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

《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

2025-01-11 09:47: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土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

篇1:《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

秋江写望阅读答案翻译,这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所创作的一首诗,整首诗描绘了一副静谧的秋江景色,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

原文:

秋江写望

林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秋江写望字词解释:

①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

②鹭鸶:白鹭

③浸--映照。这句说:水面静得没有波纹,把青天映了出来。

篇2:《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

试题: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4分)

答案:

1.“浸”为“倒映”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 ( 2 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 分)。(2 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 分)。诗中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l 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 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1 分)。(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秋江写望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静谧的秋江景色: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片水无痕浸碧天形象描写了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必填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象。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涮得格外白净,凸显自然的感觉。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

个人资料: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篇3:秋江写望阅读答案翻译

试题: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4分)

答案:

1.“浸”为“倒映”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 ( 2 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 分)。(2 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 分)。诗中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l 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 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1 分)。(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秋江写望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静谧的秋江景色: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片水无痕浸碧天形象描写了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必填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象。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涮得格外白净,凸显自然的感觉。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

个人资料: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相关推荐: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阅读答案林逋

小隐自题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林逋

篇4:《秋江写望》阅读及参考答案

《秋江写望》阅读及参考答案

【宋】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8.“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4分)

参考答案:

8.“浸”为“倒映”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 ( 2 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 分)。(2 分。意思对即可。)

9.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 分)。诗中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l 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 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1 分)。(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篇5:《晴江秋望》阅读答案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

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

洞庭南是岳阳城。

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篇6:《秋江霁望》阅读答案

许棠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渔父②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②渔父:捕鱼的老人。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2.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 D

2.面对渔父的相问,诗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自己远离都城,仕途不顺,境遇不佳;幻想仕途能有所作为却不得志,又做不到像渔父一样随遇而安;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中心态纠结,矛盾彷徨。

篇7:《秋江霁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江霁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江霁望

许棠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渔父②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②渔父:捕鱼的老人。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15.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5分)BD

15.(6分)

面对渔父的相问,诗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自己远离都城,仕途不顺,境遇不佳;幻想仕途能有所作为却不得志,又做不到像渔父一样随遇而安;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中心态纠结,矛盾彷徨。

篇8:《酒楼秋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酒楼秋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酒楼秋望,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华岳所创作的一首诗,是华岳在南宋国势跕危之际所创作。

原文: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酒楼秋望字词解释:暂无

翻译:

西风把客人吹到酒楼的栏杆边上,天上没有一片云彩,让人感觉宇宙格外辽阔。

秋水和远天连在一起,颜色也都是碧蓝的,傍晚的霞光,映照着即将落下去的太阳,一片鲜红。

鲜花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枝条显得格外柔软,诗人的肠中,喝下了热酒,吟出来的诗句也不那么寒冷、萧瑟了。

从古到今,留下了多少遗憾的情感,都把它们收拾起来,放到酒杯和菜盘里吧!

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2)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1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1分)

酒楼秋望创作背景:暂无

赏析: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

颔联写景抒情精妙。秋水连天,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且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再从全诗看,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摇”:写花枝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摇”“软”二字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以乐景写哀情”,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

尾联“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个人资料: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篇9:秋望阅读答案

《秋望》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首联点明了环境和时令: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整个画面广漠雄浑,渗透着几分悲凉,几分惨淡。

颔联前句写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与之相随,后句写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抗外来入侵之敌,其英雄霸气,跃然纸上。

颈联极写战场的萧索景象,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月”。

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篇10:秋望阅读答案

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出使前线,有感而发,遂成此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篇11:《秋望》阅读理解答案

《秋望》阅读理解答案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阅读题目: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篇12:《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诗中“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C.末联则抒写胸怀。上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风格沉郁而豪放。

15.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4.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

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相关文章:

1.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2.《江间作(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

3.江晴阅读答案

4.爱之望阅读答案

5.春望阅读答案

6.望春 阅读答案

7.《长安秋望 杜牧》《长安秋望 赵嘏》阅读及答案

8.《秋夜曲》阅读答案

9.《秋怀》阅读答案

10.秋夜曲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秋江写望》阅读答案和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