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10-04 07:47: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ipo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优孟传(节选)

优 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 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 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2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故:

(2)常以谈笑讽谏 以:

(3)优孟闻之 之:

(4)于是使以马属太官 属:

23、下面句中的“故”与“王惊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而知新 B、广故数言而欲亡

C、公问其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4、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为什么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

22.(1)故:原来 (2)以:用 (3)之:这件事(4)属:通“嘱”嘱咐(各1分)

23.C

24.他“欲擒故纵”,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

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篇2: 张孟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张孟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 ②橐饘:饭食。 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储备。

2.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拱憾之,四岁不迁 憾:怪罪

B. 乃间一御门 间:抄小路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羡:羡慕

D.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 枉:冤枉

3.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

①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②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③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④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⑤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⑥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C. 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3分)

译文: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3分)

译文:

答案:

2.A(3分)(间:间或;羡:盈余,剩余;枉:枉法)

3.B(3分)(②表现他为人忠厚;③是张孟男表明自己直言进谏的心情和目的;⑤表现他对国事负责,但不能表现他直谏。)

4.C(3分)(因果关系分析不当。张孟男失去张居正的信任,不是张孟男不支持张居正改革,而是因为他一心奉公,不趋附张居正的权势。)

5.(1)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引”“治”,各一分,大意一分)(3分)

(2)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病”,“摇”,“安” 各一分)(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广平推官。稍后调任汉中同知。入京担任顺天治中,升任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大臣身份兼管吏部,他的妻子是张孟男的姑姑,除了公事之外没有关于私人的谈话。高拱对此不满意,四年没有提升他。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张居正掌权,将张孟男升为太仆少卿。张孟男也不攀附,令张居正失望,没有调动他。此后很久,张居正衰败了,他才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被召入北京,以原职掌管通政司事务。

万历十七年(1589),皇帝已经八个月没有到朝房接见大臣,张孟男上奏劝谏,而且说:“岭南人为原来的都御史李材申报功绩,蔡地的人控诉原县令曹世卿枉法,奏章都被留在宫中,而将人关押在兵马司,饭食供给不足,莫非不想让他们活,使圣德遭受损害?”皇帝被说动了心,于是间或驾临一次朝房。当年冬天,他改任户部职,升任左侍郎。不久又担任了南京工部尚书,改任户部职。当时留都南京储备已经耗尽,张孟男接任时,粟仅有两年的储备,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两年就有七年的储备量。水衡官修筑粮仓,他调拨公家节余的二千两百银做资助。有人说为什么替别人耕耘,张孟男回答:“公家的事情,是划分了区间的吗?”南京御史陈所闻弹劾张孟男贪赃、鄙陋;吏部尚书孙鑨龙称张孟男忠诚谨慎,御史的疏论,是由郎官所为。皇帝就挽留了他。张孟男请求离去,皇帝不准许。他再次上奏请求,皇帝才听任他回乡。很久以后,他才被召见并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有诏令罢除矿税。不久,事情没有施行。张孟男率领同僚劝谏,没有答复。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五次上奏请求回乡,皇帝不允许。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矿税的危害,称:“我是户部官员,所征收的天下的租税,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削骨割肉之后所得来的。我的职责就是催促科税,我尽了职,而百姓困穷。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我忍不住哀叹,替陛下做杞人忧天的事。”他嘱咐儿子呈交朝廷,第二天就去世了。南京尚书赵参鲁等人奏陈他的清廉、忠诚,赠封他为太子太保。

元曲赏析:《春日郊行》是一首对春伤怀之作。春日里,作者策马漫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盎然春色:墨绿淡淡如画,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春风送暖,恰似少女含情,使人心荡神驰。对着这样美丽的风光,本应高兴才是,然而作者是一个离家远行的游子,此时却是愁思满怀,这诱人的春意不仅没有增加他的乐趣,反而使他觉得景与自己如此不谐调,更增忧伤之情,以至于感到天地之大,竟无自己容身之地了。此曲以美景反衬愁情,更增忧思无限。

篇3: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窃入学舍

②听已

③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④录为弟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②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5.读完此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zhé lǎng tián

2.①偷偷地 ②完毕 ③于是 ④收

3.①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让牛践踏了庄稼,他的父亲大怒,拿起鞭子打他。 ②乡里的小孩子都在路旁讥笑他,王冕自己也笑了。

4.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5.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孝敬父母,文明礼貌。

篇4:优孟传阅读练习题答案及翻译

优孟传阅读练习题答案及翻译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②即为孙叔敖衣冠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 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3.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4, 解析:A“辩”,这里是“辩才”的意思,名词。:

5, 解析:B②为优孟所用的计策,③是优孟计策的实施,④是优孟的迂回之策。②③④可 以排除。:

6,解析:CC项中“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应该是“商定三日之后再来(决定是否)为相”,“又责怪庄王”是无中生有。

7,

(1) 答案:马患肥胖症而,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解析:“丧”是“为……治丧”,为动用法;“争”是“规劝”,后作“诤”。

(2) 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解析:“持”是“坚守”,“妻子”是“妻子儿女”,“不足”是“不值得”。“不足为也!”是省略句,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脏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篇5:《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 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 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 )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

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

【答案】

1.C

2.B

3.D

4.

⑴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⑵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文言文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篇6:《新唐书许孟容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关于《新唐书许孟容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天子所欲 厌:讨厌

B.今衢不他虞 虞:担忧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B、今衢不他虞,

C、乃使孟容见纳。

D、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断句。(4分)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2)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答案:

5、(3分) A (厌:满足)

6、(3分)A(以:介词,带领。B项,乃: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C项,且:副词,将要、就要;连词,尚且。D项,为:介词,替;连词,因为)

7、D(宾语前置)

8、(3分)C(“缓急”是偏义复词,意义偏在“急”上)

9、(1)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对两处得1分)

(2)①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覆视”:审察、复核,1分),扰乱(“紊”:扰乱、搞乱,1分)了法治。应该另外(“更”:另外,1分)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

②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治”:处治、处理,1分),宪宗先后两次(“再”:两次,1分)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被选拔为进士优等,又考中了明经科,调任校书郎。被武宁张建封府征召。李纳带领军队在边境上抵抗,建封派使者劝说他停止抵抗,前后三批人前往,李纳都不听。于是就派孟容去会见李纳,孟容旁征博引向李纳晓以逆顺的祸福关系,李纳就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

累次升迁担任给事中。京兆尹上奏“好畸地区风雹伤害了庄稼”,帝派太监去审察,不符合实情,削夺了京兆尹以下官员的俸禄。孟容曰:“府县上奏的事不符合实情,罪应罚。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扰乱了法治。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皇上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派判官齐总横征暴敛以向朝廷进献丰厚的礼物,满足天子的欲望。恰逢裴肃去世,皇帝提拔齐总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的身份去担任衢州刺史。衢州,是大州。孟容围绕规章制度说:“正在用兵的时侯,有不待次序就提拔的情况。现在衢州没有其他忧患,齐总没有功劳就越级破格提拔,大家议论会怎么说?况且齐总本来是判官,现在诏书却说‘权且主持留后,代理都团练副使’,本来没有这样的制度授官,更加不见可行之理。假使齐总值得录用,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恰逢补阙王武陵等也据理力争,于是皇上下诏停下这件事。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孟容呈上奏折说:“陛下斋戒吃素减少膳食,准备祭祀的牲畜费用,但是天意还不答应。我私下想在天人交互感应之际,关系到教令顺应民意与否。现在户部银两不是根据支出和每年的费用来使用的,本来就是防备紧急情况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替代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可以做赈灾造福的事。另外应该省察流放、迁徙、征调、防护应当回来还没有回来(的情况),服徭役、勒令不准做官,应当释放还没有释放(的人):负债、拖欠、赠送,应当免除的免除;有怨气抑郁难平的,应当替他们伸张;来顺应民意敬奉上天。像这样做了,神灵却不保佑、年成不丰收的,从未听说过这种情况。”

元和初,再次升任为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从兴元后,日益骄横放纵,府县不能控制他们。军吏李昱向富人借了八百万银两,三年了还不肯归还。孟容派官吏捕来盘问,跟他约定期限让他归还,说:“不按期归还,将要处死!”全军皆惊,向朝廷申诉。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宪宗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上奏说:“不听从皇命,我应当处死。然而我是在皇上身边任职的,应当替皇上抑制豪强。钱还没有全部缴纳,李昱不可能得到。”皇帝赞许他坚守正义,答应了他。

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盗贼杀了武元衡,孟容禀告宰相:“汉代有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但是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还说国家有人吗?希望禀明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让他掌控兵权,寻找贼党,贼人就能够捉到了。”几天后,果然任命裴度为宰相。许孟容去世时。七十六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为“宪”。

篇7:《王嘉传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

《王嘉传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篇8:《宋史朱昭传》节选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和译文

《宋史朱昭传》节选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和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 C

解析 C项:薄应为迫近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②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

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答案 D

解析 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译文:

答案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参考译文】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

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

篇9:旧唐书.良吏传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译文

旧唐书.良吏传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译文

任迪简,京兆万年人。举进士。初为天德军使李景略判官。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①进。迪简知误,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以酒薄白景略,请换之,于是军中皆感悦。及景略卒,众以迪简长者,议请为帅。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发户扃②取之。表闻,德宗使察焉,具以军情奏,除丰州刺史、天德军使,自殿中授兼御史大夫,再加常侍。追入,拜太常少卿、汝州刺史、左庶子。及张茂昭去易定,以迪简为行军司马。既至,属虞候杨伯玉以府城叛,俄而众杀之。将纳迪简,兵马使张佐元又叛,迪简政③杀之,乃得入。

(选自《旧唐书.良吏传》)

【注释】①醯(xī):醋。②扃(jiōnɡ);门户。③政:通“征”,征伐。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众以迪简长者” 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行酒者误以醯进 B.以景略性严

C.我以日始出进去人近D.以啮人,无御之者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任迪简在军中宴会上,有人把醋当成酒来激他,他不以为意,帮助他人掩饰其过,且显得异常平静。

B.军中将主要推举任迪简当将帅,反而被监军怀疑他要篡权,被拘禁。

C.德宗派人去调查任迪简是否有篡权和私自逃出拘室之事时,任迪简具体地汇报了真实情况,为自己开脱了罪名。

D.任迪简宽宏大度,深得将士拥戴,朝廷也屡次提升他的官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及景略卒 卒: (2)表闻 闻: (3)具以军情奏 具: (4)及张茂昭去易定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进。(2分)

(2)及张茂昭去易定,以迪简为行军司马。(2分)

答案

7.(2分)C 8.(2分)C 9.(4分)⑴死

⑵使……听到

⑶通“俱”,全、都

⑷离开

10.(4分) ⑴(任迪简)性格沉稳敦厚,曾有一次军中宴会,敬酒的人误用醋来敬他。

⑵等到张茂昭离开易定,又把任迪简提升当行军司马。

附参考译文:

任迪简是京兆万年人,科举中了进士。开始时(他)当天德军使李景略的判官。(他)性格沉稳纯朴,曾有一次军中举行宴会,敬酒的'人误用醋来敬他,迪简明知是醋,(但)因为李景略严厉,考虑到要牵涉到敬酒的人,于是勉强全部喝完,且伪装成喝了酒的样子来掩饰他的过失。又以酒浓度不够告诉景略,请换(酒)。于是军中都感激他。等到景略死后,大家认为迪简是长者,推举他当统帅。监军使听到这件事,把他拘禁在另一座房子中,军中士兵们纷纷招呼到一起,打开拘室门救他。(监军使)上表使皇上知晓,德宗派人来审察他。他全部用军情来汇报。(皇上)任命他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并从朝廷上授予御史大夫,又加封常侍,授太常少卿、汝州刺史、左庶子。等到张茂昭离开易定,又让任迪简担任军司马。(他)已经到任,下属杨伯玉凭借城池叛变,不久杨被众人杀了,将要延纳迪简,兵马使张佐元又叛变,迪简征伐杀了他,才得以进入易定。

【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2.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3.《隋书·列女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4.范滂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5.侯方域“马伶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译文

6.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7.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8.《荀攸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9.《沈有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10.《晋书·王羲之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优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