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君传》文言文阅读
“我的日与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回君传》文言文阅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回君传》文言文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回君传》文言文阅读
《回君传》文言文阅读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绝喜与饮 绝:特别
C.此荡子不顾家 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 堪:愿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10.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10分)
篇2:文言文阅读:北史·尧君素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22分。
尧君素,魏郡汤阴人也。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帝嗣位,累迁鹰扬郎将。大业末,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师于河东。俄而通引兵南遁,署君素领河东通守。义师遣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及通军败,至城下呼之。君素见通,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左右皆哽咽。通亦泣下沾襟,因说君素早降以取富贵。君素以名义责之曰:公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吁!君素!我力屈而来。君素曰: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通惭而退。时围甚急,行李断绝。君素乃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黄河,沿流而下。河阳守者得之,达于东都。越王侗见而叹息,乃承制拜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密遣行人劳之。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前后自东都归义,俱造城下,为陈利害。朝廷又赐金券,待以不死。君素卒无降心。其妻又至城下,谓曰:隋室已亡,何苦取祸?君素曰:天下事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君素亦知事必不济,每言及隋国,未尝不歔欷。常谓将士曰:吾是藩邸旧臣,至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谷支数年,食尽,足知天下之事。必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头以付诸君。后颇得江都倾覆消息又粮尽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篇3:文言文阅读:北史·尧君素传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素以名义责之曰 名义:名号
B.时围甚急,行李断绝 行李:使者
C.密遣行人劳之 劳:使劳累
D.君素亦知事必不济 济:救济
6、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说君素早降以取富贵 朝廷又赐金券,待以不死
B.我力屈而来 通惭而退
C.君素乃为木鹅 乃承制拜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
D.天下事非妇人所知 君素为左右所害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尧君素节义的一组是( )
①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 ②君素以名义责之 ③越王侗见而叹息 ④君素卒无降心 ⑤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⑥吾是藩邸旧臣,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君素心念旧情,见到兵败而来的屈突通,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但又能不为旧情所羁,严历责问屈突通背叛主上的言行。
B.尧君素在城池岌岌可危之时,机智地将请求增援的奏章放入自制的木鹅中传出城去,越王侗见到奏章之后立即向他秘密派军增援。
C.面对旧幕僚的劝降,新朝廷的安抚,尧君素守节不移;妻子到城下劝降,他不但不为之所动,反而拉弓射死了她,足见其意志坚决。
D.尧君素心知守城必败,但对隋仍心存侥幸,所以他常对将士说,城中的粮食吃光,天下之事就定局了,如果隋朝灭亡,那是天意。
9、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后 颇 得 江 都 倾 覆消 息 又 粮 尽 男 女 相 食 众 心 离 骇白 虹 降 于 府 门兵 器 之 端 夜 皆 光 见 月 余 君 素 为 左 右 所 害
⑵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大业末,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师于河东。(3分)
②公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3分)
参考答案:
5、B(A.名声和节义,C.慰劳,D.成功)
6、C(都表示于是;A.来/用;B.表顺承/表修饰;D.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被动)
7、B(①表明尧君素是炀帝的老臣;③是通过越王侗的反应来进行间接描写。)
8、B(奏章中的内容并非请求增援,而是对情势的分析;越王侗并未派军增援,而是派遣使者前行慰劳。)
9、⑴后颇得江都倾覆消息/又粮尽/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错、漏两处扣1分)
⑵①大业末年,跟随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义军。(得分点拒和介宾短语后置各占1分,整句大意1分。)
②你即使在远方能对主上不感到惭愧,但你骑的马,就是代王赐给你的,你有什么颜面骑它呢?(得分点:判断句式和惭的翻译各占1分,整句大意1分)
文言文翻译:
尧君素,是魏郡汤阴人。隋炀帝做晋王的时候,尧君素是在他身边侍候的人。隋炀帝继位,逐步升迁到鹰扬郎将。大业末年,跟随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义军。不久,屈突通带领军队向南逃跑,委任尧君素兼任河东通守。义军派遣大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城,但未能攻克。等到屈突通的军队被击败,屈突通逃到城下大声喊叫尧君素。尧君素见到屈突通,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哽咽起来。屈突通也流下泪沾湿了衣襟,于是劝说尧君素早早投降来求取富贵。尧君素用名声和节义责问他说:你即使在远方能对主上不感到惭愧,但你骑的马,就是代王赐给你的,你有什么颜面骑它呢?屈突通说:唉!尧君素!我是力量竭尽才逃来的'。尧君素说:如今你的力量还没有竭尽,何必多说!屈突通羞愧地退下了。当时,城池被围攻得非常紧急,使者断绝。尧君素于是造了一只木鹅,把奏章放在木鹅的脖颈中,在奏章中他详细地分析了情势,他把木鹅漂浮在黄河上,让它顺流而下。河阳守卫的人得到木鹅,送达到东都洛阳。越王侗见到奏章不禁叹息,就秉承皇帝旨意授予尧君素金紫光禄大夫之职,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慰劳尧君素。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先后从东都归附义军,两人一起到城下,向他陈说利害。朝廷又赐给他金券,答应他免除死罪。尧君素最终还是没有投降的意思。他的妻子又到城下,对他说:隋朝已经灭亡,你何苦要自取祸害?尧君素说: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拉开弓射向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中箭而倒。尧君素也知道事情必定不能成功,每次说到隋朝,未尝不叹息哽咽。常常对他的将士说:我是诸侯府邸的老臣,说到大义,不能不死。现在粮食还能支撑几年,粮食吃光了,也足以知道天下之事的结局了。隋朝如果一定倾覆败亡,那是天命有此结局,我应该砍下头来交给你们。后来,经常听到江都覆灭的消息,粮食又吃光了,甚至发展到交换孩子相吃,众人的心离散惊惧。白虹降临到府门之上,兵器的锋端,夜里都闪着光芒。一个多月后,尧君素被身边的人杀害。
篇4:济南知府庄君传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张惠言
庄君钧,字振和,自号曰学坡,先世自镇江之金坛徙武进。其后子孙多显。武进之言世族者推庄氏,以至君十世矣。
君少育于外王父刘文恪公于义。乾隆初,刘公奉节巡修畿辅河道。君年十九,随幕府,数为刘公言水利事,刘公甚奇之。当是时,直隶总督高公某方举能任河工者,曰:“孰有才如庄某,而不早试之吏者乎?”即上其名,补霸州判。丁父艰,服除授山东济南府,卒于官。
君既明习水利事,又长于治民,所在大府争欲任君以事。其历州郡皆有殊绩,而君性谦谨,未尝自言。及君之殁,而其子幼,无以知君之详,独得其卓卓称诵于人者四事。其一事曰:磁州二漳水合于其西,夏秋之间,水潦至,决溢四漫,或数百里无陆虚。濒河之吏,岁赋帑,筑堤而捍之。溃,又增焉,以为常。君至州,议曰:“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总督方公然之,疏于朝,报可。如君所欲穿者,漳患大息。其二事曰:漳之濒,有弃地数千顷,故民田也,为水败,独其赋存,吏以敲朴责之。君请总督以闻,尽蠲之。民祠君于漳水上。其三事曰:汝州,旧有卫,卫有四屯。卫之罢也,并于州,而诸屯距州二三百里,远徭役,以为病。君为州,皆贳免,屯之民立石诵焉。其四事曰:君始为大名府,岁大旱,君谒守道,请发粟赈。道曰:“太守擅之乎?咎谁执?”君曰:“府去省千里,文移往返,必旬月。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立檄大名元城,出谷四万石,与民。既,总督周公奏之,有旨复与赈谷四万石,民无饿者。是秋岁大稔。
张惠言曰:君之子轸与予交,轸言君在东安时,河水暴至,君乘小舟渡,及中流,舟覆,仆役皆溺。有跃而呼者,曰:“此吾贤父母也!”遽入水负之出。及其去大名,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惜乎君之未得尽其所设施,而其事又不得而尽传之也。余尝游大名,大名之人,至今能道君之赈民粟也。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岁赋帑 帑:财帛
B. 疏于朝,报可 报:报告
C. 君谒守道 谒:拜见
D. 是秋岁大稔 稔:庄稼成熟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庄君是“贤父母”的一组是(3分)
①溃,又增焉,以为常 ②请穿河引之 ③君为州,皆贳免
④出谷四万石,与民 ⑤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 ⑥未得尽其所设施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②④⑥ D. 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钧从小跟随外祖父刘公长大,刘公整治河道时,庄钧在其幕府,经常为刘公出谋划策,因为才能出众,被直隶总督推荐任霸州州判。
B.庄钧为官很有才能,许多地方争相委任其职事,但庄钧为人很谦虚,不曾夸耀自己的才能,去世的时候,孩子还很小,所以其流传的事迹并不多。
C.庄钧看到漳河边的农田被大水破坏,已经无法耕种,但那些田地的赋税依旧存在,就直接上报朝廷,替百姓提出请求,希望免去那些赋税。
D.本文除了通过记叙庄钧为政的四件事情,正面直接刻画庄钧的贤能之外,还通过庄钧渡河溺水,百姓奋力拯救等事例,从侧面烘托庄钧的贤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4分)
(2)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3分)
(3)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3分)
答案:
5.B(报:批复)
6.B(①⑥不是表现庄钧贤能的,⑤是间接表现了庄钧的贤能)
7.C(庄钧没有直接上报朝廷,而是通过总督向朝廷提出请求的。)
8.(1)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2分,“水方悍”、“挠之以堤”各1分),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1分);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1分)。
(2)饥民很快将饿死(1分),还说什么过错呢(2分)?请让我来承担责任(1分)。
(3)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1分),从庄钧的事情来看(1分),难道是这样的吗(1分)?
【参考译文】
庄钧,字振和,自己取号为学坡,祖先从镇江金坛迁徙到武进。以后子孙多显达之人,武进人谈论到世族的时候推崇庄氏,到庄钧已经有十代了。
庄钧小时候在外祖父刘文恪公那里长大。乾隆初年,刘公出使巡视整修京城附近的河道。庄钧当时十九岁,跟随在刘公的幕府里,屡次给刘公进言有关水利方面的事情,刘公很惊奇。在这时,直隶总督高某正举荐能够胜任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说:“谁有像庄钧那样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到官员那里去试试呢?”立即向朝廷上报庄钧的名字,补任其为霸州州判。父亲去世后,庄钧回家守丧。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山东济南府的官职,后来死于任上。
庄钧既明了熟悉水利方面的事务,又擅长治理百姓,所在之处的巡抚都争相委任其职事。他所治理过的州郡都有突出的成绩,但庄钧性情谦虚谨慎,不曾自己夸耀过功劳。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详细了解庄钧的情况,只得到四件突出的被人称道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磁州有两条漳河在其西边聚合,到夏秋之际,大水涌来,四下漫延,有时方圆几百里没有陆地。当地的官吏,每年都收取财帛赋税,修筑堤坝抵抗洪水。堤坝决堤,就再增高它的高度,大家习以为常。庄钧到了磁州,建议说:“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总督方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向朝廷上疏,朝廷批复同意他的做法。按照庄钧所设想的开挖河道,漳水的祸患被平息了。第二件事:漳水边有弃掷的几千顷田地,原来是百姓的田地,被漳水破坏后,(田地无法耕种),但那税收依旧保留着,官吏用刑法责成百姓交赋税。庄钧请求总督向朝廷汇报情况,(后来)全部免去了这些赋税。百姓在漳水边造祠堂纪念他。第三件事:汝州先前有军队,下面分有四个戍所。军队撤走后,这四个戍所合并到汝州,但是这些戍所距离汝州有二三百里,服徭役时路途遥远,百姓认为很不便。庄钧治理汝州时,免去了那些地区人民的徭役,那里的百姓树碑称颂他。第四件事情:庄钧起初治理大名府,那年大旱,他去拜见道员,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道员说:“太守想擅自行动吗?出了问题谁担当?”庄钧说:“州府距离台省一千里,文书往返,必定需要一月的时间。饥民很快将饿死,(发粮救济灾民),还说什么过错呢?请让我来承担责任。”庄钧立即发文给大名元城,拿出四万石粮食,交给灾民。粮食发放结束后,总督周公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再给予四万石赈灾用的粮食,百姓没有挨饿的。这一年秋天粮食大丰收。
我说:庄钧的儿子庄轸和我是朋友,庄轸说在东安的时候,河水突然涨水,庄钧正乘着小船渡河,到河中央的时候,船翻掉了,仆役都跌入河中。有人见了跳着喊道:“这溺水的是我们贤能的父母官啊!”立即跳入水中将庄钧背离河水。等到庄钧离开大名的时候,哭喊着跑去送行的百姓,绵延一百里没断绝。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从庄钧的事情来看,难道是这样的吗?可惜啊,庄钧没有能完全施展他的才能,而他的事迹又不能全部流传下来。我曾经到大名去游玩过,大名的百姓至今还能说出庄钧救济灾民发放粮食的事情。
篇5:“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
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绝喜与饮 绝:特别
C.此荡子不顾家 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 堪:愿意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参考答案:
8.D堪:忍受
9.D(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怕)因此招致罪过。
10.D 文中没提及作者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
篇6: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济南知府庄君传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济南知府庄君传
济南知府庄君传
张惠言
庄君钧,字振和,自号曰学坡,先世自镇江之金坛徙武进。其后子孙多显。武进之言世族者推庄氏,以至君十世矣。
君少育于外王父刘文恪公于义。乾隆初,刘公奉节巡修畿辅河道。君年十九,随幕府,数为刘公言水利事,刘公甚奇之。当是时,直隶总督高公某方举能任河工者,曰:“孰有才如庄某,而不早试之吏者乎?”即上其名,补霸州判。丁父艰,服除授山东济南府,卒于官。
君既明习水利事,又长于治民,所在大府争欲任君以事。其历州郡皆有殊绩,而君性谦谨,未尝自言。及君之殁,而其子幼,无以知君之详,独得其卓卓称诵于人者四事。其一事曰:磁州二漳水合于其西,夏秋之间,水潦至,决溢四漫,或数百里无陆虚。濒河之吏,岁赋帑,筑堤而捍之。溃,又增焉,以为常。君至州,议曰:“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总督方公然之,疏于朝,报可。如君所欲穿者,漳患大息。其二事曰:漳之濒,有弃地数千顷,故民田也,为水败,独其赋存,吏以敲朴责之。君请总督以闻,尽蠲之。民祠君于漳水上。其三事曰:汝州,旧有卫,卫有四屯。卫之罢也,并于州,而诸屯距州二三百里,远徭役,以为病。君为州,皆贳免,屯之民立石诵焉。其四事曰:君始为大名府,岁大旱,君谒守道,请发粟赈。道曰:“太守擅之乎?咎谁执?”君曰:“府去省千里,文移往返,必旬月。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立檄大名元城,出谷四万石,与民。既,总督周公奏之,有旨复与赈谷四万石,民无饿者。是秋岁大稔。
张惠言曰:君之子轸与予交,轸言君在东安时,河水暴至,君乘小舟渡,及中流,舟覆,仆役皆溺。有跃而呼者,曰:“此吾贤父母也!”遽入水负之出。及其去大名,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惜乎君之未得尽其所设施,而其事又不得而尽传之也。余尝游大名,大名之人,至今能道君之赈民粟也。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2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岁赋帑 帑:财帛
B. 疏于朝,报可 报:报告
C. 君谒守道 谒:拜见
D. 是秋岁大稔 稔:庄稼成熟
22.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庄君是“贤父母”的一组是 ( )
①溃,又增焉,以为常 ②请穿河引之
③君为州,皆贳免 ④出谷四万石,与民
⑤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 ⑥未得尽其所设施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庄钧从小跟随外祖父刘公长大,刘公整治河道时,庄钧在其幕府,经常为刘公出谋划策,因为才能出众,被直隶总督推荐任霸州州判。
B. 庄钧为官很有才能,许多地方争相委任其职事,但庄钧为人很谦虚,不曾夸耀自己的才能,去世的时候,孩子还很小,所以其流传的事迹并不多。
C. 庄钧看到漳河边的农田被大水破坏,已经无法耕种,但那些田地的赋税依旧存在,就直接上报朝廷,替百姓提出请求,希望免去那些赋税。
D. 本文除了通过记叙庄钧为政的四件事情,正面直接刻画庄钧的贤能之外,还通过庄钧渡河溺水,百姓奋力拯救等事例,从侧面烘托庄钧的贤能。
2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
_____
参考答案:
21. B (报:批复)
22. B (①⑥不是表现庄钧贤能的。⑤是间接表现了庄钧的贤能)
23. C (庄钧没有直接上报朝廷,而是通过总督向朝廷提出请求的)
24. (1) 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2分,“水方悍”、“挠之以堤”各1分)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1分)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1分)
(2) 饥民很快将饿死,(1分)还说什么过错呢?(1分)请让我来承担责任。(1分)
(3) 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1分)从庄钧的事情来看,(1分)难道是这样的吗?(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钧,字振和,自己取号为学坡,祖先从镇江金坛迁徙到武进。以后子孙多显达之人,武进人谈论到世族的时候推崇庄氏,到庄钧已经有十代了。
庄钧小时候在外祖父刘文恪公那里长大。乾隆初年,刘公出使巡视整修京城附近的河道。庄钧当时十九岁,跟随在刘公的幕府里,屡次给刘公进言有关水利方面的事情,刘公很惊奇。在这时,直隶总督高某正举荐能够胜任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说:“谁有像庄钧那样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到官员那里去试试呢?”立即向朝廷上报庄钧的名字,补任其为霸州州判。父亲去世后,庄钧回家守丧。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山东济南府的官职,后来死于任上。
庄钧既明了熟悉水利方面的事务,又擅长治理百姓,所在之处的巡抚都争相委任其职事。他所治理过的州郡都有突出的成绩,但庄钧性情谦虚谨慎,不曾自己夸耀过功劳。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详细了解庄钧的情况,只得到四件突出的被人称道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磁州有两条漳河在其西边聚合,到夏秋之际,大水涌来,四下漫延,有时方圆几百里没有陆地。当地的官吏,每年都收取财帛赋税,修筑堤坝抵抗洪水。堤坝决堤,就再增高它的高度,大家习以为常。庄钧到了磁州,建议说:“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总督方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向朝廷上疏,朝廷批复同意他的做法。按照庄钧所设想的开挖河道,漳水的祸患被平息了。第二件事:漳水边有弃掷的几千顷田地,原来是百姓的田地,被漳水破坏后, (田地无法耕种),但那税收依旧保留着,官吏用刑法责成百姓交赋税。庄钧请求总督向朝廷汇报情况,(后来)全部免去了这些赋税。百姓在漳水边造祠堂纪念他。第三件事:汝州先前有军队,下面分有四个戍所。军队撤走后,这四个戍所合并到汝州,但是这些戍所距离汝州有二三百里,服徭役时路途遥远,百姓认为很不便。庄钧治理汝州时,免去了那些地区人民的徭役,那里的百姓树碑称颂他。第四件事情:庄钧起初治理大名府,那年大旱,他去拜见道员,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道员说:“太守想擅自行动吗?出了问题谁担当?”庄钧说:“州府距离台省一千里,文书往返,必定需要一月的时间。饥民很快将饿死, (发粮救济灾民),还说什么过错呢?请让我来承担责任。”庄钧立即发文给大名元城,拿出四万石粮食,交给灾民。粮食发放结束后,总督周公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再给予四万石赈灾用的粮食,百姓没有挨饿的。这一年秋天粮食大丰收。
我说:庄钧的儿子庄轸和我是朋友,庄轸说在东安的时候,河水突然涨水,庄钧正乘着小船渡河,到河中央的时候,船翻掉了,仆役都跌入河中。有人见了跳着喊道:“这溺水的是我们贤能的父母官啊!”立即跳入水中将庄钧背离河水。等到庄钧离开大名的时候,哭喊着跑去送行的百姓,绵延一百里没断绝。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从庄钧的事情来看,难道是这样的吗?可惜啊,庄钧没有能完全施展他的才能,而他的事迹又不能全部流传下来。我曾经到大名去游玩过,大名的百姓至今还能说出庄钧救济灾民发放粮食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君传》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5.赵普传文言文阅读
10.高石门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