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风中起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李吉甫,字弘宪,世为赵人。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陆贽疑有党,出为明州长史。贽之贬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与结欢,人益重其量。改郴、饶二州。会前刺史继死,咸言牙城有物怪,不敢居。吉甫命菑除其署以视事,吏由是安。
宪宗立,以考功郎中召,知制诰。俄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帝辞其使。中书史滑涣素厚中人刘光琦,凡宰相议为光琦持异者,使涣请,宦人传诏,或不至中书,召涣于延英承旨,即为文书,宰相至有不及知者。由是通四方赂谢。吉甫请间,劾其奸,帝使簿涣家,得赀数千万,贬死雷州。由是帝愈倚信。
元和二年,杜黄裳罢宰相,乃擢吉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方镇强恣,至是为帝从容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帝然之,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又度李锜必反,劝帝召之,使者三往,以病解,而多持金啖权贵,至为锜游说者。吉甫曰:“锜,庸材,而所蓄乃亡命群盗,非有斗志,讨之必克。”帝从之。诏下,锜众闻兵兴,果斩锜降。以功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薨,诏起祠堂于墓百二十楹,费数万计。会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请,帝命减义阳之半。吉甫曰:“昔汉章帝欲起邑屋于亲陵,东平王苍以为不可。故非礼之举,人君所慎。请裁置墓户,以充守奉。”帝曰:“吾固疑其冗,减之,今果然。然不欲取编民,以官户奉坟而已。”吉甫再拜谢。帝曰:“事不安者第言之,无谓朕不能行也。”
八年,回鹘引兵自西城、柳谷侵吐蕃,塞下传言且入寇。吉甫曰:“回鹘能为我寇,当先绝和而后犯边,今不足虞也。”既而果边吏妄言。自蜀平,帝锐意欲取淮西。方吉甫在淮南,闻吴少阳立,上下携泮,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会讨王承宗,未及用,会暴疾卒,年五十七。帝震悼,赙外别赐缣五百恤其家。及葬,祭以少牢,赠司空。
篇2:《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注】异牟寻,南诏第六代国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置怨,与结欢 置:放弃
B.帝使簿涣家 簿:登记
C.事不安者第言之 第:次第
D.今不足虞也 虞:忧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B.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C.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D.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古代的官名,始设于唐代,由文学侍从中的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担当诏书的起草乃至机密文件的制定工作。
B.“方镇”,也称藩镇。唐朝政府在边要州地设置都督府、节度使、经略使,后演变为“藩镇”,父死子袭,掌握军政大权,雄据一方。
C.“薨”,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的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一般人死称“卒”。
D.“少牢”,指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只,称为“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只,称为“太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吉甫气量宏大,胆识过人。与陆贽的交往,体现了他非凡的胸襟;而在郴、饶二州任上,他则用行动消除了大家对神怪的恐惧心理。
B.李吉甫阅历丰富,洞悉时弊。正是他的让刺史能够自主处理政事的建议,才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
C.李吉甫明典遵礼,敢于谏言。他用汉章帝的事例来劝喻皇帝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他的建议也得到了皇帝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D.李吉甫远见卓识,知人明事。他知道李锜必会造反,并果断劝说皇帝予以讨伐,而对回鹘将要侵犯唐境的谣言也给予准确的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
②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
参考答案
1. C 【解析】第:只管。
2. B (“德宗初”为时间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C;“国”和“吐蕃”都是名词,不可连在一起,中间停顿,排除AD;故选:B.译文为:德宗初年,没有得到南诏,所以与吐蕃订立盟约.自从异牟寻归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边塞,如果答应订立盟约,那么南诏就会怨恨,边境矛盾一天天加深.)
3. C【解析】天子、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 “不禄”,一般人死称为“死”。
4. B【解析】“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5. (1)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礼的礼仪,德宗称赞。李泌、窦参器重他的才能,优厚地对待他。(共5分,重点词语“草具”“称善”“器”“厚遇”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李吉甫自己请求调任寿州,用天子的诏命去招抚吴少阳,用反间计来扰乱他的党羽。(共5分,重点词语“徙”“招怀”“反间”“挠”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李吉甫,字弘宪,世代是赵郡人。贞元初年,担任太常博士,年纪还小,明白熟悉典故。昭德皇后去世,从天宝以后皇后位置空缺,恤礼废弃缺失。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礼的礼仪,德宗称赞。李泌、窦参器重他的才能,优厚地对待他。陆贽怀疑他有朋党,朝廷把他调出京城担任明州长史。陆贽被贬到忠州,宰相想加害于他,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使他甘心(效命)。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后,放弃旧怨,与陆贽交好,人们更加敬重他的气量。改任郴、饶二州刺史。适逢前任刺史相继死去,人们都说牙城有神怪,不敢居住。李吉甫命人清除杂草修整官署来处理政事,官吏由此心安。
宪宗即位,李吉甫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被召见,任知制诰。不久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升任中书舍人。吐蕃派遣使者请求重温过去的盟约,李吉甫建议:“德宗初年,没有得到南诏,所以与吐蕃订立盟约。自从异牟寻归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边塞,如果答应订立盟约,那么南诏就会怨恨,边境矛盾一天天加深。”皇帝拒绝了吐蕃使者的要求。中书史滑涣一向与宦官刘光琦关系密切,凡是被刘光琦所反对的宰相的意见,刘光琦就让滑涣向皇帝请示,宦官传达诏书,有时诏书不到中书省,皇帝就在延英殿召见滑涣接受圣旨,写成文书,宰相甚至到了有不知道情况的地步。滑涣因此收受各地贿赂的财物。李吉甫请求单独言事,弹劾滑涣的奸恶,皇帝派人登记清查滑涣的家产,得到钱财数千万,将滑涣贬死雷州。由此皇帝更加倚重信任李吉甫。
元和二年,杜黄裳被罢免宰相,朝廷就提拔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吉甫艰难任职地方官十多年,详知民间疾苦,常忧虑方镇强大放纵,到这时向皇帝从容地说:“假使属郡刺史能够自主处理政务,那么风俗教化可以形成。”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调任郎吏十余人为刺史。李吉甫又揣测李锜一定会反叛,劝皇帝召见他,使者多次前往,李锜以有病为借口不奉命,同时多拿钱财贿赂权贵,以至有的'权贵为李锜说情。李吉甫说:“李锜,是庸材,而他所蓄养的是些亡命盗贼,没有斗志,讨伐他一定能够获胜。”皇帝听从了他的主张。诏令下达,李锜的部下听说朝廷兴兵讨伐,果然斩杀李锜投降。李吉甫因功被封为赞皇县侯,晋封赵国公。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去世,皇帝下诏在墓地修建祠堂一百二十间,花费数万计。适逢永昌公主去世,有司请命,皇帝命令减为义阳公主祠堂规模的一半。李吉甫说:“从前汉章帝想在先人的陵地修建食邑的屋舍,东平王刘苍认为不可以这样做。所以不合礼制的行为,国君应该慎重去做。请减少设置守墓的民户,来充任守护供奉的职责。”皇帝说:“我本来就怀疑它多余,就减少了它,现在果然如此。但是我不想使用平民,用官府的罪役户守坟就可以了。”李吉甫再次拜谢。皇帝说:“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情只管进言,不要以为我不能实行。”
八年,回鹘率军从西城、柳谷侵占吐蕃,塞下传言将要入侵唐境。李吉甫说:“回鹘成为我们的敌人,应会先断绝与我们的友好关系,然后再侵犯边境,现在不值得忧虑。”不久,果然证明边吏随意乱说。自从蜀地平定,皇帝决意要攻取淮西。李吉甫正在淮南,听说吴少阳自立,上下离心,李吉甫自己请求调任寿州,用天子的诏命去招抚吴少阳,用反间计来扰乱他的党羽。这时恰逢讨伐王承宗,他的办法还没来得及用,遭遇急病去世,时年五十七岁。皇帝震惊悲悼,除按惯例馈赠之外,又另外赏赐五百匹细绢抚恤他的家属。等到安葬,用少牢之礼祭祀,追赠司空。
篇3:《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及善以父死事 死:使死
B.太子谢之 谢:道歉,谢罪
C.密赞其谋 赞:辅助
D.时二张怙宠 怙:依仗
【答案】.A(死:为而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3分) ( )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 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D(①说的是王及善的父亲。③是武后对王及善治国方略的赞赏。⑤表现王及善很受重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 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答案】.D (武后虽然不高兴,但并未免他的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5分)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5分)
译文:
(1)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 (“盗”、“ 妻子”、“屏蔽”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不道”、“引”、“疾”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王君愕。深沉有智谋。高祖率领义军入定关中的时候,他与王君廓率部万人来降,被拜为大将军,后被封为新兴县公,升迁左武卫将军。王君愕跟随太宗征辽东,兼领左屯营兵马,与高丽战于驻跸山,王君愕冲锋陷阵,力战而死。被赐予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王及善因父死于王事而授朝散大夫,袭爵邢国公。高宗时,调任左奉裕率。太子在宫中宴饮时命宫内大臣倒行而舞,轮到王及善时,他拒绝说:“殿下自有乐官,臣只应当守自己的本职,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务。臣如奉命,恐怕不属对殿下辅佐之事。”太子道歉而让他离开。高宗听到此事后而特加奖慰,赐绢百匹。不久,又授右千牛卫将军,高宗对他说:“朕因为你忠心谨慎,所以授你三品要职。其他人非征召不能到朕的处所,卿佩带大横刀在朕身边,卿知道这个官尊贵吗?”不久,因病免职,后又起用任卫尉卿。垂拱年中(687),王及善任司属卿。当时,山东饥荒,王及善任巡抚赈给使。不久,任春官尚书,调任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并加授光禄大夫。因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后来,契丹作乱,山东不安,又起用他为滑州刺史。武则天对他说:“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趁此时武则天又询问朝廷得失,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宜十余条,武则天说:“那是小事,这才是根本大事,卿不可前去。”于是留在朝廷任内史。
来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狱,被有司判为极刑,武则天想赦免不杀他。王及善奏道:“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臣认为如果不除掉首恶,恐动摇朝廷,祸患没有穷尽。”武则天接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武则天将要立庐陵王为太子,庐陵王回来后,王及善帮助他谋划。等到庐陵王成了太子,王及善又请太子到外朝来抚慰人心,武则天听从这意见。
王及善虽无学术,在职总是以清正自持,临事坚定不改变,有大臣之节。当时,张易之兄弟依仗受宠,每次内宴,都无人臣之礼。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这种行为,武则天不高兴,对王及善说:“卿已年高,不适宜参与这类游乐,只检校阁中事就可以了。”王及善上疏称病一个多月,武后没有过问。乞请还乡,仍未得到允许。圣历二年(699),拜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到十天)就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废朝三天哀悼,)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贞,陪葬乾陵。
篇4:《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王思礼,高丽人,八居营州。父为期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丛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日:“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八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徒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无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日武烈。
一一(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思礼坠马,蹇甚 蹇:跛脚
B.吐谷浑苏毗王款附 款:诚恳
C.寻副房璃战便桥 副:辅佐
D.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 总:聚合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思礼有作战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俄加金城郡太守 ②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③密劝翰表诛杨国忠 ④杀守者干人,进攻苑门
⑤收东京,战数有功 ⑥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各浑苏毗王归附时,不 幸坠下马而踱脚,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王思礼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遭到肃宗的责备,并要斩杀他们。 后在宰相房珀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回分也,何复贷为?”
(2)宰相房珀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
参考答案:
4.D ( 总:统领。)
5.B (①是说王思礼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③是说王思礼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④是叛贼做的事,与王思礼无关。采用排除法,可知应选B。)
6.A (“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错,官职应是皇上加授的,且“不得不”属无中生有。)
7.(1)(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后期”“贷”、省略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于是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以为”“后效”“独”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大守。
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唐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有事端,只有倚靠王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反,与安禄山的事有什么关系?”
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安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去,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返回攻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杀守兵一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众留驻武功,传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从此贼兵不敢西进。
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五百户的租赋。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篇5:《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 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 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 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 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 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 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 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 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篇6:《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 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参考译文
李充,字太逊,陈留人。李充家中贫困,弟兄六人同在一块吃饭,交替穿一套衣服。妻子私下对李充说: “现在生活贫困到如此地步,很难长期安定,我个人有些财物,希望你考虑分家。”李充表面应酬说:“如果 想分开来过,应当酿酒准备宴会,请来同乡人和亲戚,一同商量此事。”妻子照着他的话准备酒宴请客人。 李充在酒席上跪在母亲面前禀告说:“这妇人行为不端,竟然教我离开母亲和兄弟,她的罪够得上休弃了。” 接着大声呵斥妻子,(把她)逐出家门,妻子含着泪水走了。酒席上的人全都震惊肃然,因而罢席散去。李 充后来遭遇母亲去世,他住在墓旁服丧,有人偷盗他母亲坟上的树,李充亲手杀了他。服丧期满以后,李充 建讲堂讲学。
太守鲁平请他暂任功曹,他不去。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 长。李充迫不得已,出来理事。后来孝和帝公车征召他,他不去。延平年间,天子下诏要公卿和中二千石官 员各自举荐隐士和学问高深的儒者,一定要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这 时鲁平也任博士,每次与他集会,经常赞赏佩服他。
李充升任侍中。大将军邓骘身为贵戚,权倾当代,无需有所凭藉,但因为李充节操高,总是对他卑下恭 敬。邓骘曾经设酒宴请李充,满堂都是宾客,酒喝得正兴,邓骘跪着说:“有幸凭借后妃,当上大将军,将 军府刚刚设置,想用天下奇异杰出的人,用以匡正不到之处,希望各位广泛寻求这样的人才。”李充于是为
邓骘列举天下隐居而又身怀道术的人,其中不少人不投合邓骘的口味。邓骘不想让他说下去,拿肉给他吃。 李充将肉扔到地上,说:“游说之士还会满足于吃肉!”接着走出门,径直离去。邓骘对他很怨恨。当时也在 座的汝南人张孟举去责备李充说:“昨天听到足下与邓将军谈论士人没说完,就当面激烈指责,不遵循中庸平和之道,说出口的话所造成的后果,不能用来为子孙增辉造福。”李充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 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自此李充受到贵戚的非议。
李充调任左中郎将,八十八岁时,为国三老。安帝经常特意召见他,赐给他几案和手杖。李充在家中去世。
篇7: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
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
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
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
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
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
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
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
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
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
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
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
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
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
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答案:
4.D【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
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答案为D。(3分)
5.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6.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
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
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
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
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
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
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
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
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
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
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
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
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
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
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
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
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
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
德行淳厚有规矩。
篇8: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吴充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吴充阅读理解及答案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相率设席受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亡他 无,没有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判铨欧阳修为之请 数为所诎
B. 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 光亦以充可告语
C. 民困于烦苛 充与议变法于前
D. 自新法之行 及确之预政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
A. 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 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 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 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南 师 出 无 功 而 知 谏 院 张 璪 又 谓充 与 郭逵 书 止 其 进 兵 复 置 狱 充 既 数 遭 同 列 困 毁 积 忧 畏疾 益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5.答案:A:传授。(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6.答案: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用/认为;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7.(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
8.(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吴充并非的“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1)答案:(3分)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3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 ①译文:欧阳修忠直,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3分。大意1分,“用谗逐”、“ 若以为私”各1分。)
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4分。大意2分;“不善所为” 、“欲相之”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独以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他的儿子安诗、安持。安诗在元佑年间官任谏官、起居郎。安持官任都水使者,又升迁为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安诗的儿子子储、安持的儿子子侔,都做官升任员外郎,最后因为受妖人张怀素通谋牵连,被按律处死。
篇9: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14~18题。
杜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凤翔,仓皇无知者。让能方直,徒步从十余里,得遗马,褫绅为靮①乘之。朱玫兵逼乘舆,帝走宝鸡,独让能从。翌日,孔纬等乃至。俄而进狩梁。是时栈道为山南石君涉所毁,天子间关险涩,让能未尝暂去侧。帝劳曰:“朕失道,再遗宗庙。方艰难时,卿不少舍朕,盖古所谓忠于所事邪!”让能顿首曰:“臣世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②,临难苟免,臣之耻也。”帝次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于时,嗣襄王煴即伪位,强藩大镇附者已十八,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卫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无它策。让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谕王重荣,重荣果奉诏。已而京师平,进中书侍郎,徙封襄阳郡公。官吏多污伪署,有司皆欲论死,让能以胁从不足深治,固争之,多所全贷。昭宗立,进尚书左仆射、晋国公,赐铁券,累进太尉。
李茂贞守凤翔,自大顺后兵浸强,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时宰相崔昭纬阴结茂贞及王行瑜,让能所言悉漏之,茂贞乃以健儿数百杂市人,候昭纬与郑延昌归第,拥肩舆噪曰:“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昭纬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帝愈怒,捕首恶诛之。京师争避乱,逃山谷间。让能谏帝曰:“茂贞固宜诛,然大盗适去,凤翔国西门,又陛下新即位,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诏令不出城门,国制桡弱,贾生恸哭时也。朕顾奄奄度日,坐观此邪!卿为我图之,朕自以兵属诸王。”让能曰:“陛下欲削涤僣嫚③,刚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专任臣。”帝曰:“卿,元辅,休戚与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陛下,敢计身乎!且陛下之心,宪祖心也,但时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患,然敢不奉诏!”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为招讨使伐茂贞。覃王败,茂贞乘胜至三桥。让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帝涕下不能已,曰:“与卿决矣!”再贬雷州司户参军。茂贞尚驻兵请必杀之,乃赐死,年五十三。帝痛之,后赠太师。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靮:dí,马缰绳。②牧圉:牛马,借指君王车驾。③僣嫚:僣,jiàn同“僭”;嫚,màn,轻视,侮辱。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能方直,徒步从十余里 直:通“值”,当值,值班
B.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 扞:保卫
C.固争之,多所全贷 贷:推卸
D.让能所言悉漏之 漏:透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项是
A.翌日,孔纬等乃至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B.让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谕王重荣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且陛下之心,宪祖心也 则群聚而笑之
D.与卿决矣 失其所与,不知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B.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C.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D.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杜让能“忠君报国”一组是
①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
②天子间关险涩,让能未尝暂去侧
③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
④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
⑤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患,然敢不奉诏
⑥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克用反叛,皇帝连夜仓皇出逃,只有杜让能一人紧紧跟随,体现了杜让能对皇帝的忠诚。
B.杜让能认为自己世代蒙受国家的优厚恩惠,如果在皇上遭遇祸难时逃避,是自己作为臣子的耻辱。
C.在京都收复后,因为杜让能的据理力争,皇帝对大多接受伪朝委任的大臣才没有深究。
D.杜让能带兵攻打李茂贞,兵败,不得已辞职自杀来谢罪,从而纾解了李茂贞之祸。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方艰难时,卿不少舍朕,盖古所谓忠于所事邪!(4分)
(2)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4分)
(3)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4分)
答案:
14.C(贷,宽恕。)
15.A(都是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助词,的/代词,主谓之间,代指人;D介词,和/动词,结交。)
16.C(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
17.A(③杜让能无关④是百姓对昭纬与郑延昌说的话)
18.D(不是杜让能带兵失败,是覃王)
19.(1)在处境艰难的时候,你一直在我身边,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忠于职守!(关键词:方、舍、盖、谓)
(2)皇上委派给杜太尉,我们知道什么?(关键词:上、委,宾语前置句)
(3)希望您稍稍宽恕,用贞元的旧例来迁就他,不能让他产生怨气。(关键词:愿、以、故事、可)
参考译文:
杜让能,字群懿,中了进士被提拔任用。杜让能思虑精细敏捷,凡是号令往下传达,处事机敏,没有遗漏的'事情,皇帝非常倚重他。
李克用的叛军到了,皇帝连夜逃出凤翔,仓皇不知逃往哪里。杜让能正在宫中值班,步行随驾十余里,得到一匹散失的马匹,杜让能解下官服大带做缰绳系住马头乘坐。朱玫的叛军到来,皇帝急忙奔往宝鸡,只有杜让能一人随从。次日,孔纬等才到。不久逃到狩梁。这时栈道被山南石君涉毁坏,天子一路上崎岖险阻,让能未未曾离开。皇帝安慰他说:“我违背道义,致使再度离开宗庙,流离失所。在险阻艰难的时候,你一直在我身边,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忠于职守!”杜让能磕头说:“我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陛下不以为我愚下,提拔担任近侍职务。面临祸难苟且逃避,这是臣子的耻辱。”皇帝到达褒中,杜让能晋升官阶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时,襄王李煴即伪位,全国的州郡长官归附的占十分之八,赋税不能输送给僖宗皇帝,不能赏赐犒劳的物品,随从护驾的卫兵缺乏食物,君臣束手无策。杜让能建议派遣重要大臣出使河中,以大义晓谕王重荣,王重荣果然奉旨。京都平定收复后,杜让能被授官为中书侍郎,晋封为襄阳郡开国公。朝廷大臣中大多接受伪朝委任,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奏请皇帝想对他们处以极刑,杜让能认为他们是被胁从不值得深究,坚决为他们争辩,大多被宽恕。昭宗即位,提升杜让能为尚书左仆射、晋国公,颁赏给他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册封为太尉。
李茂贞镇守凤翔,自大顺后兵力逐渐强大,自恃有功,不尊奉法令,朝廷力弱,不能管制。当时宰相崔昭纬暗地结交李茂贞和王行瑜,杜让能说的话全部透漏给他们,李茂贞就把数百壮年夹杂在市人中。等候昭纬与郑延昌回府,就围住轿子说:“凤翔长官没有罪过,希望你们不要进行讨伐来震惊都城。”昭纬说:“皇上委派给杜太尉,我们知道什么?”市人不认识谁是太尉,就投瓦石胡乱击打,昭纬等逃跑而免遭意外,丢失了宰相政事堂的官印。昭宗皇帝更加愤怒,抓捕首恶诛杀他们,京师争着避乱,逃到山谷里。杜让能进谏昭宗皇帝说:“李茂贞本来应该诛杀,然而大盗刚刚离去,凤翔是国家的西门,又陛下刚刚即位,希望您稍稍宽恕,用贞元的旧例来迁就他,不能让他产生怨气。”昭宗皇帝说:“现在诏令效力不能超出京城,国家衰弱,这种情况正是使贾谊痛哭的皇权孱弱那种形势。我只是怯怯懦懦度日,眼看着贼人欺凌朝廷软弱。你为我主持调这件事,我委托诸王去办派兵的事。”杜让能回答说:“陛下打算削减藩臣的僭越傲慢,让威刚主强,让王室兴隆,这是宫廷内外的大臣都一并努力的事情,不应该只任用微臣一人。”昭宗说:“卿是宰相,与朕同喜乐共忧虑,有什么逃避的?”杜让能哭着说:“我位居宰相之职,没有乞请陛下赐还我骸骨而归居的原因,是想回报陛下,哪里敢吝惜自己!况且陛下的心意,即是先祖的志向。只是时机不便。日后,臣即使受到像晁错那样的屈杀,尽管不足以灭七国之祸,我岂敢不奉圣诏!”
景福二年,昭宗派嗣覃王任招讨使讨伐李茂贞。覃王兵败,李茂贞乘胜追击到三桥。杜让能向昭宗禀奏说:“臣原先已经预言这种情况了。请皇上将罪责归于我来解除祸患。”昭宗流着泪说:“我与你永别了!”当天就将杜让能贬为雷州司户。李茂贞海珠并请求昭宗一定杀死杜让能,于是让他自尽,这时他五十三岁。昭宗皇帝为他痛惜,后来追赠为太师。
篇10:《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篇11:《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5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5分)
参考答案
10、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A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12、D. 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13、(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意 2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篇12:《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阅读及答案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太宗将起兵,令与刘弘基募士于外,声备贼,至数万人,乃结队按屯。大将军府建,拜统军。从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俱有战功。寻与刘文静击屈突通于潼关,每战摧锋。及通将奔洛阳,顺德追及于桃林,执通归京师,遂定陕县。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讨建成余党。太宗践祚,食千二百户,赐宫女,诏宿内省。
俄以受赇为有司劾发,帝日:“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庄,何至以贪冒闻乎?“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日:“顺德以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赐之?”帝日:“使有耻者,得赐甚于戮;如不能,乃禽兽也,杀之何益?”
李孝常谋反,坐与交,削藉为民。岁余,帝阅功臣图,见其像,怜之,遣宇文士及视顺德,顺德方颓然醉,遂召为泽州刺史,复爵邑。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先是,长吏多受百姓馈饷,顺德纠挝,一无所容,称为良牧。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未几而卒,太宗遣使吊祭,赠荆州都督,谥日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永徽中,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B、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C、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D、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也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会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顺德虽为隋朝旧臣,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主动投靠李渊,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渊信任。
B、面对长孙顺德的受贿事件,唐太宗认为奖赏会让知耻者幡然醒悟,于是不但不处罚他,还赐给他数十匹丝绢,希望他能够从中领悟,引以为戒。
C、因与李孝常有交往而被牵连取消官职之后,长孙顺德非常颓丧,整日醉酒,皇帝知道后念及他是功臣,重新起用他并恢复其爵位和食邑。
D、虽然对长孙顺德不是很满意,但他死后皇帝还是很伤心,为他停止上朝,还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之后还两次追封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5分)
(2)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5分)
参考答案
10、B(3分)(抓住“还第”“息女”“曰”“胡足恤”等几个常用表达,判断句群)
11、C(3分)(在封建时代,嫔妃不算皇帝的妻子,因此她们的兄弟不能称国舅)
12、A(3分)(“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主动投靠李渊父子”不正确,原文并没有指出他是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与他投靠李渊有直接因果关系)
13、(10分)(1)(5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自鉴”“有以”“闻”译对各1分,译出大意2分)
(2)(5分)长孙顺德以往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素”“侈放”“折节”译对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长孙顺德,是文德顺圣皇后的族叔。顺德在隋朝的时候任职右勛卫,本应参与征讨辽的战役,却逃往太原(投靠李渊),后一直被李渊信任厚待。当时(隋朝各地)很多盗匪一齐作乱,各郡县各自招兵买马以应对。李世民将起兵,命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在外招揽人才,号称是应对反贼,数量多达数万人,于是按屯编结队伍。大将军府建立起来后,任命长孙顺德为统军,长孙顺德随军讨平霍邑、击破临汾、攻克绛郡,立下战功。不久,与刘文静在潼关攻打屈突通,屈突通将要逃奔洛阳,长孙顺德追至桃林,将屈突通擒获送到京师,于是平定了陕县。李渊登基后,任命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后讨伐李建成余党有功,唐太宗即位,授予他食邑一千二百户,把宫女赐给他,下诏允许他在禁宫之内留宿。
不久后因为接受贿赂被有司弹劾,唐太宗説:“顺德是开国元勛,又是外戚,地位、爵禄已经够丰厚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于是赐给他几十匹丝绢想让他产生愧疚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説:“顺德因为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太宗説:“假使是有廉耻之心的人,得到赏赐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仍不能(使他醒悟),那他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为与他有来往而获罪,被取消官职和爵位贬为平民。年末时,唐太宗翻阅功臣图,看到长孙顺德画像,怜悯他,于是派宇文士及前往看望长孙顺德,长孙顺德当时精神颓废,一副醉态,于是皇帝下诏让他担任泽州刺史,恢复了他的爵和位食邑。长孙顺德以往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原先,一些官吏常私下(向百姓)索要馈赠,长孙顺德抓住他们后处罚毫不留情,于是被人称为好官。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在本郡之内占有数十顷好田,长孙顺德一齐上报并且追回田地分给贫穷百姓。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回家,又丧失了儿女,感到很痛苦,唐太宗听到后很轻视他,对房玄龄说:“顺德没有慷慨的气节,因为儿女的爱牵累以至于现在得了病,有什么值得体恤的呢?”不久长孙顺德去世,唐太宗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年中,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