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
“十四笔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下面给大家分享《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欢迎阅读!
篇1:《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
(08安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Z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答案D
解析D项“计”应解释为“打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篇2:《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 A
解析A项因为/因为;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间;C项“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与“以”组成“何以”复音虚词,凭什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Z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答案 C
解析 C项中“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的说法错误,文中无依据。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刺史幸知民之敝而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⑵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答案(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成“大奸”也算对。)
解析 (1)句重要词语:敝(困苦)、得(获得)。(2)句重要词语:乃(竟然)、出(放逐)。
【参考译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唐玄宗当太子时,让他逐条回答有关国政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同时中乙科进士,提升为左补阙,担任主爵员外郎。后来提升到礼部侍郎,掌管诏书的起草。后离开朝廷做了虢州刺史。虢州是离东京、西京较近的一个州,皇帝乘车到虢州,常常收取草料税,韩休请求与其他郡均摊。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草料税而把它分给其他的州郡,这是守臣牟取私利啊。”韩休坚持争辩,属下劝说并担心他违背宰相的意思,韩休说:“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最后,收取草料税的情况就像韩休请求的'一样。因为母亲去世解除官职,(守孝期满)脱去丧服,做了工部侍郎,掌管诏书起草。后提升为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去世,皇帝命令萧嵩举荐能够替代的人,萧嵩认为韩休志行高远,于是提拔韩休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直率、方正,不致力于官位的提升,当上了宰相后,天下一致称颂十分合适。万年尉李美玉有罪,皇帝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韩休说:“尉是小官,犯的不是大的罪恶。如今朝廷有大奸,请允许先治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倚仗您的恩宠,贪污受贿,住宅、车马超越法度,我请求先处置程伯献,然后处置李美玉。”皇帝不允许,韩休坚持争辩说:“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皇帝不能使韩休改变。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起初,萧嵩认为韩休软弱,能控制,所以引荐了他。韩休面临事情有时会指正萧嵩,萧嵩也不能说服他。宋Z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皇帝曾经在苑中打猎,有人大肆奏乐,稍微过分些,必定看着近臣问:“韩休知道吗?”一会儿就会有韩休的奏章送到。(皇帝)曾经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侍候的人说:“自从韩休入朝后,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这样悲伤,不让他离开?”皇帝说:“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富裕了。况且萧嵩每每启奏事情,必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后想想天下,总是睡不安稳。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大多责备我,但是我退朝后想想天下,睡觉必定安稳。我重用韩休,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后来,(韩休)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被罢免。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篇3:北史·阳休之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能赋能诗阳休之。”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齐受禅,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棒。时魏收为中书令,嘲之曰:“义真服未?”休之曰:“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文宣崩,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与魏收俱至。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款狎,相遇中书省,言及丧事,收掩泪失声,休之颦眉而已。他日遵彦谓曰:“昨闻讳,魏少傅悲不自胜,卿何容都不流涕?”休之曰:“天保之世,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皇建初,兼度支尚书。昭帝留心政道,访以政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人患,为政教之先。帝深纳之。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休之早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少年颇以峻急为累,晚节以通美见称。魏收在日,深为收所轻,魏殂后,以先达见推。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爱重。隋开皇二年,终于洛阳。(节选自《北史阳休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B.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C.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D.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本指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郊天,在郊外祭拜天地,历代王朝把郊天作为吉礼首位,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郊天活动。
C.崩,古代把重要人物之死看得很重,由此,从周代的开始帝王与诸侯之死称作“崩”。
D.缙绅,也作“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笏插在带间,后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休之富有才华,明辨时势。他喜爱文藻,文学才华被人传颂;看到流离百姓聚集青州,他预料会发生变乱,劝族叔返京避难。
B.阳休之坦荡旷达,不在意同僚嘲笑。文宣帝郊祭天帝,阳休之穿两裆甲衣,手拿一白棍子,被魏收嘲笑,但他不以为意。
C.阳休之表里如一,真诚表达内心感受。文宣帝死后,魏收悲痛不已,阳休之只是皱眉忧愁,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
D.阳休之熟悉政术,善于举荐人才。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对政治策略的'建议;阳休之了解先朝掌故和氏族情况,能选用合适的人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2)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答案:
4.B
5.C(不包括“诸侯”)
6. C(“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属于无中生有)
7.(1)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翻译:我从前担任侍中,头戴蝉冕;现在我担任骁骑将军,身穿衫甲。我能文能武,怎么就一定比不上你的呢?(“处”“允”“减”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
(2)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翻译:魏少傅当时得到的待遇很高,而鄙人我只是受到一般人的待遇,假装悲哀和哭泣,实在不是我的本意。(“众人”“见待”“佞”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阳休之,字子烈,才华出众性格豪爽有节操,热爱学习,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人为此说道:“能作赋能写诗的只有阳休之。”孝昌年间,杜洛周攻破蓟城,阳休之和同宗向南逃到章武,又辗转到了青州。此时葛荣作乱,黄河以北的流离的百姓都聚集到青州。休之预料将要发生变乱,请求他的族叔阳伯彦等人悄悄返回京城避难。很多人都不听从他的劝告。阳休之流着泪告别众人离开了青州。不久邢杲叛乱,阳伯彦等人都被当地的人杀害,姓阳的死者多达几十人,只有阳休之兄弟幸免于难。北齐接受禅让后,授任阳休之为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不久,阳休之因为撰写诏书出现错误而获罪,贬为骁骑将军。文宣帝郊祭天地,百官都跟在后面,阳休之穿着两裆甲衣,手里拿着一根白棍子。当时魏收担任中书令,嘲笑阳休之说:“义真穿朝服了吗?”阳休之说:“我从前担任侍中,头戴蝉冕;现在我担任骁骑将军,身穿衫甲。我能文能武,怎么就一定比不上你的呢?”阳休之依然谈笑风生情绪安宁,议论的人也佩服他的坦荡和旷达。文宣帝去世,征召阳休之到晋阳,让他负责操办丧礼,阳休之与魏收一起到达。
尚书令杨遵彦与阳休之等人关系亲昵,他们在中书省相遇,当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收失声痛哭,阳休之只是皱着眉头而已。后来杨遵彦对阳休之说:“那天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少傅悲痛不能控制,你为什么没有流泪呢?”阳休之说:“在天保时代,魏少傅当时得到的待遇很高,而鄙人我只是受到一般人的待遇,假装悲哀和哭泣,实在不是我的本意。”皇建初年,阳休之兼任度支尚书。孝昭帝对为政之道很用心,他向阳休之询问政治策略,阳休之回答说赏罚应该分明,为官之人要遵守规则,禁止骄奢淫逸,体恤百姓的疾苦,这些都是政策和教化百姓首要的事。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的建议。阳休之记得很多先朝的掌故,熟悉氏族的情况,凡是他所选用的人才,没有不是才能和门第都很得当的。阳休之性格直率不乐于从事烦琐的事务,他长期掌管选拔官吏的工作,但心里并不喜欢这项工作,他经常对别人说:“这个官职的确清高显贵,但是却非常烦琐,妨碍了我闲适之意,真像一只樊笼中的鸟。”阳休之很早就有才华和名声,被人们所钦慕和佩服,他表面好像很粗放,而实际上却很严谨厚道。他年轻时因为性情严厉急躁而受到牵累,晚年则因为博识友善而被人称赞。魏收在世时,阳休之很受他的轻视,魏收去世后,阳休之因为是有学问和有道德的前辈而被推重。他的官位和名望虽然很高,但他仍然能谦虚地待人接物,受到官吏们的热爱和尊重。隋朝开皇二年,在洛阳逝世。
篇4:陈书·韩子高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韩子高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
参考答案
4、C
5、答案: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6、答案: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只是一个梦,而非事实)
7、答案:
(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及、稍、胆决各1分,大意分2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益、论进、任使各1分,大意分2分)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尚未成年头发还束做两个结,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文帝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篇5:新唐书魏征传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魏征传阅读附答案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征典书檄 典:主管 B.征不谢去 谢:告辞
C.卒归唐者 卒:通猝,仓促 D.不早自图 图:谋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贼粮尽且去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会窦建德陷黎阳 会天大雨,道不通
C.威之所被半天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
6.根据文意,对下列各句补出的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
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
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 )
①有大志,通贯书术
②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④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
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⑥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了魏征。但魏征进十策献秘计,李密都不予采用。
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了魏征,并任他为官。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跑到关内,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
②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参考答案:
4C(卒,最后,终于)
5C(前一个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动)
6C(A应为魏征;B应为李密;D应为魏征)
7C(①②⑤项都不能说明魏征具有远见)
8A(李密是对发来的文书称善;说密是劝说李密,并非献秘计)
9①魏征年少时成为孤儿,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赀,同资)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点所从我魏征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没有不满魏征的意思。(蚤,通早;器,动词,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魏征的答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他扮作道士。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发兵响应李密,任命魏征担任书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当看到了宝藏的书信以后,就称赞写得非常好,又加上听说是魏征所写,急忙征召他。魏征进献十条计策来说服李密,都没有得到采用。王世充攻打洛口,魏征拜见长史郑頲说:魏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打胜仗,但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士死伤将尽,而且府里没有余财,战胜敌人之后又没有封赏。由于这两点原因不能和他们作战。如果疏通护城河,加高城墙,天长日久,敌兵粮食耗尽以后自然会撤退,到时我军乘胜追击,这是取胜的方法啊。郑頲说这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没有告辞就走了。
魏征后来跟随李密来到京城,很长时间都没有知名。自己请求安抚山东地区,于是被提拔为秘书丞,快马来到黎阳。当时李绩还是李密所封的太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喊,帅几十万众,他的威势掩盖半个天下,而他现在一败之后,再无振作,最终归附唐朝,本来就知道这天命使之有所归附。如今您处于天下必争之地,不早日作打算,那么就成就不了大事了!李绩收到他的书信,于是定计归附于唐,而后大量派送粮食给淮安王的军队。
刚好赶上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授伪官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和裴矩一起逃往关内,隐太子引荐他为太子洗马。魏征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劝说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败以后,唐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众我的话,不会遭遇今日之祸!李世民器重他的正直,没有一丝怨恨的意思。
篇6:新唐书韩休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新唐书韩休传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篇7:韩休传阅读答案和译文
韩休传阅读答案和译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答案:
11. 【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12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3。【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14.(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篇8:《韩休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韩休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父大智,洛州司功参军,其兄大敏,仕武后为凤阁舍人。梁州都督李行褒为部人告变,诏大敏鞫治。或曰:行褒诸李近属,后意欲去之,无列其冤,恐累公。大敏曰:岂顾身枉人以死乎?至则验出之。后怒,遣御史覆按,卒杀行褒,而大敏赐死于家。
休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澋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德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选自《新唐书韩休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大敏鞫治 诏:诏书
B.遣御史覆按 按:查究
C.室宅舆马僭法度 僭:超越
D.大率坚正类此 大率:大致,大都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李行褒为部人告变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无列其冤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幸知民之敝而不救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D.以母丧解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受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体现韩休忠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无列其冤,恐累公 ②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③虽得罪,所甘心焉 ④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⑤尉小官,犯非大恶 ⑥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0.A(诏应解释为下诏,下令)
11.A(为:介词,表被动;动词,成为。B其,代词,他。C而,连词,却。D以,连词,因为)
12.B(①是韩大敏与人的对话,②是张说对韩休的反驳,⑥是宋瞡对韩休的评论,这些句子均未直接体现韩休忠直的品格;)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兆长安人。父亲韩大智,曾担任洛州司功参军,大智的兄长大敏,在武后时曾任凤阁舍人。梁州都督李行褒被部属告发,武后下诏让韩大敏审问治罪。有人告诉韩大敏说:李行褒是诸李的近属,武后的心意是要将他除去,如果不将他蒙冤治罪,恐怕会牵累到您。韩大敏说:难道顾恤自己就要让他人蒙冤而死吗?到了梁州经过审问就将李行褒释放了。武后大怒,派御史再次查究此案,终究杀了李行褒,而韩大敏被赐死在家中。
韩休擅长文辞,被推举为贤良。玄宗在东宫为太子,要韩休逐条对答国政之事,他与校书郎赵冬曦一起中了乙科,被擢升为左补阙,兼任主爵员外郎。后来又升任礼部侍郎,掌管诏令之事。离京担任虢州刺史。虢州邻近东、西二京,皇上常常驾临,百姓需要交纳车马税,韩休请求将此项税赋分摊给其他州郡。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而将它分摊给其他州郡,这是守臣为自己管辖的地方谋取私利。韩休却一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属下告诉他这样恐怕违逆了宰相的意愿,韩休说:刺史知道了百姓的困乏却不去拯救,难道能这样处理政事吗?即使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朝廷终究接受了韩休的请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服丧期满,担任工部侍郎,掌管诏令之事。升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去世,皇上命令萧嵩推举能替代的人,萧嵩称赞韩休的志向德行,于是韩休被授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
韩休的.品性耿直方正,不追求升官发达,在他担任宰相之后,天下都安定下来,觉得这样很适宜。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要将他流放岭南。韩休说:县尉只是小官,犯的也不是什么大罪。现今朝廷上有大奸贼,请求能先惩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受到恩宠,非常贪婪,宅第车马都僭越了法度的许可,臣下请求先惩治程伯献,而后才轮到李美玉。皇上不准许,韩休坚持争辩说:罪小的尚且不宽容,大恶人却放在一边不问罪,陛下不罢免程伯献,臣下不敢照皇上说的办。皇上也不能让他改变主意。韩休坚毅正直大约就是这样。当初,萧嵩认为韩休的性格和顺易于说服,所以推荐了他。可是韩休处理政事时有时指责、纠正萧嵩,萧嵩也不能让他改变。宋瞡听见这些之后说:没想到韩休能做到这样,这是仁爱者的勇毅啊。萧嵩为人宽厚,常称赞他人,韩休则严正刚直,时政的过失,一说起来没有不说透的。皇上在苑囿中打猎,有时会大张鼓乐,声势略微有些过头,一定会看看身边臣下,说:韩休会不会知道?过了不多久韩休的奏本果然就到了。皇上曾举镜自照,默默不乐。身边的人说:自从韩休入朝为相之后,陛下您就没有过过一天开心的日子,何苦让自己这样忧虑,不把他赶下台去?皇上说:我虽然瘦了,天下可就丰肥了。再说萧嵩每逢启奏政事,一定是顺从我的意旨,但我退朝后思谋天下事,常常难以睡安稳觉。韩休铺陈讲述治国之道,常常切直地指责政事过失,但我退朝后思谋天下事,一定能睡个安稳觉。我任用韩休,是为江山社稷考虑啊。韩休后来在工部尚书任上罢免。曾升任太子少师,后来又被封为宜阳县子。去世时享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文忠的谥号。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篇9:节选《新唐书崔邠传》阅读附答案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新唐书韩休传》的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