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06-24 09:03: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点列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语文试题卷·第 5 页(共 6 页)

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桓、文扶微.兴坏 微:微小的国家

B.援.而立之 援:推举

C.绝者不可复属. 属:嘱托

D.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 唯: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平之.未洽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B.天下归仁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然后宗庙以.安 思垂空文以.自见

D.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正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先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所以 亡 天 下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3分)语文试题卷·第 6 页(共 6 页)

⑵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4分)

答案:

1.C (“属”,连接)

2.A (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兼词;C,介词“凭借”,连词“来”;D,表承接,表转折。)

3B(没“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4.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盛 服 先 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蔽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评分要点:多断、漏断的,每处扣0.5分)

5.⑴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君主)一定有跟往日不同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昭显天意的行为。(评分要点:“异旧之恩”1分;“昭”1分;意义连贯通顺1分)

⑵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接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着,被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评分要点:“于市”,状语后置;“比”;“大辟”;“岁”;每处1分)

语文阅读怎么做能得高分

语文阅读要读懂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因为从小我们就说中文,接触汉语语言环境,所以要想读明白一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东西并不困难,难的是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含义,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考试常考的题目。

无论是初中语文还是高中阅读,其实答题并不需要我们自创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在阅读原文中稍加整理即可,甚至有些题目我们言之成理就会给分,所以语文题目很简单就看你是否用心。

找答案要讲究技巧,看分值写采分点,并且按题目顺序去原文中找答案,按先后顺序去找,不要颠倒了,否则找到的有可能就是错误的答案了,这就是考察我们筛选答案的能力。有些答案并不是以一句话的形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只能从中挑选出一两个关键性词语,这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自己组织语言。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2:尚德缓刑书原文欣赏

【作品介绍】

《尚德缓刑书》选自《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路温舒,字长君,西汉时钜鹿东里(在今河北省平乡县境)人。他年轻时为监狱小吏,自学律令,当上了狱史。县里有疑惑不决的事,都向他请教。郡太守发现他的才能,就用他为决曹史。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廷尉解光用路温舒为奏曹椽,守廷尉史。由于出身狱吏,以后又长期从事刑法工作,路温舒对其中的弊端非常清楚,尤其是对汉武帝以来繁琐苛刻的刑法十分不满。没过几年,汉昭帝去世,昌邑王废黜,汉宣帝即位。路温舒认为新旧交替之际是改良的机会,于是呈上这份奏章,列数狱吏的奸恶,揭露刑狱的残酷,希望汉宣帝能放宽刑罚,崇尚道德。出身狱吏的路温舒,敢于彻底揭穿狱吏舞文弄法的卑鄙伎俩,实在难能可贵。

【原文】

篇3:尚德缓刑书原文欣赏

昭帝崩②,昌邑王贺废③,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④;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⑤。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⑥。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⑦,一远近⑧,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内⑨,是以囹圄空虚⑩,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⑾。然天不授命,XX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⑿,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⒀,大一统而慎始也⒁。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⒂,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千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⒃,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⒄,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⒆、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⒇,然太平未洽者(21),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22)”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刻薄)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23)。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24),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通“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25),则锻练而周内之(26);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27),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28),文致之罪明也(29)。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30),媮为一切(31),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32)”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33),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34)。”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35),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注释】

①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

②昭帝:汉昭帝,名刘弗陵,武帝少子。

③昌邑王废: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无嗣,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子)即位,淫戏无度。大将军

霍光用太后的名义废了他,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昌邑:古县名。

④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无知,春秋时齐公子,自立为齐君。后被人杀死,公子小白自莒回齐即位,便是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⑤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骊姬,春秋时晋献公宠姬。晋献公伐骊戎(古国名,在今山东临潼县东北),得骊姬,立为夫人,十分宠幸,生奚齐、卓子。不久就谮(读音zèn,诬陷,中伤)杀太子申生,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夷吾出奔。献公死,奚齐、卓相继为国君,后被杀,骊姬亦被杀。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文公。晋文公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一代霸主。

⑥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赵王,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名如意,封为赵王。刘邦死,惠帝立,太后吕雉毒死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吕太后和她的侄儿吕台、吕产、吕禄等专权,想把“刘姓天下”改变为“吕氏王朝”。吕雉死,大臣周勃、陈平等消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即位,是为孝文帝,庙号太宗。后有“文景之治”的繁荣。

⑦关梁:关:关卡,关口。梁:桥梁。

⑧一:统一,动词。

⑨恕:宽容,宽厚。

⑩囹圄:牢狱。

⑾援:援用旧例。

⑿股肱(gōng):股,大腿;肱,手臂。比喻像左膀右臂一样匡扶国家,即辅佐的意思。

⒀正:把……看得很正统、正规。《春秋》记载古代帝王诸侯即位,很讲究名分,名分正的,就写即位,名分不正的,就不写即位。

⒁大一统:重视天下统一的事业。大,尊重,重视。

⒂始受命:指初即位。统:法制。

⒃文学: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都称为文学,这里指文教方面的事。

⒄遏过:防止过失。

⒅盛服先王:竭力服膺先王的人。先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等行仁义道德的帝王。

⒆金革:兵革,这里指战争。

⒇戮力:并力,尽力。

(21)洽:协调。

(22)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语出《尚书·大禹谟》。不经:不合常规。

(23)大辟:死刑。

(24)棰楚:古代刑具。棰,木棍。楚:荆条。

(25)却:批驳退回。

(26)锻炼:比喻酷吏枉法,多方编造罪名。周:周密。内:同“纳”,归纳。

(27)咎繇(yáo):舜时建立法律设立监狱的臣子。

(28)成练:构成各种罪名。

(29)文致:文饰而使人获罪。

(30)贼:败坏,伤害。亡:无。

(31)婾:苟且,马马虎虎。

(32)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相传上古时期,在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画者、刻者都是假的,假的都不愿意忍受,真的就更不能忍受了。表示对监狱、酷吏的愤恨。

(33)乌:乌鸦。鸢:读音yuān,老鹰。

(34)诟:耻辱。这四句话出于《左传·宣公十五年》。薮:读音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瑾瑜:美玉。

(35)箴:读音zhēn,劝戒,劝告。

【译文】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解析】

路温舒,汉宣帝时人,晚年任临淮太守。《汉书》上说他在任期间,“治有异迹”。这篇文章,是在“宣帝初即位”的`时候写的,当时他任廷尉史。“盖自武帝后,法益烦苛,宣帝即位,温舒冀一扫之,故发此论。”(《古文观止》编者评注)

文章指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就是说:秦之所以亡,有十个失误,其中一个,在我们今天(即在路温舒当时)仍然存在,即过分重视、重用“治狱之吏”。这些人,“上下相殴(驱),以刻为明”,“败法乱正,离亲塞道”。他们竞相追逐,滥施刑罚,以“治狱”越苛刻越好,量刑、判刑越重越好。结果,造成“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处死)之计,岁以万数”。

文章尖锐地揭露了封建法制运用“逼、供、信”的残忍手段,使人入罪。所谓“棰楚(以杖鞭扑)之下,何求而不可得”。靠刑讯来逼供,“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示)之”,被迫造假。“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名义上是利用假口供向犯人指出犯了什么罪,晓以利害,要他服罪,其实这中间无疑包含着“诱供”,以进一步陷人于罪。“上奏畏却,则锻练(炼)而周内(纳)之”,就是说:怕上级批不准,必须把上报材料和报告写好,使“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办法有二:一是进一步对“犯人”进行逼供、诱供,以便取得更多的“罪证”,使“成练者众”;一是组织材料班子、刀笔文吏对材料进行精心的加工,对报告进行周密的推敲,以便使“文致之罪明也”。如此,“虽咎繇(同皋陶,传说中舜时贤明的法官)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铁案如山,不可覆翻矣。

为什么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呢?大概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好一个“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千万人的人头就这样滚滚落地了。易卜生《人民公敌》剧中的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提出改造被污染的温泉浴场的建议,触犯了当地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被宣布为“人民公敌”。其实在异口同声地对他进行“围剿”的人中,并不乏同情之士,他们振臂“讨伐”,心里明白,悄悄地对斯多克芒医生表示歉意——迫于权势,“不敢不那么办”。“治狱之吏”,诱于“深者获公名”,鉴于“平者多后患”,故“皆欲人死”,也是“不敢不那么办”。林彪、“四人帮”统治期间,当权者上下相驱,以“左”为明。“左”之深者获公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于是重用、提拔有份;说公道话者多后患——轻则不信任,重则受株连。因此,自安之道,在于宁“左”毋右。于是乎上下竞相“左”,极“左”风行矣。看来古今中外,历史的共性还是不少的,否则,两千年前的作品怎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呢?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矫治的办法,路温舒作为封建时代的廷尉史官,只能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即让人讲话,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牢骚、骂娘的话都让说,才能“开天下之口”,招来至切之言。他继承了古代就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召公谏厉王止谤》)的优良传统,主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可杀可不杀者不杀,可治罪可不治罪者不治罪。这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把希望寄托于国君的开明,则有其局限性。路温舒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吏,我们不可苛求于他。今天,我们不能象路温舒那样寄托于个人,而必须从根本制度上着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严肃社会主义法制。

篇4: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述评

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述评

西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严法重刑,禁网密如凝脂,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比心忡忡.汉宣帝即位之初,路温舒上书痛斥酷吏政治,言宜尚德缓刑,热切企盼宣帝能“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同时提出了崇仁义、省刑罚、废狱治、开言路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为儒家思想的.重新崛起和时局的逐渐扭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 者:张翅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ANXI UNIVERSITY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234.995 关键词: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   酷吏政治   儒家思想  

篇5:真德秀文言文阅读答案

真德秀文言文阅读答案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十五而孤,母吴氏力贫教之。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继试,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时丞相史弥远方以爵禄縻天下士,德秀慨然曰:“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遂力请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嘉定十年,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输租令民自概,听讼惟揭示姓名,人自诣州。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海贼作乱,将逼城。官军败衄,德秀祭兵死者,乃亲授方略,禽之。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上问谦吏,德秀以知袁州赵夫对,亲擢之直秘阁、为监司。具手劄①入谢,因言崔与之帅蜀,杨长儒帅闽,皆有廉声,乞广加咨访。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后给事御史交劾之,落职。绍定五年,起复知泉州,迎者塞路。端平元年,召为户部尚书,入见,上迎谓曰:“卿去国十年,每切思贤。”乃以《大学衍义》进,谓“敬者德之聚。仪狄之酒,南威之色,盘游弋射之娱,禽兽狗马之玩,有一于兹,皆足害敬”。上欣然嘉纳,改翰林学士,时政多所论建。逾年,知贡举,已得疾,拜参知政事。无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真德秀传记》,有删改)

【注】①手劄(zhā):手札,即亲笔信、手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B.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C.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D.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B.“博学宏词”是封建时代为选拔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的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C.旧时用斗斛量米,人们常用一块木片刮平其中过满的粮食,这个木片叫做“概”。

D.遗表是古代大臣于临终前上奏给朝廷的一种章表,多表达其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德秀为人耿介,不与权贵为伍。他不受丞相史弥远笼络,自请离京外放任职;后因屡进忠言,令史弥远忌惮,又被人弹劾,一度罢职丢官。

B.真德秀施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江东,扶危济困;他任职泉州,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又缉捕海盗,保护居民和商旅安全。

C.真德秀惩恶肃贪,为官清正廉明。徽州、宁国地方官因贪腐均受到他的'弹劾;在泉州,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惩治了他们。

D.真德秀忠谏举贤,得宋理宗信任。他曾举荐和提拔袁州知州赵夫等廉吏;他进献著作《大学衍义》,规劝皇帝要远离声色犬马,恭谨为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5分)

(2)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

答案:

4.(3分)B

5.(3分)D(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6.(3分)D(真德秀只是在入对时,举荐了赵夫等人,并没有提拔过他们。)

7.(10分)

(1)我们这类人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徒”,同一类的人;“去”,离开;“庙堂”,朝廷;“从官”,属官,下属。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2)(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察看地形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审”,详细;“形势”,地形、地势;“屯”,驻扎,防守;“虞”,意料,预料。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他四岁起就开始读书,记忆力强,能做到过目成诵。十五岁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吴氏竭尽全力抚养、教育他。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真德秀考中进士,接着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他逐步升任至中书舍人,兼太常少卿。当时,奸相史弥远用高官厚禄笼络天下的读书人,真德秀感慨地说:“我辈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于是极力请求离开朝廷,出京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江东地区发生旱灾和蝗灾,尤其是广德、太平两地最为严重。真德秀亲自前往广德,自行主张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将一切事宜安排妥当后才返回。临行时,当地数千百姓一直将他送到城外,指着路旁死去百姓的合葬墓,哭泣地说:“这里埋葬的都是往年饿死的人,如果没有您,我们也早已被埋在这里了。”新任徽州太守林琰没有廉洁的声誉,宁国太守张忠恕私自藏匿救济灾民的粮米,他们都受到了真德秀的弹劾。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凭借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当时,许多外国的商船惧怕重税勒索,到港的船只每年不过三、四艘而已。真德秀到任后,首先放宽了税收政策,使外来的船只迅速增加到三十六艘之多。交纳租税的时候,让百姓自己刮平斗斛中过满的粮食;审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只是张榜公布涉案者的姓名,相关人员自觉到州府听候处置。泉州有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制裁他们。海盗在泉州近海作乱,将要逼近州城,官军遭受挫败,伤亡惨重。真德秀祭悼阵亡的将士,并亲自传授应敌策略,终于擒获贼首,战胜了海盗。(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查看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宋理宗即位后,提拔真德秀为礼部侍郎。皇帝询问他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清廉守正的官吏,真德秀用袁州知州赵夫的事迹来答复,皇帝于是亲自提拔赵夫任职直秘阁、监司。真德秀备上一封亲笔信向皇帝表示谢意,趁机告诉皇帝崔与之任职四川安抚使、杨长儒担任福建安抚使,都有廉洁的声誉,请求皇帝多多征询访求。真德秀多次进谏正直的言论,皇帝都虚心接受,广泛采纳;但权臣史弥远却更加害怕他,于是谋划扳倒他的办法,因畏惧舆论而未敢轻举妄动。后来,给事中、御史们纷纷弹劾他,终于使真德秀罢职丢官。绍定五年(1232),真德秀重被起用,再任泉州知州。他到任之时,欢迎的人群充满了道路。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召真德秀入朝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入宫谒见时,皇帝亲自迎接,对他说:“你离开朝廷十年,我常常思念你的贤德啊!”真德秀于是向皇帝献上自己所著的《大学衍义》一书,他认为:“敬是各种品行的聚合。仪狄的美酒,南威的美貌,郊游射猎的欢乐,禽兽犬马等玩好之物,人无论沾染上了其中的哪一样,都足以损害其恭敬之心。”皇帝高兴地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真德秀因此改任翰林学士,他对当时的朝政也多有建议。过一年,朝廷特派他主掌贡举考试,不久患病,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虽然真德秀)病情危急,但他的衣着穿戴、坐立举止,一直到去职都显得心神不乱。遗表送到朝廷,皇帝十分悲伤,停止了临朝听政,以示哀悼。追封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加给谥号为“忠定”。

篇6:谢尚字仁祖文言文阅读答案

谢尚字仁祖文言文阅读答案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幼有至性。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十余岁,遭父忧,丹杨尹温峤吊之,尚号啕极哀。既而收涕告诉,举止有异常童,峤甚奇之。及长,开率颖秀,辨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司徒王导深器之,辟为掾。袭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谒,导以其有胜会,谓曰:“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坐倾想,宁有此理不?”尚曰:“佳。”便著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其率诣如此。迁会稽王友,转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将军如故。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尚为政清简,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为尚造乌布帐。尚坏之,以为军士襦袴。大司马桓温欲有事中原,使尚率众向寿春,进号安西将军。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尚讨之,为遇所败,收付廷尉。时康献皇后临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枋头。会冉阂之子智与其大将蒋干来附,复遣行人刘猗诣尚请救。施止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干。干谓尚已败,虑不能救己,犹豫不许。施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可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送玺,当遣单使驰白。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迎玺,致诸京师。升平初,卒于历阳,时年五十。谥曰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

B.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

C.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

D.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

解析:断句时应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来思考,“的”在此处指箭靶的中心,作动词“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与翼”作“射”的状语,“翼曰”中“翼”作“曰”的主语,中间均不可断开。“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中,“尚”作“应声中之”的主语,而不作“当以鼓吹相赏”的宾语,所以“尚”前应断开。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是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文中“袭父爵”即爵位的第一继承人承袭父亲的爵位。

B.大司马是我国古代官职名,是掌管刑狱的官,即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中最高的司法审判官。

C.临朝就是亲临朝廷处理国事,文中指太后摄政称制,即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D.传国玺即皇帝的印章,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被视为封建王朝正统的象征。

解析:B项,大司马是我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尚聪慧早熟。一次父亲带谢尚送客,有人夸他是在座之人中的颜回,谢尚以“座中没有尼父,怎能辨别出颜回”对答,宾客都赞叹惊异。

B.谢尚率直不羁。谢尚刚到司徒府通报名帖时恰逢府中有聚会,司徒王导便邀请他跳“鸲鹆舞”,他便穿好衣服戴上头巾,在席间翩翩起舞,旁若无人。

C.谢尚为政清廉。谢尚刚到任时,郡府用四十匹布为他做了个乌布帐,而谢尚关心下属,把它拆了,拿去给将士们做了衣裤。

D.谢尚兵败被贬。苻健的部将张遇来降,谢尚没能接收他,致使张遇恼怒反叛,谢尚率兵讨伐反被张遇打败,因而被降职为建威将军。

解析:D项,“谢尚没能接收他”错,由原文中的“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可知,张遇恼怒的原因是尚没能妥善安抚他。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收涕告诉,举止有异常童,峤甚奇之。

译文:

(2)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告诉”,说的意思;“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特;“吾许”,我们这里;“厚相饷”的“相”,是代词,指代“你”。

答案:(1)不久擦干眼泪诉说经过,举止与一般孩童不同,温峤觉得他很奇异。

(2)天子听说传国玺已在我处,知道足下等人的.至诚之心,一定会派遣重兵来救援,并将会对你有重赏。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句子理解知识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篇7:靳德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靳德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靳德进,其先潞州人,后徒大名。祖璇,业儒。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国初,刘敏行省于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时藩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赠集贤大学士,谥安靖。

德进为人材辨,幼读书,能通大义,父殁,益自刻励,尤精于星历之学。世祖命太保秉忠。

选太史官属,德进以选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蚀躔次、六气侵诊,所言休咎辄应。时因天象以进规谏,多所裨益。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从征叛王乃颜,揆度日时,率中机会。诸将欲剿绝其党,德进独陈天道好生,请缓师以待其降。俄奏言:“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帝从之,遂著为令。

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

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都城以获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责,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所建明多见于施行。寻以病丐闲。

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穗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以疾卒于位。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方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璇,业儒 业:以……为业

B.所言休咎辄应 咎:凶,不吉利

C.德进预在行 预:预先

D.寻以病丐闲 丐:请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元代最高中央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也称“行省”。

B.辟,官府征召。征辟制源自汉代,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即是此意。

C.东官.因方位得名,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官,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官”就是指代太子。

I).谥,谥号,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德行,加给他们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德进之父靳祥为官正直,他利用手中的生杀之权,保全了不少元罪百姓的性命

B‘靳德进精于星历,因此他屡受荐举提拔.多次的进谏和上奏,都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靳德进善于预测,成宗以皇孙身份带兵之时,其攻战取胜,靳德进都能预测准日期。

D.靳德进见识高卓,他反对剿杀,重视教化,劝阻粮仓改建,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5分)

(2)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5分)

答案:

1 (3分)C(预:参与)

2. (3分)D(“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错,溢号带有褒贬意义)

3. (3分)A(靳祥手中没有生杀之权)

4. (10分)(1) (5分)叛变的开端,是由于(人们)被妖言所迷惑,于是谋图不轨。应该招纳天下术士,设立阴阳教官,让他们来教导那些学习的人。(大意正确2分,落实“括”、“训”、“学者”的意思各1分)

(2) (5分)(靳德进)回答道:“如果这件事迅速办起来,物资必然迅猛涨价,百姓的经济承受力会遇到大的困难,我愚笨,没有看出那是合适的。”(改建的)动议于是停息。(大意正确2分,落实“骤”、“踊贵”、“寝”的意思各1分)

语文新闻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新闻的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题型: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作用?

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

标题的好处: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回答此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考虑。

例:《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

这篇题为“一个爱吴__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题目: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析本文标题发妙处。

参考答案: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

语句含义题答题套路

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表层涵义+深层涵义3.筛选信息题答题套路

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阅读理解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1、人物形象答题公式

(1)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身份)形象。(2)分析内容。(3)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意象类答题公式

(1)指出有哪些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2)析: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特点(如有艺术手法要指出),再现画面(3)解:领会意象(意境)背后后意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3、景象类答题公式

(1)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2)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3)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篇8:靳德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靳德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靳德进,其先潞州人,后徒大名。祖璇,业儒。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国初,刘敏行省于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时藩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赠集贤大学士,谥安靖。

德进为人材辨,幼读书,能通大义,父殁,益自刻励,尤精于星历之学。世祖命太保秉忠。

选太史官属,德进以选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蚀躔次、六气侵诊,所言休咎辄应。时因天象以进规谏,多所裨益。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从征叛王乃颜,揆度日时,率中机会。诸将欲剿绝其党,德进独陈天道好生,请缓师以待其降。俄奏言:“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帝从之,遂著为令。

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

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都城以获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责,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所建明多见于施行。寻以病丐闲。

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穗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以疾卒于位。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方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璇,业儒业:以……为业

B、所言休咎辄应咎:凶,不吉利

C、德进预在行预:预先

D、寻以病丐闲丐:请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元代最高中央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也称“行省”。

B、辟,官府征召。征辟制源自汉代,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即是此意。

C、东官、因方位得名,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官,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官”就是指代太子。

I)、谥,谥号,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德行,加给他们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德进之父靳祥为官正直,他利用手中的生杀之权,保全了不少元罪百姓的性命

B‘靳德进精于星历,因此他屡受荐举提拔、多次的进谏和上奏,都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靳德进善于预测,成宗以皇孙身份带兵之时,其攻战取胜,靳德进都能预测准日期。

D、靳德进见识高卓,他反对剿杀,重视教化,劝阻粮仓改建,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5分)

(2)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5分)

答案:

1(3分)C(预:参与)

2、(3分)D(“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错,溢号带有褒贬意义)

3、(3分)A(靳祥手中没有生杀之权)

4、(10分)(1)(5分)叛变的开端,是由于(人们)被妖言所迷惑,于是谋图不轨。应该招纳天下术士,设立阴阳教官,让他们来教导那些学习的人。(大意正确2分,落实“括”、“训”、“学者”的意思各1分)

(2)(5分)(靳德进)回答道:“如果这件事迅速办起来,物资必然迅猛涨价,百姓的经济承受力会遇到大的困难,我愚笨,没有看出那是合适的。”(改建的)动议于是停息。(大意正确2分,落实“骤”、“踊贵”、“寝”的意思各1分)

篇9: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答案:B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答案:C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答案:C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答案:(1)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2)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

(3)当官的人应该广施恩德,泽被百姓,替百姓解除疾苦,难道应该在意少了几匹驴吗?

【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文言文阅读试题之德用

3.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

4.三人成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5.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6.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7.文言文蝴蝶泉阅读答案

8.《劝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9.颜真卿文言文阅读答案

10.渔夫文言文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尚德缓刑书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