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

《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

2023-03-07 07:55: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吃嘛嘛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

篇1:《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

注释:①谠言:正直的`话。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①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②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3)文章说: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

(1) ①接受。

②认为。

(2)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遇见了您。(要求:语句通顺,关键词理解正确,每题出现错别字扣1分。每句1分,共2分)

(3)反衬出白居易聪明过人,才华横溢。(3分)

篇2:《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7分)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①,(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篇3:《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2)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篇4:《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晏:平静

B.亚信之,拷掠竟罪 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 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但和裴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20.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篇5:《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贰=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B.三司:据《礼记》记载,三司意同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后曹操废除三公之称。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C.出降:指公主出嫁。也可以称为“下嫁”或“厘降”;驸马娶公主则称“尚”某公主。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丈夫(驸马)要高。

D.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长是年长的意思,所以,长公主就是指公主中最年长的那一位,也就是皇帝的长女。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身为女子,不可参与政事干涉朝政,因此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约束外戚,治家甚严。她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爱护忠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亲女长乐公主的嫁妆,长孙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崇尚节俭,提倡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⑵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阅读答案:

7.D(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注意断句的文言虚词“者”“也”“为”;表时间的词语“今”。

8.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自汉代以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称为长公主,姑母为大长公主。另根据文本“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等也可推知长公主和公主的区别。

9.C(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故选C。

10.翻译(1)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得分点:为,所患,,何……也,各1分;语义通顺大意对,2分。)

(2)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使社稷正直的臣子。(得分点:殊、制、使动用法“使……正直”,各1分;语义通顺大意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把握关键词语,根据语境理解,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为、所字结构、固定句式“何……也”、殊、制、使动用法“使……正直”。

【参考译文】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小时候喜欢读书,即使匆忙之中也一定遵循礼仪规则。生性朴素节俭,凡是所穿衣服所用物品,只取所需罢了。太宗很是礼遇她,常和她讨论到赏罚的事情,皇后回答说:“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我是妇道人家,怎么敢干预 听闻国家政事呢?”太宗一定要和她说,皇后最终没有回答他。

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一直与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辅佐太宗的开国元勋。太宗把他当做心腹, 让他在寝宫出入,准备把朝政托付给他。皇后坚决不同意,经常利用机会奏报说:“我已经是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出现在朝廷上。汉代的吕家霍家, 可以作为深刻的教训。我只愿圣朝不要让我的哥哥成为宰相。”太宗不听,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私下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 辞职,太宗不得已同意了,改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感到欢喜。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器用缺少,想奏请添置。”皇后不听,对太子 说:“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她,等到将要出嫁的时候,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长公主多几倍。魏徵劝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封赏皇子,皇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我们称呼长公主,确是因为她比公主尊贵,感情虽有差别,道义上却无等级区别。如果让公主礼超过了长公主,道理上恐怕不行,希望陛下三思。”太宗退朝以后把他的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叹息说:“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 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社会(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朝政就会紊乱。衷心希望陛下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那将是天下幸事。”皇后因此 请求派遣中使带了五百匹帛,到魏徵家来赏赐给他。

贞观八年,皇后跟随太宗来到九成宫,染病生命垂危。即将离世,与太宗告别说:“妾活着既然没有对时世有 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况且葬就是藏,是想让人看不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 笑。只请求就着山形埋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树木泥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我了。”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那时年龄三十六岁。

篇6:《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笨拙,不擅长

C.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雕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论喧于朝列 称荐于公卿间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 翻译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5分)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5分)

参考答案

4.C(因为)

5.B(A介词,在。B认为/把。C代词,代韩愈。D介词,跟)

6.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0分)①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5分。译对“省父” “序”“饯锷”各得1分,省略句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5分。补出主语“皇帝”1分、译对“禁中”“因”“诉”各得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篇7:《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篇8:《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阅读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祖籍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唐采用科举制,不存在“征”和“辟”。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5分)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5分)

参考答案

4.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B(“唐不存在‘征’和‘辟’”错误。)

6.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禁中”1分,“诉”1分,“磨”1分,“勒”1分,大意1分)

(2)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厉”1分,“馆”1分,“给”1分,“怡然”1分,大意1分)

篇9:《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及答案参考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晏:平静

B.亚信之,拷掠竟罪 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 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20.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篇10:《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答案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篇11:《旧唐书·列传七十八》原文及阅读答案

《旧唐书·列传七十八》原文及阅读答案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大历元年,马璘奏加开府仪同三司。磷决事有不合理者,必固争之,得磷引过乃已。磷既奉诏徙镇泾州,其士众尝自四镇、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刀斧将王童之因人心动摇,导以为乱。或告其事,且曰:“候严,警鼓为约矣。”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日:“每更筹尽,必来报。”每白之,辄延数刻,四更毕而曙。既差互,童之乱不能作。

四年,朱泚盗据宫阙,源休教洮伪迎銮驾,阴济逆志。洮以秀实尝为泾原节度,颇得士心,后罢兵权,以为蓄愤且久,必肯同恶,乃召与谋议。秀实初诈从之,阴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判官岐灵岳同谋杀泚,以兵迎乘舆。及韩曼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曼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实谓海宾等日:“旻之来,吾党无遗类矣!我当直搏杀泚,不得则死,终不能向此贼称臣。”明日,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日:“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遂击之。泚举臂自捍,才中其颡,流血匍匐而走。凶党群至,遂遇害焉。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

兴元元年二月,诏曰:“昔王守死以全节,周正色而抗词,惟我信臣,无愧前哲。不有殊等之赏,孰表非常之功。可赠太尉,谥日忠烈,宣付史官,仍赐实封五百户、庄宅各一区。仍废朝三日,收京城之后,以礼葬祭,旌表门闾。有临危致命,殁而逾彰;有因事成功,权以合道。苟利社稷,存亡一致,酬报之典,岂限常伦。”自贞元后,累朝凡赦书节文褒奖忠烈,必以秀实为首。 (摘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B.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C.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D.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阙,宫殿。因宫殿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常常用来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文中的“富阙”则是借指朝廷政权。

B.符,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文中的“符”是指盖有印信以证明真实性的、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C.笏,古代大臣上朝面君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按官品分为玉笏、象牙笏和竹笏,在上面可以比画和记事,以备遗忘。

D.旌表,指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受表彰者通常会得到朝廷赐予匾额或者修造石坊的恩遇,以彰显名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秀实不仅倾力协助马磷合理决事,而且在马磷奉诏率众前往泾州后,成功阻止了王童之煽动的变乱。

B.段秀实在危急时刻,别无良策,只好铤而走险,用倒盖司农卿印的险招,侥幸地追回了叛将韩昱的部队。

C.段秀实乘朱泚召他参加议事会的机会,抱以身殉国之念,当场勃然大骂,拼力抢夺象笏希望能击杀朱泚。

D.段秀实被认为可与守死全节的王镯、正色抗词的周颧媲美,得到了赠太尉、谥忠烈、赐实封等特别奖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秀实乃召鼓人,阳怒失节,且戒之日:“每更筹尽,必来报。”(5分)

(2)苟利社稷,存亡一致,酬报之典,岂限常伦。(5分)

参考答案

4.C

5.A

6.A

篇12:《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答案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晏:平静

B.亚信之,拷掠竟罪 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 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20.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阅读答案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3.《旧唐书 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4.《旧唐书韦思谦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5.旧唐书杜甫传

6.《旧唐书殷峤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旧唐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旧唐书》阅读答案与译文

9.《旧唐书薛季昶传》文言文阅读

10.《旧唐书杜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旧唐书列传白居易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