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阅读答案

2025-01-17 09:39: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ergsun5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秋词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秋词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词阅读答案

篇1: 秋词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秋词阅读答案

篇2:《秋词》阅读答案

【原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9.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试分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9.(2分)“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

10.(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1分)。

篇3: 秋词阅读答案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使。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境---------。(两空均不超过6个字。)(4分)

(2)请简要赏析徐诗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 明净清雅 闲适清静

⑵ 徐诗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情感基调相同吗?请简答。(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前两句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刘诗的情感基调是清雅(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闲适(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1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1分)

篇4: 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篇5: 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6分)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3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3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

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

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篇6: 秋词阅读答案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A

15.A

16.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篇7: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一: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试题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篇8:《秋词 刘禹锡》的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刘禹锡》的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6分)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3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3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

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

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篇9:秦观《秋词》的阅读答案

秦观《秋词二首》的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秦观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篇10:刘禹锡《秋词》阅读习题及答案

刘禹锡《秋词》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 sǒu):教唆

(1)两诗均写秋天,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试作简要概括。(2分)

(2)请简要分析刘诗艺术手法和徐诗的艺术手法。(6分)

试题答案:

12. (1) (2分)《秋词》清雅闲淡,《行秋》淡远闲适。(答出“清雅”和“闲适”各1分)

⑵(6分)《秋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末句用“春色 人狂”对比衬托点出诗旨。(答出“托物言志”或答出“对比或衬托”给1分,分析2分。)

《行秋》运用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动静映衬来描绘出秋天的生动景色。一是以动衬静。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答出“衬托、对比”给1分,分析给2分)

篇11: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

秦观《秋词二首》原文阅读与答案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秦观的文学贡献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秋词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秋词》阅读答案

2.秦观《秋词》的阅读答案

3.《秋夜曲》阅读答案

4.《秋怀》阅读答案

5.秋夜曲阅读答案

6.《边词》阅读答案

7.秋姑娘阅读答案参考

8.秋怀的阅读答案

9.秋的气味的阅读答案

10.秋词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秋词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