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乾传阅读答案
“寡非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赵希乾传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赵希乾传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赵希乾传阅读答案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恶其烦数恶:厌恶
B.昏仆就室而卧仆:仆人
C.以示奖劝劝:勉励
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过:拜访
9.B仆:倒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而进之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又往卜于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何以救母病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0.A(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所,到;后一个引出对象,对于。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D项前一个为副词,却;后一个为副词,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11.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12.A(接受占卜者的建议,与原文不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3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3分)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4分)
13.(1)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
(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
(3)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4分,“一念之诚”1分,“有以”1分,“嘉”1分,“岂……哉”1分)
【参考译文】
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又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
篇2:赵希乾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希乾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希乾传是一篇文言文,相信大家比较的陌生的吧。赵希乾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恶其烦数 恶:厌恶
B.昏仆就室而卧 仆:仆人
C.以示奖劝 劝:勉励
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 过:拜访
9.B仆:倒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而进之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又往卜于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何以救母病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0.A(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所,到;后一个引出对象,对于。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D项前一个为副词,却;后一个为副词,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11.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12.A(接受占卜者的建议,与原文不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3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3分)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4分)
13.(1)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
(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
(3)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4分,“一念之诚”1分,“有以”1分,“嘉”1分,“岂……哉”1分)
【参考译文】
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又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
篇3:《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元象初,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须取署,子炎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于前。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①,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子炎之罪,理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弼性质直,前在霸朝,多所匡正。及显祖作相,致位僚首,初闻揖让之议,犹有谏言。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乃于众前面折云:“黄门在帝左右,何得闻善不惊,唯好减削抑挫!”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十年夏,上因饮酒,积其愆失,遂遣就州斩之,时年六十九。既而悔之,驿追不及。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解闲明,应答如响 响:回声
B.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 赍:携带
C.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瞋:生气
D.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下:低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B.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C.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D.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弼聪颖好学,表现不俗。少年时寄住于郡学受教,老师常常惊异于他的表现。面对同郡定州长史甄琛的提问,杜弼应答迅速,甄琛大为赞叹诧异。
B.杜弼为政清静,深得民心。他任光州曲城县令时,施政廉洁清明,做事尽力仁爱宽恕,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被远近的人所称赞。
C.杜弼长于笔札,很受器重。被高祖选拔掌管机密时,有时事出匆忙,高祖来不及口授书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
D.杜弼质朴刚正,敢于直言。他曾引用《礼经》为辛子炎说情,触怒了高祖;后因饮酒,以多罪积累被显祖下令直接斩杀于任职所在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D
7.(10分)
(1)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译出大意给3分;“途”“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高德政非常仇恨此事,多次说他的短处。显祖内心怨恨他。杜弼依仗是老臣,仍然有公事陈请。
译出大意给3分;“衔”“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部分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调任光州曲城县令,施政廉洁清明,被远近称赞。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来,子炎也得到宽恕。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据一方的小国朝廷中多有纠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后,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听到禅位的议论,还有谏诤之言。皇帝又曾经问杜弼:“治理国家当用什么人?”回答说:“鲜卑人只知骑马驾车,应当用中原人。”皇帝以为是讥讽自己。高德正居要职,杜弼不能谦让他,甚至当众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于他,多次说他的短处。又指使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在长史任上,受人请托,大办婚嫁,皇帝心里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旧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陈请。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积累处罚他,派使臣到州治斩杀他。皇帝很快就后悔了,派驿马追赶使臣,却没有赶上。
篇4:《赵希乾传》的原文及翻译
《赵希乾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译文】
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又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
篇5:赵雄传阅读答案
赵雄传阅读答案
宋史·赵雄传原文
赵雄字温叔,贵州人。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 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 喜曰:“功名与卿共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
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
”上大喜。雄请复置恢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
文言文阅读
答案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 人谓之“龙斗”。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八年,以母忧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
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 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选才无乡旧。”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
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赵雄传》,有删改)
题目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B.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C.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D.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斋戒。主要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严肃的`场合,斋戒者事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戒除游乐,以示虔诚庄重。
B.绍熙四年,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文中的“绍熙四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陵寝,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通常规模宏大,花费巨大,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D.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把有爵位高官的死以及皇帝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皇子、公主的死也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雄主张恢复中原,多有献策。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国土,深得孝宗赏识;曾经与孝宗日夜探讨恢复之计,恳请设置恢复局。
B.赵雄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皇帝令他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接受国书仪式,赵雄与金主和他的朝臣据理力争,最终完成使命。
C.赵雄私袒乡党,失去信任。赵雄任相后,蜀地人士在朝廷中任职的有十几个人,皇帝听到传言起疑心,不再让他在京城为官。
D.赵雄机智应付,保护儒生。朱熹因极论时事惹怒皇帝,赵雄巧妙应对,再加上周必大的规劝,从而避免朱熹受处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难之,遣中使 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5分)
(2)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5分)
答案:
4.A
5.C
6.D
7.(1)孝宗对此感到为难,派遣宦官晓谕赵雄,赵雄上奏:“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能带他与他一起回到驿馆。”
(2)王蔺担任御史,认为按旧例不可以,上书论谏此事。赵雄请求免官,改任泸南安抚使。
篇6:《赵普传》阅读答案
《赵普传》阅读答案
赵普固请原文:
有群臣当迁官①,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②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迁官:升迁官职。②通道:不变的惯例。
【阅读提示】
古往今来的治世都是明君贤臣拨乱之功。本文叙述了赵普为群臣迁官,力劝皇帝的故事。文中“太祖怒曰”“太祖怒甚”,从侧面显示出赵普过人的'胆识。“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表明赵普坚持按照规定提拔官员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稳定官僚任用体系,“竟得俞允”说明赵普“固请”有了成效。
赵普固请原文题目: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素恶其人B。普/坚以为请
C、非/陛下之刑赏D。久/之不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普坚以为请()(2)且刑赏天下之刑赏()
(3)岂得以喜怒专之()(4)竟得俞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太祖为什么最后批准了赵普的奏请?
5、对赵普“坚以为请”的做法,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怎么看?为什么?
答案:
1、D(正确的划分:久之/不去)
2、(1)坚持(2)况且(3)独断专行(4)最终
3、(1)有个官员按照律法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平时就讨厌他,不同意让他升官。
(2)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
4、宋太祖明白了赏罚要公正、公平,不能以个人好恶为用人标准。
5、示例:赞成。因为赵普这样做,是出于公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和封建帝王的统治。
译文:有个官员按照律法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平时就讨厌他,不同意让他升官。赵普坚持为他奏请(升官),宋太祖发怒了,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况且刑罚和奖赏是
篇7:《谢希德传》阅读答案
《谢希德传》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并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看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mdash;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性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性而才民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
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
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呜。”在这里,教师对
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盆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嘉喜欢多彩的生活。她
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
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任,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
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于更雷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戏酷的现实。尽心屨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问至诚。
,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像生动,用“指甲大小“未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天同一个人,大姆指和小姆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宜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 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 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2。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性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解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 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不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雷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时事业充满热诚。
① 作为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 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篇8:《宋史·赵普传》阅读答案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彼竭我盈,故克之B.未有其比∕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骑千余,卒数万人D.久之不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答案]
8、D
9、(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10、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1)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2)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篇9:《宋史·赵普传》阅读答案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文段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波色乍明(初、始) B.普少习吏事(熟悉、精通)
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尝试) D.普颜色不变(脸色)
7.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若脱笼之鹄(助词,的)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动词,可以)
C.跪而拾之以归(表顺接) D.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B.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C. 普又以其人奏(赵普还是上奏启用这个人)
D.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太祖才醒悟,死后才作用了这个人)
9.选出对“风力虽尚,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B.风力虽然还很强劲,然后走路时就汗流浃背了。
C.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但走路还是汗流浃背。
D.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然后走路时还是汗流浃背了。
10.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一是为国刻苦读书,二是为国奏荐人才。
B.赵普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
C.选文善用细节描写,“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表现了赵普为了治国而努力读书的品质。
D.选文中,宋江太祖一直不理解赵普的做法,最后也不采用他的启用人才的建议。
参考答案
6.C 7.B 8.D 9.A 10.D
篇10:赵憬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赵憬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赵憬,字退翁,天水陇西人也。憬少好学,志行修洁,不求闻达,宝应中,玄宗、肃宗梓宫未袝,有司议山陵制度。时西蕃入寇,天下饥馑,憬以褐衣上疏,宜遵俭制。时人称之。后连为州从事,试江夏尉。累迁监察御史,随牒藩府,历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居母忧,哀毁几绝。服除,建中初,擢授水部员外郎。未拜,会湖南观察使李承请为副使、检校工部郎中,充职。岁余,承卒,遂知留后事。寻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仍赐金紫。居二岁,受代归京师,阖门静居,不与人交。久之,特召对于别殿。憬多学问,有辞辩,敷奏称旨,上悦,拜给事中。
贞元四年,回纥请结和亲。诏以咸安公主降回纥,命检校右仆射关播充使。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为副。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憬一无所市,人叹美之。使还,迁尚书左丞,纲辖省务,清勤奉职。窦参为宰相,恶其能,请出为同州刺史,上不从。
八年四月,窦参罢黜,憬与陆贽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憬深于理道,常言:为政之本,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对扬之际,必以此为言,乃献《审官六议》,上优诏答之。
时吏部侍郎杜黄裳为中贵谗谱,御史中丞穆赞、京兆少尹韦武、万年县令李宣、长安令卢云,皆为裴延龄构陷,将加斥逐。憬保护救解之,故多从轻贬。
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并为巡属刺史。峘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儆久在朝列,所为或亏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数憬罪状,毁之于朝。及憬为相,拔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先贬官为别驾,又擢为吉州刺史,时人多之。
憬与陆贽同知政事。贽恃久在禁庭,特承恩顾,以国政为己任,才周岁,转憬为门下侍郎。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不甚当政事,因是不相协。裴延龄奸诈恣睢,满朝侧目。憬初与贽约于上前论之,及延英奏对,贽极言延龄奸邪诳诞之状,不可任用。德宗不悦,形于颜色。憬默然无言,由是罢贽平章事,而憬当国矣。
憬特承恩顾,性清俭,虽为宰辅,居第仆使,类贫士大夫之家,所得俸入,先置私庙,而竟不立第舍田产。
十二年八月,遇暴疾,信宿而卒,时年六十一。德宗尤悼惜之,废朝三日,册赠太子太傅,赙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令鸿胪卿王权充册吊使。
(选自《旧唐书·赵憬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授潭州刺史 寻:不久
B.诏以咸安公主降回纥 降:下嫁
C.窦参为宰相,恶其能 恐:厌恶
D.擢为吉州刺史,时人多之 多: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阖门静居,不与人交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B.久之,特召对于别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为副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由是罢贽平章事,而憬当国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憬清廉节俭。赵憬担任使者,不谋私利;担任宰相,府中童仆如同一般士大夫家,所得俸禄,先置私庙。
B.赵憬为官公正。赵憬巡察湖南,令孤垣、崔儆曾派人到朝廷诋毁他;担任宰相,不计前嫌,继续任用二人。
C.赵憬为人正直。杜黄裳等遭受陷害,赵憬设法解救;裴延龄奸诈狂妄,赵憬与陆贽一起在皇上面前弹劾他。
D.赵憬精通治国。赵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用贤才,节约开支,减轻赋税,并积极进言,得到皇帝的肯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西蕃入寇,天下饥馑,憬以褐衣上疏,宜遵俭制。
译文:
(2)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
译文:
(3)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不甚当政事,因是不相协。
译文:
答案:
4.(3分)C (恶:嫉妒)
5.(3分)B (音节助词,无意义。A.介词,和/连词,和;C.介词,凭借/介词,在;D.连词,却,表转折关系/连词,并且,表递进关系)
6.(3分)C (裴延龄奸诈狂妄,赵憬与陆贽相约一起在皇上面前弹劾他,可是后来在皇帝面前,赵憬却默然无言,不能说明他为人正直)
7.(10分)
(1)当时,吐蕃侵犯边境,天下遭遇饥荒,赵憬以平民身份上书,(认为)应遵循节俭原则。(3分。“寇”、“褐衣”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前前后后出使回纥的人,多数私自携带丝绸,从回纥买马回来赚取利润。(3分。“赍”、“规”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赵憬由此非常怨恨陆贽,多次以眼病为由请假,不大处理朝政,因此不够融洽。(4分。“衔”、“当”、“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赵希乾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赵普传文言文阅读
3.赵南星阅读答案
7.赵普阅读理解答案
10.《光阴》阅读答案赵丽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