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丁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延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 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填。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七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暑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 朝廷
B.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C.以一路控七九省之衙,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D.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人:超过
2.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B.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C.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D.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加粗的一句话断句。
之 洞 短 身 巨 髯 风 仪 峻 整 莅 官 所 至 必 有 兴 作 务 宏 大 不 问 费 多 寡
答案
1.A
2.D
3.B
4.(1)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
(2)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意对即可)
5.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看看选文的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想要得到突破,首先看看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种,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偏饭在李白到七百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和记事两类。前者的结构特点是:人、简历、特点特点、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原有,人物。所以根据文言文的选文她点,大致就能知道该如何去思想了。
2.做前注意读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读很重要。首先要通过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章理解得更加精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就一篇而已,而每个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3.翻译文言文的意思
想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翻译很重要,小伟不知义就会把意思弄错误。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在对文章进行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掌握了这五字要诀之后,对于文言文阅读更加简单一些,从而增加了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大家可以实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用做过多的节水,有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去做好突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就可以了。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概括文章段意是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生在做阅读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大致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为初中生节省出很多答题时间。初中生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大致了解考点在哪一段落出现,然后再重点分析那一段,找出问题答案。
2分析语文阅读题的题型
初中语文以叙述性散文为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举例的常见的阅读题的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型,初中生可以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要看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作答。一般在文章开头初中生可以参考这几种回答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等。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点名文章某事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文章末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等。
篇2: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参考答案:
9.B(廷: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廷试时”) [来源:学&科&网]
10.A(③是“朝士的言论”;⑤表明张之洞的清廉刚正,而不是表现他“敢于大言”)
11.C(主张“科举取士”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思想保守”分析也不符合原文主旨,属于无中生有)
12.⑴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取”“游”“途径”各1分,大意正确1分)
⑵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河北”“辙”“骖”各1分,大意正确1分)
13.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每正确断开一处给1分,共5分)
附参考译文:
张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的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 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伊利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
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学师堂,创建枪炮厂,开办矿务局。上疏请求大规模训练水师,每年提拨专款购买军舰。又成立广雅书院,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展开。
当时海军衙门奏请修筑京通铁路,台谏官员纷纷陈述铁路之害,请求停办。翁同龢请求在边远地区试着修筑,以便于用兵;徐会沣请求改修德州至济宁之路,以利漕运。张之洞建议说:“修路之利,应以疏通各地物产、造福百姓生活为最重要,征兵运饷次之。现在应该从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经河南到达湖北汉口镇。这是干线枢纽,中国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联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黄河以南,向东联接安徽、江苏,向南接通湖北、四川,万里之外的音讯消息,短时间内便可通达。其利之处有几个方面:铁路处于腹心内地,不担心会引敌而入,是第一利;铁路所经之处原野广阔,容易避开坟地房屋,是第二利;铁路沿线工厂多车站多,做工和经商的人可以舍弃旧行当,得到新生计,这是第三利;以一条铁路带动八九个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货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粮饷的来源,这是第四利;京师附近有意外事变,安徽、湖北精兵一个早晨便可聚集,这是第五利;太原富产铁煤,如果运输便利,则开采必然就多,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战争,向京城运粮的依然可畅通无阻,这是第七利。有这七利,分段分年来修筑便可建成。”得到皇帝圣旨批复同意,于是有了把张之洞调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产铁,江西萍乡出产煤,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大别山下开设炼铁厂,资助修建铁路的费用,同时创办枪炮和火药厂。从此湖北财务赋税称得上富饶,土木工程也一天天兴旺起来了。
当时国威刚刚受挫,朝中之士每日商议变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张之洞提出:“废除八股文,并非废除‘四书’‘五经’,因此,问题仍然必须端正,命题之意必须严格。否则,国家重视教化的宗旨便显不出来,必定导致不读经文,背离正道忘却根本的后果,这并不是小事啊。现在应该首场考试史论及本朝政法,第二场考试当前国家大事,第三场以考试经书要义结束。分别随场决定去留,层层顺次录取,这样便可减少流弊。”
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出任督办商务大臣,再次代理两江总督。有一个道员偷偷地代替商人送二十万两银子给张之洞祝寿,请求在海州开矿,张之洞立刻上疏弹劾罢免了这个道员。他考察盐法的利弊,设置兵船缉拿私自贩盐的商人,每年征收盐税都有盈余。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醇亲王载沣代理国政,讨论建立海军,张之洞说设立海军经费不足,可延缓建立,经过努力后,他的意见仍未被采纳。他称病辞职,不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在朝和在野的人都震惊悲恸。被赐予太保衔,谥号文襄。
张之洞身材矮小,胡须浓密,风度仪表严峻整洁。任官所到之处,一定有工程兴建。务必使规模宏大,而不管费用多少。爱护人才并好客,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文人学士都争先恐后地和他交往。担任地方高级官员几十年,到逝世时,家中却没有增加一亩田产。
篇3:《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篇4:《范式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范式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搞(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定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乃共定期日( )
(2)尔何信之诚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然,当为尔酿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式与张劭成为好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相约见面
(2)真实
2、(1)巨卿是一位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约。
(2)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替你们酿酒喝。
3、他们成为好友的根本原因是一个“信”字。(意对即可)
篇5: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包拯传》阅读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包拯传》阅读题目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赴调,知天长县 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________________
12. 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
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
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
13. “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4. 本文表现了包拯 的品质。(3分)
《包拯传》阅读答案
11.(1)(2分)主持管理 (2)(2分)足够
12.(3分)C
13.(2分)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
14.(3分)孝顺、英明、诸廉(每点各1分)
篇6: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冕出自于《王冕传》,作者为明代文学家宋濂。王冕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阅读《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踩,践踏)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侍奉)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通“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②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或以钱币丐之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C.暮归,忘其牛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录为弟子 可以为师矣。
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韩性像侍奉王冕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一段所写王冕苦学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乡里小儿”讪笑时,王冕为什么“亦笑”?请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再现王冕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有人;、②离开(家)
2.C
3.D
4.(1)学舍偷听读书;(2)寺庙借长明灯夜读
5.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6.王冕的'“笑”除了出自他“随和、仁慈”的品性外,还有这样的心理:我小时候的顽皮不亚于你们呢,好在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王冕的笑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内省。(言之成理即可)
篇7:红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红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羯鼓之音调颇悲,其击者必有事也。”乃召而问之,云:“某妻昨夜亡,不敢乞假。”嵩遽遣放归。
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釜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军府草创。朝廷复遣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男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女,三镇互为姻娅。田承嗣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每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卜选良日,将迁潞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曰:“主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嵩曰:“我承祖父遗业,一旦失其疆土,即数百年勋业尽矣。”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倏忽不见。
嵩常时饮酒,不过数合,是夕举觞十余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红线回矣。嵩曰:“事谐否?”曰:“不敢辱命。”又问曰:“无伤杀否?”曰:“不至是。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某子夜前三刻,即到魏郡,凡历数门,遂及寝所。见田亲家翁正于帐内,鼓趺酣眠,枕头露一七星剑。剑前一金合。遂持之以归。既出魏城西门,见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纳。”专使星驰,夜半方到。见搜捕金合,一军忧疑。使者以马挝扣门,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明日遣使赉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不复更贻伊戚。专膺指使,敢议姻亲?所置纪纲仆号为外宅男者,本防它盗,亦非异图。今并脱其甲裳,放归田亩矣。”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三百人夜直州宅 直:同“值”,值守 B.主不遑寝食 遑:闲暇
C.聊副于心期 副:符合 D.不复更贻伊戚 戚:亲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军中的宴会上,红线告诉薛嵩她从羯鼓声中听出了打鼓者内心的悲伤。经询问,事实果然不出红线所料。
B.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与安宁,朝廷采用了让节度使结为儿女亲家的方式来调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C.田承嗣本无异心,红线盗盒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为打消薛嵩的疑虑以防不测,他送礼赔罪并解散了“外宅男”。
D.薛嵩的“日夜忧闷,计无所出”与红线的胸有成竹、不辱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线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4分)
(2)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4分)
4.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D
2.C
3.(1)请放我出去到魏郡走一趟,观察那里的形势,窥探他有无(发兵的准备)。 (乞、某、觇、省略句)
(2)担忧而往,欢喜而归,顿然忘掉了奔走的劳苦。(忧往、喜还、顿、行役)
4聪慧,能从一些细节中了解他人的心理或不杀一人而以盗取田承嗣贴身之物来警戒其非分之想;勇武,去魏郡盗取金盒如入无人之境;忠义,对主人薛嵩忠心耿耿,能主动为他分忧解难。(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附文言文翻译:
红线是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婢女。一次,军中大摆宴席,红线对薛嵩说:“听这羯鼓的声音相当悲伤,击鼓之人必有伤心之事。”于是把击鼓人叫来问他,他说:“我的妻子昨晚死了,不敢请假。”薛嵩立时就放他回去了。
至德之后,河南河北还不安宁,以釜阳为驻地,命薛嵩牢他牢镇守,控制山东一带。战事刚刚过去,帅府也刚刚建立。朝廷又让薛嵩将女儿嫁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为儿子迎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的女儿,三镇互相结为姻亲。田承嗣经常患热毒风,遇到夏季,病情更加厉害。他常说:“我若能将驻地移至山东,接受那里的清凉之气,就可以多活几年。”于是从军队中招募了三千名武艺特别高强又特别勇敢的士兵,号称“外宅男”,而予以优厚的待遇。常命三百人在其州中宅第值班守护,并选定了良辰吉日,要将驻地迁往潞州。
薛嵩听说这个消息,日夜忧愁烦闷,不知如何是好。红线说:“主人无暇顾及饮食休息,是不是在考虑邻境之事?”薛嵩说:“我承继祖父的遗业,一旦失去所守的土地,几百年的功勋、事业就全完了。”红线说:“这事容易办,不值得让主人担忧。请放我出去,到魏郡走一趟,观察一下那里的形势,窥探一下他有无发兵的准备。现在一更出发,三更可以回来向你报告。”薛嵩大惊说:“不知你是一个非常之人,可是事情如果没办成,反而招来祸患,怎么办呢?”红线说:“我的行动没有不成功的。”向薛嵩恭身再拜,一晃,不见其踪影。
薛嵩平常饮酒,不过数杯而已,这天晚上饮了十余杯还不觉醉。(正在饮酒)忽然听见清晨的号角随风呜咽,露水从树叶上坠落下来,原来是红线回来了。薛嵩问道:“事情办妥了吗?”回答说:“不敢辜负主人的使命。”又问:“没伤人吗?”她说:“不至于如此,只是取来了床头上的金盒作为信物罢了。我在子夜前三刻就到了魏郡,进了几座门,到了卧室。只见田亲家翁正在帐中曲腿酣睡,枕前露出一支七星剑。剑前是一个盒子,就拿了回来。出了魏城西门后,见晨风吹动原野,斜月尚挂林梢。担忧而往,欢喜而归,顿然忘掉了奔走之苦。感激主人的知遇,(以此)酬报主人的恩德,勉强实现了我的心愿。在夜里三个时辰之间,往返走了七百里路,身入危险之地,经过五六座城池的原因,只想减少主人的烦恼,哪敢说自己的辛苦。”
薛嵩于是派人送给田承嗣一封信,信中说:“昨天晚上有个客人从魏州来,说是从元帅头边得到一个金盒。我不敢留下自用,特意封起送还。”专使日夜兼程,半夜到达魏州,见田府正在搜寻金盒,全军都发愁而心中猜疑。使者用马鞭扣门,田承嗣(心觉有异)立即出来相见。使者将金盒递给了他,他手捧金盒,惊讶异常。第二天,派使者带了三万匹丝绸、二百匹名马献给薛嵩。说:“我能保全头颅,都是由于你的恩德,我现已知过,自应改过自新,不再给您添忧愁。专心听从指使,不敢以姻亲之故来和你讲平等地位。我所设置的号称‘外宅男’的奴仆,本是用以防盗,并非有什么别的企图,现在都已命他们脱去戎装,回去种田了。”
阅读理解做题顺序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阅读理解如何概括段意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8: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B. 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C. 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D. 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始于唐明皇。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B. 腰斩是古时酷刑的一种,行行刑时用斧或钺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这种刑罚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周代。
C. 朝觐,是古代军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D. 文忠,是古代朝廷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位列“文正”之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为官勤谨,深得民心。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期间,判决了久而不决的五原冤案,在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
B. 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C. 颜真卿守正重礼,勇于弹劾。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死后灵框停放在寺庙内二十九年不下葬,颜真卿奏本弹劾,反响强烈。
D. 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面对反贼李希烈的以死威逼,颜真卿气节不屈,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大义凛然的志节。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
【答案】
1. D
2. C
3. A
4. (1)(5分)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
(2)(5分)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
学习方法
1、多读
就是反复读。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2、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3、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9:《王冕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王冕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每3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负栋之柱
C.暮归,亡其牛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每3分)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2)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
答案:
【1】A
【2】A
【3】(1) 偷偷地(1分)进学校(1分)去听学生读书(1分)(2)(这孩子对读书)(1分)如此入迷(1分),为什么不(何不)(1分)就让他去读书呢?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 表修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或牵牛来责蹊田译为: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窃指偷偷地,学舍是指学校,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省略句补充完整一分,痴是入迷的意思,何不译为为什么不,这三个关键词各占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篇10:一行传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行传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 隳:毁坏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 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译文:
(2)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译文:
16.C 负:具有
17.B A在/比 B表因果的连词 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句末语助词/兼词,于之
18、C
19、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0、见“参考译文”
【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0.吴德基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