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涩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8.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9.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山路梅花》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山路梅花》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山路梅花》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
篇2:《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山路梅花》阅读题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篇3:冯山《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冯山《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山路梅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山路梅花》阅读答案
1.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2.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附加 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赏析:
这是出自宋朝的山路梅花,这首七律,是旅途即兴之作。作者用素描手法,写山路梅花,不添香,不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只写梅花带来的春意,却非常传神。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
冯山,北宋诗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熙宁(1068—1077)末期,任秘书丞,通判梓州,官至祠部郎中。工诗。有《安岳集》。
篇4:山路梅花阅读理解答案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1)【答案】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归纳出诗人有着怎样的独特形象,关键词语如“喜爱”“旷达”等。
(2)【答案】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句“不免车帷暂一开”可知有衬托,从“何妨归路”可知有想象。
[古诗赏析]
此诗写山路梅花为旅人带来春意盎然的愉悦心情。
首联写作者在归途中听说山下有数株梅花正含苞怒放,便停车开帷欲前往观赏。古人宦游在外,回乡探亲机会较少,一旦踏入归途,便急于早日到家同亲人团聚,真可谓归心似箭,因而一般人在归途之中绝无观花赏景的兴致。诗人闻听山下有梅花盛开,便不惜拖延归程,前往观之。足见诗人喜爱梅花的.情怀雅兴。同时,诗人闻梅、探海之逸兴又反衬梅花为寂寞山路增添光彩,为长途旅客奉献情.趣,可知这数株海花是多么珍贵。额联写诗人折梅、赏梅的愉悦情怀。诗人为车马拥众的官员,但他不是派随从去折梅来赏玩,而是停车出帷,身临梅边,亲手攀折,足见其对海花的珍重。正因如此,诗人才感到茬 t}}l要折梅时,就有一股泌人心脾的春意向他袭来,使他享受到春天的芳情美意。诗人在得到春意美的诱发之后,在颈联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设想和企望:最好在归途中经常不断地出现山路海花,而且还须要东风依次陆续把她们吹开。这一路春风一路梅的奇思妙想.体现不诗人的高情稚韵。尾联是诗人对山路梅花的崇高颂赞。诗人说,这山路之梅不是以色香动人的平常之花,她一年一度带来江南春信,给游子带来无限的温情和慰藉。结句“江南音信隔年回”委婉.含蓄,包蕴着折梅寄远的古老佳话。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哗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哗.并赠诗说:‘折海逢释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海花成为江南眷色使者。诗人冯山,本江南安岳人氏,故对此山路梅花更具特殊情意。诗.人通过闻梅、探梅、折梅、赏梅、祝际赞梅声现出喜梅爱春的风情。
篇5:冯山《山路梅花》译文及全诗赏析
冯山《山路梅花》译文及全诗赏析
冯山《山路梅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释
(1)车帷:车四旁的帷帐。
(2)参差:(cēn cī) 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此处意为多次、不时。
参考译文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
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
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最好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
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作者
冯山,北宋诗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赏析
这是出自宋朝的山路梅花,这首七律,是旅途即兴之作。作者用素描手法,写山路梅花,不添香,不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只写梅花带来的春意,却非常传神。
开头两句:“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等闲报得江南信,岭上先开一树梅。”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据《荆州记》上说:“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杖与晔,并赠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虽然未逢驿使,欲寄无由,但此行的见梅和折梅,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谊,非笔墨所可言传的了。
篇6:弯弯山路阅读答案
弯弯山路阅读答案
①小时候多是跟随母亲生活。母亲18岁走上讲台,一直在偏僻的深山坳里教书。二十几户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头、岭脚。一所旧祠堂隔成两间,小间糊上报纸,做卧房,大间做教室。黑漆漆的没有天花板,因长年欠修漏雨,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泥坑。校长是母亲,教师也只有母亲一人,十几个学生,分了几个年级,有的年级只有一个学生。
②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很难找到母亲的笑脸。母亲是极严厉的,山里的孩子野惯了,对母亲却不敢有半点违拗。最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样子,这在我是无份的。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的压力”,只是不明白,怎么我的母亲就和别人的母亲不一样呢?母亲也有亲切的时候,冬夜里,将被子烘得暖暖的,我爬上床后,母亲替我将被条掖得严严的。她自己睡得极迟,备课,批改作业,缝补衣服……我一觉醒来,昏黄的油灯仍然照着她伏案的背影,闹钟在案头 “嘀嗒,嘀嗒”丈量着夜的深寂。
③每天放学后,母亲总要在学校忙活很久,很久,偶尔挤出空闲,才能拿起锄头,到地里种菜。她让我跟着拔草捉虫,有时还要帮着抬粪——不过,那是 7岁以后干的活了。天黑下来,别人家屋顶温白的炊烟渐已散尽,母亲就收了锄,回去做饭。母亲晚饭烧的迟,等饭做好后,得把我从趴着的课桌上叫醒了吃饭,下饭的菜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一个菜,也看不见什么油水,我迷糊着眼,一边往嘴里拨着饭粒,一边打瞌睡,饭含在嘴里,又趴着睡着了。
④村里人和母亲关系极好,有了新鲜蔬菜,总不忘摘下一把放在我家锅台上,有时根本不知道那菜是谁家送的。腊月初,村里早早杀猪的人家吃晚饭时,主妇便跑过来,捣灭母亲刚点着的锅洞,拉我们去吃饭,母亲再三谢辞,主妇可就不高兴了:“老师可是看不起我家,嫌邋遢(邋遢【lāta】:不洁净)?”我在一旁虽不敢做声,心里可着急了,真怕主妇生气而去。母亲终于还是解下了围裙,路上告诫我:可不许自己夹菜,碗里有什么就吃什么。还没进主妇家的门,便闻着浓浓的肉香了。我规规矩矩地坐在一侧,小声地吞着馋涎,眼睛偷偷瞄着油汪汪的红烧肉,巴望着好心的主妇快些儿夹给我……
⑤周末,中午放学后,母亲便将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头,我则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母亲身后。这一路回家,要翻过一座山岭,过一条河渡,然后,是左一弯右一弯荒僻的山路。
⑥我喜欢初夏时节的山路,路被树阴遮着。树丛间开满了野花——蔷薇、金银花、栀子花……母亲偏爱那香白的栀子花,停下担子,掐一大把让我捧着,知了是夏天的精灵,此起彼伏的叫声连成一片阔阔的海——海面上跳跃着鸟儿清脆的对唱。此时,母亲的心情难得的轻松,我更是疯魔起来,尖着嗓子,快活地大声锐叫着——直叫得路边的知了都禁了声。
⑦下到岭脚,便踩着细软的沙石河滩,一条白苍苍的大河,缓缓地从远山流向远山。河畔丛生着的芦苇随风摇曳。竹篷船就泊在芦苇丛中。艄公是一位 60开外的老人,船上还有一个女孩,十四五岁的样子,是老人收养的孤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条粗长的麻花辫子,每当她弯下腰时,辫子就会滑到胸前,女孩拾起辫梢轻巧巧地往后一甩——辫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又轻巧巧落在背上。我看得迷了,不觉中也学起她的姿态——只是我的头发齐着耳根,甩出来一团乱发纷飞。
⑧上了岸,母亲重又挑起沉甸甸的担子,我拖着酸胀的小腿,耷拉(耷拉:一种状态,松弛地下垂)着倦怠的眼皮,真想一闭眼再睁开就到了家门口。这总也转不完的'、相似的弯弯山路,什么时侯,才能见到我的小村庄?
⑨这样走走停停,到村口时,远远的,便见着我家矮矮的屋顶上,一缕淡蓝淡蓝的炊烟,那是我的小脚奶奶升起的炊烟。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散文》,有改动)
15.阅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内容,填充空白。(4分)
(1) ;(2) ;(3) ; (4) ; (5)母亲带我沿山路回家。
16.结合第④段内容,揣摩划线语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加点词语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心理。(4分)
(1)言外之意: (2)“母亲”的心理: (3)“我”的心理:
17.本文语言清新优美,请就第⑦段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5.(4分)示例:(1)母亲在偏僻山坳教书(2)母亲对“我”严厉又关爱(3)母亲带“我”去地里干活;(4)母亲和村民关系极好 (共4分。每空1分)
16.(4分)要点:(1)母亲接受了主妇的盛情邀请,“我”马上要吃到红烧肉了。 (2)母亲不忍心再拒绝。(3)高兴。(共4分。每要点1分)
17.(7分)
示例一:本段景物描写的语言,清新优美。“白苍苍”、“缓缓”等叠音词,既有形象美又有音乐美,把这条大河清亮与徐缓流淌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细软”、“随风摇曳”等清新的词语,从触觉、视觉的角度,表现了河滩、芦苇等景物的柔美。“缓缓地从远山流向远山”一句,描写了大河的宁静、悠长,令人遐想,余味无穷。
示例二:本段人物描写的语言,清新优美。“轻巧巧”地甩、“轻巧巧”地落,把船上女孩轻甩辫子这一动作的柔和自然表现得惟妙惟肖。“一条优美的弧线”使这个富有青春气息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我”模仿后的“乱发纷飞”与“一条优美的弧线”形成对比,把两个女孩儿的清丽、淳朴、活泼表现得既鲜明生动又饱含生活情趣。(共7分。内容5分,其中特点表述1分,词句选择1分,赏析3分;语言表达2分)
篇7:《梅花》阅读答案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篇8:梅花阅读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写了竹和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梅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篇9:梅花阅读答案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篇10:梅花阅读答案
(1)竹和苔都是高洁清雅之物,写竹和苔一方面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另一方面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2)比喻。以山中高士、月下美人比喻梅花,在风雪中绽放的梅花宛如卧雪的高士,宛如月下款款而来的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的形象。
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附九首
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高启的这九首诗,大概是受到杜甫秋兴八首的启发专门为梅花而精心写就的组诗。对这组诗评析的文章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赘述。我觉得这组诗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我特别欣赏其中状写出的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词佳句。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篇11:《梅花》阅读答案
(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诗意】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道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赏析:
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此诗寂寞,此人亦寂寞。张九龄《感遇》云:草木有本心。寂寞与否,终究在人。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齐已《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二者皆是暖景,不似崔诗冷清。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齐诗林诗亦然。齐诗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崔诗清。香为清香,以清替寒。齐诗虽有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写花事。李益《从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律然《落梅》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齐诗无此写人之句。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见其凋残。此写花愿。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就花写花,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无伴,心亦无寄。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只因心间的孤寒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意境与崔诗较近。然此为落梅,正当有叹惋之意。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山路梅花》阅读答案冯山】相关文章:
5.看山老爹阅读答案
10.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