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
“Q先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景隶麾下 隶:附属,属于
B.拜横海军节度 拜:授予
C.周祖微时与景善 善:友好
D.民有讼必面诘之 诘: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景以所部归晋祖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B.周祖微时与景善 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
C.出为晋州巡检使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
D.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左右或言其过厚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B.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C.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D.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侍后梁后唐后晋。
B.后晋二年,在戚城大败契丹军,累迁至横海军节度,但后来契丹攻入汴京,用契丹人取代王景的职位。
C.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D.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4分)
②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景“勇果”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诘 :审问
2:C A前者为介词,率领;后者为介词,让。B前者介词,和、与;后者为连词,和。C.二者均为“担任”之意。D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这个礼。所以选C。
3:C 断句时,注意名词人名做主语的地方。
4:C
5:(1)(4分)①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死在了乐城,立刻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②(3分)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两州旁边的蕃汉人到朝庭请求收复(失地)。
(2)(3分)①“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体现其“勇”。②“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体现其“勇果”。③“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体现其“勇”(1点1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二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篇2:《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万余缗遗昭”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天下事为己任 B. 是以谓之“文”也
C.吾欲辱之,何以也?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
B.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C.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时,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人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想以此留住他。
D.朝廷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及即位 及:
②素无智略 素:
③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俄: ④即闻张尚书名 闻:
10.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
参考答案:
7.C
8.B
9.①等到; ②一向、向来; ③不久; ④听说
10.(1)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像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得分点:重、固、是、惟、恐、耳)
参考译文
王景是莱州掖人(现在的莱州市),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王景年轻时风流倜傥,善于骑射,不从事生产的正事,和同乡里的恶少年结伙做强盗,英勇果敢有很大的名气。后梁大将王檀镇守渭台,因为王景是隶属他的部下,于是与他一起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奋战于黄河边。王檀有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庄宗攻入汴京,王景投降庄宗,迁升为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年,跟从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于是王景率领其部下归顺晋祖。
天福初年,被授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据邺城叛乱,所属郡县多被他胁迫而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晋祖表彰他,让他升迁耀州团练使。后晋二年,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被授横海军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用他的乡党取代了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栾城死了,随即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在沧州),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
周祖在还没发迹时(窘迫时)与王景交好,等到即位后升他兼做侍中。王景从行伍起家,平时也没什么智谋,然而面对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子,一定当面审问,没有大的错误,就教育一下然后就放了他们。不被下面的官吏动摇,因此当地民众都认为带来了方便。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以此想留住他)。过不久,又让王景担任护国军节度,一年之后,又升迁镇守凤翔。晋世祖即位,升为中书令。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的人到朝庭请求朝庭派兵收复失地,晋世宗命令王景和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罚,相继攻陷砦栅,于是命令王景担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斩敌首数万级。
宋初,担任太子太保,被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朝庭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当初被封郡王,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特别看重,用万余串钱赠送张昭。左右的人有人说这个礼太大。王景说:我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张尚书的大名。现在出使于我,是朝庭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篇3:《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果有盛名。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
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太祖宴赐加等,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元靖。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景隶麾下 隶:附属,属于
B.拜横海军节度 拜:授予
C.周祖微时与景善 善:友好
D.民有讼必面诘之 诘: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景以所部归晋祖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B.周祖微时与景善 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
C.出为晋州巡检使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
D.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左右或言其过厚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B.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C.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D.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侍后梁后唐后晋。
B.后晋二年,在戚城大败契丹军,累迁至横海军节度,但后来契丹攻入汴京,用契丹人取代王景的职位。
C.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D.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4分)
②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景“勇果”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诘 :审问
2:C A前者为介词,率领;后者为介词,让。B前者介词,和、与;后者为连词,和。C.二者均为“担任”之意。D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这个礼。所以选C。
3:C 断句时,注意名词人名做主语的地方。
4:C
5:(1)(4分)①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死在了乐城,立刻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②(3分)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两州旁边的'蕃汉人到朝庭请求收复(失地)。
(2)(3分)①“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体现其“勇”。②“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体现其“勇果”。③“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体现其“勇”(1点1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二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万余缗遗昭”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天下事为己任 B. 是以谓之“文”也
C.吾欲辱之,何以也?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
B.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C.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时,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人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想以此留住他。
D.朝廷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及即位 及:
②素无智略 素:
③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俄: ④即闻张尚书名 闻:
10.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
参考答案:
7.C
8.B
9.①等到; ②一向、向来; ③不久; ④听说
10.(1)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像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得分点:重、固、是、惟、恐、耳)
参考译文
王景是莱州掖人(现在的莱州市),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王景年轻时风流倜傥,善于骑射,不从事生产的正事,和同乡里的恶少年结伙做强盗,英勇果敢有很大的名气。后梁大将王檀镇守渭台,因为王景是隶属他的部下,于是与他一起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奋战于黄河边。王檀有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庄宗攻入汴京,王景投降庄宗,迁升为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年,跟从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于是王景率领其部下归顺晋祖。
天福初年,被授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据邺城叛乱,所属郡县多被他胁迫而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晋祖表彰他,让他升迁耀州团练使。后晋二年,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被授横海军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用他的乡党取代了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栾城死了,随即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在沧州),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
周祖在还没发迹时(窘迫时)与王景交好,等到即位后升他兼做侍中。王景从行伍起家,平时也没什么智谋,然而面对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子,一定当面审问,没有大的错误,就教育一下然后就放了他们。不被下面的官吏动摇,因此当地民众都认为带来了方便。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以此想留住他)。过不久,又让王景担任护国军节度,一年之后,又升迁镇守凤翔。晋世祖即位,升为中书令。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的人到朝庭请求朝庭派兵收复失地,晋世宗命令王景和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罚,相继攻陷砦栅,于是命令王景担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斩敌首数万级。
宋初,担任太子太保,被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朝庭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当初被封郡王,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特别看重,用万余串钱赠送张昭。左右的人有人说这个礼太大。王景说:我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张尚书的大名。现在出使于我,是朝庭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篇4:《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题答案
《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题答案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后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谘坐不察夺职。
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
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数月,遭父丧,起复,迁户部侍郎。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食货志》。
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B.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C.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D.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怜之而还其母 怜:疼爱。
B.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 私:勾结。
C.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 更:交替。
D.专务革滥赏,抑侥幸 抑:抑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谘对家人感情特别深厚。李谘的父亲曾经休了他的母亲,李谘就日夜哭泣,不吃不喝,最终感动父亲接回了母亲,李谘对母亲的孝甚至连皇帝都听闻了。
B.李谘看事情很有眼光。西北停战二十年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李谘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削减不必要的花费,就给朝廷提出建议,后来果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C.李谘善于改革。当朝廷发现内府的钱不够支付陕西边境守军的花费时,处理这事的李咨果断地提出改变商人入粟边郡获利丰厚的旧办法,实行减少商人收入的新法。
D.李谘明辨事务。他清楚地了解谋身治世之事,工作中虽然经常有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但处理起来却总显得很悠闲,他属下的官吏也不敢随便欺负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5分)
(2)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5分)
参考答案
4.A
5.C(更:重新。)
6.D(“欺负百姓”错,应该是“欺骗他”。)
7.(1)恰好根据茶法不计算亏损虚费的钱,假称增加赋税百万缗,企图得到朝廷的恩赏。(“会”“妄”“课”“觊”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李谘由于从前因变法获罪,坚决推辞不答应,没有被准许。(“以”“坐”“辞”“不许”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朝赵国公李峘的后人,李谘小时候就表现得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李谘就没日没夜地嚎哭,不吃不喝,父亲心疼他就让他母亲回来了,从此就以孝闻于天下。科举中了进士后,宋真宗对左右大臣说:“这是个能让亲人安心的人。”提升为进士科第三名,授以大理评事、舒州通判。后又提拔为掌管起草诰命之职。寇准屡次改动李谘拟定的文书,李谘很不高兴,因为父亲在家乡就请求出京做地方官,于是就掌管荆南事务。恰逢翰林学士这个官位空缺,宰相原定的是别的官来当,皇帝说:“不如李谘当好。”李谘就当了翰林学士。
宋仁宗即位,掌管三司使事务,任右谏议大夫。曾向两宫太后上奏说:“天下的赋税都是有定数的,现在西北停战将近二十年了,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边疆防守的军队虽然不能撤销,那些不是军队本职业务的不必要的花费,应该全部削减用来增加下面的待遇。”朝廷就下诏书让李谘和御史中丞刘筠等人共同商议削减多余费用的事,拿天禧年去和景德年相比较,核算后朝廷削减多余费用十分之三以上。
当时陕西边境守军多次上奏朝廷说军粮不够,朝廷计算后发现内府的钱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俸禄,章献太后很担忧这件事,命令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李谘等人筹划这事。李谘说:“原来的法律规定商人到陕西边境纳粮,结算茶叶、犀角象牙和缗钱,给的虚价是实钱的多倍,商人只要出十四文钱,就可以得到官府百文钱。”李谘请求变法用实钱纳粮,实钱售茶,粮食、茶叶与犀角象牙、缗钱这三样相互之间不得分贵贱。规定实行之后商人果然失去了丰厚的利润,于是到处都在埋怨指责李谘。李谘以疾病为借口多次请求出京任地方官,后改任为枢密直学士、掌管洪州。李谘离开京城几个月后,御史台的.负责审问的官员王举、句献等人勾结商人,购进了很多慈州的明矾,恰好根据茶法不计算亏损虚费的钱,假称增加赋税百万缗,来企图得到朝廷的恩赏。李谘因失察的罪名而撤职。
过了很久,任命为给事中、掌管杭州,那些倚仗祖上的荫功行无赖之事的官家子弟,李谘对他们全部施以杖刑,境内一片安定。回京以后,主管三班院,后来因为推举官吏犯罪降为左谏议大夫。
后来提拔为尚书礼部侍郎,又任命为枢密副使。几个月后,李谘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复职,转任户部侍郎、知谏院事。这时榷茶法渐渐损坏,朝廷于是下诏让李谘、蔡齐等人重新商议这件事。李谘因为从前由于变法获罪,坚决推辞不答应,没有被准许。朝廷于是恢复使用李谘改变的法规,内容详细记载在《食货志》里。
李谘本性能明确分辨是非,能完备的了解谋身治世之事,他处在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当中,但处理起来总像很悠闲的样子,属吏不敢欺骗他。在枢密院的时候,专门致力于废除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
篇5:《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三司、开封府判官,再迁左正言,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帝幸亳,以劳,迁尚书礼部员外郎。会江南饥,徙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超迁本曹郎中、权知开封府,数月,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谘坐不察夺职。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复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事,是岁,禁中火,仓卒营造,应办举集。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数月,遭父丧,起复,迁户部侍郎、知谏院事。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食货志》。卒,赠右仆射,谥宪成。
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无子,以族子为后。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务)
A.因家新喻 家:定居。
B.权知开封府 权:代理
c.句献私商人 私:勾结
D.是时榷茶法浸坏 授:侵害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父留乡里请外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荚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谘从小至情至性,他父亲把他母亲给休了,李谘就日夜嚎哭,不吃不喝,母亲回来了,从此他就成了有名的孝子
B.李谘曾经向两富太后上书削减军费,朝廷下诏让李谘和御史中丞刘筠等人办理此事,结果景德年比天禧年减少军费十分之三以上。
C.李谘从永兴回京之后,主管三班院,后因罪降为左滦议大夫,皇宫失火后,李谘很快就修建好了皇宫,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
D.李谘在枢密院任枢密副使的时候,专门花气力废除不合法度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官吏希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日:“不如李谘。”
(2)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
(3)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
参考答案:
4.D(浸:渐渐)
5.D 乃:于是,就(A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根据;B其:代词,那些/副词,一定;C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6.C(“李谘很快就修建好了皇宫,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错,任户部侍郎是“遭父丧,起复”之后的事。)
7.见参考译文划线处。
评分标准:
(1)“会”、“阙”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寝兵”、“边馈”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数”、“给”、“奉”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朝赵国公李峘的后人,李峘被贬死于袁州,他的后人就住在了新喻这十地方,所以李谘成了新喻人。李谘小时候就表现的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孛谘就没日没夜的嚎哭,不吃不喝,父亲心疼他就让他母亲回来了,从此他就成了出名的孝子。科举中了进士后,宋真宗对左右大臣说:“这是个能照顾亲人的人。”提升能为进士科第三名,援以大理评事、舒州通判等职,并在中书省应试,做了太子中允、集贤院直学士。后又在三司,主理财赋、做过开封府判官,又升任正言,后去外地做了淮南转运副使。皇帝巡幸亳州这个地方,因为他有功劳,就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当时正赶上江南闹饥荒,就被派出去做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后又做了皇帝的秘书,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件。寇准屡次改动李谘拟定的文件,李谘很不高兴,因为父亲在家乡就请求出京做地方官,于是就当了荆南知府。恰逢翰林学士这个官位空缺,宰相原定的是别的官来当,皇帝说:“不如李谘当好。”李谘就当了翰林学士。
宋仁宗即位,提升为本曹郎中、开封府的代理知府,几个月后,又做了三司的代理长官,做了右谏议大夫。曾向两宫太后上奏说:“天下的赋税都是有定数的,现在西北停战将近二十年了,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边疆防守的军队虽然不能撤销,那些不是军队本职业务的共他事务的不必要的花费应该全部削减用来增加下面的待遇。”朝廷就下诏书让李谘和御史中丞刘筠等人共同商议削减多余费用的事,拿景德年和天禧年相比较,核算后朝廷削减多余费用十分之三以上。
当时陕西边境守军多次上奏朝廷说军粮不够,朝廷计算后发现内府的钱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俸禄,章献太后很担忧这件事,命令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李谘等人筹划这事。李谘说:“原来的法律规定商人到陕西边境纳粮,结算支付给商人的茶叶、犀角、象牙和缗钱,给的虚价是实钱的多倍,商人只要出十四文钱,就可以得到官府百文钱。”李谘请求变法用实钱纳粮,实钱售荼,粮食、茶叶与犀象、缗钱这三样相互之间不得分贵贱。规定实行之后商人果然失去了丰厚的利润,于是到处都在埋怨指责李谘。李谘以疾病为借口多次请求出京任地方官,后朝廷改任他为枢密直学士、洪州知州。李谘离开京城几个月后,御史台的鞫吏王举、句献等人勾结商人,购进了很多慈州的明矾,恰好根据茶法不计算亏损虚费的钱,假称增加赋税百万缗,来企图得到朝廷的恩赏。李谘因失察的罪名而撤职。过了很久,任命为给事中、杭州知州,后来恢复枢密直学士的职务、任永兴军知州。永兴军的`那些倚仗祖上的荫功行无赖之事的官家子弟,李谘对他们全部施以杖刑,永兴境内一片安定。回京以后,主管三班院,后来因为推举官吏犯罪降为左谏议大夫。后又代理三司使长官,这一年,皇宫着火,李谘仓促之间修建皇宫,应该办理的全都办好了。提拔为尚书礼部侍郎,又任命为枢密副使。几个月后,李谘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复职,转任户部侍郎、知谏院事。这时榷茶法渐渐损坏,朝廷于是下诏让李谘、蔡齐等人重新商议这件事。李谘因为从前由于变法获罪,坚决推辞不答应。朝廷于是恢复使用李谘改变的法规,内容详细记载在《食货志》里。李谘死后,朝廷赠给他右仆射的官职,谥号宪成。
李谘本性能明确分辨是非,能完备的了解谋身治世之事,他处在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当中,但处理起来总像很悠闲的样子,属吏不敢欺骗他。在枢密院的对候,专门致力于废除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他没有儿子,以同族兄弟的儿子为自己的后嗣。
篇6:《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5A1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
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
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
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cuì)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
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
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5A5恪尽
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全
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2、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5A4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诏书嘉奖。
皇帝下诏嘉奖。
3、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6C恪集廷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 渥:厚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
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lì)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4、5A6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cù),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2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持节:拿着符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从下面两组试题中选择一组试题:
A组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恪正面行为的一组是( )(3分)反面行为
①闻人言其父,辄悲泣。孝道
②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不是行为
③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发出动作者是朝廷
④恪不为动,益治水。救水,为百姓
⑤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信任夷人·勇敢
⑥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B.组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4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译文: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
(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译文: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智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篇7:《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
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 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
③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
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而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参考答案
5.C(讼,争论,争辩)
6.C
7.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
8.(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阅,经历,经过。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会,恰逢。刚好碰上。 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流落,辗转。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滕元发,字达道,是东阳人。为人气魄大,行为特出,性格豪爽,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九岁就能写诗,范仲淹见他以后就赏识他。考中了进士,殿试得了第三(即探花),被授予大理评事、湖州通判的职务。孙沔担任杭州知府,见到他就特别重视他,说:“这是才智出众的人啊,以后应当成为贤能的将领。”孙沔就把处理繁重难办的事、戍守边境的谋略教授给他。
皇帝召他来面试,授予他集贤校理一职,让他共同参与编纂起居注。获晋升主持起草皇帝诏令,执掌谏官官署,……授予御史中丞一职。
京城和地方发生地震,滕元发上书指名陈述导致灾难的缘由,大臣不高兴,就被外放做了秦州知府。宋神宗说:“做秦州知府,不是我的意思啊。”就搁置了这个任命不派遣。以馆伴的身分陪伴契丹使者杨兴公,以诚相待和他交流,杨兴公很感动,将要离开的时候,流着泪向他道别。黄河以北地区地面发生了很大的震动,朝廷命令滕元发担任安抚使。当时城中屋舍大多坍塌,官吏和百姓惧怕被压在里面,都睡在帐篷里、野地里,而滕元发一个人待在房屋里,说:“房屋毁坏了,百姓死掉了,我应当用我的性命和他们一起(经历)。”埋葬死者,喂养饿者,免除田地的租税,修筑堤坝,调查贪婪凶残的人,责罚盗贼,黄河以北地区于是安宁。被授予翰林学士一职,做了开封府知府。百姓王颖有银子被邻居家的妇人藏匿,经历了几任府尹而没有获得胜诉。王颖很气愤,把邻家妇人招引来,拄着木杖到官署申诉。滕元发一问就明白(知晓)了实情,返还了他的银子,王颖扔掉木杖抬头感谢,而邻家妇人不知去向。
先后担任青州知府和应天府、齐州、邓州三州知府。适逢后党李逢造反,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做官,还没出发,改任安州知府。际遇不好、无所遇合(指在地方做官)将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失被贬到筠州去处理当地事务。有人认为以后还会有不好的任命(即继续被贬),滕元发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呢?”于是就上奏本申辩,其中这样说道:“乐羊攻中山三年不下,攻讦的书函就装满了小竹箱;即墨大夫治理即墨城没有过错,但的话每天都能让齐威王听到。”宋神宗看了之后而伤感,就任命他为湖州知府。
滕元发治理边境令人敬畏,威严传布西北地区,号称名帅。黄河以东十二个将领,其中八个来防备西部边境,分为两半轮流更替休整。滕元发到西北八个月,边境疾速来报,请求八位将领都防备西夏(西北各游牧民族)乘秋高马肥之时南侵。滕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军侵犯我,即使八个将领一起也无法抵抗;如果他不来侵犯,四位将领足够了。”最终让他们轮流休整。防备西夏秋天南侵的将领害怕了,敲击滕元发官署之门(即到滕元发官署)争论这件事。滕元发指着自己的颈脖子说:“我已经舍弃这了,头可以斩掉,军队不能派发。”……多次上奏争论。(引号后的“争论”经查《宋史》和调遣军队无关)
因为年老极力请求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任职,于是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然后又任扬州知府,还没有到任上就去世了,年纪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左银青(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用作高级阶官名号)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篇8: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吴充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吴充阅读理解及答案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相率设席受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亡他 无,没有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判铨欧阳修为之请 数为所诎
B. 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 光亦以充可告语
C. 民困于烦苛 充与议变法于前
D. 自新法之行 及确之预政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
A. 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 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 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 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南 师 出 无 功 而 知 谏 院 张 璪 又 谓充 与 郭逵 书 止 其 进 兵 复 置 狱 充 既 数 遭 同 列 困 毁 积 忧 畏疾 益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5.答案:A:传授。(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6.答案: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用/认为;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7.(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
8.(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吴充并非的“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1)答案:(3分)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3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 ①译文:欧阳修忠直,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3分。大意1分,“用谗逐”、“ 若以为私”各1分。)
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4分。大意2分;“不善所为” 、“欲相之”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独以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他的儿子安诗、安持。安诗在元佑年间官任谏官、起居郎。安持官任都水使者,又升迁为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安诗的儿子子储、安持的儿子子侔,都做官升任员外郎,最后因为受妖人张怀素通谋牵连,被按律处死。
篇9:文言文《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答案】
4.B
5.C
6.C
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5分)
(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5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C项,按主谓宾断句。所以选C。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 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 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篇10:《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日:“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日: “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 ②蒐:(sǒu),同“搜”。
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B.同知贡举 知:执掌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 或者劳民伤财。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5分)
答:
参考答案
4、A.败,败露。
5、B.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真宗率军出征,把京城留给李沆。④说真宗想封刘氏为贵妃,因李沆反对,就不再坚持。⑥说真宗曾因李沆说过梅询不是君子于是就否决了臣子对梅询的举荐。此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6、D.“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7、⑴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
⑵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篇11:《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谍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和好成,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 假:借(道)
B.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 绝:渡过,横渡
C.逐北三十里 北:逃跑的人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毕再遇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⑤郭、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再遇的父亲经多次提拔,最后升到武义大夫。毕再遇则是借父亲的恩荫做的官,后来又因武艺出众,受到孝宗皇帝的喜爱和赏赐。
B.毕再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等策略,很快攻下泗州的东西两城。当上级奖赏他时,他却表现出一种以国事为先、不重名利的`胸怀和气度。
C.攻打宿州的郭、李部队出师不利,毕再遇听说后赶快引兵驰援,与陈孝庆部会合,截击前来追赶的金军,杀敌众多,使金军溃败,然后火焚灵壁,安全撤离。
D.战事平息,宋金讲和,毕再遇屡次上疏,表达告老还乡的愿望;可是南宋皇帝对他仍是极力挽留,不仅表彰奖励,还多次为其加官晋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5分)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5分)
答案:
4.D。间,从小路。(3分)
5.A。③说明毕再遇心系国家,不重名利。④说明毕再遇以身许国,视死如归。(3分)
6.C。“诸军发灵璧,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璧”可知,“火烧灵璧”是毕再遇军独自所为。(3分)
7.文言文翻译(共10分)
(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进军逼近泗州城。(5分)
飨:“犒赏”1分;薄:“迫近”1分;“激以忠义”,倒装句“以忠义激”1分;句意通顺2分。
(2)宿州一战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没有常规(或没有常态),怎么能如此快地挫伤自己的锐气呢!(5分)
虽:“虽然”1分;无常:“没有常规或(没有常态)” 1分;遽:“迅速、快速”1分;句意通顺2分。
篇12:《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素刚正,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乃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上交由是知名。
晋初,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
周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转户部侍郎。明年再知举,谤议纷然。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事,改太子詹事。
显德初,迁宾客。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知贡举,放鬻市家子李观及第,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世宗怒,乃免其官。
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尤好吟咏,有集二十卷,张昭为序。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毁訾上交 毁:诋毁 B.僚属皆坐斥 坐:受牵连
C.明年再知举 知:掌管,主持 D.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适:去,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避汉祖讳,遂以字称庶绝欺罔,以存激劝
B. 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王忍为此
C. 乃南游洛阳乃免其官
D. 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 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B.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C.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D.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上交是涿州范阳人。本名是远,他风度仪表俊美,善于谈论写文章,为人刚正但又很自负。
B.后唐时,赵上交曾经到洛阳投奔秦王,但秦王听不进他的谏言而听信门下小人的谗言,把他逐出幕府。
C.后周广顺初年,赵上交担任礼部侍郎,负责朝廷科举考试,他订明了有关条例,使科举能公正进行。
D.赵上交担任吏部侍郎时,由于年老体衰而经常告假不上朝,加上又被同僚陶穀诬陷,因此被世宗免了官。
9.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3分)
②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赵上交 “刚正”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D.“适”在此与“优游”意思相近,“满足、快乐”的意思。
6.(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 连词,于是,就(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介词,表被动/动词,做;D .助词,的 /指示代词,这,这类)
7.(3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A.
8.(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A.“善于写文章”“为人很自负”不符合文意;B.“听信门下小人的谗言,把他逐出幕府” 不符合文意;D.“由于年老体衰而经常告假不上朝”不符合文意,是否“诬陷”原文也未确定。)
9.(10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参考答案:(1)①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3分,“尊崇” 1分,“令”1分,句意1分)
②请求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4分;“雪活” 1分,“中外”1分,句意2分)
(2)①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
②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
③弹举无所阿避。(写对一个2分, 写对两个3分)
参考译文: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一向刚正,仗着有才华而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
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门下,妒忌上交,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当时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任命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任六军诸卫推官。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上交从容进言说:“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上交后来又做过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遭遇灾祸,他的幕僚下属也都获罪(受牵连)被贬。上交也因此出名。
后晋初年,朝廷废除翰林学士,任命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曾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州县官员在任时审理案件,能昭雪人命的,不限任职时间长短参加选拔,随时发给优待文书,可以杜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诏书止说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即又升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劾或荐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
后周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上交订立申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提拔扈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赞是得士。转任户部侍郎。第二年再主持科举考试,诽谤议论不断。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怒,上奏说上交选士失实,贬为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处分太重,碰上王峻被贬才中止,但因为所取士李观、侯璨写的赋不押韵一事,改授太子詹事。
显德初年,转任太子宾客。第二年,任吏部侍郎,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世宗因而问陶穀说:“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 陶穀回答说:“上交昔日主持贡举,出卖功名放富家子弟李观考中,接受他所献的名园,种植了许多花卉,优游自了。”世宗恼怒,就罢免了他的官职。
宋朝初年,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上交所担任的官职都以干练闻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之才。上交特别喜欢作诗,,有诗文集二十卷,张昭作序。
【《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宋史》阅读答案
10.《宋史包拯传》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