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

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

2023-10-18 08:55: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asaw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

篇1:酒泉子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

酒泉子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练习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阅读练习三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答案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一斑。

篇2: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篇3:酒泉子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篇4:《周公诫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周公诫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以卑者,贵。贵:地位显要 B、守之以恭者,恭:肃敬,谦逊有礼。

C、由此德也。由:由于 D、聪明睿智 睿智:聪慧,明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方虚骄而恃气/子无以鲁国骄士 B.又相天子/伯乐相马

C.德行宽裕/由此德也 D.守之以恭者,荣/清荣峻茂

8、下列对课文内容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周公是要告诫儿子伯禽: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B、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目的,突显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C、不谦桀、纣是也是从反面阐说。说明了谦德的重要性。

D、末尾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语气。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C

7.C

8.B

9.(8分)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4分

篇5:《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

酒泉子

(唐)孙光宪

空碛①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②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①空碛(qì):空旷的大沙漠。②绮罗: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着绮罗缝制的衣服,即征夫的妻子。

⑴“空碛无边”二句:茫茫沙漠无边无际,阳关古道远在万里之外。空碛:沙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南面,和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⑵“马萧萧”三句:用愁云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萧萧:马嘶声;去去:一程又一程向远处走去;陇:泛指甘肃一带,是古西北边防要地。

⑶“香貂”一句:战袍旧了,只有戎衣裹体。香貂:贵重的貂皮(指征袍);戎衣:军衣。

⑷胡霜:指边地的霜。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⑸绮罗: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指征人的妻子。

⑹魂梦隔:连梦魂也被万水千山所阻隔。

(1)“陇云愁”是什么意思?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说明。

(2)这首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请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这里说“云愁”实际说的是“人愁”,用拟人化的愁云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2)词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香貂旧制戎衣窄”的征夫,一个是“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思妇(征夫的妻子)。词中对征夫、思妇的描写,透露着他们对久戍边关而遥无归期的苦闷心情。

评析

这首《酒泉子》抒写了征人怀乡思亲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离苦。

1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首两句,大笔如椽,勾勒出一幅万里长征图。但“空碛”“无边”“万里”也暗示征夫“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心情。

B. 本词上片的后三句,用征夫的所闻、所见、所感来描写边塞行军情景和征途上的悲凉气氛,进一步烘托征夫的悲凉心情。

C. 本词下片的“香貂旧制戎衣窄”是说征夫还穿着用貂皮制作的过季袍子征战,戎衣也显得瘦窄,说明战争时间很长了。

D. 本词下片的`“胡霜千里白”句为景语,映衬出征人由于裘敝衣窄难以御寒而引起的怀乡思亲之感,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14. 借景物描写表现一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B.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C.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5. 有人评价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最后三句深得《诗经·魏风·陟岵》言情法之妙,即“将两地相思之情,见于笔端”。请结合《诗经·魏风·陟岵》,具体谈谈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7分)

诗经·魏风·陟岵①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②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③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①陟(zhì):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②上:即“尚“,希望。旃:犹“之”,语气助词。③屺(qǐ):无草木的山。

参考答案

13.(3分)C

14.(3分)D

15.(6分) 答案示例:诗人通过描写征人想象妻子在家“登高楼”“空倥立”思念自己的情景,曲折表达出浓浓的怀乡思亲之感。引进思妇,扩大了全词的意境。同样,《陟岵》中也写征人行役之感,但不是直接写征人怎样思念父母兄弟,而是写征人想像父母兄弟如何呼告自己,怎样思念自己,这样的表达更显示出征人思亲之情的真挚深切,正是别人道而胜于自己道。学生答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斟情可分。

篇6: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原文: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长忆观潮字词解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酒泉子·长忆观潮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篇7:《酒泉子买得杏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买得杏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买得杏花》是唐代诗评家司空图的词作。此词感时伤世,借花抒怀,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得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寄寓了忧国之思。全词写得画意诗情,耐人寻味。

酒泉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①。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②,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③。

①坼(chè):裂开。

②旋:俄顷之间。

③从容:舒缓,不急进。[2]

(1)姜夔的《扬州慢》中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诗句,这首词上片中的哪一句与其表达技巧相同?请简析。(4分)

(2)赏析下片三个“旋”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十载归来方始坼。(2分)都使用了移情(答“拟人”亦可得分)手法,作者赋予杏花以灵性,说它好像等候自己,现在专为其开放,由此表现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2分)

(2)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2分)这里既有惜时之感,又有人生迟暮之叹。(2分)

创作背景

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其时司空图入世之心未泯,突然遭此大变故,感到十分愕然,产生很多感慨。

赏析

上片叙事写景。首两句叙栽种杏花的经过。接着两句,一是说杏花在园中的位置适中,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二是说盛开的杏花喷红溢艳,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上片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发感慨。三个“旋”字,把花开花落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悲物也是悲己,并有惜时之意,表明作者尚有所待。明知满枝红杏“旋开旋落旋成空”,却依然从容酹酒,遥祝东风,愿留春光暂驻。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为焦虑、忧思所浸渍。

篇8:《酒泉子芳草长川》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酒泉子芳草长川》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酒泉子

[五代]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6分)

(2)在整首词中,送别之人的感情是逐步深化的,请分析说明送别之人的感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分)

参考答案

(1)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2分)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2分)③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2分)

(2)①离别时刻的不舍。(1分)②在行人离开之后的寂寞。(2分)③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2分)

赏析:

芳草,开着花的茵茵绿草;长川,源远流长的河流。这两词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一幅河水奔流、两岸绿草红花的美丽画面。本画面背景阔大,水白草绿花红色彩鲜艳。危桥,高高的桥。“柳映”的“映”是遮的意思。则柳映危桥桥下路,是说柳树郁郁葱葱,

遮蔽了高高的桥及及桥下的路。它突出了柳的高大浓密。从后文的“行人去”看,本词是送别词,表达送别之意。则开头这两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环境。而从后面的“双脸泪”看,表达的情感是悲伤的。所以开头这两句所写美景,其实是反衬。是以乐景衬哀情。

“归鸿飞”,指北归的大雁,展翅飞过,愈来愈远。“行人去”意思是朋友离开了。这两句既写物,又写人,强调了远离者之多,同时也就突出了送行者的不舍与难过之情。“碧山边”承接前面两句,既指归鸿飞到了碧山边,又可指行人走到了碧山边,也可以理解为归鸿与行人消失之后,送行者的目光一直盯着碧山边,久久不肯收回。不管理解哪一种,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久久地盯着朋友的背影,直到它消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以及朋友离去之后的空虚孤寂。

下片首句“烟淡”指雾气不浓,“萧然”指稀疏。全句意思是,春风轻轻吹来,雾气淡淡,小雨稀疏。它描绘了一幅疏淡迷蒙的画面。词人的描写之所以这样细致,无疑是因为一直在远望,对于眼前景象的变化有深入的观察。它烘托出词人在朋友远去后的惆怅的.情态,和对于别离的伤感。“隔岸”指河对岸,它照应了首句的“长川”。“马嘶”应是行人骑马远去时马的嘶鸣声。“何处”是问句,表明不知在何处。全句意思是,词人听到河对岸马鸣萧萧,却望不见行人在哪里。它一方面表现出词人在朋友远离后,一直想再看到他的影子的心理,一方面说明友人已然在河对岸,转了弯,被“碧山”山路遮住了。

“九回肠”比喻忧思郁结难解,指词人在送别之后心情郁闷。“双脸泪”是肖像描写,写的是友人离开之后,送行者的哭状。这两句一述内心,一写外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送行者难以言说的凄婉之情。最后一句“夕阳天”写景,指太阳快要落山了。一个“天”字,把画面由夕阳扩大到整个长天,让人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这句词以景结情,把读者的目光从对词人的神态的注意上,引向广阔的空间,使词人的悲伤之情似乎一下子就充塞于整个天地之间。

篇9:《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谢却荼蘼》阅读题答案附赏析

酒泉子

纳兰性德

谢却荼蘼, 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①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①篆香,犹盘香。 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①谢却荼蘼:谓在一片月明如水的夜里,白色的荼蘼花凋谢了。荼蘼,落叶小灌木,攀援茎,有刺,夏季开白花,清香洁美。

②嫩寒无赖:嫩寒,轻寒、微寒。无赖:无奈。

(1)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3分)

(2)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夜月、啼鸦、篆香、凋零的荼蘼等,(2分)渲染环境的凄清冷寂。(1分)

(2)啼鸦、飞雁衬托人物内心的纷乱与孤独之感;(1分)一夜无眠折射了人物的重重心事;(1分)全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感伤怀人之情。(1分)

赏析:

此篇深婉流美。其景象明丽清晰而意蕴含婉,景中情,情中景,自然浑成,很有感发的魅力。啼鸦,飞雁衬托人物内心的纷乱与孤独之感,一夜无眠折射了人物的心事重重,全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感伤怀人之情。

篇10: 许劭字子将阅读理解及答案

许劭字子将阅读理解及答案

许劭字子将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 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①陈定: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 B.常卑辞厚礼 辞:言辞

C.故不造也 造:拜访 D.征,皆不就 就:任职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3分)

(2)劭鄙其人而不肯对。(3分)

(3)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3分)

参考答案:

2.解析:离职、卸任。答案:A

3.解析:②从侧面说明许劭对人洞察入微,不是直接表现。④许劭与耿介刚直的李逵产生矛盾,不能说明他善于知人。而是有引人非议之处。答案:C

4.(1)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

(2)许劭鄙视(看不起)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

(3)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他们品评的话题(对象)。

[参考译文]许劭字子将,是汝南(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郡平舆(平舆,故城在今豫州汝阳县东北)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品评人物),(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

参考译文:

许劭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谬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的。汝南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中任侠的'人,他从濮阳令卸任回家的时候,车队当道,随从众多,将进入汝南郡的时候,竟然辞谢宾客,遣散随从,说:我这样的车队和服饰(排场)怎么能让许子将见到?于是轻车简从地回到家乡。

许劭曾去颍川(颍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很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定。另外陈蕃丧妻后回乡归葬故里,乡人全来(吊丧),却只有许劭不去。有人问许劭这样做的缘故,许劭说:陈太丘交游太广,难以周全;陈仲举生性大严厉,少有通融。所以我不去拜访他们。许劭(对时人)所作的多数判断衡量便是如此。

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许劭鄙视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曹操就找到可乘之机,胁迫许劭,许劭无可奈何,只得说:你是太平之世的奸贼、**之世的英雄。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地走了。

许劭父亲的伯父是许敬,许敬的儿子是许训,许训的儿子是许相,这三个人都做了朝廷的三公(大尉、司徒、司空)。许相靠着善于谄媚侍奉宦官,所以自己得到了朝廷的封侯,他数次派人请许劭。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始终没有去看他。

许劭的邑人李逵,豪迈刚直气节高尚,许劭开始对他亲善,但后来因为与他有了隔阂(结卞了仇怨),加上与堂兄许靖不和睦,当时的议论因为这两件事有些看不起他(许劭)。 当初,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

司空杨彪征召他为属官),地方按照方正、敦朴的科目荐举他,朝廷直接征召他,许劭都不就任。有人劝说许劭做官,许劭回答说:现今小人道路深长,朝廷将要**,我打算到淮海去躲避,保全我的一家老幼。于是南行至广陵(广陵郡,辖境在今江苏安徽交界处)。徐州刺史陶谦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许劭感到自己不安全,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外在的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御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于是去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此后陶谦果然把众位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抓了起来。到了孙策平定东吴的时候,许劭与刘繇向南跑到豫章(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接着死在那里。时年46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很出名,汝南人称平舆的深潭里出了两条龙。

【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2.《酒泉子》续写

3.酒泉子?长忆观潮

4.酒泉子改写作文450字

5.酒泉子改写成记叙文

6.《海棠花》阅读理解答案

7.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8.《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9.“魂”阅读理解答案

10.如梦令阅读理解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