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小羊嘻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
贺铸①
紫府②东风放夜③时,步莲秾李④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冉冉,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②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北宋都城东京。③放夜:解除夜禁。古代,正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夜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④秾李:形容女子容貌美如浓艳的桃李。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整个上片为虚写,虚写梦境,着力描绘在东京的往昔场景。下片写实,写眼前天涯沦落的现状。(1分)②对比的手法。(1分)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如何对比的分析1分)通过今昔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词人现实处境的落魄与悲凉。(情感1分,相近情感即可)
如以下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给2分;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对偶(对仗)给1分;
“香冉冉,梦依依”叠词给1分,“步莲秾李”比喻给1分。
2、①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极写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笙歌不断,灯火辉煌,佳人相伴(上片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表达了词人对东京繁华往昔和过往岁月的追念、珍惜和留恋的感情。(情感概括2分)
②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幻化,眼前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远离凤凰城阙,星河寥落,处境孤凄,(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通过今昔鲜明对比含蓄地表达了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2分)
补充:此种回答亦可给分
下片表达了沦落天涯的孤独凄凉、怅惘无助之情。(2分)“天涯寒尽减春衣”写凄凉,“凤凰城阙知何处”写怅惘,“寥落星河一雁飞”写孤独寥落、迷惘无助。(1分)
赏析:
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的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紫府”:紫色象征华贵,皇宫、仙居皆可称紫府,此处指整个东京。“放夜”:解除夜禁。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
尽情游览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他们亲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光,但节日的痕迹仍处处可见。“五更”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
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使人对东京元宵之夜产生了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的印象,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梦中京城,如今天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动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边,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不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吗?读者自然会冲破这一凄清画面的本身,而体味出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
全词构思完整,一气呵成。上下片的环境、氛围、情绪截然不同。一梦一真,一虚一实,一乐一哀,对照鲜明,又侧重后者,强调词人今日的失意。
篇2: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是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原文: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字词解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因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
⑵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⑶何事:为什么。
⑷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⑸“原上草”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语出《薤露》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xī)干。
⑹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翻译: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
贺铸一生辗转各地担任低级官职,抑郁不得志。年近五十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亡故,今重游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作词以寄哀思。
贺铸妻赵氏,为宋宗室济国公赵克彰之女。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很深。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赏析: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
过片“原上草 ,露初“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用原草之露初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如: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此处上半句写自己所见,下半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写作者自身。“原上草 ,露初“这是写妻子。“旧栖新垄两依依。”这是两个人在一起写。“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与开头一样,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旧坟新垄“句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之感。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借叙事抒情;“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比喻抒情;“原上草 ,露初,旧栖新垄两依依“借景物抒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借行为举止抒情;语言上两次运用反诘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
个人资料: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相关推荐:
秦淮夜泊贺铸赏析阅读答案
篇3:贺铸——《鹧鸪天》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赏析: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
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
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
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篇4:鹧鸪天,鹧鸪天贺铸,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鹧鸪天贺铸,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作者:贺铸 朝代:宋 体裁:词 轰醉王孙玳瑁筵。渴虹垂地吸长川。侧商调里清歌送,破尽穷愁直几钱。孤棹舣,小江边。爱而不见酒中仙。伤心两岸官杨柳,已带斜阳又带蝉。
篇5:鹧鸪天,鹧鸪天贺铸,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鹧鸪天贺铸,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作者:贺铸 朝代:宋 体裁:词 留落吴门□□□。□□□□□□□。扁舟更入毗陵道,却□□□□□□。□□念,付清觞。樵青与我和沧浪。浮云□是无根物,南北东西不碍狂。
篇6:清平乐贺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词人贺铸所创作的一首伤春叹老的词,从伤春入手,表现出作者自伤身世,理想失落之悲观。
原文:
清平乐・阴晴未定
贺铸
阴晴未定,薄日烘云影。临水朱门花一径,尽日乌啼人静。厌厌几许春情,可怜老去兰成。看取镊残双鬓,不随芳草重生。
清平乐・阴晴未定字词解释: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翻译: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阅读答案:
试题:
1.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2.下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天气变化不定,时阴时晴;柔弱无力的太阳烘烤浮云。临水而建的院落,朱红的门,院中路旁栽满了花木,可是整天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没有一个人影。(3分)诗人用冷落凄清的景物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2分)
2.下片抒发了老去而一事无成的感慨和青春不再的无可奈何(2分)下片前两句写春景更让人愁苦,发出老来无成遭受流离之苦的感慨。后两句,用拔去白发表达留住青春的愿望,而白发不会重生,表达了青春不再的.叹惋。(4分)
清平乐・阴晴未定创作背景:无
清平乐・阴晴未定赏析:
上片写景,暗寓伤春之情。这年的春季,“阴晴未定”,天气变换无常,很少有一日爽快明朗的天。开头这一句写得很平实,似乎不见佳处,接着来了个“薄日烘云影”,想象奇特,用词大胆。太阳本来是不能论薄厚的,在“日”前加一“薄”字,是形容阴晦天的太阳,色泽苍白,光线柔弱无力。这样天气里的云团,湿渌渌的,好像能搦出水来。虽然那苍白的太阳烘烤着它,却无济于事。这春天,仍是那样阴暗和潮湿。
“临水朱门花一径,尽日乌啼人静”,这两句,由大环境转入到小环境,写抒情主人公的居处。一座朱红大门,院落深深,院中道旁栽满了花木,迎春竞放,芳香袭人。大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无止无息。环境如此优美,只可惜“尽日乌啼人静”,一天从早到晚,听到的只是乌鸦的啼叫,很难见到一个人影,这是何等的冷落,何等凄清,甚至何等荒凉!
一般伤春之作多是写绿肥红瘦,花残絮飞,日月如箭,春光不永;这首词却不写暮春的雕残景象,而是写虽有大好春色,却被阴云淫雨遮蔽,冷落荒凉摧残,从字面看,伤感情绪不重,仔细玩味,伤春之情正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幽深的含蓄,是很耐人寻味的。
下片抒情,发出老大无成的感叹。“厌厌几许春情”,“厌厌”,身体微弱,精神不振。为了那一点伤春情,弄得病厌厌的,心力交瘁。“可怜老大兰成。”“兰成”是南北朝时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其《哀江南赋》有句云:“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庾信原仕南朝梁,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还。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居高位,仍然思念南朝。晚年怀乡之情尤烈,作品风格沉郁哀伤,《哀江南赋》最著。杜甫在《咏怀古迹》诗中说他“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贺铸引用此典自然是以庾信自况,说明他的晚年心情像庾信一样沉郁伤感。
词的最后两句既写了对现状的不甘屈服,又写了对现状不可更易的无可奈何。“镊”即“镊白”,拔去白发。贾岛《答王建秘书》:“白发无心摄,青山去意多。”人们在渐入老年,白发初生之时,往往既有点惊慌,又不甘心青春壮岁的失去,“镊白”就是在这种心态支持下的一种举动。“不随芳草重生”,浓绿的芳草变黄了,枯干了,到了来年,春风一吹,大地又是一片绿色。白发由黑发变来,即使把两鬓的白发拔光了,它也决不会再生出黑发来。
这首词,从伤春入手,表现出作者自伤身世,理想失落之悲观。黄庭坚给贺铸的赠诗有句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贺铸退居江南吴下之后,确实写了不少颇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断肠词,这首词仅是其中一首。
个人资料: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相关推荐:
篇7:贺铸《半死桐》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铸《半死桐》阅读答案及赏析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④新垅⑤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阅读训练
1.“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词人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
4.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荒原野草上的露水刚刚干,描绘出一幅空旷、清冷的景象,词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茫然、孤寂之感
2、主要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重返阊门时,却没有妻子同行,妻子的离世使“我”仿佛成了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我”常常夜不能眠,追忆妻子挑灯补衣。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2分)“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又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2分)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于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2分)
4、比喻。(1分)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1分)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所了失伴之苦吧!(1分)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1分)
二:
1.从修辞的角度对“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进行赏析。(5分)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作者亡妻,(2分)让无形的痛苦形象可感,形象生动地作者的孤独、凄凉。(2分)
2.词的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表达什么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孤寂苦闷的情怀,(2分)是用虚实相生和对比的手法表现的,(1分)通过实写眼前的“空床”“听雨”的凄清之景(1分)和回忆以前“挑灯补衣”欢快情景(1分)的对比(1分)表达孤寂苦闷之情的的。(答借景抒情并分析给2分,答想象给1分)
【注】晞:蒸发干
①阊(chāng)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
②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③原上草,露初晞:比喻死亡。晞:干掉。
④旧栖:旧居。
⑤新垅:新坟。
译文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
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
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赏析
《半死桐》又名《鹧鸪天》《思越人》,是北宋词人贺铸为亡妻作的一首悼亡词。这首词是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
上片起二句用赋,直抒胸臆。“阊门”是苏州城西门。词人回到苏州,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重过阊门万事非”。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以下两句,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拟自己的丧偶。“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本人的孤独的凄凉。
换头“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旧栖”句至结尾复用赋体。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篇8:青玉案 贺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诗人贺铸所创作的一首词作,通过描写暮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原文: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苒苒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字词解释:
⑴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⑵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⑶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⑷月台:赏月的平台。花榭:花木环绕的房子。一作“月桥花院”。
⑸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⑹飞:一作“碧”。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蘅皋(hénggā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⑺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⑻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⑼一川:遍地,一片。
⑽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岁时广记》卷一引《东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翻译: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这锦绣华年可和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4分)
答案:
(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相思”“苦闷闲愁”各2分,不结合诗句作答各扣1分)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修辞1分,作用1分)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人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手法1分,分析1分)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创作背景:无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飞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这里用以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清王]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就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个人资料: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相关推荐: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_六州歌头 贺铸
病后登快哉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