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艾斯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答:
2.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答: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答:
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答:
参考答案
1.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2.“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3.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4.“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5.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鉴赏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篇2:李白《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3.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参考答案
1.D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1.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2.本题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3.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有层次地理解蜀道难,难在何处?同时培养我们对同一事物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的能力。
阅读练习二: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
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参考答案:
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阅读练习三:
1.本诗题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也在课文中反复出现,那么,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之难的呢?
【答案】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摹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答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极言蜀道之险、入蜀之难、须防据险反叛。以极度夸张语调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此句作为全诗的主线,重复出现了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结构上贯穿始终、层层深入,抒情上一唱三叹,抒发了作者对游人的担忧和依恋,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答案】 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①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②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③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其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4.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案】 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为此,诗人运用了以下手法,使文章气象宏伟:
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答案】 宾语前置
阅读练习四: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蜀道(Shǔ) 蚕丛(cōnɡ)
鱼凫(f) 钩连(ɡōu)
B.峨眉 石栈(zhn)
黄鹤(h) 猿猱(n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
巉岩(chn) 雄雌(ch)
D.凋零(diāo) 瀑流(p)
喧豗(huī) 峥嵘(ynɡ)
【解析】 A项,丛应读cnɡ;C项,雌应读c;D项,嵘应读rnɡ。
【答案】 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把守。
【解析】 A项,危:高。
【答案】 A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解析】 B项,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成折算。
【答案】 B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A、B、D三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5.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解析】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答案】 D
6.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解析】 D项,匪通非。
【答案】 D
7.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答案】 C
整体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8]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9]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10]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
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11]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12]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11]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
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12]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11]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13]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篇3:《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但又因为是古老话题,就更需新的创造,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这样一首翻出新意的传世佳作。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本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课文解读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写作“于戏”,同“呜呼”。②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诗的开头这几句,不是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对蜀道之难的惊诧感受。诗人先连用两个浸透着强烈感情的咏叹词语,接着又用一个夸张性的比喻,惊呼蜀道高峻危险,比登天还难,为全诗定下雄放豪迈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②茫然③!(蚕丛和鱼凫这些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离我们多么遥远多么茫然。①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凫,fú。②何:何等、多么。③茫然:悠久迷茫,不可知道的样子。)尔来①四万八千岁②,不与秦塞③通人烟。(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虽然比邻,却从来不与秦地通人烟。①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②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③秦塞:秦地。秦地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西当太白①有鸟道②,可以横绝③峨嵋④巅。(长安西面的太白山、蜀地的峨眉山自古就没有人行之道,只有高飞的鸟儿才可以沿着山间的低凹处,横过它们巍峨的峰巅。①太白:秦岭主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②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③横绝:飞越。④峨嵋:《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这六句是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到蜀道开辟之前,四万八千年间,秦蜀两地一直无法交往,从侧面写出蜀道开辟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①,然后天梯②石栈③方钩连。(五位神勇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①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下嫁五个美女,时蜀王令下属五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与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②天梯:指高峻险陡的山路。③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这两句从正面描写蜀道的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①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③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涛滚滚的回旋曲折的急流。①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阳乌代指太阳。回日,使日回。回,迂回、绕道。②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③逆折:回旋、倒流。)黄鹤①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②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黄鹤尚且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①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②猿猱:统指猿类。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这四句极写蜀道之高险,先由上而下正面写,然后由鸟而兽从侧面写。]青泥①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青泥岭上的山路,盘旋又盘旋,曲曲折折一匝匝萦绕山峦。①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②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③萦岩峦:绕着山岩转。)扪参历井①仰胁息②,以手抚膺③坐④长叹。(手摸星辰头顶天,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按胸口徒然长叹息。①参、井:皆星宿名。古人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参,shēn,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故由秦入蜀,称“扪参历井”。扪,mén,摸。②胁息:鼻不敢出气,惟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③膺:胸。④坐:徒然,空。)[这四句作者选择青泥岭作为描写对象,从行人的感觉来描述蜀道的艰险。]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问君西游①何时还?畏途巉岩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①西游:古时从长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说入蜀为“西去”。②巉岩:险峭的山岩。巉, chán。) 但见悲鸟号①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鸟跟随着雄鸟飞绕在林间。①号:háo,聒噪。)又闻子规①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子规在月夜啼哭:“不如归去罢!不如归去罢!”一声声,愁满空山。①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杜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听着杜鹃悲哀的啼声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①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衰老,这里是吓得变了脸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红颜。)[这几句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连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峭壁。①去:距离。②盈:满,足。③绝壁:陡峭的山壁。)飞湍①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④万壑雷⑤。(激流和瀑布冲得山岩震荡,推着巨石飞转,震耳欲聋的声音,好似雷霆回响在万壑千山之间。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轰响声。豗,huī。③砯: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④转石:使巨石滚动。⑤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壑,hè,山沟。)[从视觉和听觉描写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嗟①尔远道之人,胡为②乎③来哉!(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①嗟:jiē,叹惋之辞。②胡为:为什么。③乎:语助词,无义。)[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蜀道之险。]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引出婉劝朋友的主题。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为“畏途”,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那是实在“不可攀”的“巉岩”啊。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诗先调动读者的听觉,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悲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因此,诗人借景抒情,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让人陡然又增几分恐惧。继而,诗写出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托出山势的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山势之险。接着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这四句诗,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由人不惊呼:这蜀道“其险也如此”,不由人不叹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最后的诗句巧妙地呼应了“问君”句,再次点明了对西游的朋友的焦虑和关切。
剑阁①峥嵘而崔嵬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气象非凡,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也莫想攻克。①剑阁: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②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嵬,wéi。)[这几句是写剑阁形势险要。]所守或①匪②亲,化为狼与豺③。(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为国家的祸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前面所说“君”,即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①血,杀人如麻。(行人来到这里,从早到晚都要防备猛虎的袭击,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吮吸着人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横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这六句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将给蜀地人民带来深沉灾难。]锦城①虽云②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心有余悸,连连叹息。①咨嗟:zījiē,叹息。) [最后奉劝友人即使到达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咏叹蜀道之难,与前文形成复沓回环,使乐曲在诧愕叹息的余音中收束。]
“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在极力描写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险、剑阁之凶后,诗在结尾又大声呼告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顺利归来,“侧身西望”,回顾走过的道路,也会毛骨悚然地“长咨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对朋友浓得化不开的关切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特色鉴赏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确系震古烁今之作。前人赞曰:“此殆天授,非人可及。”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加阐述:
1.章法结构的巧妙。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开头是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位于主句之前,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紧跟在后,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险恶万变。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2.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3.体式创新: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诗“以气为主”,感情喷涌而出,不可遏止。忽而:“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忽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有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奋力疾呼;有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还有时把一些散文化的句子纳入诗中,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其险也若此”等等,不但没有减少诗意,反而使诗歌有一种放荡不拘的自然情趣。这些富于变化的句子,与灵活多变的和谐韵律相配合,使诗篇时而如峡谷惊湍,一泻千里,时而如碧空行云,悠然飘浮。所以杜甫盛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了。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问题探究
诗界一致公认,《蜀道难》是李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中的一颗艳丽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却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说法有:
一说:为担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二说:为讽刺章仇(zhānɡ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沈括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贇(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四说:为自身“羞无成归”而作。明人高启说《蜀道难》“商声激烈”,就是说兼有悲、愤两种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说明此诗主旨是叹息仕途艰难,报国无门的基调。李白借蜀道峥嵘嵯峨之状和旅人困顿愁惨之情,抒发他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和难言之隐。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上述第一、二、三种说法曾予批驳: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
胡震亨在批驳了上面几种观点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朝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请你对上述观点细加分析,说说他们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我们对此作些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探究思路:
解决上述争议,第一弄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第二查证相关史料,第三分析诗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探讨诗歌主题最基本的方法。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唐摭言》第七卷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由此,李白作此诗当在长安之时。李白一生两次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岁。第二次是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人京。贺知章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告老还乡。从《唐摭言》“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等语,《蜀道难》最大可能作于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之时,最迟也是在天宝初年,第二次奉诏入京之时。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讽刺玄宗说显然错误。担忧房、杜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严武镇蜀共两次,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宝应元年。第二次镇蜀,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至于“羞无成归”说也似不妥。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隐居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虽然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但这时他并未涉足官场,对其风险没有体验,不可能发出“危乎高哉”的惊叹。
现在,一般都认可胡震亨的说法。从诗的内容来看,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通过探讨《蜀道难》主题之争,对于提高我们诗歌鉴赏能力,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很有好处。明人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签》中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原委,不知夺换(变化)所自;不参按(考证)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旨;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胡氏在这里提出了正确解读李白诗歌的三个原则,一是弄明乐府这种诗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二是弄明李白身世遭际,“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三是弄明诗歌语言和材料的出处,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自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作者借此渲染蜀道之险,并非一定别有深意。
训练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飞湍(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 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6)所守或匪亲:
(7)侧身西望长咨嗟: (8)以手抚膺坐长叹:
(9)使人听此凋朱颜: (10)砯崖转石万壑雷
3.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诵,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但是,朗读要注意方法。下面对这首诗的朗读,你认为处理不当的有: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重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当用抒情调读。应当读得急促高亢。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句当用质问的语气读,读得严肃,重音落在“不可攀”三字上。以下四句要抬高声调,然后用声色俱厉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愤怒的质问,当用升调。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其余应读得顿挫有力。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一句一顿。稍作停顿后,改用命令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第一段中,诗人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用 方法进行夸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通人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用 进行夸张;引用神话、传说进行夸张的诗句有① 、② 、③ ; 用反衬手法进行夸张的诗句有① 、②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用虚拟的手法进行夸张。
5.诗第三段写剑阁,包含了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6.比较下面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1)两段诗都以青泥岭为描写对象,都突出其共同之点是 ,但选择的角度却不同,李诗是描写它的 ,杜诗是描写它的 。
(2)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
答:
(3)两段诗都在写景中怎样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答:
7.下面是李白写的《剑阁赋》,请你读后按照要求写赏析性文字。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注释:这是作者在长安送友人王炎入蜀时作。
(1)从结构和表现技巧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
(2)将本赋与《蜀道难》诗进行比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
8.李白的《蜀道难》可以激起我们许多的联想,例如蜀道,这是大地上有形的路,人还要走另一条无形的路,即人生之路,蜀道难走,人生之路不难走吗?在李白的时代蜀道难走,现在的蜀道还难走吗?“天堑变通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李白的诗,那样的想象奇特,为什么现代出不了李白?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错?如此等等,你还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把它们写下来,然后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好吗?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本题重点在对生字、难读字和易读错字加深印象,要求记准记牢。
答案:yīxūx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tuán,pīnɡ,wéi,shǔn,zījié。
2、解析:本题旨在对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意义和用法上有区别的词语,要能准确理解。例如去、匪、坐。
答案:(1)那。(2)可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3)绕着。(4)摸。(5)去,距离;满;(6)非。(7)叹息。(8)徒、空。(9)使动用法,使……凋谢。(10)砯,象声词,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解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无论是对于加深诗歌理解还是对于提高语文素养都是大有裨益,对此务必高度重视。
答案:(2)(4)(5)(7)处理不当。(2)当用叙述调读。应当读得轻而平缓。(4)“问君”句当用劝说的语气读,读得亲切。下四句要放低声调,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5)末句不是质问,也不是询问,是反问,表感叹的语气,当用降调。(7)开头四字句,读时当两字一顿。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4.解析:通过本题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
答案:比较;数字;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③上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5.解析:此题涉及诗的寓意。解析此题,首先知道剑阁的重要,剑阁为蜀之门户;其次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如此,方可推知,李白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
答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劝告朝廷要加强蜀地要塞的防守,严防野心家发难。
6.(1)难。曲折高险。泥泞难行。(2)李诗“百步九折”用数字夸张,“扪参历井”虚拟夸张。杜诗“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用时间之长与行距之短的对比进行夸张;第三至六句用比喻夸张,将在青泥道行走比喻为“版筑”苦劳,比喻为葬身青泥;最后想象夸张,写白马变黑,小儿变老,猿鹿陷泥而死,极写青泥岭之难行。(3)李诗“何盘盘”,“坐长叹”等直接抒情,杜诗则融情于描写之中,两诗都表示一种惊叹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7. (1) 解析:从结构的角度,主要是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从技巧的角度,则分析诗人怎样写景抒情以及情景怎样交融。
答案: 这篇赋可分两大层,开头至“汹涌而惊雷”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写景,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层抒情,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写景先总写,再分别取“前”“上”“旁”等不同的方位来表现剑阁险峻。“前”句用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突出剑阁险高。“上”句从听觉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句从视觉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这两句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从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抒情写了五层意思:第一层,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层,扣住上文剑阁的险,抒写对朋友安危的担忧。第三层用江水东流,白日西沉,感叹时光往而不复。第四层扣住别时景物,写离别之愁。第五层,想象别后对月相忆的情形。
(2)解析:本题是比较鉴赏,主要在于选择好比较的角度,可以从相同的方面分析,也可以从不同之点下笔。角度的选择一般应从内容、表现技巧、情感三个方面入手。
答案:《剑阁赋》和《蜀道难》都描写了剑阁的险峻,都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但诗是从社会环境落笔,着力描写剑阁的凶险,意在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赋从地理环境落笔,着力描写剑阁的高危,意在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在表现技巧上,诗和赋都采用了夸张,但诗主要是引用,直述,赋主要从侧面烘托。在抒情上,诗通过渲染剑阁的险,规劝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赋通过描写剑阁的险,是为了抒发对朋友旅途安危的关切。
8.解析: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想象力、联想力是开发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读—想—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答案:下面这篇短文是从想象力的着度写的一篇读后感,现选录如下,供参考。
读李白的《蜀道难》,如从画廊经过,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啼月、砯崖转石,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那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让我们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诗人为什么把祖国山河描写得如此神采飞扬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那非凡的想象力。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也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想象力是李白诗作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白的诗作,是我们民族丰富卓越的想象力的具体体现。想象力对于一个民族至关重要,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同样,对个人也是如此。让我们诵读李白的诗歌,随着他汪洋恣肆、挥洒自如的文笔,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
篇4:蜀道难阅读答案
蜀道难阅读答案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阅读题目:
1.第一段充分表现蜀道的.什么特点?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
2.第二段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答:
阅读答案:
1.高峻、险要、难行 手法:虚写映衬 摹写神情、动作 夸张
2.凄清、空寂 惊险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水流湍急,飞石四溅,用古木、子规,急流等意象写出环境的凄清、空寂、惊险。
篇5:《蜀道难》阅读答案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3、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二、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
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三、
1、本诗题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也在课文中反复出现,那么,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之难的呢?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4、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四: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蜀道(Shǔ) 蚕丛(cōnɡ) 鱼凫(fú) 钩连(ɡōu)
B、峨眉(é) 石栈(zhàn) 黄鹤(hè) 猿猱(ná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 巉岩(chán) 雄雌(chí)
D、凋零(diāo) 瀑流(pù) 喧豗(huī) 峥嵘(yó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把守。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5、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6、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7、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参考答案:
一、
1、D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
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三、
1、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摹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极言蜀道之险、入蜀之难、须防据险反叛。以极度夸张语调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此句作为全诗的主线,重复出现了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结构上贯穿始终、层层深入,抒情上一唱三叹,抒发了作者对游人的担忧和依恋,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①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②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③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其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4、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为此,诗人运用了以下手法,使文章气象宏伟:
手法 诗句 表达效果 引用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越/猿猱愁于攀援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膺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凸现危困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悲凉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高壁险
5、宾语前置
四、
1、B
2、A
3、B
4、B
5、D
6、D
7、C
【解析】
1、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2、本题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3、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有层次地理解“蜀道难,难在何处?”同时培养我们对同一事物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的能力。
四、
1、A项,“丛”应读cónɡ;C项,“雌”应读cí;D项,“嵘”应读rónɡ。
2、A项,危:高。
3、B项,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成折算。
4、A、B、D三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5、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6、D项,匪通“非”。
7、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篇6:《蜀道难》阅读答案 高中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
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尔来四万八千岁
今义:你,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去
连峰去天不盈尺(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去死肌,杀三虫( )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
汝可去应之( )
(2)但
但见悲鸟号古木(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无他,但手熟尔( )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砯崖转石万壑雷( )
(3)使人听此凋朱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又闻子规啼夜月(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答案]
一、“匪”通“非”。
二、(1)高;(2)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距离/离开,离去/除掉,去掉/放弃,舍弃/前去,到……去;(2)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只须。
四、(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砯,名词作动词,冲击;转,动词使动用法,使……滚动。(3)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省略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宾语“胡”前置。
篇7:《蜀道难》阅读答案 高中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8:《蜀道难》阅读训练及答案
《蜀道难》阅读训练及答案
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危乎高哉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
2. 尔来四万八千岁 今义:你;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但
但见悲鸟号古木()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无他,但手熟尔()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问君西游何时还()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使人听此凋朱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参考答案
一、“匪”通“非”。
二、1. 高;2. 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 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
四、1. 西,名词做状语,向西。2. 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3.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 省略句;2. 介词结构后置句;3. 宾语“胡”前置。
篇9:蜀道难文段阅读答案
蜀道难文段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①互相轩邈
②鸢飞戾天()
③望峰息心()
④负势竞上()
2.翻译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②至;③平息;④凭依
2.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视觉,听觉
5.比喻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
6.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有理即可)
篇10:《蜀道难》阅读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蜀道(Shǔ) 蚕丛(cōnɡ)
鱼凫(fú) 钩连(ɡōu)
B.峨眉(é) 石栈(zhàn)
黄鹤(hè) 猿猱(ná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
巉岩(chán) 雄雌(chí)
D.凋零(diāo) 瀑流(pù)
喧豗(huī) 峥嵘(yónɡ)
【解析】 A项,“丛”应读cónɡ;C项,“雌”应读cí;D项,“嵘”应读rónɡ。
【答案】 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把守。
【解析】 A项,危:高。
【答案】 A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解析】 B项,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成折算。
【答案】 B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A、B、D三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5.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解析】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答案】 D
6.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解析】 D项,匪通“非”。
【答案】 D
7.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答案】 C
篇11:《蜀道难》阅读题目及答案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 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④忌不自信
⑤见羽旄之美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未可以为信也
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⑨赵氏求救于齐 ⑩南冥者,天池也
A、①⑩/②⑤/③④/⑥⑧⑨/⑦ B、①⑦/②⑩/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⑩/②⑧/③④/⑤/⑥⑨/⑦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14、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⑩/⑨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⑩/⑦⑨
15、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戍卒叫,函谷举
C、断头置城上 有碑仆道
D、而今安在哉 余是以记之
1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师不必贤于弟子 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秦虎狼之国
D、俯察品类之盛 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17、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 ⑤下流多谤议 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⑨战于长勺
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18、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 莫乐为人君
② 惟其言而莫之违
③ 师旷侍坐于前
④ 太师谁撞
⑤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⑥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⑦以为寡人戒
1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5.蜀道难佳句赏析
6.蜀道难赏析作文
8.蜀道难李白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