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念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圣历中,授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数千临高望之,见贼旗铠鲜明,谓麾下曰:吐蕃自钦陵死,赞婆降,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贵臣酋豪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战皆克,斩二将,获首二千五百,筑京观而还。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后嗟异,擢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相攻,安西道闭。武后诏休璟与宰相计议,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后曰:恨用卿晚。进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累迁检校吏部尚书。景龙二年致仕。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
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其间绵地几万里,山川夷岨,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师料敌未尝败。初得封,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茔墓,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选自《新唐书唐休璟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璟收其溃亡 溃亡:溃散逃跑的士兵。 B.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 少选:一会儿。
C.景龙二年致仕 致仕:到任做官。 D.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当时:当时的人们。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 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B.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C.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D.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休璟富有军事才干。他对西北一带的`地形地势了然于心,为边防出谋划策非常得当,无论是用兵还是料敌未曾失败过。
B.唐休璟作战知己知彼。他对进犯凉州的吐蕃军队的用兵意图和实力判断准确,并且果断大胆地直接进攻,结果取得了大胜利。
C.唐休璟颇受信任和重用。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时,都督周道务将军队委托给休璟;武后多次采纳休璟的意见和谋略。
D.唐休璟爱护族亲。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对族人感情很深,拿得到的封赏周济族人,还出钱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已死的亲属全部改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2)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
参考答案
4.C(致仕:辞官退休。)
5.C
6.D(“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对族人感情很深”因果关系不成立。)
7.(1)于是陈述制敌的策略,请求收复四镇。武后派遣王孝杰攻克龟兹等城,是唐休璟建议的结果。(“复”“拔”“倡”各1分,大意2分)
(2)武后责备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人说:“唐休璟熟知边疆事物,你们这些人十个不顶他一个。”(“诮”“练知”“当”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唐璿,字休璟,是京兆始平人。他的曾祖父唐规,是后周的骠骑大将军。唐休璟少年时死了父亲,跟随马嘉运学习《易》,跟随贾公彦学习《礼》,参加了明经科考试名列前茅。唐休璟任吴王府典签,后改任营州户曹参军。时逢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都督周道务把军队交给唐休璟,唐休璟在独护山打败突厥人,查点割取的所杀敌人的左耳,为数不少,唐休璟升任朔州长史。
永淳年间,突厥人包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商议放弃丰州而保卫灵州、夏州。唐休璟认为不可以这样做,高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垂拱年间,唐休璟升任安西副都护。适逢吐蕃打败焉耆,安西道大总管韦待价等战败,休璟招收他手下溃散逃跑的士兵,来平定西土,被任命为灵州都督。于是陈述制敌的策略,请求收复四镇。武后派遣王孝杰攻克龟兹等城,是唐休璟建议的结果。
圣历年间,唐休璟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领骑兵数万侵犯凉州,进入洪源谷,唐休璟率兵数千登上高地眺望,见敌军旗帜铠甲鲜明,对部下说:“吐蕃自从钦陵死去,赞婆投降,莽布支新近领兵,想显示武力,而且他的部下都是显贵大臣、部落首领的子弟,他们虽然精于骑术,但不熟习作战,我为诸君攻取他们。”于是披上铠甲先攻入敌阵,六战皆胜,斩杀敌人两个大将,斩获敌人首级二千五百个,筑成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功绩,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筑成的高冢)而回。吐蕃来请和,朝廷设宴,吐蕃使者多次窥视唐休璟,武后询问原因,使者回答说:“洪源之战,这位将军杀死我方很多士卒,骁勇无比,现在很想认识他。”武后赞叹称异,提升唐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骑乌质勒与众蕃失和,率兵互相进攻,安西道断绝。武后下诏令休璟和宰相商议,没过多久,就筹划决定了应当施行的措施。武后说:“遗憾的是任用你晚了。”唐休璟加官升爵为夏宫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后责备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人说:“唐休璟熟知边疆事物,你们这些人十个不顶他一个。”唐休璟转任太子右庶子,仍然主持政事。多次升迁担任检校吏部尚书。景龙二年辞官退休。延和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唐休璟身为儒臣号称通晓用兵之事,从碣石到四镇,其间土地绵延几万里,山川的平坦险阻,关塞的险要,他都能讲出来,所以用兵预测敌情不曾失败。最初得到封赏,把赋绢数千匹分发下去周济族人,又拿出数十万钱财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的死去的亲属全部葬进去,受到当时的人们的称赞推重。
篇2: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 ti)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执:继承,发扬
C.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
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逃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C.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2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分)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迁徙)
小题2:D(A于是,就。B来。C语气词,难道。D①表转折,②表递进。)
小题3:C(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白常侍帝”只是说明李白经常在皇帝身边。)
小题4:B(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错。只是说明李白对权贵的不屑。)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大意1分,窃、怜1分(2)素、耻各一分。(3)被动句、宾语前置各一分。)
(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篇3: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先,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迨审言以文章显 迨:等到 B.先鸣数子 先:首先
C.罪细不宜免大臣 细:小 D.适耒阳:去、往
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其忍弃乎 其正色邪 B.则臣之述作 之二虫又何知
C.武以世旧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D.为设牛炙白酒 难为俗人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有先人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十一代,但杜甫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秦州时,甚至要负薪拾橡粟自给。
B.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而触肃宗之怒,因为宰相张镐,皇帝才不再追究。
C.杜甫评价自己是沉郁顿挫,随时敏给,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切合实际。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参考答案
1.B
2.C
3.D
4.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
作文写作技巧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七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七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需要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开阔眼界,期望不能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和自己通过学习最近可能发展到的水平,要及时肯定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要依据学习成果调整心理活动,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熟读和背诵
先熟读再背诵能够加快记忆的时间,小编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之前抖音上面比较火的一首歌叫做《生僻字》,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龙行龘龘,犄角旮旯…”。这首歌都是比较复杂且不常见的汉字,想要把歌词背熟首先要做的是将所有的字都认识,认识之后再熟读几遍,跟着旋律多唱几遍,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背诵了。这也是小编亲身试验之后得出的经验哦!
注重日常积累
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学会观察周围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容易犯难,认为作文无从下笔。
但是,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篇4:新唐书韩休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新唐书韩休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篇5:新唐书韦凑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韦凑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 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5、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1 C
2、C
3、C(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推测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4、B“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5、(1)(5分)(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食”“厚禄”“顾”“况……乎”“无死”一点1分。)
(2)(5分)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故”“以”“重”“毋”“辞”一点1分)
文言文阅读解答注意事项
1.分清主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
2.仔细查对
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3.辨明因果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
4.把握全面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
阅读记叙顺序作用答题方法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篇6:新唐书严郢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严郢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
严郢,字叔敖,华州华阴人。及进士第,补太常协律郎,守东都太庙。吕湮镇江陵,表为判官。方士申泰芝以术得幸肃宗,遨游湖、衡间,以妖幻诡众,奸赃巨万,潭州刺史庞承鼎按治。帝不信,召还泰芝,下承鼎江陵狱。郢具言泰芝左道,帝遣中人与諲杂讯有状,帝不为然。御史中丞敬羽白贷泰芝,郢方入朝,亟辨之。帝怒,叱郢去。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验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代宗初,追还承鼎官,召郢为监察御史,连署帅府司马。岁余,召至京师,元载荐之帝,时载得罪,不见用。御史大夫李栖筠亦荐郢,帝曰:“是元载所厚,可乎?”答曰:“如郢材力,陛下不自取,而留为奸人用邪?”即日拜河南尹、水陆运使。大历末,进拜京兆尹。严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盗贼一衰,减隶官匠丁数百千人,号称职尹。宰相杨炎请屯田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郢习朔边病利,即奏止之。渠卒不成,弃之。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系金吾。长安中日数千人遮建福门讼郢冤,帝微知之,削兼御史中丞。人知郢得原,皆迎拜。会秋旱,郢请蠲租税,炎令度支御史按覆,以不实,罢为大理卿。炎之罢,卢杞引郢为御史大夫,共谋炎罪。即逮捕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下狱,楚掠惨棘,锻成其罪,卒逐炎崖州,惠伯费州。天下以郢挟宰相报仇为不直。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道逢柩殡,问之,或曰:“赵惠伯之殡。”郢内惭,忽忽岁余卒。
(节选自《新唐书·严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B.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C.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D.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验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严郢仗义执言,敢于弹劾以妖术受皇帝宠幸的申泰芝,虽遭流放也不改初衷。
B. 严郢执法严明,担任京兆尹时不畏惧恶势力,严惩罪犯,盗贼减少了许多。
C. 严郢深得民心,在受到陷害被捕入狱时,几千人为其申冤,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D. 严郢真诚悔过,因受人利用,致使赵惠伯被流放而死,他惭愧不已,不久便死去。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
(2)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
1. 【答案】B
【解析】句意:严郢进言说:“庞承鼎弹劾泰芝欺诈贪婪属实,泰芝说庞承鼎告他没有验证之罪,如今宽缓有罪的,惩罚无罪的,臣死也不敢奉诏。”皇帝最终还是杀了庞承鼎,流放严郢于建州,申泰芝后因妖妄不道获罪被杀。利用排除法,依据第三小分句“不存”是指泰芝说承鼎告他验证不实。“今”为下一分句的时间副词,排除AC,第七小分句,帝最后杀了承鼎,“承鼎”是杀的宾语,排除D。故选B。
2. 【答案】C
【解析】C项,“最终得以官复原职”有误,依据文意“削兼御史中丞”,皇帝是削去职务,并没有官复原职。故选C。
3. 【答案】(1)杨炎憎恨严郢和自己作对,暗中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私下征调百姓疏浚河渠,使百姓的怨恨归于皇帝。
(2)然而卢杞利用严郢挫败杨炎,内心又妒忌严郢的才能,趁着审讯蔡廷玉一事,杀掉御史郑詹,把严郢外调使他担任费州刺史。
【解析】(1)“恶”憎恨;“恶”的宾语“严郢异己”;“阴”暗中;“讽”劝谏;“匿”私下;“发”征调;“归”归于;“上”皇上。
(2)“然”然而;“用”任用,“败”使之败,使动;“忌”妒忌;“因”介词,通过,乘着;“按”审讯;“出”调出京城;“为”担任。
如何答语文阅读题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篇7:新唐书王铎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铎,字昭范。会昌初,擢进士第,累迁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咸通后,仕浸显,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所取多才实士,为世称挹。十二年,繇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保衡缘恩幸辅政,始由铎得进士,故谨事之。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病铎持其事,不得肆,搢绅赖焉。铎亦上疏祈解,乃以检校左仆射出为宣武节度使。
僖宗初,以左仆射召。始,铎当国,练制度,智虑周密,时论推允。会河南盗起,天下跂铎入辅,又郑畋数言其贤,复拜平章事。乾符六年,贼破江陵,宋威无功,诸将观望不进,天下大震。朝廷议置统帅,铎因请自率诸将督群盗。帝即以铎为侍中、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封晋国公。绥纳流冗,益募军,完器铠,武备张设。
未几,召拜太子少师,从天子入蜀,拜司徒,加侍中。复以太子太保平章事。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时中和二年也。乃以检校司徒、诸道行营都统、判延资户部租庸等使。先是,诸将虽环贼,莫肯先。及铎檄至,号令殷然,士气皆起,急欲破贼,故巢战数蹙。宦人田令孜策贼必破,欲使功出于已,乃构铎于帝,罢为检校司徒。铎功危就,而谗见夺,然卒因其势困贼。后数月,复京师,策勋居关东诸镇第一。
铎世贵,出入袭马鲜明。过魏,乐彦祯子从训心利之。李山甫者,数举进士被黜,依魏幕府,内乐祸,且怨中朝大臣,导从训以诡谋,使伏兵高鸡泊劫之,铎及家属佐三百余人皆遇害。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痛之。
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B.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C.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D.是时/诛讨大计悉属骈/骈内幸多/难数偃蹇/而外逗挠/铎感慨王室/每入对/必噫呜流涕/固请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搢绅即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转用为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B.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C.檄,古代一种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D.文中的关东是指自古以来以山海关为分水岭的广大东北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铎很有威信。韦保衡受到宠幸而辅佐政事时,企图大举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但因为王铎主事,韦保衡不敢轻举妄动。
B.王铎积极请缨。贼军攻破江陵之时,宋威没有打赢,各路将领都观望不进军之时,王铎向皇上请求率领众将剿灭群盗。
C.王铎能干实事。在被封为晋国公时,他能够安抚收纳流民,招募军队,充实兵器甲胄,完善军事设施,随时应对各项战事。
D.王铎遭伏遇害。李山甫怨恨朝中大臣,在高鸡泊设伏兵抢劫从魏州经过的王铎,并杀害了王铎及其家属、随从三百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河南盗起,天下跂铎入辅,又郑畋数言其贤,复拜平章事。(5分)
(2)铎功危就,而谗见夺,然卒因其势困贼。(5分)
新唐书·王沛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新唐书·元澹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新唐书·崔涣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新唐书·毕诚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新唐书·杨恭仁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答案:
10.A
11.D
12.D
13.(1)恰逢河南盗贼起事,天下人都翘足盼望王铎进入朝廷辅政,郑畋又多次上言说他贤能,他再次担任平章事。
(2)王铎大功将要告成,却因遭受诬陷而被剥夺权力,但最终还是乘他的胜势而使贼兵陷于困境。(得分点:就、见、园、团各1分;句意1分)
篇8:新唐书浑瑊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浑瑊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浑瑊,本铁勒九姓之浑部也。善骑射。禄山反,从李光弼定河北,射贼骁将李立节,贯其左肩,死之。从郭子仪复两京,讨安庆绪,胜之新乡,擢武锋军使。吐蕃盗塞深入,瑊会泾原节度使马璘讨之。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既还,虏蹑而入,遂大败,死者十八。子仪召诸将曰:“朔方军高天下,今败于虏,奈何?”瑊曰:“愿再战。”吐蕃引去,瑊邀击破之,悉夺所掠而还。回纥侵太原,破鲍防军。拜瑊都知兵马使,自石岭关而南,督诸军掎角,虏引去。建中中,李希烈诈为瑊书,若同乱者,帝识其谍,用不疑,更赐良马、锦币。帝狩奉天,瑊率家人子弟以从。朱泚兵薄城,矢石如雨,昼夜不息。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或夜缒出掇蔬本供御。乘城者皆冻馁,甲弊兵饥,瑊但以忠义感率使当贼。瑊中矢,自揠去,被血而战愈厉。泚平,论功,以瑊兼侍中。天子还宫,授河中绛慈隰节度使、河中同陕虢行营副元帅,封咸阳郡王,赐大宁里甲第。贞元二年,吐蕃相尚结赞陷盐、夏,阴窥京师,而畏瑊与李晟,马燧,欲以计胜之。乃诡辞重礼,请燧讲好。帝乃诏约盟平凉川,以瑊为会盟使。为结赞所劫,副使崔汉衡以下皆陷,惟瑊得免。自奉天入朝,羸服待罪,诏释之。会吐蕃复入盗,使瑊镇奉天。虏罢,还河中。十五年,卒。瑊好书,性忠谨,功高而志益下,岁时贡奉,必躬阅视。每有赐予,下拜跪受,常若在帝前。贞元后,天子常恐藩侯生事,稍桀骜则姑息之。惟瑊有所奉论不尽从可,辄私喜曰:“上不疑我。”故治蒲十六年,常持军,猜间不能入。君子贤之。
(选自《新唐书·浑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
B.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
C.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
D.次黄菩原/瑊引众/据险设枪垒/自营遏贼奔突/旧将史抗等内轻瑊/顾左右/去枪叱骑驰贼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京”,唐朝时长安和洛阳的合称。长安居四塞之中,易守难攻;洛阳交通便利,利于控制关东地区。
B.建中,唐德宗年号。明清之前帝王在位期间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多用一个年号。
C.狩,初指冬天打猎,亦可指帝王巡视地方,也用作帝王出逃或被俘的婉辞。文中指唐德宗到奉天巡视。
D.郡王,古代爵位等级之一,多封给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浑瑊就因为平乱有功,以臣下获封郡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浑瑊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随李光弼讨伐安禄山,一箭射死敌悍将李立节;随郭子仪讨伐安庆绪,因功升任武锋军使。
B.浑瑊身先士卒,深得将士之心。朱泚之乱,浑瑊以忠义激励将士奋勇杀敌;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愈加勇猛。
C.浑瑊尽忠朝廷,深得皇帝信任。李希烈诬陷他参与叛乱,德宗识破了这一反间计;镇守蒲州十六年,从没有被皇帝猜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或夜缒出掇蔬本供御。
(2)性忠谨,功高而志益下,岁时贡奉,必躬阅视。
参考答案
1、C
2、C
3、D
4、城中死尸可以堆成山,人心恐惧不安。城中守军有人在晚上被从城墙上吊下去出城掇拾野菜草根供给皇帝。
浑瑊生性忠诚谨慎,自己功劳虽高,内心却更加谦卑。岁时节令向朝廷进献物品时,他一定要亲自查看验视。
阅读理解审题技巧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理解如何探究文章实质。
1、抓住关键词语。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能强调某些意味,这些意味能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畅达感的特点。“形象感”突出表现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或动态;“情趣感”突出表达文章包含的感情、趣味;“意蕴感”则侧重寄寓的深刻含义;“分寸感”则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畅达感”则突显词语在文章过渡间表现出来的连贯通畅。关键词语一般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而中考时常以此作为考点,要求分析其深层含义或作用等,答题时应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中心主题来回答该词语的传情达意作用,不要就字词论字词。
2、抓住中心语句。中心语句一般包含:①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②独立成段的语句③表明文章主题、中心的语句④段落之间的过渡句⑤反复咏叹的语句⑥议论、抒情的语句等。近年来中考也常以这类语句来考察,要求体会、理解其深层含义甚至点评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不要单纯肤浅地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意思上,应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回答,且答题时应重点针对该语句的中心词来回答。
3、善于提炼中心。
提炼中心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4、体会修辞效果。
修辞效果的体会理解,必须结合语境,从准确、形象、感情色彩、气势的角度看,即看是不是准确形象、是不是感情色彩鲜明、是不是有气势。
篇9:《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 ti)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执:继承,发扬
C.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
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逃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C.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2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分)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迁徙)
小题2:D(A于是,就。B来。C语气词,难道。D①表转折,②表递进。)
小题3:C(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白常侍帝”只是说明李白经常在皇帝身边。)
小题4:B(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错。只是说明李白对权贵的不屑。)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大意1分,窃、怜1分(2)素、耻各一分。(3)被动句、宾语前置各一分。)
(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新唐书唐休璟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