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3-05-17 07:56: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2)请具体分析本诗借景抒情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示例: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抗清志士的形象:在一个叶落鸟鸣的秋夜,他心事重重,听着屋外的声响,一夜不眠。天还未大亮,他就早早起床,计划又一次远行。

(2)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第一、二联,描写秋天的树林一夜落叶萧萧,鸟儿不能安眠,主人公也以为外面风雨交加。暗示着主人公一夜未眠,衬托出主人公不能平静的心情。第三联写主人公开门来到外面,看到潭水空明,松林积翠。反映出主人公心思渐明,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之情。

1.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有人说“披衣念远征” 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前两句正面描写秋林叶落、鸟儿频频受惊扰突出秋林“无静树”;(2分)后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夜晚心理的感受——将树叶不断凋落的声响怀疑为夜里刮风下雨,以致未觉山月升起,侧面烘托一整夜山林的“不宁静”,自己一夜难眠。(3分)

2.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附注释:

①“叶落”句:谓即使树叶落地,也会使鸟儿受惊。写树林静极,落叶之声亦很明显会惊动宿鸟。暗喻生活在满族人统治下,人们坐立不安,一夕数惊的精神状态。别有深意。

②“一夜”句:谓松涛阵阵,疑是风雨到来。不知句:谓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

③“松门”句:谓打开松木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句:谓潭水显得格外空阔明澈。

④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晋郭璞《玄中记》中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即指此。远征:远途,远方,流落在遥远的地方。

简析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作者简介

屈大均

(1630—1696)明清之际诗人、诗论家。原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沙亭乡(今番禺新造镇思贤村)人。曾参加陈邦彦等发动的抗清队伍,后为避祸,削发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种。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曾在广州创立西园诗社,他总结了岭南诗歌发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扬。其诗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著作有《易外》、《翁山诗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30余种。他撰写的《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篇2:摄山秋夕阅读理解及答案

摄山秋夕阅读理解及答案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2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2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篇3:杜牧《秋夕》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街④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③流萤:萤火虫。④天街:天空。

阅读训练:

1.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注意题目“秋夕”及首句子中的“秋光”。诗中描写的是秋季。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3.诗中第三句(天街夜色凉如水)是比喻句。

4.秋夜里烛光冷清映着画屏,手拿着轻罗小扇扑打飞萤。石阶上夜色深沉凉如水,静坐着仰望牛郎织女星。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Www.sLkj.org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篇4:杜牧《秋夕》阅读答案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街④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③流萤:萤火虫。④天街:天空。

阅读训练:

1.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注意题目“秋夕”及首句子中的“秋光”。诗中描写的是秋季。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3.诗中第三句(天街夜色凉如水)是比喻句。

4.秋夜里烛光冷清映着画屏,手拿着轻罗小扇扑打飞萤。石阶上夜色深沉凉如水,静坐着仰望牛郎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篇5:杜牧《秋夕》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关于杜牧《秋夕》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答案:

(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环境布景。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次句:人物活动布景。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自然环境布景。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注释]

秋夕:秋天的晚上。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指烛光皎洁如银。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翻译]

秋夜里的月光,就像是一盏银色烛光。原来刻画著图案的彩色的屏风,也被这样凄冷的月光照的透露出一股的凉意。宫女手里拿著轻丝做成的小圆扇,追扑著满天飞舞的萤火虫。这时院子里的石阶清凉如水,宫女扑累了萤火虫便斜卧在石阶上,凝视著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袁行霈)

篇6:《秋夕清泛》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夕清泛》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夕清泛

(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①。

贪寻旧日鸥边②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注]①芙蕖:荷花。②鸥边:指隐居。

【提问】

(1)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并赏析“摇荡”一词。(4分)

(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解析】

(1)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行,诗人吹着箫观赏湖上的明月,品尝着秋风送来的.缕缕荷香。这两句融情于景,诗人与明月、湖光、小舟、碧荷交融在一起。(2分)“摇荡”一词不仅写出“碧芙蕖”在清波中摇曳的倩影,也把小舟的荡漾、月光的沉浮、箫声的起伏以及诗人心情的激荡一齐表现出来。(2分)

(2)“贪”表明诗人寻访旧日栖隐之所的心情非常迫切。(2分)联系全诗看,这一“贪”字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追求,表现了诗人笑傲湖山的自得之乐。(2分)

翻译:

趁着月色我吹着萧在石湖上游玩

荷花冷艳的香气在湖面上四处荡漾

由于留恋拜访往日的好友,天色渐晚我只能留宿于此了

湖面上浓浓的晨露竟然打湿了我船头的一些书籍。

篇7:《新年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新年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释:

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长沙傅:西汉贾谊年少才高,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1)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3)请概括全诗的主旨。(4分

(4)全诗各联的抒情方式都不一样,请任选两联作简要分析。(4分)

5.颈联主要用了“岭猿”、“江柳”的意象来写景,请从手法和作用角度赏析颈联。(4分)

参考答案:

(1)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3)作者在新年来临之际有感而发(1分),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1分),对处境的无奈(1分),对贬谪的`悲愤之情(1分)。

(4)第一联直接抒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二联运用拟人修辞,感叹春归我先;第三联即景生情,身在天畔,孤独凄清;第四联用典抒情,以贾谊自况,对未来看不到希望。(表达方式各1分,分析各1分)

5.从早至暮,岭上猿猴悲啼不断;而江边柳树则遭风烟侵袭缠绕,一片凄迷(1分,大意对即可)。作者借景抒情,将悲凉失意的情感,寄寓在哀伤凄凉的景色之中。如果答“寓情于景”或“听觉和视觉相结合”亦可)。

赏析:

《新年作》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一说宋之问)被贬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写作者的无限离愁及失意悲愤之情。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篇8:《秋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怀二首》阅读答案及赏析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所选取的意象有: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2、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仍写秋风及雨后。“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

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

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1.《春夕酒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姚范《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3.秋夕古诗

4.七夕节的诗句《秋夕》赏析

5.《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6.《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7.山行叶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8.秋怀阅读理解及答案

9.《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

10.《蜀道难》阅读答案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