落叶打窗风似雨,孤灯背壁夜如年。
老怀一抽钟情泪,几度沾表独泫然。
注释:作者写此诗时,其子吴改过在四川为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蜀地路途艰险,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诗人之子在外做官难归,父子之间长久没有书信往来,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c尾联描写诗人老泪纵横的情状,表现出其思子情切、老境悲凉的辛酸,感人至深。
D全诗由描写儿子的境况到父子间的相思,再转写诗人的境遇,脉络清晰,构思巧妙。
②本诗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嘱儿切莫忧爷娘,忧思成病谁汝将。
B.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c更喜高堂身尚健,斑衣儿女拜庭前。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参考答案
①(3分)D ②(3分)C
简析:
《思子》是吴敬夫因十分思念儿子吴改过而写给他的,此时吴改过正在四川做官。然而吴改过收到诗以后,因留恋自己的官位,并未回去。其父思子心切,郁郁而终。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后四句则表达了年老孤独、无人侍奉的凄凉之感,侧面表达出希望儿子早日回家共享天伦之乐之心。
篇2:田为《南柯子春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田为《南柯子春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南柯子·春思
田为
团玉①梅梢重,香罗芰②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拚却一生憔悴待春归!
注:①“团玉”指初生的青梅,圆如碧玉,故称。②芰,原指菱,因诗词中常以“芰荷”连称,故以指荷。
1.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耍赏析。(6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对偶、比喻、以动写静、对比
2.下片开首两句抒发对歌舞之人的追忆与思念;何须句看似达观实则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流逝的悼惜,末句语气果决,任凭时光流逝,耿耿此情始终不泯,即使一生为之憔悴痛苦,也仍然期待着春天的归来,可见词人对于爱情的执著、真挚态度。
赏析
《南柯子·春思》是宋代田为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枝头和水面两个高低不同的角度,抓住梅树结子,荷叶如扇这两个富有典型性的物象,描绘出暮春景色,同时触景伤情,寄怀人情怀和怅惘心境。
此词触景兴感,上片起首两句,从枝头和水面两个高低不同的.角度,抓住梅树结子,荷叶如扇这两个富有典型性的物象,描绘出暮春景色,同时触景伤情,寄怀人情怀和怅惘心境。“团玉”指初生的青梅,圆如碧玉,故称。一个“重”字,写梅花谢落,梅子初生,枝头沉甸甸地增加了重量感。“芰扇”,喻初生的荷叶。芰,原指菱,因诗词中常以“芰荷”连称,故以指荷。“香罗芰扇”,犹轻罗小扇;春末夏初,荷叶初生,田田轻圆,有如罗扇。用一“低”字,状荷叶刚刚出水。“帘飞”句由蝴蝶帘外飞舞,似有依恋之意,联想到帘风不动,双蝶交飞,这以静托动的情景,反映出对景者心情的不平静,他的思绪也随着蝶翅而飞扬起来。歇拍一句,言同一绿阴庭院,当年歌舞欢聚时并不觉得春光的消逝;而今却感到满院阴沉,春光荡尽,唯有落日的余晖为这深锁的庭院投下一抹凄清的暗影。这一句,充满了梦醒的惆怅和今昔比照而触发的凄清孤寂之情。
下片正面写思念之情。过片两句明确点出其人身份。“歌扇”、“舞衣”,与上片的“芰扇”、蝶交飞“,有一种隐喻性的意象关联。风前月下,触景兴感;怀念之情更觉不能自已。结尾两句一推一挽,激发出感情的更大力度。”何须“句是说不必因为悼惜春光而深自惆怅,作者似乎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然而欲擒故纵,这看似达观自解的话,却正表示着已经做好承受巨大痛苦的心理准备;于是转出”拚却“一句,语气果决,任凭时光流逝,耿耿此情始终不泯,即使一生为之憔悴痛苦,也仍然期待着春天的归来。这两句,字字含泪,感人至深,为至情至性之语,从中可见词人对于爱情的执著、真挚态度。
篇3:《华子岗》阅读答案及赏析
《华子岗》阅读答案及赏析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①诗人以 还家 为线索,把 落日 、松风 、草露 、云光 、翠山 这些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连缀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画面。
②后两句写云光、翠山,用了两个字使句子活了,全诗也活了,云光山色都获得了生命,这两个字:侵和拂。
③作者着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几方面摄取最能表现自己情趣的景物,表达了对华子岗的 喜爱与留恋 之情。
4、侵拂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赏析
落日西下,松风渐起,诗人游兴未尽,漫步在回家的山间小道上。全诗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诗人对所见所闻的独特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亦动亦静的.艺术画面。首句一落一起两个相对应的动词,把夕阳西下、晚风初起的黄昏景色鲜明地勾画出来,人们可以看到夕阳悄悄躲入山后,微风轻轻掠过松林。第二句紧扣上句,正当秋高气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所以说草露晞。后两句写云光、山翠。云光指傍晚的夕阳余晖,山翠即山气、山色,山色青缥,谓之翠微。这里诗人也用了两个动词━━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写出诗人在夕阳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岗的生动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里转换了主宾关系,赋予薄暮明灭的山色以主动性,增强了景物的动感。拂有吹拂之意,云光山色,追逐着诗人的脚步,吹拂着诗人的衣衫,从反面又衬托出诗人对华子岗景色的喜爱和流连。
诗中的侵字写夕阳的余晖逐渐消褪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表现了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寥寥二十字,寓诗人独特的感受于寻常的山间景色之中,笔墨疏淡而意蕴超远。前人论王、裴辋川唱和,说神与境会,境从语显,其命意造语,皆从沈思苦练后,却如不经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风韵色色都绝(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诚然。
篇4:《山坡羊·闺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坡羊·闺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中吕】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解】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1.这酋元散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赏析。(2分)
2.散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
参考答案:
1.①末句引口语入曲,通俗而传神。( 1 分)②将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1 分〕
2.①散曲描写了一个春日思夫,百无聊赖,沉沉睡去,在梦中梦到与丈夫团圆却被丫鬟惊醒,因此十分懊恼的思妇形象,( 2 分)②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与梦醒的无亲。( 2 分)
注:
⑴云:形容头蓬松如乌云。螺髻:螺旋形发髻。
⑵鸳被: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
⑶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⑷一声:指琼姬在欢叫。祥瑞:吉祥的征兆,即所谓“瑞兆丰年”。
⑸生唤起:硬唤醒。
⑹不做美:不成合别人的好事。
简析:
《山坡羊·闺思》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作品。此曲表现深闺少妇对离人的思念。少妇春睡正甜,小丫头唤醒了她的“团圆梦”,她含娇怒斥。全曲构思新颖别致,写真传神,声口毕肖,生动逼真。
这首散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花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惊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短短几个字,她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情人深切的思念。
篇5:鹧鸪天向子湮 阅读答案 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向子湮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向子湮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绪。
原文: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
向子湮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字词解释:
①紫禁:指汴京皇宫。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烟花:烟云与花朵。
②鳌山:元宵节之灯山。
③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玉帝:指皇帝。
④陆海
⑤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翻译:暂无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以“愁”字作结,凝重含蓄,发人深思。请品析“愁”字的深沉意蕴。(3分)
2.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1分)
②被贬之苦: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
③亡国之苦: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2分)
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2分)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2分)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创作背景:暂无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赏析:
向子N是一位生活两宋之交的词人。他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编为《酒边词》,此书分成“江南新词”和“江北旧词”前后两卷。这样的编排,词人用意很深。南宋胡寅认为他“退江北所作于后,而进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酌玄酒之尊,弃置醇味”(《题酒边词》),这种说法大致正确。向子N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而且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居保江西临江。向子N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这类感旧伤时之作,隐寓着深沉的忧国伤己之恨。这首《鹧鸪天》只注明“有怀京师上元”,未注明作于何年。作者集中另一首词有《清平乐。岩桂盛开戏呈韩叔夏司谏》云:“而今老我芗林,世间百不关心。独喜爱香韩寿,能来同醉花阴。”绍兴九年己未(1139)归隐以后词人与韩叔夏常唱和往来,所以这首词亦当为此后数年间所作。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r,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VV,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读者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N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个人资料:
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N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相关推荐:
秦楼月向子湮翻译 阅读答案 赏析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篇6:秋日寄满子权 赏析阅读答案
试题:
1.请结合诗歌颈联的内容,分析诗中“老”字的表达效果。(5分)
2.“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具体包含哪些深意?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老,在诗中是“使自己的壮心已经老去”、“心死”之意。(2分)作者借写自己的近况,寄居他乡的生活已经使自己痛苦不堪,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更使自己悲中加悲。(1分)一个“老”字不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壮志难展、怀才不遇的哀怨,更隐约吐露从此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2分)
2.①叹知音难觅。(2分)尾联借用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2分)来表达作者知已难逢,知音殊少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②客居他乡的凄凉。(2分)前两联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昏暗、压抑、迷蒙、凄清之景,而联系到自己身世遭遇,(2分)抒发自己的寄居他乡的感慨和无奈。(2分)
③抱负难以实现的愤懑。(2分)作者少有治国安民之志,但是无情的政治现实,寄居的生活,(2分)使作者的满腔抱负难以施展,怀才不遇。(2分)
④作者对理想追求彻底绝望,而不是“心未死”。(2分)颈联中“客梦迷归路”、“西风老壮心”,尾联中“欲作新声”“弦断泪盈”,(2分)都在说明作者的政治抱负都已消失殆尽,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伤感。(2分)
(答出两点即可。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秋日寄满子权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王令二十二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在天长束氏学塾伴读已有三年,感叹壮志难伸,念及同里友人满执中(字子权)平昔互相砥砺的情谊,在这年秋天寄去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篇7:《戆子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戆子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戆子记
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仆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蹋,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
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选自 清·王文濡 《续卷之二》)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歌者侑一觞乎侑:佐助,指劝人饮酒进食
B.诱朴者共媒蘖 媒蘖:挑拨是非
C.主人强颔之 颔:点头同意
D.主人语塞,谢之 谢:感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表现戆者憨直特点的一组是( )
①诧曰:“胡为来哉?”②挥拳逐去。③夺瓶还谏。④戆者止之。⑤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⑥而戆者可用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戆子记》是一篇寓言式散文,它主要记叙了三个佣仆的“黠”、“朴”、“戆”的特点,其中描写戆者指桑骂槐斥责主人言行不一的场面生动逼真。
B.黠者见风使舵,心机太多,讨好主人,如请歌伎、进谗言加害书童、寻找戆子的过错,是一个十足的市侩。
C.作者将戆者的厚直敢谏与黠者的狡黠媚上进行对比,将戆者的“可用”与黠者的“不可用”、朴者的“实无用” 进行对比。
D.作者因一“戆”字致使仕途多舛,几十年的宦海浮沉使他对“戆”感受颇深。黠者、朴者、戆者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寄予愤懑,讽刺时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3分。)
(2)、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4分。)
(3)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3分。)
参考答案
1:D
2:B
3:A
4:(1)买多了酒会损失钱财,喝多了酒会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
(2)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
(3)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
解析
1:谢:道歉
2:A项中①句是写问话。C项⑤句是写治装出征。 D项⑥句是主人的看法。
3:“指桑骂槐”无中生有
译文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
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助酒呢?”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有。”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诉主人,找个别的理由把他支使出去,叫老实的仆人看门,而他亲自去请歌伎。歌伎还没有来,憨直的仆人已经办完事回来了,看见两个人怀抱琵琶来到门口,就惊讶地问:“为什么到这里来?”聪明人说:“这是奉主人的命令。”憨直的人厉声说道:“我在这里当仆人十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进出,一定是主人喝醉了酒吩咐的!”他挥动拳头把歌伎赶了出去。客人们闹哄哄地散了席,主人感到对不起他们。
一天夜里,主人燃烛饮酒,校勘书籍。天气寒冷,酒瓶已经喝空了,脸上还没发红,聪明人用目光示意老实人再去买酒。老实人在路上碰见了憨直的人,憨直的人夺下酒瓶,回来规劝主人说:“今天喝二瓶,明天喝三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买多了酒会损失钱财,喝多了酒会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主人勉强点头同意他的话。
不久,主人改任御史。早晨上朝前,书童为主人举着灯,灯油倒出来弄脏了主人的朝服,聪明的人跺着脚说:“不吉利!”主人很生气,叫老实人用棍子打书童,憨直的'人上来阻止老实人,并说:“我曾听您说:古时有羹汤弄脏了朝衣、蜡烛烧着了胡须都不动声色的人,您能说却不能做吗?”主人把怒气转到憨直的人身上,说:“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想用私惠来讨好呢?”憨直的人回答道:“恩惠是您施予的,我哪里有呢!我奉献愚忠,您却说我赚取直言的名声!您现在身居掌管纠察的官职,将来跪在天子脚下,和天子争论是非,在朝廷上和大臣们争议兴革利弊,把失去官位看作是弃破草鞋一般,甘心降职流放就像是乐于归乡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这人。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
正逢主人获罪坐牢,谄害没有成功。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出牢来整理行装。这时聪明人已经逃走了,老实人也竭力请求到别家去做仆人,憨直的人却捋起袖子上前说:“这是我们主人报效祖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啊!我愿意去!”他忙着买马、造车、制作帐篷、准备干粮,跟着主人去边疆。于是主人叹息着说:“我原来认为聪明的人和老实的人有作用,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作用却不能任用,憨直的人倒是可以任用的;老实人可以任用却实在没有作用,倒是憨直的人有作用啊。”
主人把憨直的人收养为儿子,取名“戆子”。
赏析
这是一篇名文。为“戆”者作记,只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一生忠诚耿直却处处蹭蹬的满腹郁愤,充满对朝廷言路及用人制度的辛辣讽刺。写来简炼生动,时有警句,人物立纸上呼之欲出。从三个不同品性的仆人身上,我们可见到奸诈媚谄、八面逢缘的佞人形象,目光短浅、唯唯诺诺的俗人形象,而戆子无疑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篇8:鹧鸪天向子湮阅读答案赏析
鹧鸪天向子湮阅读答案赏析
原文: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
向子湮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字词解释:
①紫禁:指汴京皇宫。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烟花:烟云与花朵。
②鳌山:元宵节之灯山。
③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玉帝:指皇帝。
④陆海
⑤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翻译:暂无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以“愁”字作结,凝重含蓄,发人深思。请品析“愁”字的深沉意蕴。(3分)
2.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1分)
②被贬之苦: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
③亡国之苦: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2分)
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2分)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2分)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创作背景:暂无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赏析:
向子諲是一位生活两宋之交的词人。他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编为《酒边词》,此书分成“江南新词”和“江北旧词”前后两卷。这样的编排,词人用意很深。南宋胡寅认为他“退江北所作于后,而进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酌玄酒之尊,弃置醇味”(《题酒边词》),这种说法大致正确。向子諲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而且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居保江西临江。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这类感旧伤时之作,隐寓着深沉的忧国伤己之恨。这首《鹧鸪天》只注明“有怀京师上元”,未注明作于何年。作者集中另一首词有《清平乐。岩桂盛开戏呈韩叔夏司谏》云:“而今老我芗林,世间百不关心。独喜爱香韩寿,能来同醉花阴。”绍兴九年己未(1139)归隐以后词人与韩叔夏常唱和往来,所以这首词亦当为此后数年间所作。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读者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个人资料:
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篇9:《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
(唐)孙光宪
空碛①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②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①空碛(qì):空旷的大沙漠。②绮罗: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着绮罗缝制的衣服,即征夫的妻子。
⑴“空碛无边”二句:茫茫沙漠无边无际,阳关古道远在万里之外。空碛:沙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南面,和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⑵“马萧萧”三句:用愁云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萧萧:马嘶声;去去:一程又一程向远处走去;陇:泛指甘肃一带,是古西北边防要地。
⑶“香貂”一句:战袍旧了,只有戎衣裹体。香貂:贵重的貂皮(指征袍);戎衣:军衣。
⑷胡霜:指边地的霜。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⑸绮罗: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指征人的妻子。
⑹魂梦隔:连梦魂也被万水千山所阻隔。
(1)“陇云愁”是什么意思?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说明。
(2)这首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请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这里说“云愁”实际说的是“人愁”,用拟人化的愁云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2)词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香貂旧制戎衣窄”的征夫,一个是“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思妇(征夫的妻子)。词中对征夫、思妇的描写,透露着他们对久戍边关而遥无归期的苦闷心情。
评析
这首《酒泉子》抒写了征人怀乡思亲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离苦。
二
1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首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一幅万里长征图。但“空碛”“无边”“万里”也暗示征夫“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心情。
B. 本词上片的后三句,用征夫的所闻、所见、所感来描写边塞行军情景和征途上的悲凉气氛,进一步烘托征夫的悲凉心情。
C. 本词下片的“香貂旧制戎衣窄”是说征夫还穿着用貂皮制作的过季袍子征战,戎衣也显得瘦窄,说明战争时间很长了。
D. 本词下片的`“胡霜千里白”句为景语,映衬出征人由于裘敝衣窄难以御寒而引起的怀乡思亲之感,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14. 借景物描写表现一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B.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C.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5. 有人评价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最后三句深得《诗经·魏风·陟岵》言情法之妙,即“将两地相思之情,见于笔端”。请结合《诗经·魏风·陟岵》,具体谈谈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7分)
诗经·魏风·陟岵①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②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③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①陟(zhì):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②上:即“尚“,希望。旃:犹“之”,语气助词。③屺(qǐ):无草木的山。
参考答案
13.(3分)C
14.(3分)D
15.(6分) 答案示例:诗人通过描写征人想象妻子在家“登高楼”“空倥立”思念自己的情景,曲折表达出浓浓的怀乡思亲之感。引进思妇,扩大了全词的意境。同样,《陟岵》中也写征人行役之感,但不是直接写征人怎样思念父母兄弟,而是写征人想像父母兄弟如何呼告自己,怎样思念自己,这样的表达更显示出征人思亲之情的真挚深切,正是别人道而胜于自己道。学生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斟情可分。
【《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