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2024-04-01 07:33: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梦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篇1: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德用①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②,乃罢枢密③,出镇④。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① 王德用,北宋名将,谥武恭。②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③枢密:宋朝中央政府高官。④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

(2)久之,道辅卒()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道辅在工作的时候谈论其他事情,难道妨碍我了吗?B.孔道辅在自己的职位上说职责内的事,怎么是害我呢?C.孔道辅在自己的官职上说相关事情,莫非他是想害我?D.孔道辅在安排职务的时候说到其他事情,难道要害我?【小题3】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小题4】本文主要表现了王武恭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1)善于,擅长(1分)(2)死,去世(1分)

【小题2】B

【小题3】(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

【小题4】不计较个人得失 (或:有度量)(1分)忠心为国(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善”根据语境是“善于”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好”的意思;(2)“卒”根据语境是“去世”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或“终于”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以是因为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岂是怎么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根据“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这几句话来概括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这句话分析出“王德用”是一个“有度量”的人。

篇2:《宋史.真德秀传记》文言文阅读试题

《宋史.真德秀传记》文言文阅读试题

真德秀,字景言,建之浦城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授南剑州判官,继试,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幕,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迁博士。后屡迁至中书舍人。

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德秀亲至广德,与太守魏岘同以便宜发廪,使教授林庠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而以李道传摄徽。先是,都司胡貙、薛拯每诮德秀迂儒,试以事必败,至是政誉日闻,因倡言旱伤本轻,监司好名,振赡太过,使岘劾庠以撼德秀。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与岘祠,授庠干官。

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输租令民自概①,听讼惟揭示姓名,人自诣州。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海贼作乱,将逼城。德秀祭兵死者,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亲授方略,禽之。

以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尤留意军政,欲分鄂州军屯武昌,及通广盐于赣与南安,以弭汀、赣盐寇。未及行,丁扰归。明年,蕲、黄失守,盗起南安,讨之数载始平,人服德秀先见。

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监察御史梁成大又劾之,请加窜殛。上曰:“仲尼不为已甚。”乃止。

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既 ,上思之不置,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真德秀传记》.有删改

注:①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B、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C、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D、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朝有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等。古代也可指专门精通某种技艺或从事某些职业的人

B.江东,是中国历史上与“江左”相对的一个地理概念,源自长江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人们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之为“江东”。

C.丁忧,又称“丁艰”,指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丁内忧指母丧,丁外忧指父丧;一般服丧三年,三年不得出任公职,如不得已出任公职,称“夺情”。

D.奏疏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战国以前臣子向君主进呈文书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称为奏,汉代臣子上书有时也称上疏。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德秀亲政爱民。江东发生旱灾和蝗灾,他与太守商议,发放官府粮食救济灾民,安排妥当后才离开。

B.真德秀刚正不阿。真德秀敢于弹劾贪的官污吏,太守林瑛贪赃枉法,张忠恕瞒匿贩济之粮,都被他弹劾

C.真德秀执法严明。在泉州任职期间,当地有很多豪右望族危害乡里,真德秀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D.真德秀足智多谋。真德秀调派鄂州军队屯驻武昌,打通广盐卖到赣州等地的渠道,消除了盐寇祸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2)德秀祭兵死者,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亲授方略,禽之。

篇3:王德用字元辅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德用字元辅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盗张洪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德用以毡车载勇士,诈为妇人饰,过邯郸。贼果来邀,勇士奋出,悉禽之。徙督捕陕西东路,盗贼相戒曰:“此禽张洪霸者。”皆相率逃去。

仁宗阅太后阁中,得德用前奏军吏事,奇之,以为可大用,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

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有言德用市马于府州者,上其券,乃市于商人者。言者犹不已,降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州置判官,家人皆惶恐,德用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徙知曹州,或谓德用曰:“孔中丞害公,今死矣。”德用曰:“中丞言官,岂害我者?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陕西用兵久无功,契丹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德用见帝,流涕言:“臣前被罪,陛下赦而不诛,今不足辱命。”帝慰劳,曰:“河北方警,藉卿镇抚之。”拜保静军节度使。岁大熟,六符见德用拜曰:“此公仁政所及也。”

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乃下令:“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注】①超:王超,王德用的父亲。②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德用十七岁时担任先锋,带兵出击李继迁,颇有战功。军队撤退时,看到队伍混乱,主动站出来整肃军纪,终于使跟随其后的敌人不敢接近。

B.王德用把装有勇士的毡车装扮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引诱张洪霸前来拦截,从而一举抓获了这个让官吏头痛的强盗,并震慑了陕西的强盗。

C.有人议论王德用向官府买卖马匹,虽然证实是跟商人做的买卖,但仍被降职,家人为此很害怕,而他除了不接待宾客外,言谈举止神色不改。

D.王德用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士兵击鼓跳跃,进退站坐很有章法,演习一天也没有惩治一个人。间谍看后回去告诉契丹说宋兵将要大举进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答案

1.B

2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3.A(“看到队伍混乱”错,在撤退之前王德用就说“归师迫险必乱”,并有效地防范了撤退时出现混乱的状况。)

4.(1)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类、得士心、典各1分,句意2分)

(2)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征服敌人的军队了。”(觇、第、得实以告各1分,句意2分)

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现阶段的阅读理解题题目都是相对固定的的。因此,有很多题目都有比较通用的解题方法。以修辞手法为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介绍给学生,同时将不同的修辞手法体现的作用,详细的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

这样当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关于修辞手法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联系老师课堂中讲述的关于修辞的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将老师课堂中讲的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题目相结合,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篇4:王德用有量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德用有量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①,乃罢枢密②,出镇③。又贬官,知随州。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④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 ①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②枢密:宋朝的中心政府高官。③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④以: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 ( )

(2)客有谓公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

3.下面两句话,表现王武恭公德用是个怎样的人?

(1)被罢免后,“举止言色如平时”

(2)“可惜朝廷一直臣”

【参考答案】

1、(1)善于 (2)说,对……说

2、孔道辅在自己的职位上说职责内的事,怎么是害我呢

3、(1)表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2)表现他忠心为国

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学好语文的十个方法

语文提分第一条就是背课文。可能有些同学觉得这个没什么用,要说背,自己也背了,可是你背的火候兴许不够。背课文要把所有课后标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作者简介全部背下来,并且不能出现错别字,为默写奠定基础。

学好语文方法之二是背基础知识。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以外,语文还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要背,这些也都有无条件地背诵下来,不管考试会不会考到,但作为语文常识也需要会。比如成语、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等。

语文学习第三是多阅读。课内文章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最好都通读一遍,课外卷子和资料短文也尽量多阅读,扩展知识面,增强语感。

第四个方法是背作文素材及语段。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方法,作文提分不光靠平时多写,也要多背,背多了变成自己的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语文提高分数的第五个办法是多做题多总结。语文题目做多了就会发现,很多类型的题目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些规律技巧如果直接拿来看可能理解不深刻,自己总结出来运用会更自如,答题的准确率也更高。

篇5: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

(三)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与昧行乎(暗,昏暗)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坟墓)

C.男则堕于修德(通“惰” ,懈怠)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从师学习)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日出之阳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水为之而寒于水

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3、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14、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事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由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手法。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篇6:“赤壁之战”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赤壁之战”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

主备人:赵海燕 贺会会 审核人:赵宗生

【教学目标】

1. 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 2.致殷勤之意( )

3.当横行天下( )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5.邂逅不如意( ) 6.地方数千里( )

7.北面而事之( ) 8.初一交战( )

9.鼎足之形成矣( ) 10.刘琮束手( )

11. 宜别图之( ) 12.此帝王之资也( )

13. 与曹有隙( ) 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

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 16.必蹶上将军。( )

17.近者奉辞伐罪( )( ) 18.动以朝廷为辞( )

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 )

二、一词多义:

足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

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 4.鼎足之行成矣。( )

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 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事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

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 ) 4.北而事之( )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 2.操军方连船舰( )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5.挟天子以征四方( )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卒1.鲁肃闻刘表卒( ) 2.五万兵难卒合( )

次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

2.余船以次俱进( )

3.次第岂无风雨?( )

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 2.乃罢会。( )

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09天津)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11安徽)

三、翻译句子:(20分钟)

1.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6.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8.定语从句翻译。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四、拓展阅读: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克谐:能够成功 2、致殷勤:表达,恳切慰问 3、横行:称霸天下

4、会猎:会战的委婉说法。5、邂逅:一旦,万一 6、地方:土地方圆

7、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拜。 8、初一:刚开始

9、形成:形势形成 10、束手:投降 11、别:另外 12、资:凭借

13、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4、咸:皆,都 15、比:等到

16、蹶:使动用法,使 ……受挫折 17、辞伐:命令,讨伐

18、辞:名义,借口,理由 19迎:投降 20、逆:迎击

二、一次多义

足1、充足 2、值得 3、足够 4、器物的脚 5、值得 6、值得

事1、事业 2、用事者,掌权的人 3、大事 4、侍奉

方1、方圆 2、正,正在 3、策略,方法 4、将要 5、方向,方位 6、正,正在

卒1、死 2、通“猝”

次1、驻扎 2、次序,顺序 3、次第:转眼

乃1、是 2、于是,就 3、才 4、甚至 5、竟然,却 6、于是,就 7、才 8、竟然,却

三、翻译句子。1、荆州跟我国相邻接,江山险要牢固,肥沃的田野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

2、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有六个州郡,兵器精良,粮食充裕,足够用来创立大事。

3、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

4、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注意已经定了。”

5、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主帅受到挫折。”

6、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英雄才干,同时又凭借着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方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们乐意为您效劳,您应当雄霸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

7、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应当把我交给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使兵士跟从着,同士大夫们交往,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个州郡的长官。

8、定语从句翻译。

①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

②霎时间,烟和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

③现在归队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

④荆州的归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军队的武力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四、文段翻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篇7: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仲永之通悟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仲永之通悟

仲永之通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十九)仲永之通悟 答案

1.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4.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相关文章:

1.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2.文言文阅读之《陋室铭》

3.文言文阅读之灵隐寺

4.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5.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6.陶潜之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7.绿之赞阅读试题参考

8.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9.语文文言文《猩猩》阅读试题和答案

10.文言文阅读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