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王禹偁阅读答案
“米粉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村行王禹偁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村行王禹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村行王禹偁阅读题的答案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3分)
(2)这首诗中颔联对仗工整,其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是什么? (5分)
(3)诗中额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3分)
(4)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1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2分)
(2)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1分),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2分)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2分)
(3)示例: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 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4)示例:兴长 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问题: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题中有“野兴长”“忽惆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1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1分)拟人的手法(1分),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1分)
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诗句的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句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3分)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但山间美景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2分)
2.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以上每点1分,答出4点方可满分)
问题: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①以动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每一点2分;手法1分,赏析1分。)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4分)
答: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感情变化2分,分析2分。)
(3)首尾两联,哪一联是叙事?哪一联是抒情?(2分)
答:[首联叙事,尾联抒情]。
(4)第二联和第三联写景状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答:[第二联:从动与静(或“有声”与“无语”)的对比写“万壑”与“数峰”的神态;第三联:从色与香的比照中写“棠梨”和“荞麦”的神韵。]。
(5)“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分析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色。(6分)
答案:①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②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6)分析这首诗颈联是如何写景的?(6分)
答案:①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②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7)“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请就其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这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手法1分,说明1分)②响静结合,以响衬静。前句写万壑中晚籁,后句说数峰无语,突出了万壑、数峰的静态美。(手法1分,说明1分)③后句无语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峰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富于情味。(1分)【先说手法再具体分析诗句怎么运用了此种手法,再答感情。如此诗可再答表现了诗人对山村景色的喜爱。
(8)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信马由缰在山路上看到的秋景。(2分)菊花初黄、万壑有声、数峰无语、秋叶红艳、荞麦花开白又香。(2分)作者触景生情,心生惆怅,感觉眼前之景好像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先总括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再具体说什么景色,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情感脉络。(5分)
答案:首联写诗人信马由缰,穿行于花径,游历于山间,由此可以看出他闲适自由之心境和十足野兴;中间两联着重写山中景象的幽美、山中环境的静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悠然和对山中景物的热爱;尾联诗人触景生情,看到山村原树有似曾相识之感,内心产生了思乡的惆怅。(只答情感,不分析酌情扣1-2分)
10.谈谈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两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表现技巧。(6分)
答案:(1)移情于景。风吹山谷发出声响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诗人却说“有声含晚籁”,山峰本不会言语,诗人却说它们被晚籁所感,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中缄口不言,看似无理却有深情。(2)拟人手法。山峰是自然物,本不能言语,诗人说它无语,把自然景物人格化。(3)动静结合。山谷的声响和山峰的静谧一动一静写出了山中的和谐美妙。(4)借景抒情。中间两联重在写景,有美妙的晚籁,有悦人眼目的花色,沁人心肺的花香,诗人虽未言明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但其喜爱之情已然渗透于字里行间之中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 概述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1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答: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1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答: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问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目,并点明地点和时节,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情景。
B.颔联上下两句构成动静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闹,有时静穆的景象。
C.颈联诗人写所见之景,以“胭脂”和“白雪”作喻,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尾联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心情由悠然到怅然的变化。
E.诗写景手法多样,如诗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D.解析:B项“对比”错误,应是动静结合,D项“借景抒情”说法错误,从全诗来看诗的最后两句由开始写景转入抒情,没有写景。
2.①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信马穿山径,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的树,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情绪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的怀乡之情。
③不得志的惆怅之情。诗人仕途受挫,贬官在外,看到眼前与家乡相似的景物,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问题: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明诗句“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大意。(3分)
(2)是哪些景物让诗人“野兴长”?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6分)
答
(1)在傍晚时分,听千山万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声响,在夕阳下,看数座山峰默默无语地伫立着。(时间点、比喻、拟人各一分)
(2)、答案:让作者“野兴长”的景物是:菊黄、万壑、数峰、斜阳、棠梨叶、荠麦花。(1分,答对三个即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1分)动静结合方面:一、二、三写马穿山径和万壑有声都属于动景,四、五、六句写“峰立斜阳”“棠梨落叶”“荠麦花开”都是写静景。绘声绘色方面:晚籁、菊黄、胭脂、白雪等是在绘声、绘色。(2分)(或者:①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②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翻译: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赏析: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篇2:王禹偁《村行》诗词鉴赏
王禹偁《村行》诗词鉴赏
村行
宋·王禹偁(chē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词鉴赏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篇3:王禹偁《村行》诗词鉴赏
村行
宋代: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鉴赏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篇4:王禹偁——《点绛唇》
【年代】:宋
【作者】:王禹偁——《点绛唇》
【内容】: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
谁会凭阑意。
【作者】: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九岁能文。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端拱初,召试,擢右拾遗。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注释】:
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
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词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抒发了他壮年时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词借景抒情言志,写得委婉含蓄。风格清丽,感情质朴。
《词苑》:此词“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
《唐宋词赏析》: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抑郁愁闷的心情。
《唐宋词选注》:王禹偁的作品以诗文为主,在仅存的这首小词中,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抒写出游子的客愁,写得委婉细致。词末透露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不同于一般的艳词。
篇5:《村行《阅读答案
15、菊、棠梨叶落、荞麦花开(答到两点即可 2分)
16、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篇6:《村行《阅读答案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5、能体现秋天特征的.景物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原文及赏析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黄冈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
宜咏诗,诗韵清绝;
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宜投壶,矢声铮铮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
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
丁酉又入西掖;
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
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注释:
(1)黄冈:今属湖北。
(2)椽(chuán):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
(3)刳(kū):削剔,挖空。
(4)陶瓦:用泥烧制的瓦。
(5)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6)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圆形城墙。
(7)雉堞(dié)圮(pǐ)毁:城上矮墙倒塌毁坏。雉堞,城上的矮墙。圮毁,倒塌毁坏。
(8)月波楼:黄州的一座城楼。
(9)吞:容纳。
(10)濑:沙滩上的流水。
(11)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
(12)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13)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次数多者为胜。胜者斟酒使败者饮。
(14)助:助成,得力于。
(15)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
(16)鹤氅(chǎng)衣:用鸟羽制的披风。
(17)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
(18)胜概:美好的'生活状况。胜,美好的。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
(19)齐云、落星:均为古代名楼。
(20)井干、丽谯:亦为古代名楼。
(21)骚人:屈原曾作《离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亦指风雅之士。
(22)稔(rěn):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
(23)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955年(宋太宗至道元年),作者因讪谤朝廷罪由翰林学士贬至滁州。
(24)广陵:即现在的扬州。
(25)又入西掖:指回京复任刑部郎中知制诰。西掖,中书省。
(26)戊戌岁除日:戊戌年除夕。戊戌,9(宋真宗咸平元年)。
(27)齐安:黄州。
(28)己亥:9(咸平二年)。
(29)嗣而葺(qì)之:继我之意而常常修缮它。嗣,接续、继承。葺,修整。
(30)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31)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赏析:
这篇文章以竹楼为核心,先记叙黄冈多竹,可以用来代替陶瓦,且价廉工省。继而描写在竹楼上可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鼓琴、咏诗、下棋、投壶,极尽人间之享乐;亦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赏景、饮酒、品茶、送日、迎月,尽得谪居的胜概。藉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各名楼反衬竹楼的诗韵,表明作者甘居清苦、鄙夷声色的高尚情怀。继而写奔走不暇,眷恋竹楼之意。
全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明晰。文章开篇即写黄州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为下文详写竹楼作下铺垫。接着作者以声写楼,以声抒情,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的种种别处无法领略的清韵雅趣。“远吞”四句写幽静辽阔之景,“夏宜”四句言作者四季不同之感,“宜鼓琴”八句,述竹楼特有之趣。第三段写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既回扣上文,又为下文言志张本。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借竹楼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自信,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二、寄慨深远。黄冈竹楼,是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高远情志的载体,是作者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是作者苦闷心灵聊以栖居的寓所。作者把竹楼写得情趣盎然,实际上抒发了自己的飘泊无定之苦、仕途失意之叹;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操。宦海沉浮的不幸遭遇,不但没有消弥作者积极入世的热情,反而使他有竹楼“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有“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自信。
三、修辞精警。对比:作者将简易的竹楼与四大名楼对比,以“贮妓女、藏歌舞”的腐朽与“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儒雅对比,抒写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磊落的襟抱。象征:四大名楼的高贵象征着朝廷的腐败,竹楼的寒伧却是作者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尽管地位卑微,却拥有高洁的心灵。排比:“夏宜急雨,有瀑布声”以下,连用六“宜”,以三个两两相对的句式,构成有力的排比,生动地写出了竹楼主人的雅洁崇高。
该文是作者著名的抒情小品,艺术上很有特色,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多用排比,寓情于景,轻快自然,既抒写了作者随遇而安、贬谪不惧的心态,也含蓄地表现了其愤懑不平之情。文章清幽潇洒,可以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媲美。
篇8:点绛唇王禹阅读答案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孤烟:炊烟。
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一: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3)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
篇9:点绛唇王禹阅读答案
(1)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心头郁积的深沉愁闷之情。(2分)
(2)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2分)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1分)
(3)借“天际征鸿”触发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恨自己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2分)以此表露了出渴望有所作为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2分)
三:
1.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篇10:点绛唇王禹阅读答案
(1)①比拟,这雨使人天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前两点打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三点3分)
(2). 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②对于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恋爱和喜悦。(2分)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展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事无知音的感喟。(2分)(感喟主要为两点——积极用世、怀才不遇,2分)
(3)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二:
(1)“雨恨云愁”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作答,不超过40字。(3分)
(3)下阕作者借“天际征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4分)
篇11:点绛唇王禹阅读答案
1.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江南秋景图。(2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鱼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3分)
2. 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 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抑郁不平之情。(2分)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2分)用江南明丽的秋景来反衬自己的抑郁和惆怅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展翅高飞的大雁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2分)
【村行王禹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村味》阅读答案
2.《舟行》阅读答案
3.王几何阅读答案
6.王勃故事阅读答案
10.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