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xiaoxia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钱霖《清江引》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钱霖《清江引》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清江引
钱霖①
梦回昼长帘半卷,门掩酴醿院。蛛丝挂柳绵,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
[注]①钱霖:元代散曲作家。不为世用,弃俗为道士,本曲是其弃俗入道所作。②酴醿(túmí):一种观赏植物,初夏开花,花色洁白色。
①荼縻:即酴醿(túmí)。初夏开花,花草生,大型,白色重瓣。
②柳绵:亦作“ 柳棉 ”。柳絮。
1.“门掩酴醿院,蛛丝挂柳棉,燕嘴粘花片”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4分)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丽”(黄庭坚《清平乐》)与本曲结句“啼莺一声春去远”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两句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1)白描,门掩别皖、柳絮飘挂、飞燕衔花,诗人勾勒出一幅宁静恬谈的生活画面,表露出作者淡雅的心境。(2分)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酴醿”花洁白素雅,不与诸芳争奇斗艳,诗人借此隐自己高洁的个性,透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2分)
2.(1)同:都借黄鹂之口传达春归的消息。(1分)
(2)异:①黄词运用拟人、设问修辞,表达出词人惜春、寻美的执着。②钱曲以动写静,富含理趣。写梦回所闻,诗人隐居山中,不觉时序潜移,黄鹂的一声呜叫,提醒诗人时令的变迁,耐人寻味。(3分)
[译文]
漫长的白天,午睡醒来窗帘半卷,院门深掩,酴醿花开得好鲜妍。蛛丝丝挂满柳絮绵,燕嘴里衔着落花片,黄莺儿声声啼叫向人报告春天已经离去好遥远。
赏析:
《清江引·梦回昼长帘半卷》是元代钱霖的作品。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开头以“梦回”揭示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梦回”后的清醒和悠然。“昼长”和“荼縻院”两者相互应和,点化出特定的时间与环境:是残春初夏时节和荼縻花开的庭院。“门掩”一语,更强化了整个环境的幽闭,透视出主人公无意往来世俗的心境。
篇2:《清江引咏梅》贯云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清江引咏梅》贯云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①,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②,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③。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④,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注释]
①破蕊:开花。蕊:这里指花蕾。
②偏宜:偏偏喜欢。交:交结,交朋友。
③暗香:清香,幽香。
④芳心:即芳情,优美的情怀。
1请赏析“南枝夜来先破蕊”句中“先”字的妙用。(5分)
2请结合具体句子赏析该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答案:
1.①“先”字说明梅花并未都怒放,仅仅是南枝因朝阳而破蕊先开。(2分)②在严寒笼罩之时,一枝梅花独绽,写出了梅花斗霜傲雪的风采。(3分)
2.①拟人。“泄漏春消息”中“泄漏”一词将梅花拟人化,写出了梅花报春隐秘而不盛开怒放的形态,也流露出诗人殷切盼春的情意。(2分)②衬托。“偏宜雪月交”一句,写梅偏偏适宜与冰雪、夜月交往,用“雪月”的一尘不染、洁白无瑕衬托梅的神韵。(2分)③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写照。(2分)
[译文]
南面的花枝夜里先吐出了花蕾,泄漏了春的.消息。偏偏喜欢与雪一般的明月交朋友,却不去招惹蜂蝶来嬉戏。有了春天的使节花蕾散发的暗香来伴我入梦。
月夜梅花的芳心对人似乎倾诉着什么,惹人怜爱,不忍心去采摘。远方溪桥处淡烟飘渺,茅舍处明月清辉,这些景物包含着多少春意啊。[1]
赏析:
贯云石的《清江引·咏梅》小令共有四首,这两首是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三首。这里的第一首小令(“南枝夜来先破蕊”)是一首优美的咏梅言志的散曲。全篇咏物,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崇尚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的写照。他辞官而隐居,就是此曲的最佳注脚。曲境活泼,格调明朗,如首句“南枝夜来先破蕊”之俊俏,末句“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之顽皮,都令人满口生津,回味无穷。其韵律谐美,用语工巧,也是少见的,如动词“破”、“泄漏”、“交”、“惹”、“来”,都极恰当地表达了梅花的特征,且有拟人手法之传神。修饰词“先”、“偏宜”、“有时节”、等都有分寸,又不呆板,很是活泼。而“暗香”一词写梅花香之妙,虽借用前人诗,却另有新趣。
这里的第二首曲子(“芳心对人娇欲说”)咏月夜梅花。起用拟人手法,“娇欲说”三字,意蕴无穷,写尽梅花的动人神态,惹人怜爱。然后由近及远,由眼前之梅花说到四周之物色:“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明月清辉,淡烟飘渺,梅花解人,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包含有无限的春意。作者是在写景,同时也在抒情。在传神写物的同时,细腻地吐露着自己的微妙情怀,情景交融,物我浑然,自能引起读者共鸣。
这两首咏梅曲的三、四句都没有直接写梅,但着眼点、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两句,着眼于梅花的品性,因此运用对偶、拟人手法,写梅花偏偏喜欢与“雪月”交朋友,不招惹趋炎附势的蜂蝶,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篇3:吴西逸《清江引·秋居》阅读答案和赏析
吴西逸《清江引·秋居》阅读答案和赏析
清江引·秋居
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1)“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宁静的秋夜图:成群的白色大雁好似秋天里飞起的雪片,清冷的露珠使秋夜更添一缕凉意。(1分)“白雁乱飞”以动衬静,突出了“凉夜”的宁静;“白雁乱飞秋似雪”用白雪比喻乱飞的白雁,生动形象,又为下文的“凉”作了铺垫;(2分)可见的“白雁”“清露”和可触的“凉”,以视觉和触觉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凄清宁静。(2分)
2)“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答案:通过扫云雾、踏月影、醉卧星月之下的举动,写出了诗人酒后率性自然、醉态可掬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3.本首《秋居》作者用了那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在本词中分别写了白雁、清露、凉夜、石头、云、松根、月影、星斗。这些意象塑造了一个清淡雅洁、宁静淡泊的意境,暗示了作者隐逸的志向。(意对即可)
4.请简要回答本首小令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整首小令以白插手法将清凉、雅致、宁静、淡泊犹如仙境的意境描写得如在眼前;同时,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烘托渲染了词人对方外山林的追求。(意对即可)
赏析:
白雁是深秋的象征。宋彭乘《墨客挥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到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入夜了如何会“白雁乱飞”,曲作者没有讲,但同下半句的“秋似雪”必有关系。这里说“似雪”,是因为秋天满布着白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足见白雁也会同乌鸦那样受到“霜满天”的惊扰。次句续写凉夜露水增重的秋景,依然是清凄的笔调,视点却从天空转移到地面。这样就为人物的出现腾出了环境。
作者的出场是飘然而至的。“扫却石边云”,有点风风火火。古人以为云出石中,故以“云根”作为山石的别名,这里无疑是指夜间岩壁旁近的雾气。作者袍角“扫却”了它们,那就几乎是擦着山石而疾行,也不怕擦碰跌绊,这其间已经透出了作者的酒意。下句“醉踏松根月”,则明明白白承认了自己的醉态。“松根月”是指地面靠近松树树根的月光,明月透过松树的`荫盖,落到地上已是斑斑驳驳,作者专寻这样的“月”来“踏”,这就显出了他脚步的趔趄。这样的大醉急行,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果然,他仰面朝天躺倒在地,起初还能瞥望“星斗满天”,随后便将外部世界什么也不放在心上,酣然高眠,“人睡也”。
短短五句,将人物的旷放超豪,表现得入木三分。五句中分插了“雪”、“露”、“云”、“月”、“星”五个关于天象的名词,或实指,或虚影,颇见巧妙。五句中无不在层层状写露天的夜景,却以人物我行我素的行动超脱待之,显示了旷达的高怀。以起首的“白雁乱飞”与结末的“人睡也”作一对照,更能见出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以“秋居”为题目,而写的是醉后的露宿,这就明显带有“以天地为屋宇,万物于我何与哉”的旷达意味,由此亦可见作者以此为豪、以此为快的情趣。
秋天年复一年来到人间,面目都是一样的,而到了诗人笔下,它却千变万化。吴西逸这首《清江引·秋居》清淡雅洁、宁静淡泊,像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仙界,这是一位隐君子的精神追求。曲子的整个色调是洁白晶莹的。白雁飞过,虽是秋天但让人感觉在下雪。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突出了对意象的细节描写,来体现自由自在的田园乐趣。作者追求的是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保持高雅的情操,故读之令人俗念顿消。
篇4:吴西逸《清江引·秋居》阅读答案和赏析
吴西逸《清江引·秋居》阅读答案和赏析
清江引·秋居
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1)“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宁静的秋夜图:成群的白色大雁好似秋天里飞起的雪片,清冷的露珠使秋夜更添一缕凉意。(1分)“白雁乱飞”以动衬静,突出了“凉夜”的宁静;“白雁乱飞秋似雪”用白雪比喻乱飞的白雁,生动形象,又为下文的“凉”作了铺垫;(2分)可见的“白雁”“清露”和可触的“凉”,以视觉和触觉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凄清宁静。(2分)
2)“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答案:通过扫云雾、踏月影、醉卧星月之下的举动,写出了诗人酒后率性自然、醉态可掬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3.本首《秋居》作者用了那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在本词中分别写了白雁、清露、凉夜、石头、云、松根、月影、星斗。这些意象塑造了一个清淡雅洁、宁静淡泊的意境,暗示了作者隐逸的志向。(意对即可)
4.请简要回答本首小令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整首小令以白插手法将清凉、雅致、宁静、淡泊犹如仙境的意境描写得如在眼前;同时,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烘托渲染了词人对方外山林的追求。(意对即可)
赏析:
白雁是深秋的象征。宋彭乘《墨客挥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到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入夜了如何会“白雁乱飞”,曲作者没有讲,但同下半句的“秋似雪”必有关系。这里说“似雪”,是因为秋天满布着白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足见白雁也会同乌鸦那样受到“霜满天”的惊扰。次句续写凉夜露水增重的秋景,依然是清凄的笔调,视点却从天空转移到地面。这样就为人物的出现腾出了环境。
作者的出场是飘然而至的。“扫却石边云”,有点风风火火。古人以为云出石中,故以“云根”作为山石的别名,这里无疑是指夜间岩壁旁近的雾气。作者袍角“扫却”了它们,那就几乎是擦着山石而疾行,也不怕擦碰跌绊,这其间已经透出了作者的酒意。下句“醉踏松根月”,则明明白白承认了自己的醉态。“松根月”是指地面靠近松树树根的月光,明月透过松树的荫盖,落到地上已是斑斑驳驳,作者专寻这样的“月”来“踏”,这就显出了他脚步的趔趄。这样的大醉急行,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果然,他仰面朝天躺倒在地,起初还能瞥望“星斗满天”,随后便将外部世界什么也不放在心上,酣然高眠,“人睡也”。
短短五句,将人物的旷放超豪,表现得入木三分。五句中分插了“雪”、“露”、“云”、“月”、“星”五个关于天象的名词,或实指,或虚影,颇见巧妙。五句中无不在层层状写露天的夜景,却以人物我行我素的行动超脱待之,显示了旷达的高怀。以起首的“白雁乱飞”与结末的“人睡也”作一对照,更能见出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以“秋居”为题目,而写的是醉后的露宿,这就明显带有“以天地为屋宇,万物于我何与哉”的旷达意味,由此亦可见作者以此为豪、以此为快的情趣。
秋天年复一年来到人间,面目都是一样的,而到了诗人笔下,它却千变万化。吴西逸这首《清江引·秋居》清淡雅洁、宁静淡泊,像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仙界,这是一位隐君子的精神追求。曲子的整个色调是洁白晶莹的。白雁飞过,虽是秋天但让人感觉在下雪。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突出了对意象的细节描写,来体现自由自在的田园乐趣。作者追求的是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保持高雅的情操,故读之令人俗念顿消。
译文
白雁在不安地乱飞乱撞,满天满地布满了一片雪白的秋霜。凉夜中露水增重熠熠闪亮。我的衣袍拂走了石边的雾气,醉步踏着松树旁漏下的月光。星斗满天,我仰面躺倒,顿时就入了睡乡。
注释
⑴清江引:双调曲牌名。
⑵白雁:白色的雁。雁多为黑色,白色的雁较为稀少。元代谢宗可有《咏白雁》诗。
《清江引·秋居》简介
《清江引·秋居》是元代作曲家吴西逸创作的一首小令,全曲文字简洁,意境潇洒,色彩淡雅,格调清新,白雁、雪、云、月、星斗,组成一幅静谧清凉的 秋夜画面,素雅之色衬淡泊之情,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远离污浊的尘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的追求,保持高雅的情操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作年月不详,可以考究的是这是作者秋夜酒醉后,看到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而作。
作者简介
吴西逸,(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其散曲《自况》云:“万倾烟霞归路,一川花草香车,利名场上我情疏。蓝田堪种玉,鲁海可操觚,东风供睡足。”可从中窥见其性情。散曲内容多写自然景物、离愁别恨或个人的闲适生活,风格清丽疏淡。《太平乐府》、《乐府群珠》、《北词广正谱》都收录了他的作品。《太和正音谱》称其作品“如空谷流泉”。存世散曲有小令四十七首。
篇5:王苹《秋怀诗》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苹《秋怀诗》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怀诗
王苹
秋声跋扈土垣东, 促迫村庄万树红。
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
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一亩宫。
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注]①酸风:指秋风。②乱帙:杂乱的书籍。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同刘备煮滔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
(1)前两联中“秋风”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写出了秋风的萧杀。(1分)首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秋风跋扈、摧红树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嚣张萧杀;(1分)颔联用雁阵低飞、秋虫哀鸣衬托秋风的紧促凄冽。(1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通过写自己细读农书,汲水灌园,像刘备一样躬耕田园;(2分)表达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归隐田园的愿望。(2分)[或:诗人通过写细读农书、用瓮汲水灌园,表白自己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2分)后一句借刘备躬耕避祸的典故,表达了与世无争、归隐田园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
3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联。(5分)
秋声“跋扈”“促迫”“讼”运用拟人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秋色的萧瑟惨淡。(3分)
(1)首句写秋声“跋扈”,将人的行为神态赋予客观外物,生动形象,表现秋风从西边吹来,在墙东萧瑟作响,十分嚣张。
(2)“促迫村庄万树红”“促迫”催促逼迫(迫使)之意,本是人的行为用来表现“秋声”的厉害(力度):在萧瑟秋风的摧残严逼下,村庄的树叶都变成红色,生动形象有力!
(3)“虫吟惨淡讼酸风”,“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把虫拟人化,生动亲切,秋虫悲惨凄凉地哀鸣,仿佛在控诉严酷的秋风。(惨淡:暗淡,悲惨凄凉;尽心思虑)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且将种菜论英雄”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6分)
【参考答案】这一句借用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与人无争、归隐田园的志向。
【升格答案】前两联点明节令特点,秋风秋色萧瑟惨淡严酷,催红树叶,逼迫虫吟。诗人运用拟人修辞,亲切生动,嚣张跋扈的秋声,万树红遍的村庄,傍晚归巢的'雁群在野水间自在游弋,秋虫哀鸣似乎在控诉酸涩的秋风,本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恶劣环境,在诗人眼里却有了虫与风的互动。画面可观可闻可感,萧瑟凄冷的秋景在诗人眼里俨然亲切活泼可爱起来。诗人不以苦为乐苦中有乐,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秋风秋色)的喜爱之情。
后两联写重阳节,登高饮酒,醉眼看山,仿佛山也沉醉未醒。多而杂的书籍占满了我的一半房屋;我每天过着读农书,用瓮汲水灌园的自在闲适生活,我将要像刘备一样躬耕以避祸,不做“英雄”之论。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与人无争、归隐田园的志向,委婉含蓄。
译文:
秋风从西边吹来,在墙东萧瑟作响,十分嚣张。在萧瑟秋风的摧残下,村庄的树叶都变成红色;
成群的大雁归来,栖息在水边,秋虫哀鸣,仿佛在秋风中哭诉;
重阳节,登高饮酒,醉眼看山,仿佛山也沉醉未醒。多而杂的书籍占满了我的一半房屋;
我每天过着读农书,用瓮汲水灌园的生活,我将要像刘备一样躬耕以避祸。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秋天萧杀景象和退隐归耕的诗作。“秋声”二句,说秋风从西吹来,在墙东瑟瑟作响,十分嚣张,把村子里的树叶都催红了。“雁群”二句,写大雁归宿、秋虫哀鸣情景。酸风,出李贺《铜雀仙人辞汉歌》:“魏宫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讼酸风,秋虫哀鸣,象在控诉西风。“诸山”句,意谓重阳登高饮酒,醉眼看煮酒论英雄
篇6:薛昂夫《楚天遥过清江引》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答案
薛昂夫《楚天遥过清江引》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答案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元)薛昂夫
【楚天遥】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清江引】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注释】
⑴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句式为: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⑵着:叫,让。
⑶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
⑷韶光:美好时光。
⑸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袭用宋戴复古《世事》诗:“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
⑹那答儿:哪里,哪边。
【翻译】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赏析】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全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遥》,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写送春情景;后段《清江引》,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全曲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阅读训练】
(1)“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
(2)全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桃花也懂得伤春之愁恨,宛如红玉的花瓣点点飘落:营造出凄美的意境,(1分)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1分)
(2)全曲慨叹春光流逝,流露惜春、惜时的的感情。他想挽留春天却又无可奈何;运用拟人,春天也在为美好时光的飞逝而痛苦;由春及人,表达了无限的怅惘、惋惜之情。
篇7:《清江引·秋怀》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译文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
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注释
①清江引:曲牌名。
②未:什么时候。
③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黄花地:菊花满地。
赏析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
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创作背景
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具体作年不详。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人生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浙江庆原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篇8:《清江引·秋怀》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译文
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注释
清江引:曲牌名。
未:什么时候。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赏析
这首曲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
“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创作背景
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具体作年不详。
篇9:《秋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怀二首》阅读答案及赏析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所选取的意象有: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2、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仍写秋风及雨后。“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
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
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篇10: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这首诗《秋怀》既抒发了作者欧阳修热爱生活,也抒发欧阳修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那么关于欧阳修的秋怀阅读答案以及翻译是怎样呢?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2)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译文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
⑴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⑵节物:节令风物。
⑶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⑷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⑸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⑹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2.《秋怀》阅读答案
6.秋怀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