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
“一颗桂树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
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
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óu)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②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誉:美名,荣誉。②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令” 上文有两个“令”。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令誉”意为美好的名声。由“令”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又,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敕见 (2)惶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 (2)可令二子来。 ( )
A.命令 B.使,让 C.善,美好 D.县令
3.翻译
(1)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2)卿何以不汗?
4.文中的钟毓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皇帝下诏书接见 (2)恐惧 4.钟毓是个诚实的人。
智多谋
篇2:海市蜃楼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海市蜃楼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海市蜃楼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⑤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⑥,列如崪岫⑦,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⑧,骤变欻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⑩老子⑾之宫,三门⑿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曰近晡⒃,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
[注释] 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③主人:此指友人。④走使:派使者。⑤远:高。⑥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⑦崪(zú)岫(xiù):耸立的高峰。⑧榭(xiè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⑨欻(xū):突然。⑩众大之区:广大的地域。⑾浮图:佛塔。⑿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⒀三门:庙门。⒁极:达到。⒂晡(bū):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
[文言知识]说“第”。一、指“次第”。如第一、第二。二、指“但”、“只”。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的房屋。四、指科举时 考试及格的“等第”。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骇 ②会 ③移时 ④比 ⑤历历 ⑥或 ⑦向
2.翻译:①初未之信 ②隐见不常 ③钟鼓楼翼其左右 ④冉冉漫灭
【参考译文】
51.海市蜃楼
曾经读《汉书?天文志》,上面记着“海旁蜃气像楼台”,当初我不相信这事。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说:“海中忽然涌现几座山,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乡里父老看了都认为太怪。”我也惊奇地出去看。恰逢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们相扶着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高高矗立的像奇峰,层层相连的像重叠的山峰,紧挨着的也像高峻险要的山峰,忽隐忽现,不固定。过了一些时候,城郭台榭一下子变幻着出现,就像人口稠密、建筑宏伟的地区,像几十万户人家鱼鳞般紧靠着。当中有佛寺、道观,三座门高高在上,钟鼓之楼像两翅坐落在寺观左右,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就是充分发挥公输般的高度技巧,也不能超过它。又过了一会儿,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排列得像旌旗上的饰物,瓮盎之类的器皿,怪异繁多。快黄昏时,才慢慢地消失。则才所有一切在哪里呢?大海还是原来那样!
【参考答案】
51.海市蜃楼
1.①惊讶②适逢③不多时④排列⑤清楚的样子⑥有的⑦早先 2.①早先不相信有这事;②忽隐忽现不固定;③钟楼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列在它的左右两边;④慢慢地消失。
篇3: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 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D 10.C
11.(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
(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参考译文】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 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 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 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
篇4:《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吕氏春秋(节选)》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小题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忠;直(2分)
小题1:(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能围绕着“反衬”这种手法来理解,能具体概括概括出群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黄的形象,表述正确即可。
篇5:阅读试题训练:隆中对附答案
阅读试题训练:隆中对(附答案)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挟天子而令诸侯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
小题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曹操比于袁绍②信义著于四海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小题3:句子翻译。(4分)
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小题4: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终战略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伸”,伸张 挟持 大概 后代(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1)不仅仅是时机好,也是人谋划得当。(2分)(2)这大概是老天拿它来资助将军,将军难道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2分)
小题4:目标:成就霸业、兴复汉室。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信”,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项“为”一是“被”一是“对”,B项“于”一是“与”一是“在”,D项“之”一是“的”一是“到”,故C对。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惟”“ 抑亦”“谋”“殆”“资”“所以”等,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段中最后几句“若……”中概括,注意这几句是先说策略后说目的的,与题目提问的顺序相反。
篇6:童心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童心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童心
①女儿十岁,接到警署寄给她的信,她拆开时,我好奇地问:“什么事?”?
②她说:“没什么。”?
③于是,我把好奇挂在脸上,用表情继续问她“什么事”。女儿终于把信拿给我看,说:“三个月前捡到一个发夹,送到警署招领。现在发夹没人领,警署说就属于我,要我去拿。”她解释:“发夹镶有钻石,我想是假钻,有一点锈,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④我看着信,吃吃笑起来。女儿把信收回,生气地说:“就知道你会笑,有什么好笑。”我收住笑容。原来女儿知道我会笑,才在一开始就不愿意告诉我这件事
⑤看着女儿鼓起腮,把信收进书包,我想起小时候被父母认为好笑的一件事。大概受黑白古装电影的影响,小时候很向往人静月明焚香抚筝的情景。于是跟邻人借来一具破筝,找不到祷天的长香,便点一盘蚊香,一本正经地在院子里对着月亮,弹将起来,听到屋里有闷笑声,回头一看,爸妈躲在门背后,一边偷看一边拼命忍着笑。我生气了,说:“这有什么好笑!”从此再不碰那破筝
⑥现在想来,我认真刻意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在父母眼中竟是滑稽可笑,这使我觉得受挫,因此生起气来
⑦我们大人在讲大道理时,会赞美童心可贵,但是一回头又常喝孩子:“小孩懂什么!”大人常以强者姿态熄灭孩子心中敏感执著的火花而不自觉。惟有在尊重中成长的孩子,才会以自重重人来塑造性格上的坚强合理
⑧我打算跟女儿一起去领发夹。
1、女儿不愿给我看信是因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我收住笑容”的原因是:________
3、本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全文采用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叙,其中第⑤段是_________叙。
4、文章安排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在刻画女儿这一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5、画线句“从此再不碰那破筝”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句“我打算跟女儿一起去领发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女儿怕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后笑话她
2、意识到自己的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3、女儿;顺;插
4、“我”童年时的一件事;女儿拾发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5、父母的行为使“我”受到了伤害。
6、“我”很珍惜女儿的这份童心。(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7:潮汐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潮汐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2汐、息、觅、吸、励、去、闭、谜、许、、、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写出大海对月亮的深情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篇8:《涑水记闻》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涑水记闻》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2)蒙正遂止之(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2.(3分)(1)过:过失、过错。(2)止:制止、阻止。(3)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篇9:《汗不敢出》阅读练习及答案
《汗不敢出》阅读练习及答案
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óu)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②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誉:美名,荣誉。②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令上文有两个令。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令誉意为美好的名声。由令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又,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敕见(2)惶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2)可令二子来。()
A.命令B.使,让C.善,美好D.县令
3.翻译
(1)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2)卿何以不汗?
4.文中的钟毓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皇帝下诏书接见(2)恐惧
2.参考译文
3.参考译文
4.钟毓是个诚实的人。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篇10:子贡传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子贡传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3.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3分)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吴 王 果与 齐 人 战 于 艾 陵 大 破 齐师获 七 将 军 之 兵 而 不 归 果 以兵 临 晋 与 晋 人 相遇黄池之 上 吴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败 吴 师 越 王闻 之 涉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 破 吴 三年东向 而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参考答案:
1.A(置:放弃。)
2.C(而:连词,都表转折。A.为:介词,因/介词,替。B.以:介词,因/连词,
表目的。D.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3.C(②这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已加鲁的方法。④这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
⑥这只是叙事,而非道理。 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4.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无中生有)
5(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4分。每错断、漏断三处扣1分。)
(2)①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3分。是1分,过1分,大意对1分。)
②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或:名义上是让诸侯追随您讨伐齐国)(3分。空1分,补出省略成分越王1分,名从诸侯以伐也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 您就率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 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 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 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 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 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 太宰伯嚭当权, 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 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 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 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 让他共同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 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子贡回来向吴王汇报了情况,吴王大喜, 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 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 大败齐军, 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 果然调兵开赴晋国, 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 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 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 就渡江袭击吴军。后来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 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篇11:《权书》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权书》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乌获:古代大力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烽燧,严斥堠 斥责堠吏 B.使之狎而堕其中 轻慢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抵御 D.袒裼而案剑 脱去上衣,露出上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能以兵尝敌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奋呼而操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险以远,则至者少
11.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一组是( )
A.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C.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B.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C.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
D.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无所顾忌,无所依仗。无所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无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斥堠:侦察巡视)
10.D(则:那么、就 A与:参与/结交、亲附 B 以:介词用/因为
C 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1.A 12.D无所依靠应为有所依靠
四、(22分)
13. 9分
(1)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3分)
色:面色(1分),不瞬:不眨眼睛(1分) 语句通顺1分
(2) 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3分)
兵:打仗(1分) 所以:的原因(1分) 判断句 (1分)
(3) 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不用,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3分)
蔽:隐蔽(1分) 强:竭力(1分) 角:对抗(1分)
附:译文
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汗不敢出阅读试题训练附译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包拯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