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阅读答案
“alitit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秋怀》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秋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秋怀》阅读答案
《秋怀》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11分)
秋怀元好问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8.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8.诗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淅淅,凉叶清霜(3分),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烘托)(3分)。
9.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1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2分)。
篇2:秋怀阅读答案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3.(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 、“名词叠用” 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秋怀” 重在“怀” ,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 、道家“望归隐” 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 3.(1)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篇3:秋怀阅读答案
秋怀(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
【注释】
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文化知识】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诗作委婉动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阅读训练】
1.说说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____,写自己____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___,写自己____。
4.诗末诗人以___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_______。
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6、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中滴与疏用得十分巧妙,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冰,形容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单写自己人孤势单,仕途失意。以月亮衬托自己。
2.夜晚的露水 自己的泪水 为理想的破灭而伤心
3.病 卧病已久 愁 愁思不断
4.枯桐 苦吟一生而潦倒一生
5、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股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
6、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2分)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2分)
篇4:秋怀阅读答案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注释]①钓鱼子陵: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请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别,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
(1)请简要概括曲中刻画出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元曲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鉴赏。(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1分),却始终抑郁潦落、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形象(2分)。
(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景物描写渲染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的伤心怀抱。②虚实相生。“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化用李白《蜀道难》名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凄清、无人赏识的凄苦境况。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光(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翰(季鹰),都是历史上敝屣功名富贵的著名“高士” 。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处给5分)
赏析
曲子以“普天乐” 为词牌,以“秋怀” 为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一种矛盾而彷徨的情绪。此曲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设问句“为谁忙?莫非命。” 道出了作者自怨自艾之情,表面上说命运难改,其实正现出了作者心中的愤愤不平。“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诘问自己是否就是在瑟瑟秋风中奔波劳碌的驿马,不然,为何如此孤单寂寞?“西风” 、“落月” 、“红叶” 、“冷” ,这几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自己境遇的不幸,以一派凄伧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的伤心失意。“驿马” 代指奔途,“书灯” 暗示潜心学问,一年到头,日夜辛劳,孜孜以求,得到的却如李白、催明信所云,获取功名是“青天蜀道难” 和“枫落吴江冷” 的下场。后两句以“两字功名” 开题自嘲,自甘飘零。无所适从,依违两难。以“笑“字转折,列举了子陵富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的故事,显示出否定的态度,引人遐想。
篇5:秋怀阅读答案
秋怀(其一)
孟郊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渍,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余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秋怀》 组诗即写于洛阳,此为第一首。
阅读题目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孤骨”刻画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境况,“夜难卧”则进一步写出其孤苦无依,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愁苦之状。
B.“吟虫” 一句写秋虫唧唧,吟唱不止,一方面衬托了秋夜环境的冷寂,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诗人难以入眠的凄凉境况。
C.“老泣”两句说自己老来欲哭无泪,只有秋露滴沥不止,如为我而泣,想像奇异,再次勾画出诗人枯槁穷愁的形象。
D.“讵忍” 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年老而不能乘舟南归,其实暗含李白“直挂云帆”之意,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的心志。
16.本诗五至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5. D (其实是指自己一事无成,穷愁潦倒而无颜回去)
16.感叹年华易逝、失望悲愁无穷。五、六两句写年华易近如用剪刀剪去一般快捷,老态纷呈如织布的线一样繁多;七、八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面对未来已心灰意冷,回忆过去更是悲愁丛生,没有希望没有快乐。(6分)
篇6:秋怀阅读答案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末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4.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2分)
5简析.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表现手法。(3分)
阅读答案
1.作者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视觉,如西风、红叶、黄花、芭蕉和听觉,如雁啼、雨声的描写,细腻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乡情切。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因无法回乡而心生焦虑,但焦急之情却无从排遣。此时的芭蕉雨声就越发显得恼人心绪。
2.问我归期未是词的中心句,悲伤、惆怅的氛围由此展开。词尾以梦结束,
3.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4.用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至少写出4个)(1分)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1分)解析: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这些都富有季节特征的常见意象,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情。
5.①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1分)②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地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
篇7:《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阅读题及答案
《秋怀》原文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习题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4.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情感意蕴”答两处3分,三处4分。适当分析1分。
篇8:《秋怀其二》阅读答案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
(1)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2)“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中“滴”与“疏”用得十分巧妙,请说说它们的好处。(4分)
【答案】
(1)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股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2)滴,击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声足以破梦。“滴”给了梦以具体的形象,使轻梦如肥皂泡、蜘蛛网,可见诗人多么难于安眠。(2分)
梳,把秋风比喻作一把梳子。劲峭秋风“梳”过每条神经、每个骨缝。“梳”字写出了风流动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的感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意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景与情。也就是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写了什么情。本诗头四句,秋月冰冷,秋露滴落,秋风料峭,是一幅凄清肃杀的秋夜景,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和愁苦。第二小题关于炼字,在诗歌中这类题的解答,一般是答出某字在诗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营造的某种气氛或氛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为分析诗歌意境题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篇9:《秋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怀二首》阅读答案及赏析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所选取的意象有: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2、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仍写秋风及雨后。“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
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
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篇10:秋怀的阅读答案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秋怀的阅读答案
5.秋夜曲阅读答案
6.《秋词》阅读答案
7.秋词阅读答案
10.秋的气味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