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

2024-01-19 08:32: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月亮代表我的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

篇1: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篇2: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辜负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廷和先累疏乞休 累:屡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5分)

参考答案:

4.B(负:怀有)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 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译出大意给2分;顾、是听宾语前置、邪佞活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篇3:《明史·杨廷和传》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明史·杨廷和传》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辜负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廷和先累疏乞休             累:屡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5分)

参考答案:

4.B(负:怀有)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 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译出大意给2分;“方”、“疏”“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译出大意给2分;“顾”、“ 是听”宾语前置、“邪佞”活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篇4:古诗《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诗《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5分)

参考答案:

4. D(革除,废除)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 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趁机请皇上回京,皇上没有答复。 (译出大意给2分;“币”(解为“财物”“礼物”均可)、“因”、“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取以为法则(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 (译出大意给2分;“美政”、“取法”、“独”(译为“唯独”“只是”亦可)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篇5:《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二十年,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等入御幄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荣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注】①椑,bì,最里面的一层棺。②宾天,与下文的“大行”均指皇帝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祖遽趣驾谒陵 趣:奔赴 B.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 简:选拔

C. 贼就抚奏至 就:接受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 画:筹划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荣心思缜密的一组是

①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③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④秘不发丧,以礼敛

⑤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

⑥正统五年乞归展墓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居高位的杨荣虽然年轻但他表现不俗。在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只有杨荣最年轻,但他却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

B.杨荣凭借着军事才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出赛用兵时,把军务全都交给随从出征的杨荣, 白天和晚上召见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C.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不辞劳苦,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

D.杨荣的忠心受到了前后几位皇帝的 认可。成祖信任器重他,仁宗褒扬慰劳并丰厚赏赐他,英宗像以前的皇帝一样信任和倚靠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答案:

4. A(3分) 趣:催促。

5. D(3分) ③是“或”(有的人)的行为;④是中官马云和杨荣等人一起商议后的安排,不属于杨荣个人“心思缜密”的表现;⑥是杨荣对家事的处理。

6. A(3分)“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无中生有。

7. (10分)(1)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是”、“凡”、“次”和“崩”各1分,句意1分)

(2)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行”、“天威”、“临”和“济”各1分,句意1分)

篇6:杨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杨震已五十余,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 i)震。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 杨震列传》)

【阅读提示】

本文选自《后汉书 杨震传》。《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所作,是现存记载东汉一朝史实的最重要的著作。文中对史料的处理,人物的评论,均有独到之处。文字简洁活泼,如本文中对杨震和王密的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地赞扬了杨震廉洁过人,刚直不贪,拒收重金的高尚品德。

1.解释加点字。

(1)当之.郡(2)谒.见()(3)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2.选出与 密愧而出 的. 而 用法相同的一项()

A.委而去之B.国险而民附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D.先天下之忧而忧

3.翻译句子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4. 杨震拒贿 的故事表现了杨震 的高尚品德,至今仍是当权者学习的楷模。

参考答案

1.之:往,到; 谒:拜见; 故人;老朋友; 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 您

2.B

3.译句:从前他所荐举的荆州秀才王密做了昌邑的县令

4.表现了杨震清正廉洁、刚直不贪的品质。

二: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谒见_________ (2)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___________

15.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3分)

16.你怎样理解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 这句话?(4分)

17.本文赞扬了杨震什么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拜见 (2)赠送

15.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富的遗产吗?

16.这句话阐明了 总有人知道的道理,现在有些的人,抱着这种事是私自授受,可以做得天衣无缝、踏雪无踪的幻想,以身试法,实在是至愚至蠢。

17.赞扬了杨震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译文

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 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 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赠送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注释

杨震:东汉人,字伯起。

累迁:多次升官。

荆州:古地名。

东莱:古郡名。

之:去往。

道经:路过。

昌邑:县名。

故:以前。

举:推荐,选拔。

茂才:即后世秀才。

令:县令。

谒见:进见。

怀:动词,意谓怀中藏着。

遗(w i):赠送。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或曾经做官的人面前,大都自称 故人 。此为杨震自称。

知:了解。

何谓:怎么说。

涿郡:古郡名。

秘谒:隐密进见,此指私下送礼行贿。

蔬食:粗食。

故旧:老交情,老朋友。

或:有的。

开产业:开置产业(以留给子孙)。

以此遗之:把 清白吏子孙 名声留给后人。

厚:丰厚。

当(之):指杨震。

故人:我。

(子)知:你。

亦:也。

迁:调动官员。

令为开产业: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或:有的。

篇7:杨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明史|杨爵传》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先是,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帝大怒,下相诏狱拷掠之,复杖于廷,谪韶州经历。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藉,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棰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鸟集于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庆初,复官,赠光禄卿,任一子。万历中,赐谥忠介。

阅读练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投牒直之,并系系:拘囚B.从同郡韩邦奇游游:交往

C.爵抵家甫十日甫:刚刚D.比三人至比:等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爵因使王府还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母老乞归养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逾月乃上书极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果三日而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爵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②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③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

④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

⑤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⑥左右观者为泣下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④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爵少年时就因为为兄长鸣冤而被称为“奇士”。后来中进士后被授官行人,出使王府回来后向皇帝上奏章,得到同意。

B.因为杨爵上疏诋毁符瑞,嘉靖帝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他下狱进行刑讯。狱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不准家人给杨爵送饭,因而杨爵几乎死去。

C.在扶乩时,嘉靖皇帝被神言感动,下令释放杨爵等三人,但后来又命令东厂追捕他们。杨爵被捕时非常镇定,围观的人对此感动流泪。

D.嘉靖帝因火灾在露台祈祷时,听见火光中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虽然很不情愿释放他们,但因怕神降罪,所以就把他们放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3分)

(2)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4分)

(3)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3分)

参考答案

9.B(游学。)

10.B(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为。A趁着;经由,通过。C就;竟然,却。D连词,表示修饰,可不译;连词,表示递进,并且。)

11.A(⑤说明杨爵泰然面对死亡;④⑥不是杨爵的行为)

12.D(“虽然很不情愿释放他们,但因怕神降罪”,文中没有提及)

13.

(1)即使周公制作的礼仪今天全都恢复了,对这些衰老、瘦弱、饥饿、寒冷的百姓又有什么补益呢!(“制作”1分,“复”1分,整句通顺1分)

(2)等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讨厌进谏的人,朝廷内外的人都互相告诫,不敢去触犯他的.忌讳。(“益”1分,“恶”1分,“相”1分,整句通顺1分)

(3)杨爵终究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周围观看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竟”1分,“顾”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20岁时才开始读书。家里贫穷,烧柴代替蜡烛。到田间耕作时,总是带上书来诵读。他的兄长做县吏,得罪了知县被囚在狱中。杨爵投状申诉,被一并关押。适逢知县的代任到了,立即释放了他,并且资助他学习的费用。杨爵更加发奋学习,立志做一个有才能有节操的人。他跟随同郡的韩邦奇游学,以学识与品行而闻名。

嘉靖八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的职务。皇帝当时正崇尚礼仪,杨爵趁着出使王府回来,向皇上进言:“臣奉命出使湖广,看到百姓满脸饥色,提着筐子拿着刀,割取路边饿死人的尸体吃。即使周公制作的礼仪今天全都恢复了,对这些老弱饥寒的百姓又有什么补益呢!”奏书呈上后,得到皇上同意。

在这以前,嘉靖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变清,皇帝派人祭祀黄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多次上疏请求祝贺,御史鄞人周相上奏疏反驳说:“黄河没有变清,不值得亏陛下之德。如今喜好阿谀喜事的大臣夸大文辞美化这件事,谗佞的风气一旦开始,献媚的人将接踵而至。希望取消祭告,停止称贺,下令天下的巨子和百姓不要奏报祥瑞,水灾旱灾蝗灾随时奏报。”嘉靖帝非常生气,就把他下狱拷打,又在朝廷上施杖刑,贬为韶州经历。

嘉靖帝累年不临朝听政。连年发生旱情,皇上却早晚忙着建设斋醮,修立雷坛,屡次兴建工程。方士陶仲文因此加官宫保,太仆卿杨最因进谏而死,翊国公郭勋还蒙受皇帝宠幸执掌政权。二十年的第一天,下了点小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人都作了颂文称贺。杨爵抚胸长叹,半夜睡不着觉。过了一个月,就上书极力劝谏。

等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讨厌进谏的人,朝廷内外的人都互相告诫,不敢去触犯他的忌讳。杨爵上书诋毁符瑞,并且言辞过于激切。皇帝震怒,立即下令把他入狱拷打,把他打得血肉模糊,运用了各种酷刑,他昏死一夜才苏醒过来。锦衣卫奏请把他送往法司定罪,嘉靖帝不允许,命令把他严加看管。狱卒因为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不准杨爵的家人给他送饭。杨爵多次濒于死亡,但他仍处之泰然。不久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因为救助杨爵,先后被杖死在监狱中,从此没有人再敢去救他了。

过了一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又过了一年,给事中周怡,都因为进言被收捕,过了五年还没被释放。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扶乩的时候有神降临了。嘉靖帝被神言感动,下令立即把杨爵、刘魁、周怡三人从狱中放了出来。之后还不到一月,尚书熊浃上疏说乩仙的话是虚妄不实的。嘉靖帝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释放杨爵后,那些乱说话乱诿过的人就会纷纷而至了。”于是就命令东厂特务追捕杨爵等三人。杨爵被释放回家后刚刚十天,追捕他的校尉就到了。杨爵与校尉们吃完麦饭,就要上路。校尉说:“为会么不把家中的有关事情安排一下呢?”杨爵站到屏风前对他的妻子说:“朝廷逮捕我,我要走了。”终究头也不回地随校尉走了,周围观看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等到杨爵等三人都被抓来了,又一同被关押在镇抚的狱中,给他们所施的刑罚更加严酷了,饮食也多次断绝,幸亏老天保佑他们得以不死。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大高玄殿发生了火灾,嘉靖帝于是在露台祈祷消灾。听见火光中好像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于是传诏立即把三人释放了。

杨爵在家里住了两年,一天早上起床,看见有大鸟聚集在屋舍上。杨爵说:“当年伯起死时的祥瑞又到了。”果然三天后他就去世了。穆宗隆庆初年,朝廷追复了他的官职,并赠予光禄卿之职,荫任一个儿子。神宗万历年间,朝廷赐予他“忠介”的谥号。

篇8:杨传原文阅读答案

杨传原文阅读答案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授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

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盾、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盾。其后王吉果用偕刀盾法败元昊于兔毛川。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还,判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请老,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于其归,特赐宴。尝召问,赐不拜。卒,遗奏《兵论》一篇,帝怜之,特赠兵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偕止罚金 止:仅仅。

B.有中官预军事素横 素:一向。

C.一绳以法 绳:准绳。

D.帝怜之 怜:怜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偕刚正不阿、胸怀磊落的一组是 ( )

①在官,数上书论时政。

②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

③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

④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

⑤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

⑥偕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偕从小在终南山学习,后中进士,为官多年,针对朝廷用人不当的问题,多次向仁宗上书进谏。

B.杨偕与孔道辅、范仲淹为郭皇后被废,据理力争。而孔、范二人遭贬时,杨偕表现出为人仗义的特点,并且为富民陈氏女入宫选后之事继续上书进谏。

C.杨偕性情刚烈而忠诚质朴,一心为公,敢于为国家和百姓说真话,而对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不搞小动作,不公报私仇,表现出光明磊落的特点。

D.杨偕具有很强的政治才干和军事修养,平生既有胆量,又有见识,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但对敌人有些心慈手软,以致晚节不保。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4分)

(2)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3分)

(3)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质。(3分)

参考答案

10.C (绳:约束。)

11.D (①是一般性介绍杨偕的生平作为,④是说杨偕

在舆论压力下如何自处:均不表明杨偕刚正磊落。)

12.D (并非对敌人心慈手软,也没有晚节不保。)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参考译文)

杨偕,字次公,是坊州中部人。偕从小跟随种放在终南山学习,中了进士,授予坊州军事推官,担任汧源县知县,又调任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任上,多次递交文书讨论时事政治,又递交所写的文学理论。当时郭皇后被废,杨偕和孔道辅、范仲淹据理力争。孔道辅、范仲淹被贬至外地,杨偕只是罚款。他就说自己愿意和孔道辅等人一起遭贬,没有获批。富人陈氏之女选入宫中,准备让她作皇后,杨偕又递交奏疏进谏皇上。马季良因罪被贬放置滁州,他自己提出愿意退休。杨偕说,退休只适用于优秀贤良的人,犯罪的人是无权退休的。他又多次论述升降任用中的弊端,仁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到了元昊入侵时,皇帝秘密命令杨偕选拔强壮士兵一万人,策应麟、府二州。杨偕奏道:“出兵临战,没有纪律士兵就不效命。现今派遣民兵奔赴边疆,恐怕在路上逃跑以及临阵退缩。对不听号令的人,请让我用军法处置。”皇帝下达命令同意杨偕的请求。并州人知道后大为惊畏。有个宦官一向干预军事,,以前的军帅不敢惹他,总是宽容优待他。杨偕到任后,无论将领还是士兵,一律用军法约束。他命令宦官率领所统领的士兵跟随副总管开赴黄河以外,并警告他说:“遇到敌人要交战,一定要报告副总管并接受副总管的指挥。”宦官不服从副总管,拿着官样文书上告,杨偕严厉地批评他说:“你知道违抗主帅的命令就要杀头吗?”宦官非常惧怕,汗流不止,将笏板坠落地上。第二天就请病假,不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军队的管理上下严明。

杨偕在并州时曾经钻研过《八阵图》并且献上了神盾、劈阵刀,那方法是在外用战车环绕成阵,在阵内并排使用盾牌。后来王吉果使用杨偕的刀盾阵法,在兔毛川将元昊打败。元昊求和但不愿称臣,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家的实力一天天弱小,应该暂时答应元昊的要求,慢慢谋划消灭他的办法。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等多次上奏弹劾:“杨偕官职是皇上的侍从官,不想着为国家讨伐敌人,却帮助元昊实现不称臣的无理要求,罪过应当处死,皇上您不忍心杀他,请求您让他到外地做官,不适宜把他留在京城。”皇上将王素、欧阳修等人的奏章拿给杨偕看,杨偕心里很不好受,就要求出任越州知府,中途又改任杭州知府。当时蔡襄探亲路过杭州在街上招摇过市,有人告诉杨偕可以上书告发蔡襄。杨偕回答说:“蔡襄过去为了公事反对过我,但我怎么能用私怨报复人家呢?”

杨偕调回朝廷后,兼任太常、司农寺,改任右谏议大夫。后来请求告老还乡,在尚书工部侍郎任上退休。在他回家时,皇帝特地设宴欢送。退休后皇上还曾经召见过他,并恩赐他不行跪拜之礼的待遇。杨偕去世后,留下一篇《兵论》的奏折,皇帝很爱怜他,特地追封他为兵部侍郎。

篇9:《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爨:cuàn 烧饭

12、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重赏以令死士 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与之千钱 失其所与,不知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参考答案:

12、固:坚持,固守。13、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14、③和(6)不能表现“深明大义”。15、“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篇10:《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回答9~12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节选自《杨烈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

盗:侵袭

B.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徇:发誓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持

D.侃遂忍之,复登陴

陴:城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众皆泣,许之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②图穷而匕首见

D.①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②吾其还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集来的项城吏人与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而战,不做叛军的俘虏。

C.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D.李侃带领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宁愿战死决不投降。

第 II 卷(主观题,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二(3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9、B (徇:向大家宣布)

10、D (D其:①表推断,译为“看来”,②表商量,译为“还是”。A焉:兼词,“于之。B之:代词。“许之”代拼死守城之事,“为之”代张良所说之事。 C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11、A(③和(6)不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

12、C (“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于文无据)

13、(1)译为:县令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免去职务离开;不像当地的官吏百姓那样。(采点给分。诚:诚然、当然;虽然:即使这样;罢去:免去职务离开;若……然:像……那样。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杨氏召集了几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他们烧饭来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全部都有份,并且分得很公平。(采点给分。得:召集,招募;乘城:登城防守;爨以食之:烧饭来给他们吃;周而均:全部有份且公平。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篇11:《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20xx·学军中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杨烈妇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妇 人 女子之德奉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

1. 【解析】选B。乘,登上。

2. 【解析】选C。表目的连词。焉,于之;之。其,他们的;自己的。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承接。

3. 【解析】选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有误。

4. 【答案】选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5. 【答案】⑴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或:用优厚的奖赏来激励敢于牺牲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令:使,让。

⑵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非若……然:不像……那样。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 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等到出现了,和古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又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篇12:杨烈妇传阅读答案

李翱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之虏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不如亟去 亟:赶快。 D、则人谁肯固矣 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 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 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 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职:职业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有益

C.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

D.贼失势,遂散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组是( )

A.①贼气吞焉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B.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②高城深沟之固。

C.①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②非若吏人、百姓然。

D.①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②项城之人无伤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城县令李侃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跑,所幸其妻杨氏深明大义,及时劝阻。

B.杨氏认为项城虽兵力单薄,但是若发动民众与敌人誓死一搏,项城保卫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C.杨氏对项城的官员和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作了战前动员,并以身作则,临阵督战。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8.翻译下面语句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项 城 小 邑 也 无 长 戟 劲 弩 高 城 深 沟 之 固 贼 气 吞

焉 将 超 城 而 下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 中 其帅 坠 马 死

【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

3、A(A句省略的是“县令”)

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文言实词】(3分)【参考答案】:A【解析】A职:职责。

6、【文言虚词】(3分)【参考答案】:D【解析】A①代词,代“项城”;②语气词,表陈述语气。B①动词,固守;②形容词,险固;C①动词,对付,处置;②动词,像;D①②中的“之”均为助词,译为“的”。

7、【分析概括】(3分)【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以身作则,临阵督战”原文中无此信息。率军登城抵抗的是李侃。

8、【翻译】(6分)【参考答案】:①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为……所”被动,“其”各1分,句意一分)

②②县令的确是一县之主,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诚”“虽然”“罢去”各1分。 “虽”译成“虽然”亦可。)

9、【参考答案】:断句(3分):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说明:每错3处扣1分,多段漏段错段都算错。)

【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杨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2.与人为善文言阅读答案

3.《韩休传》语文阅读和答案

4.汉书朱云传阅读和答案

5.《孙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6.《王维传》阅读答案

7.《柳敬亭传》阅读答案

8.杨继盛阅读答案

9.杨烈妇传阅读题及译文

10.杨绛传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明史·杨廷和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