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

《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

2022-09-01 08:22: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

篇1:《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4)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 (1)【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来源:学§科§网]

(3)【参考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22.“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2分)

23.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2.燕子自在飞,鸥鸟相亲近;老妻画棋盘,稚子作钓钩。(2分,各1分)

23.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古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认同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4分,观点1分,分析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2:江村杜甫阅读题答案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相关试题及答案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意对即可)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2)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3)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4)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5、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2分)

6.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2)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3)【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4)【参考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5.燕子自在飞,鸥鸟相亲近;老妻画棋盘,稚子作钓钩。(2分,各1分)

6.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古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认同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4分,观点1分,分析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的诗眼是 ; 诗中的二、三两联处处与 啮合照应。(2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幽;江村(题目)

【解析】颔联写景物之幽,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颈联写人事之幽,棋局属村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评分标准2分,各1分。)

2.【答案】尾联表面上是喜兴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结尾处假设连着反问,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诗人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结尾两句表达了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所吐露的悲酸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 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 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 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 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 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 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 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 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 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 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 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 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 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 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 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 。梁上燕 属村, 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两 自 字,两相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 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 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 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这首诗本是写闲 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 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郁,就在此处。

篇3:《江村》杜甫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作品赏析:

[注释](1)清江:清澈的江水。抱:围绕。(2)长夏:长长的夏夜。幽:幽静。(3)棋局:棋盘。(4)微躯:微*的身体。

[译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 “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篇4:杜甫:江村

《江村》

作者:杜甫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1、抱:围绕。

2、长夏:盛夏。

3、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翻译: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周济(只是年老多病需要一些药物),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篇5:杜甫《江村》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赏析:

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因此给它一个美称。“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学习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在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时候,他何曾想象过这样温馨的时刻。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从作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尾联上句“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无论从平仄还是诗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篇6:江村杜甫阅读赏析及答案

江村杜甫阅读赏析及答案

江村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是作者结束流亡生活后有了安身之所时所作。其原文如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

答: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答: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答: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江村 杜甫翻译: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周济(只是年老多病需要一些药物),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了。

江村 杜甫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江村 杜甫字词解释:

1、抱:围绕。

2、长夏:盛夏。

3、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江村 杜甫风格赏析:

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江村 杜甫赏析: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篇7:杜甫《江村注》阅读习题及答案

杜甫《江村注》阅读习题及答案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洗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请结合诗歌的前三联分析“事事幽”三字的内涵。(5分)

9.尾联表面上是“幸词”,实为“苦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 “事事幽”三字是全诗的.主旨(或答出诗眼)(1分)。首联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颔联的来去自如的燕子、相亲相近的鸥鸟,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总2分,分析1分,概括出“清幽”1分);颈联通过写老妻、幼子的活动,写出了江村生活的闲适。(总2分,分析1分,概括出“闲适”1分)

9. 尾联因诗人的朋友可以“供碌米”(1分),可见此刻诗人暂时衣食无忧,所以表面上是“幸词”(1分);但“但有”就表明诗人的悠闲生活是建立在朋友接济的基础上的(2分),同时,最后一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表明诗人其实有所求,只是寄人篱下(1分),不能显露,所以说是实为“苦情”(1分)。

篇8:《江村》阅读答案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困,大雨十日,子與担心子桑得病,故“裏饭而往食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诗人孤独捱过秋夜。

D.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C C.“诗人孤独捱过秋夜”错误。颈联写自己登岸访友,是写朋友穷困潦倒的生活、悲苦的心境,说自己不妥。

2、①对朋友的同情。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通过景色的描绘及作者的感触,反映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②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作者以子舆自况,远道来访贫病中的友人,符合人与人之间重视道义、互相接济的古风。③自己不遇之悲。诗句内容与注解结合,可以读出作者屡试不第,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首联通过“秋风秋雨”“苦雾寒烟”渲染穷苦知识分子的潦倒不堪的悲苦生活,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体贴和同情;颈联“俭岁四邻无好语”写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表现人情冷漠淡薄,“愁人独夜有惊魂”写朋友无人关爱的孤寂寂寥凄苦,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的典故,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对比中批评当世人情多世故,缺少温情,再通过子與与子桑的故事启发人们应该富有同情心,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多些友善和人情味;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屡试落第”,人生不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篇9:《江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分)

(2) 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分)

(3) 颈联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律诗(1分)(2)幽静。(1分)(意思对即可)

(3)老妻画纸,稚子敲针 (2分)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2分)

篇10:《江村》阅读答案

江村小景(节选)

长子 我想逃,没逃脱,被他们抓回去,又打。后来到了河南才被我逃出来了。一位姓赵的老人家收留了我,叫我帮他种地,我就规规矩矩地干了好几年活,可是后来老是打仗,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姓赵的老人家也被剿匪的大兵把他当土匪给打死了。我那时已经十八了,无依无靠地,碰上招兵,我就去当兵。山东,北京,奉天,哪儿都到过,起先帮吴佩孚打张作霖,后来又帮张作霖打吴佩孚。

母 孩子,你怎么这样没有主张呢?总该帮一个好的打那坏的呀。

长子 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又不识字,能有什么主张?只晓得有粮就吃,有仗就打。再说吴佩孚也好,张作霖也好,都是差不多的,也分不出谁好谁坏。娘,瞧我这边脸上不是有这么大一个创疤吗?这是第一次奉直战给子弹刮过的,差一点儿就死了。左手这手指头不是没有了吗?这是第二次奉直战打掉的。

母 哎呀,孩子,你干吗要替人家瞎卖命呢?

长子 不卖命没有饭吃啊,娘。

1、长子的第一段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长子的这三段话,可以看出造成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段对白中哪些句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说了他离家出走的经历。(意对即可)

2、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他本来也想安分守己做一个“规规矩矩”的老百姓,但是兵匪横行。(意对即可)

3、“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再说吴佩孚也好,张作霖也好,都是差不多的”;“不卖命没有饭吃啊”。

篇11:《江村》阅读答案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3分)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阅读答案:

10. (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勾起的心事。(意合即可,3分。)

(2)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统摄全篇(2分):第二句上承该句点名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诗人用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宁静优美的景色和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或向往。(2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2分。)

译文

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渔翁随即让渔船在水上漂泊。此时,已深夜,月亮也落下去了,人也疲倦了。即使一夜风吹去,没有拴住的船最多吹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译文二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相关阅读练习一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

阅读练习二

(2)请简述这首诗歌营造了这样的意境。(2分)

答: 恬静优美之意即可

4.一、二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答案:渔翁夜钓归来不想系船,渔翁随即让渔船在水上随风漂荡。此时, 夜已深,月亮也落下去了,人也疲倦了,正是酣睡之时。(2分,意思对即可。)

5.第三句诗中纵然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三:

①首句写渔人 渔人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任那渔船在水中飘荡。

②次句承首句点明钓罢归来的 地点 、 时间 及渔人的 行动 与心情。

③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 前后呼应 ,把诗意更推进一层: 纵然夜里起了风,没有系缆的小船,至多会被吹到长满芦苇的浅水边上,那有什么关系呢?

④全诗主要写钓者 悠闲的生活情趣 和江村 安定的生活乐趣。

赏析: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

(1 2)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

问题: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请结合全诗分析

不系船是诗眼,以下三句由此生出。第二句点出不系船的原因:宁静的江村,月落夜深,鱼翁夜钓晚归已是困倦欲睡因而懒得系船。最后两句点明不系船的原因,纵然,明天芦花边可找到。三个字细节统摄全篇,生动表现出宁静优美的景色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3 4)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

问题: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调?请坐概括分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渔翁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在的情调。渔翁的深入检出,自食其力,闲适散淡:环境宁静优美,江月相应,芦花摇曳:不系船体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和谐而有生趣的关系。

赏析二: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篇12:《江村》阅读答案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4)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 (1)【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3)【参考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22.“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2分)

23.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杜甫《江村》全诗赏析

2.春日江村,春日江村杜甫,春日江村的意思,春日江村赏析

3.江晴阅读答案

4.《村味》阅读答案

5.杜甫《羌村》介绍

6.江楼感旧阅读答案

7.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

8.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

9.《江村》原文及赏析

10.《甲午江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江村 杜甫》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