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

2022-10-01 08:42: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日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

篇1: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诫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薛奎列传》)

[注]①涴(wò):沾污。

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B. 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鲜:少

C.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然:对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宽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贫无以为养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而今安在哉?

D.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

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

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应赔偿的损失。

C.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

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并以此来告诫他人。

D.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

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第Ⅱ卷 表达题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 ,玺书褒谕,不许。(5分)

(2)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5分)

篇2:《宋史·薛奎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薛奎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诫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薛奎列传》)

[注]①涴(wò):沾污。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州缓其狱   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秦伯说,与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4分)

(2)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4分)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4分)

参考答案

10.D(贷:饶恕)

11.A(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B.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介词,相当于“跟”、“同”。C.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用于句末,作动词“若”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D.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12.A(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13.(1) “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共4分。

(2)夷落,治状,褒谕,各1分,大意1分。

(3) “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 “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廷”,可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共4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她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廷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保持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为官直到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正确。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篇3:宋史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史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9.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参考答案

6.A(丐:乞求)

7.B(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8.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9.(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 (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5分,语意2分,“辞”、“置”、“谢”各1分)

(2)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5分,语意2分,第一个“狱”字、“死”、“卒”各1分)

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篇4:《宋史列传二十九》文言文阅读

《宋史列传二十九》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自言兖国公四十五世孙。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再调临济令。临济多淫祠,有针姑庙者,里人奉之尤笃。衎至,即焚其庙。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知温子彦儒授沂州刺史,衎拜殿中侍御史。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检校左庶子,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未几,复出为天平军节度副使。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1)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

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2)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衎守章句,无文藻,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宋史列传二十九》)

[注](1)津遣:资助遣送。(2)祖饯:祭祀路神,引申为送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少:稍微

B.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祠:祭祀

C.冠盖相望,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耀

D.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 推: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 B.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 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D. 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佩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颜衎忠直的一组是

①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 ②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③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 ④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⑤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 ⑥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⑤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衎在符习手下为官时,由于曾因进献贺礼的事受到鞭刑,但符习也是一个清廉的人,事后对自己的做法非常后悔。

B.由于颜衎敢于以忠言相劝,做事端直,才使阴险固执、恃强自傲的青州主帅房知温和他的儿子最后能有个好的.结局。

C.颜衎是个孝子,在得知父亲病重后,毅然辞官不做,回家侍候老人,晋祖多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极力推辞。

D.起初颜衎曾因当权的王峻引荐而被重用,后来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被罢官回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2)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

(3)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 (颜衎)在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走上仕途(或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4分,注意擢第、授、以、治行等词) (2) 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让他们拿出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3分,注意慧、之的省略、定语后置等关键点) (3) 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亲的愿望。(3分,注意误有、闻达省略与使动、遂、私养等关键点)

篇5:《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谍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和好成,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 假:借(道)

B.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 绝:渡过,横渡

C.逐北三十里 北:逃跑的人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毕再遇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⑤郭、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再遇的父亲经多次提拔,最后升到武义大夫。毕再遇则是借父亲的恩荫做的官,后来又因武艺出众,受到孝宗皇帝的喜爱和赏赐。

B.毕再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等策略,很快攻下泗州的东西两城。当上级奖赏他时,他却表现出一种以国事为先、不重名利的`胸怀和气度。

C.攻打宿州的郭、李部队出师不利,毕再遇听说后赶快引兵驰援,与陈孝庆部会合,截击前来追赶的金军,杀敌众多,使金军溃败,然后火焚灵壁,安全撤离。

D.战事平息,宋金讲和,毕再遇屡次上疏,表达告老还乡的愿望;可是南宋皇帝对他仍是极力挽留,不仅表彰奖励,还多次为其加官晋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5分)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5分)

答案:

4.D。间,从小路。(3分)

5.A。③说明毕再遇心系国家,不重名利。④说明毕再遇以身许国,视死如归。(3分)

6.C。“诸军发灵璧,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璧”可知,“火烧灵璧”是毕再遇军独自所为。(3分)

7.文言文翻译(共10分)

(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进军逼近泗州城。(5分)

飨:“犒赏”1分;薄:“迫近”1分;“激以忠义”,倒装句“以忠义激”1分;句意通顺2分。

(2)宿州一战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没有常规(或没有常态),怎么能如此快地挫伤自己的锐气呢!(5分)

虽:“虽然”1分;无常:“没有常规或(没有常态)” 1分;遽:“迅速、快速”1分;句意通顺2分。

篇6: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黄庭坚传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黄庭坚传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 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 黄庭坚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A. B.

C. D.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

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11.【答案】A【解析】过:造访。

1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 均为因为。

1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 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15.(10分)【答案】

(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篇7: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⑴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英才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⑵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牛犊之鼻的`短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一组是()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他喜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B、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击,先是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以至私奔相如。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他根本听不进,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6分)

译文:

(2)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4分〕

译文:

篇8:宋史列传一五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宋史列传一五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觖:不满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

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参考答案

4.D。

5.A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6.C。“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

7.(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句意2分,“谯”“济”“未之有”各1分)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句意2分,“以”“望”“饱”各1分)

参考译文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I 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用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祭奠祝祷的事,有关部门不敢代理,百官都没有换穿丧服。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篇9:薛奎识范镇阅读试题及答案

薛奎识范镇阅读试题及答案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篇10: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属文,上书李煜,署弘文馆校书郎。时改当涂县为雄远军,以羽为判官。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太平兴国六年,受诏诣瀛州覆军市租,得隐漏数万计。因上言:“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上赐诏褒谕。复命,迁太常博士,改膳部员外郎。丁外艰①,起复②莅事,入判大理寺。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仍条列利病凡二十事。诏下有司详议,皆以为便。时北边多警,朝议耕战之术,以羽为河北东路营田副使。

淳化四年,并三部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是,三司簿领堆积,吏掾为奸,虽尝更立新制,未为适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县为十道,两京为左右计,各署判官领之。”制三司使二员,以羽为左计使,董俨为右计使,中分诸道以隶焉。未久,以非便罢。丁内艰①,起复②,加给事中。

咸平四年,以疾解职,拜礼部侍郎。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月余卒,年五十八。

羽涉猎史传,好言事。淳化中,许王暴薨。或有以宫府旧事上闻者。太宗怒,追捕僚吏,将穷究之。羽乘间上言曰:“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耳。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太宗嘉纳之,由是被劾者皆获轻典。尝建议有唐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便者许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迄今不废。

羽强力,有吏干,尤小心谨事。太宗尝谓左右曰:“羽有心计,亦明吏道,但无执守,与物推移耳。历剧职十年,始逾四十,须鬓尽白,亦可怜也。”羽出入计司③凡十八年,习知金谷之事,然颇伤烦急④,不达大体。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丁外艰:子遭父丧或重孙遭祖父丧;丁内艰: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②起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③计司:古代掌管财政、赋税等事务官署的统称。④烦急:苛细峻急。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羽判三司 判:掌管 B.各署判官领之 领:兼任

C.追捕僚吏,将穷究之 究:推究 D.有非便者许其封驳 许:允许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

②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

③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耳。

A.①其 ②以 ③以 B.①其 ②而 ③以

C.①之 ②以 ③因 D.①之 ②而 ③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B.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C.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D.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羽少时便能写文章,后来通过上书给李煜而得到赏识,获得弘文馆校书郎的职务,又因会写文章做了雄远军的判官。

B.魏羽在做官的过程中,曾经先后遭父丧、母丧,但朝廷器重他,每次都在他守丧期未满时便下诏令他赴任做官。

C.淳化四年,朝廷将三部并为一司,虽采纳了魏羽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能解决过去三司公务堆积、官员犯科的弊病。

D.魏羽为人坚忍有毅力,做事谨慎。皇上认为他有智谋,也熟悉当官的方法,只是缺少操守,容易受到钱财的影响。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4分)

②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3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魏羽“有吏干”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 1.C2.A3.D4.A

5.(1)①宋朝军队渡过长江来到雄远军境内,魏羽率领全城百姓投降,太祖提拔他为太子中舍。②现在许王的过错,并没有比这个更过分(厉害)。

(2)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其半,可以责成,仍条列利病凡二十事。诏下有司详议,皆以为便。 ②受命去军中审查租税问题,发现很多漏洞,向朝廷提出官员的调动挑选有失公平,请求朝廷对主管人员进行严查以肃清欺骗的弊病。③当皇上打算要严查许王案时,魏羽借汉朝太子的例子进言,让皇上对相关人员从宽处罚。 ④尝建议有唐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便者许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迄今不废。(答对一点2分,对两点3分。)

篇11:《宋史·列传一O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宋史·列传一O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悼,曰:悼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著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悼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灌、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列传一O四》)

[注]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易束,故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去、往。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 谠:正直。

C.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

D.何为只若是行遣 遣:遣送。

9.下列各句均能表现任伯雨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 ②伯雨首击章惇 ③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④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⑤伯雨不听,抗论愈力 ⑥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伯雨年少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担任雍丘县令,政绩突出,

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徽宗即位不久,任伯雨首先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 里,上奏疏108份,表现出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

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终因党事而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奸臣陷害,而使自己被革职,二儿子申先受牵连下狱,妻子被逼 死,但他处之如常,无所畏惧,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

(2)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

篇12:《宋史·曹彬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宋史·曹彬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注】①觌(dí):相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8.对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不 遇 非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参考答案:

6.C(3分)    7.D(3分)    8.B(3分)    9.D(3分)

10.(4分)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11.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而已矣。(5分)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相关文章:

1.《宋史·薛奎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2.宋史·薛奎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宋史·列传一O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4.《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

5.宋史列传一百二十七阅读答案

6.《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阅读答案

7.语文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8.《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9.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10.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邓寇列传

下载word文档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宋史 薛奎列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