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tenl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忆秦娥·秋萧索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忆秦娥·秋萧索字词解释:
⑴孤负:辜负。
⑵黄花:菊花。
忆秦娥·秋萧索翻译:
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秋景秋声都那么悲凉,促动游子思归的心。四处漂泊,又加上离愁时时压着心头。当初分别时曾相约在秋天菊花盛开时重逢,然而年年辜负了这约会的日期,无法相见。遥想在那深深的庭院里、重重的帘幕内,对方一定不知怎样地在忍受着这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寂寞。
忆秦娥·秋萧索阅读答案:
试题:
(1)上片连用两个“数声”,请分析其妙处。(3分)
(2)有人认为“离愁不管人漂泊”一句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数声”写出声音稀疏零落,衬托出秋天的萧瑟,烘托出悲凉氛围。(1分)
②两个“数声”,一来于空中,一来于地上,突出了悲凉弥漫于天地之中。(1分) ③连用“数声”,构成反复,形成回环之美。(1分)
(2)①离别之愁与漂泊之苦本相关联,但此处却分割开来,更突出游子的孤寂、凄凉。(2分)
②“不管”用拟人手法,借离愁无情,反衬游子之有情。(2分)
忆秦娥·秋萧索创作背景:暂无
忆秦娥·秋萧索赏析: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此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此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
个人资料:
字次辰,一字澄斋,号雪台。浙江钱塘(今属杭州)金墩武林积善坊巷人。宋代福建莆田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判官、赠太尉谥清惠黄府十五孙。清顺治四年(1648)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迁弘文院侍读。顺治末,诏辑《太祖、太宗圣训》,充纂修官。累迁国史院侍读学士,擢礼部侍郎。康熙初,进礼部尚书。疏陈民穷之由,主张严察地方各级官吏。寻调户部、吏部尚书。因以疏通铨法、议降补官对品除用,为人所劾。寻以迁葬乞归。十八年(1679)特召还朝,以吏部尚书衔管刑部事。次年授清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赠太傅、太师,谥文僖,赐祭葬于灵鹫山金墩武林白乐桥之南。
篇2:黄机——《忆秦娥》
【年代】:宋
【作者】:黄机——《忆秦娥》
【内容】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鉴赏】: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本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本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
篇3:忆秦娥,忆秦娥黄机,忆秦娥的意思,忆秦娥赏析
忆秦娥,忆秦娥黄机,忆秦娥的意思,忆秦娥赏析 -诗词大全
忆秦娥作者:黄机 朝代:宋 体裁:词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篇4:忆秦娥范成大 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范成大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描写了闺中少妇春夜怀人的情景。
原文:
秦楼月・楼阴缺
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楼月・楼阴缺字词解释:
①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②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③厢:厢房。
④ 一天:满天。
⑤烟:夜雾。
⑥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
⑦罗帏:罗帐。指闺房。
⑧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秦楼月・楼阴缺翻译:
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秦楼月・楼阴缺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为闺怨词,可通篇无一“怨”字,而所写又无一处无“怨情”,试作简要赏析。(4分)
(2)本词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1)上阙写月夜景色,借美景衬托孤单寂寞。下阙写夜色深沉,梦聚江南,写女子在显示中苦苦寻觅心上人的愁怨之深。
(2)词尾虚写闺人美梦团圆,“片时”与“天阔”形成短促的时间与遥远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只有在梦中,才能使心灵的缺失得到暂时的弥补,反衬女子现实中愁怨之深。
秦楼月・楼阴缺创作背景:
据周必大撰《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归家养病(四年五月成行 ),病中还为国操劳,上书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赵深受感动。所以这组词可能有此寄托,并可能作于此次居家养病时。这里提到寄托,只是为了说明作者的原意。
秦楼月・楼阴缺赏析:
全词描写春闺少妇怀人之情,也亦写寄托之情也就是托词中少妇的怀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爱君之意。词分为上下两阙描写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组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词的上阙写楼外月色夜景。楼阴缺处,月光向东厢投下了栏杆的影子。影向东,则月偏西;月偏西,则夜已深。“东厢月”三字,按词牌格式规定,须重出。后出三字属下句,则浩然风露,似雪杏花,尽被包容在这月光下的银色世界里。“杏花”,为点季节,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画面的主体,青春寂寞之怜惜情绪,已暗暗蕴含其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发故乡之思,这里写深夜月色,也为后半首写闺阁愁思不眠,先作环境和心情的烘染。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词的下阕写到的那位怀人念远的`闺中少妇,深藏在这座幽雅的园林之中,其风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静和心情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给人一种见其景感其人的感觉。所以,上下阕之间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还是非常一致的。然后转写少妇的愁思。她独卧罗帏之中,心怀远人,久不能寐。此时燃膏将尽,灯芯结花,室内光线越来越暗淡,室外则夜露已落,一切都这么沉寂,只有漏壶上的铜龙透过烟雾送来点点滴滴的漏声。在愁人听来,竟似声声哽咽。作者这里并不直接写人的神态,而是更深一层,借暗淡的灯光和哽咽的漏声造成一种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现得十分真切。特别是“隔烟催漏金虬咽”找人一句,尤见移情想象的奇思。又写少妇的幽梦,又重叠前句末三字,突出灯光的昏暗,然后化用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二语,表现少妇的迷离惝恍之情。
人倦灯昏,始得暂眠片刻,梦魂忽到江南,境界顿觉开阔。然而所怀念的人又在哪?梦中是否能见到?作者却不写出来,让读者自去想象。这样写,比韦庄《木兰花》中的这句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长。
个人资料: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相关推荐:
忆秦娥刘克庄阅读答案
忆秦娥用太白韵李之仪阅读答案翻译
篇5:忆秦娥范成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忆秦娥范成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范成大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描写了闺中少妇春夜怀人的情景。
原文:
秦楼月·楼阴缺
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楼月·楼阴缺字词解释:
①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②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③厢:厢房。
④ 一天:满天。
⑤烟:夜雾。
⑥金虬(qiú):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
⑦罗帏:罗帐。指闺房。
⑧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秦楼月·楼阴缺翻译:
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秦楼月·楼阴缺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为闺怨词,可通篇无一“怨”字,而所写又无一处无“怨情”,试作简要赏析。(4分)
(2)本词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1)上阙写月夜景色,借美景衬托孤单寂寞。下阙写夜色深沉,梦聚江南,写女子在显示中苦苦寻觅心上人的愁怨之深。
(2)词尾虚写闺人美梦团圆,“片时”与“天阔”形成短促的时间与遥远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只有在梦中,才能使心灵的缺失得到暂时的弥补,反衬女子现实中愁怨之深。
秦楼月·楼阴缺创作背景:
据周必大撰《范公成大神道碑》记载,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归家养病(四年五月成行 ),病中还为国操劳,上书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赵深受感动。所以这组词可能有此寄托,并可能作于此次居家养病时。这里提到寄托,只是为了说明作者的原意。
秦楼月·楼阴缺赏析:
全词描写春闺少妇怀人之情,也亦写寄托之情也就是托词中少妇的怀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爱君之意。词分为上下两阙描写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组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词的上阙写楼外月色夜景。楼阴缺处,月光向东厢投下了栏杆的影子。影向东,则月偏西;月偏西,则夜已深。“东厢月”三字,按词牌格式规定,须重出。后出三字属下句,则浩然风露,似雪杏花,尽被包容在这月光下的银色世界里。“杏花”,为点季节,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画面的主体,青春寂寞之怜惜情绪,已暗暗蕴含其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发故乡之思,这里写深夜月色,也为后半首写闺阁愁思不眠,先作环境和心情的烘染。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词的下阕写到的那位怀人念远的闺中少妇,深藏在这座幽雅的园林之中,其风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静和心情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给人一种见其景感其人的感觉。所以,上下阕之间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还是非常一致的。然后转写少妇的愁思。她独卧罗帏之中,心怀远人,久不能寐。此时燃膏将尽,灯芯结花,室内光线越来越暗淡,室外则夜露已落,一切都这么沉寂,只有漏壶上的铜龙透过烟雾送来点点滴滴的漏声。在愁人听来,竟似声声哽咽。作者这里并不直接写人的神态,而是更深一层,借暗淡的灯光和哽咽的漏声造成一种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现得十分真切。特别是“隔烟催漏金虬咽”找人一句,尤见移情想象的奇思。又写少妇的幽梦,又重叠前句末三字,突出灯光的昏暗,然后化用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二语,表现少妇的迷离惝恍之情。
人倦灯昏,始得暂眠片刻,梦魂忽到江南,境界顿觉开阔。然而所怀念的人又在哪?梦中是否能见到?作者却不写出来,让读者自去想象。这样写,比韦庄《木兰花》中的这句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长。
个人资料: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篇6:《忆秦娥》阅读答案
《忆秦娥》阅读答案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5分) 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 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9.(6分) 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篇7:西江月黄陵庙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去湖北荆州赴任途中所作。
原文: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黄陵庙字词解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2.“波神”句:意思是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3.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4.风回:顺风
5.准拟:准定
篇8:《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在写法上,上下两片,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但只要把握了这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难了。
赏析: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词。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篇9:忆秦娥 李白 阅读答案
原文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8、答题要点:
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3分)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2分)
9、答题要点: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 。(每点各2分)
篇10:忆秦娥 李白 阅读答案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⑩肜氡鸬那榫啊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
【赏析二】
上阕写春愁。秦楼上空,月色朦胧,夜深人静,箫声幽咽,如泣如诉。三四五句紧接,点名秦娥“箫声咽”与“梦断”之缘由,且于月色之外,又添加柳色,不仅构成更为凄凉的典型环境,还将这“秦娥”自己的伤别念远,展现出人所共有的离情伤感中,以深化主题,拓宽了 境界,为进一步伤今与怀古作了一个极妙之过渡。
下阕写秋思。乐游园清秋节之欢乐与咸阳古道上无人传递信息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末三句中再增加“音尘绝”,山崩地坼(che),风变而销,加重了悲伤之气氛。“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只写境界却容量很大,兴衰之感尽在其中,将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为整篇词涂上重重的悲壮色彩。
整篇上下两阙,笔笔变换,但紧密相连。一春游,一秋萧;一碗丽,一毫旷;一以“秦月楼”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一一以伤别为关纽,以国家之感为结穴。其文笔流利自然,寓情于景,其至深至广之情意,无限开阔之境界,特别结尾八字,足【王国维】“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一向被誉为词中鼻祖。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拟题目。
②“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暗用《列仙传》上仙人箫史教秦穆公女弄玉吹萧,引来凤凰的典故。咽:呜咽,形容萧声凄凉。秦娥:这里借指秦地(陕西一带)的女子。
③灞陵:在长安东郊,是汉文帝的陵墓,附近有灞桥,汉唐时代送旅人东行,到此折柳道别。
④伤别:因为离别而伤心。
⑤乐游原:在长安东南郊,地势很高,登上可望全城,是游览胜地。
⑥残照:夕阳。
⑦陵阙:陵,帝王的陵墓。阙,墓前的楼观。
篇11:忆秦娥娄山关阅读答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2分)
答:
2、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怎么样的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这首词以描绘了红军什么壮举,抒写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3、《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篇12:《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21、这首词的上阕,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请指出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2、这首词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分)
试题答案:
21、(1)“咽”、“断”。(1分)(2)“咽”用拟人手法,既形容箫声,更形容主人公的悲苦愁思;(1分)“断”表明主人公心存牵挂,午夜梦醒, 夜不成眠;(1分)悲愁哀怨的.思妇,如泣如诉的箫声,“咽”、“断”二字,奠定全词孤冷凄清的基调。(1分)
22、这首词寓情于景、融愁于史。(1分)作者将伤别与吊古相结合,通过对灞陵柳色、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的描绘与感叹,(1分)抒发了伤别盼归,历史兴亡(或王朝兴衰)的悲壮感慨。(1分)
【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