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
“ciweilul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
《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①,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
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 “今蛇何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举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②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②户,门。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
案:考察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
报:报复
C.何故举之?
举:养育,抚育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效:验证,证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所为也
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B.①今蛇何在?
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C.①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①无为乃见杀人之蛇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B.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C.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D.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3分)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3分)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4分)
参考答案
9.B(报,酬答,回报)
10.D(①②副词“竟然”“却”。A.①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②助词,表被动;B.①代词“哪里”,②代词“为什么”;C.①介词“在”,②介词“用”“把”)
11.C
12.D(错在末句。从末段中“禀天善性,动有贤行”“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等可知,作者认为孙叔敖是生性贤能之人。)
13.(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拜了两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2)(3分)然而能最终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4分)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
参考译文
楚惠王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于是就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安道:“君王怎么得这病的?”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拜了两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这天晚上,排出了蚂蟥,同时病了很久的心腹积块也全都痊愈了。所以上天是爱护有德行的人的,这还能说不清楚吗!我说,这是句假话。
考察惠王吞吃蚂蟥,可以看出他是不贤明的君主。有不贤明的德行,上天不会保佑。为什么呢?惠王不忍心责备冷酸菜中有蚂蟥的事,恐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照法律都被杀掉。一国的君主,独断全国的奖励与惩罚;而赦免罪人的权力,也是君主所掌握。惠王用通常责备酸菜中为什么会有蚂蟥的作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都该被依法处死,然而能最终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厨师的罪过被发觉而没有杀他,自然会自新,改过以后不再犯。惠王宽恕小罪,使地位低微的人保全了性命,自身也会平安而不生病。现在则不是这样,惠王硬吃下有害自己的东西,让管理膳食的臣子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失去了统治臣民的威严,可见没有制止错误的意思,这是不贤明的。
楚国令尹孙叔敖是孩子的时候,看见了两个头的蛇,于是把它杀死并埋掉。回家对着他母亲哭泣。母亲问他原因,回答说:“我听说遇见两个头的蛇的人会死。刚才出去,碰见了两个头的蛇,恐怕就要撇下母亲死去,因此哭泣。”他母亲说:“现在蛇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我恐怕后来的人看见,就杀掉埋了。”他母亲说:“我听说暗中有德行的人,天会以福佑报答他。你一定不会死,天肯定要报答你的。”孙叔敖终于没有死,并做了楚国的令尹。埋掉一条两头蛇,得到二次保佑,天报应做好事的'人,这是明明白白的。我认为,这是假话。
齐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父亲田婴责怪他母亲说:“为什么要养活他呢?”他的母亲说:“你不愿抚养五月出生的孩子,为什么呢?”田婴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跟门一样高,就会克死他的父母。”母亲反问道:“人命由天决定呢?还是由门决定呢?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后来田文长得跟门一样高,而田婴并没有死。所以五月养孩子的忌讳,没有被验证。
讨厌看见两个头的蛇,就像讨厌五月养孩子一样。五月养孩子,他的父亲没有死,就知道看见两头蛇的人,没有祸害。由此说来,看见两头蛇本来不会死,并不是他埋掉两头蛇的缘故。埋掉蛇是怕别人再看见,这是孙叔敖的贤行。贤人的贤行,难道只有埋蛇一桩事情吗?从天那里禀承了善性,一举一动都会是贤行。有贤行的人,应该见到吉祥的东西,不应该只看见会克死人的两头蛇。难道是孙叔敖还没有见到蛇的时候就有罪恶,天想杀他,见他埋掉两头蛇,解除了他的罪过,是天使他活下来的吗?石头本性坚硬,兰草生来幽香,如果说孙叔敖的贤行只在埋蛇的时候,那就不是生来就从天那儿禀承了善性。
篇2: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詈:辱骂
D.楚国不尚全乎 全:保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3分)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 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5.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先 出 地 后 绝 齐 秦 计 必 弗 为 也 先 绝 齐后 责 地 且 必 受 欺 于 张 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参考答案
2.B(重:再次)
3.C(①是说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④是陈轸对局势的'分析。)
4.C(张仪以“秦国商、於六百之地”的承诺欺骗了楚怀王大部分君臣,但陈轸对局势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没有被蒙蔽。)
5.(1)且先出地后绝齐 / 秦计必弗为也 / 先绝齐后责地 / 且必受欺于张仪。
(2)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
(“反”“使”“阴”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去楚国游说楚王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面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国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结为友好同盟,因此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张仪我也不能够做大王的忠臣。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臣会请求让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於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於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廷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600里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却不向怀王道贺。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希望你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好事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可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跟秦连兵伐齐,如此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得到保全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这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楚国必受大害!”
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就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军事同盟,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篇3:梁惠王阅读答案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A
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4:梁惠王阅读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参考答案:
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篇5: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棉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8.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者名之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夜缒而出,见秦伯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B.“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暗含讽刺,使对方醒悟。
C.孟子用“王道之始也“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呼应,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王道,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7答案:C.衣,穿
8答案:B均为介词,比。A介词,用;介词,因为C助词,主谓之间;助词,补足音节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9答案:B.暗含讽刺不正确
篇6:梁惠王阅读答案
二: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D在……上。
11、C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分)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篇7:梁惠王阅读答案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
(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篇8: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
B.万乘(shèng)之国
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
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
解析:遗(yí)。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解析:“必”应理解为“一定”。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吾其还也
解析:选项D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一个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D
4、下列语句不能表明孟子“义利观”的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下交征利”的情况下,大小诸侯与其卿大夫之间都可能发生祸乱。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当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A
6、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D项“无望”古义为,不要希望;今义,希望破灭,没有希望。其他三项古今意义相同:A何必:没有必要,不必;B尽心:用尽心思;C用心:专心,心思集中。
答案:D
8、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答案:
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9、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答案:
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篇9:法学家王宠惠阅读答案
贾双林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步他国在华治外法权莫定了法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莫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壁、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哲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巧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篇10:法学家王宠惠阅读答案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法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莫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法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莫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法风潮,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4)王宠惠无论在外交舞台还是在法学领域都成就卓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试题答案:
(1)[答案]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a.“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错,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比较;c.“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错,两岸统一的国际法基础是《开罗宣言》;e.“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不全对,原文说“《中华民国民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2)[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王宠惠从出生到逝世的完整一生。②详略处理得当。重点叙述了王宠惠在外交、法学方面的成就,而对其他方面则略写。③语言朴实客观,突出了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3)[答案]①巴黎和会时,给顾维钧、施肇基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②出席华盛顿会议时,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并于次年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③开罗开会时,巧妙利用大国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4)[答案]①法学素养深厚。不管是在国内求学还是后来出国留学都成绩优异,为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目光远大。进行外交谈判或制订法律时能够“走一步,看三步”。③善于吸收借鉴。对传统文化能弃其糟粕,对现代及西方先进思想能加以吸收。④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处处时时维护国家权益,在关键选择时能选道德而弃技术。(每点2分)
篇11:《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1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
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
【《惠王吞蛭》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0.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