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

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

2023-10-26 09:15: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果果M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

篇1: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1)【答案】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归纳出诗人有着怎样的独特形象,关键词语如“喜爱”“旷达”等。

(2)【答案】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句“不免车帷暂一开”可知有衬托,从“何妨归路”可知有想象。

[古诗赏析]

此诗写山路梅花为旅人带来春意盎然的愉悦心情。

首联写作者在归途中听说山下有数株梅花正含苞怒放,便停车开帷欲前往观赏。古人宦游在外,回乡探亲机会较少,一旦踏入归途,便急于早日到家同亲人团聚,真可谓归心似箭,因而一般人在归途之中绝无观花赏景的兴致。诗人闻听山下有梅花盛开,便不惜拖延归程,前往观之。足见诗人喜爱梅花的.情怀雅兴。同时,诗人闻梅、探海之逸兴又反衬梅花为寂寞山路增添光彩,为长途旅客奉献情.趣,可知这数株海花是多么珍贵。额联写诗人折梅、赏梅的愉悦情怀。诗人为车马拥众的官员,但他不是派随从去折梅来赏玩,而是停车出帷,身临梅边,亲手攀折,足见其对海花的珍重。正因如此,诗人才感到茬 t}}l要折梅时,就有一股泌人心脾的春意向他袭来,使他享受到春天的芳情美意。诗人在得到春意美的诱发之后,在颈联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设想和企望:最好在归途中经常不断地出现山路海花,而且还须要东风依次陆续把她们吹开。这一路春风一路梅的奇思妙想.体现不诗人的高情稚韵。尾联是诗人对山路梅花的崇高颂赞。诗人说,这山路之梅不是以色香动人的平常之花,她一年一度带来江南春信,给游子带来无限的温情和慰藉。结句“江南音信隔年回”委婉.含蓄,包蕴着折梅寄远的古老佳话。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哗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哗.并赠诗说:‘折海逢释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海花成为江南眷色使者。诗人冯山,本江南安岳人氏,故对此山路梅花更具特殊情意。诗.人通过闻梅、探梅、折梅、赏梅、祝际赞梅声现出喜梅爱春的风情。

篇2:《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8.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9.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山路梅花》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山路梅花》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山路梅花》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

篇3:《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山路梅花》阅读题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篇4:《梅花绝句》阅读理解及答案

《梅花绝句》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因而愁苦。这正是被罢官得不到重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篇5:冯山《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冯山《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路梅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山路梅花》阅读答案

1.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2.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附加 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赏析:

这是出自宋朝的山路梅花,这首七律,是旅途即兴之作。作者用素描手法,写山路梅花,不添香,不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只写梅花带来的春意,却非常传神。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

冯山,北宋诗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熙宁(1068—1077)末期,任秘书丞,通判梓州,官至祠部郎中。工诗。有《安岳集》。

篇6:春雪梅花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春雪梅花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没想到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欣喜异常。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我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一下雪,院子里的那株梅花怒放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看庙戏,就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影,晃晃荡荡得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外公年纪虽大,却稳稳健健的,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外公的话。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他是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会来我家小住。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那株绿梅凝望。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要学画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高。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但我记住了这些道理,并在心里暗暗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他随画随扔。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说:要能画出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画梅难,写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我问他:那刘伯伯的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父亲随口笑吟道:雪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如诗酒两忘情。话音刚落,他们笑声飞起,再次举杯畅饮。刘伯伯所说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那是个清净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读着梅诗,感悟梅品,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中,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春雪初霁,好友来舍间小坐。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就展纸濡墨,画出那株劫后梅花。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其中有我的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面题着:画梅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这是他一身傲骨的写照。一遍遍凝望这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神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爱的是春的姹紫嫣红,这个没有经历太多苦难的年轻国家,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如故吧。

1. 文章第②⑥段围绕梅花,回忆了四个令人难忘的情景。请参照所给示例,概括另外两个情景。(4分)

情景一:在故乡外公教导我要学寒梅傲雪

情景二:

情景三:断壁残垣中我与友人赏劫后梅花

情景四:

2. 文中多次出现对春雪的叙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3.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所说的中国人爱梅的情怀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情景二:在杭州刘伯伯赏梅吟诗作画 情景四:在台北我品读梅花图

(共4分。共4小题,每空2分)

2、交代写梅记事的时令背景,衬托梅花凌寒傲雪精神,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共3分)

3、外公的教导、抗战后犹见绿梅兀立绽放的画面,以及任老师所画梅花图,写出了中国人心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小而言之,她是不畏艰难的奋斗勇气;大而言之,她是历经忧患而傲然独立、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刘伯伯、父亲与任老师等父辈对梅花欣赏与推崇,表明了中国人对高洁、雅致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篇7:诗见梅和梅花的阅读理解答案

两首诗见梅和梅花的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梅花

【明】宸濠翠妃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小题1:两首诗都吟咏梅花,但描摹的手法、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梅花的芳香,你认为目的是否一样?请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首是正面描摹梅花的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倾诉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情怀,流露出了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之情。第二首是侧面描写,通过捅破纸窗、引透寒香,隔纸看梅,蝼蚁拖花,写出了可梅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4分)

小题1:第一首写梅花的芳香的目的`是写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及才华。第二首写梅花的芳香是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4分)小题1: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最后一句点明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是正面描摹梅花的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女子向往春色,禁不住用绣针刺破一点窗纸,却惊奇发现,满园春色扑面而来,梅花香气透过纸窗,沁人心脾。而蚂蚁也似乎“闻香而动”,在春日里忙碌,倒拖梅花花片上了东墙。“刺破””“引透”“倒拖”几字,恰似一个个小小细腻的片段,把春色之浓之妩媚,以及对春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是侧面描写)

小题2:不同。第一首通过写梅花的芳香表现它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及才华。第二首通过写梅花的芳香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篇8:弯弯山路阅读答案

弯弯山路阅读答案

①小时候多是跟随母亲生活。母亲18岁走上讲台,一直在偏僻的深山坳里教书。二十几户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头、岭脚。一所旧祠堂隔成两间,小间糊上报纸,做卧房,大间做教室。黑漆漆的没有天花板,因长年欠修漏雨,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泥坑。校长是母亲,教师也只有母亲一人,十几个学生,分了几个年级,有的年级只有一个学生。

②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很难找到母亲的笑脸。母亲是极严厉的,山里的孩子野惯了,对母亲却不敢有半点违拗。最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样子,这在我是无份的。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的压力”,只是不明白,怎么我的母亲就和别人的母亲不一样呢?母亲也有亲切的时候,冬夜里,将被子烘得暖暖的,我爬上床后,母亲替我将被条掖得严严的。她自己睡得极迟,备课,批改作业,缝补衣服……我一觉醒来,昏黄的油灯仍然照着她伏案的背影,闹钟在案头 “嘀嗒,嘀嗒”丈量着夜的深寂。

③每天放学后,母亲总要在学校忙活很久,很久,偶尔挤出空闲,才能拿起锄头,到地里种菜。她让我跟着拔草捉虫,有时还要帮着抬粪——不过,那是 7岁以后干的活了。天黑下来,别人家屋顶温白的炊烟渐已散尽,母亲就收了锄,回去做饭。母亲晚饭烧的迟,等饭做好后,得把我从趴着的课桌上叫醒了吃饭,下饭的菜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一个菜,也看不见什么油水,我迷糊着眼,一边往嘴里拨着饭粒,一边打瞌睡,饭含在嘴里,又趴着睡着了。

④村里人和母亲关系极好,有了新鲜蔬菜,总不忘摘下一把放在我家锅台上,有时根本不知道那菜是谁家送的。腊月初,村里早早杀猪的人家吃晚饭时,主妇便跑过来,捣灭母亲刚点着的锅洞,拉我们去吃饭,母亲再三谢辞,主妇可就不高兴了:“老师可是看不起我家,嫌邋遢(邋遢【lāta】:不洁净)?”我在一旁虽不敢做声,心里可着急了,真怕主妇生气而去。母亲终于还是解下了围裙,路上告诫我:可不许自己夹菜,碗里有什么就吃什么。还没进主妇家的门,便闻着浓浓的肉香了。我规规矩矩地坐在一侧,小声地吞着馋涎,眼睛偷偷瞄着油汪汪的红烧肉,巴望着好心的主妇快些儿夹给我……

⑤周末,中午放学后,母亲便将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头,我则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母亲身后。这一路回家,要翻过一座山岭,过一条河渡,然后,是左一弯右一弯荒僻的山路。

⑥我喜欢初夏时节的山路,路被树阴遮着。树丛间开满了野花——蔷薇、金银花、栀子花……母亲偏爱那香白的栀子花,停下担子,掐一大把让我捧着,知了是夏天的精灵,此起彼伏的叫声连成一片阔阔的海——海面上跳跃着鸟儿清脆的对唱。此时,母亲的心情难得的轻松,我更是疯魔起来,尖着嗓子,快活地大声锐叫着——直叫得路边的知了都禁了声。

⑦下到岭脚,便踩着细软的沙石河滩,一条白苍苍的大河,缓缓地从远山流向远山。河畔丛生着的芦苇随风摇曳。竹篷船就泊在芦苇丛中。艄公是一位 60开外的老人,船上还有一个女孩,十四五岁的样子,是老人收养的孤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条粗长的麻花辫子,每当她弯下腰时,辫子就会滑到胸前,女孩拾起辫梢轻巧巧地往后一甩——辫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又轻巧巧落在背上。我看得迷了,不觉中也学起她的姿态——只是我的头发齐着耳根,甩出来一团乱发纷飞。

⑧上了岸,母亲重又挑起沉甸甸的担子,我拖着酸胀的小腿,耷拉(耷拉:一种状态,松弛地下垂)着倦怠的眼皮,真想一闭眼再睁开就到了家门口。这总也转不完的'、相似的弯弯山路,什么时侯,才能见到我的小村庄?

⑨这样走走停停,到村口时,远远的,便见着我家矮矮的屋顶上,一缕淡蓝淡蓝的炊烟,那是我的小脚奶奶升起的炊烟。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散文》,有改动)

15.阅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内容,填充空白。(4分)

(1) ;(2) ;(3) ; (4) ; (5)母亲带我沿山路回家。

16.结合第④段内容,揣摩划线语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加点词语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心理。(4分)

(1)言外之意: (2)“母亲”的心理: (3)“我”的心理:

17.本文语言清新优美,请就第⑦段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5.(4分)示例:(1)母亲在偏僻山坳教书(2)母亲对“我”严厉又关爱(3)母亲带“我”去地里干活;(4)母亲和村民关系极好 (共4分。每空1分)

16.(4分)要点:(1)母亲接受了主妇的盛情邀请,“我”马上要吃到红烧肉了。 (2)母亲不忍心再拒绝。(3)高兴。(共4分。每要点1分)

17.(7分)

示例一:本段景物描写的语言,清新优美。“白苍苍”、“缓缓”等叠音词,既有形象美又有音乐美,把这条大河清亮与徐缓流淌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细软”、“随风摇曳”等清新的词语,从触觉、视觉的角度,表现了河滩、芦苇等景物的柔美。“缓缓地从远山流向远山”一句,描写了大河的宁静、悠长,令人遐想,余味无穷。

示例二:本段人物描写的语言,清新优美。“轻巧巧”地甩、“轻巧巧”地落,把船上女孩轻甩辫子这一动作的柔和自然表现得惟妙惟肖。“一条优美的弧线”使这个富有青春气息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我”模仿后的“乱发纷飞”与“一条优美的弧线”形成对比,把两个女孩儿的清丽、淳朴、活泼表现得既鲜明生动又饱含生活情趣。(共7分。内容5分,其中特点表述1分,词句选择1分,赏析3分;语言表达2分)

篇9:《梅花》阅读答案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2.现代文阅读《弯弯山路》题目及答案

3.《海棠花》阅读理解答案

4.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5.《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6.“魂”阅读理解答案

7.如梦令阅读理解答案

8.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9.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10.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