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2023-06-14 08:56: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怪怪泥星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1:《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少颇涉学,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永泰末,剑南叛乱,鸿渐以宰相出领山、剑副元帅,以亚及杨炎并为判官。使还,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亚自以才用合当柄任,虽为谏议大夫,而心不悦。李栖筠承恩,众望必为宰相,亚厚结之。宰相常衮亦不悦亚,岁余,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德宗初嗣位,励精求贤,令中使召亚。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亚皆纳之。既至,帝微知之,不悦;又奏对辞旨疏阔,出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兴元初,召拜刑部侍郎。出为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时承陈少游征税烦重,奢侈僭滥之后,又新遭王绍乱兵剽掠;淮南之人,望亚之至,革刬旧弊,冀以康宁。亚自以材当公辅之选,而联出外职,志颇不适,政事多委参佐,招引宾客,谈论而已。贞元五年,以户部侍郎窦觎为淮南节度代亚。改判东都尚书省事。既病风,尚建利以固宠,奏请开苑内地为营田,以资军粮;减度支每年所给,从之。初,其苑内地堪耕食者,先为留司中官及军人等开垦已尽。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帝渐知虚诞,乃以礼部尚书董晋代为东都留守,召亚还京师。既风疾渐深,又患脚膝,不任朝谒。贞元十四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赠太子少傅。

译文:

杜亚,字次公,自称是京兆人。小的时候涉猎学问广泛。至德初年,在灵武进献机密奏章,议论政事,被授任为校书郎。这一年,杜鸿渐任河西节度使,征召他为从事。永泰末年,剑南叛乱,杜鸿渐以宰相身份出任山、剑副元帅,任命杜亚和杨炎一同担任判官。出使返回后,又授任礼部郎中、谏议大夫。杜亚自认为才干可以担当重任,虽为谏议大夫,但心里不高兴。李栖筠受到恩宠,众人议论认为他一定会做宰相,杜亚加紧结交他。宰相常衮出不喜欢杜亚,一年多后,杜亚出任洪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德宗刚继位,积极招揽人才,命宦官使者召回杜亚。杜亚自己揣摩一定是被召回担任宰相,于是星夜兼程前进,在路上多次与人谈论,谈到担任宰相的事情,地方上有人拿公事求他帮助,杜亚一一答应。到达之后,皇帝略有所闻,不高兴。再加上他上奏答对词意简略空洞,将他外任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兴元初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刑部侍郎。出任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当时正值陈少游征收繁重赋税,奢侈挥霍之后,再加上新近遭受王绍的叛军抢掠,淮南百姓盼望杜亚到来,革除旧弊,期望能够恢复安宁。杜亚自认为他的才干可以成为三公辅相的人选,但是接连出任外官,心里非常不满,政事多交给手下幕僚,只是招纳宾客,一味谈论而已。贞元五年,朝廷任命户部侍郎窦凯为淮南节度使取代杜亚。改任杜亚兼管东都尚书省事。杜亚患风痹病以后,仍建议收利来巩固自己的恩宠,奏请开垦苑内土地作为营田,来供应军粮,以减少度支每年的供应,皇上同意了。起初,苑中可以耕种的土地,在此之前都被东都留司的宦官和军人开垦完了。杜亚赶忙想办法,就拿军中的杂钱计算利息贷给近郊的百姓,每到收获的'时候,命令军人多派牛车分散进入乡村,收走百姓收获的粮食运回军中。百姓家中大都被收光,没有粮食用来交赋税,甚至家中没有吃的粮食,因此大批流亡。(他)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宦官,让他们上奏说河南尹没有政绩,又因此谋求兼任河南尹,事情没有成功。皇帝渐渐知道了他弄虚作假,就用礼部尚书董晋代替他任东都留守,召杜亚返回京师。此后他的风痹病渐渐加重,又得了脚和膝盖的疾病,不能上朝。贞元十四年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赠为太子少傅。

篇2:旧唐书李商隐传阅读训练及原文译文

旧唐书李商隐传阅读训练及原文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踿踿,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踿踿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

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 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綯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 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踿踿,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踿踿,不喜偶对。﹏﹏﹏﹏﹏﹏﹏﹏﹏﹏﹏﹏﹏﹏﹏﹏﹏﹏﹏﹏﹏﹏﹏﹏﹏﹏﹏﹏﹏﹏ 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 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B.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 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C.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D.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会昌”为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C.左迁即“降官”,即“降低官职”之意,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这种说法。

D.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商隐仕途坎坷。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跟随令狐楚担任巡官;王茂元镇守河阳,被起用掌书记;其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

B.李商隐郁郁不得志。李商隐先受恩于令狐楚,后来娶了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而深陷党争之中。

C.李商隐恃才偏激。李商隐不持操行,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

D.李商隐才华卓异。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曾以所作文章投献令狐楚,但文思清丽方面却不及温庭筠。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5分)

(2)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5分)

参考答案

4.C(通读文段,理解大概意思,据此理解断句。注意可利用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固定结构、整句等进行断句。)

5.B(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6.A(A 项时空错位,李商隐先做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其后担任掌书记。)

7.(1)令狐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各位书生交往。

(2)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所以尤其嫌恶他品行不好。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令狐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

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所以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綯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钱奏,明年,令狐綯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篇3:旧唐书杜暹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杜暹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扩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篇4:《旧唐书封伦传》原文及译文

《旧唐书封伦传》原文及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狐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袁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彼(bi,不正),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回: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署为行军记室署:委任。

B.非吾所及 及:比得上。

C.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闲:娴熟。

D.狡算丑行,死而后彰彰:表彰。

解析 D.彰:明显,显著。

答案 D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封伦“揣摩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 ②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 ③ 伦赧然而退 ④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 ⑤后心既悦,帝虑必移 ⑥乃潜结化及弟士及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④⑤⑥均直接表现封伦“揣摩之才”,②间接表现,③封伦感到羞 愧。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隋文帝与杨素有矛盾,所以对杨素营建仁寿宫非常不满,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虞世基由于不熟悉政务,因而失误颇多。但得到封伦的帮助,他日益显贵。

C.宇文化及反叛,逼帝出宫后,让封伦列举炀帝之罪状。在炀帝的严厉斥面前,封伦惭愧地退下,自此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D.封伦非常嫉妒曾经推荐自己为官的萧瑀,在太宗面前,经常把两人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解析 A.“因为隋文帝与杨素有矛盾,所以对杨素营建仁寿宫非常不满” 因果颠倒;C.“自此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无根据;D.“封伦非常嫉妒曾经推荐自己为官的萧瑀”文中没有根据。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

(2)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参考答案

(1)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

(2)杨素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

【参考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县人。祖父封隆之,任北齐的太子太保。父亲子绣,是隋朝通州的刺史。封伦年少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

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当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担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随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怨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果然杨素被召入宫对话,独狐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杨素叹息佩服道:“揣摩推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送给财物。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

大业年间,封伦看到虞世基受到隋炀帝宠幸,而虞世基又不娴熟政务,常常接受皇上的诏令,但办事大多失误。封伦就又依附虞世基,暗中替虞世基指导谋画,宣布执行皇帝诏命,谄媚顺从皇上。下面如有违背皇上心意的奏章,都扣压下来不上奏。判决刑事案件,措词严厉,苛刻地援用法律条文,极尽诬陷;记录功勋,实行奖赏,一定要抑制和削减。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皇上的宠幸,日益尊贵,而隋朝的政治日益败坏,都是封伦所干(而造成的)。宇文化及发动叛乱,逼迫皇帝逃出皇宫,指使封伦列举皇上的罪状加以责备。皇上对封伦说:“你是一个出来求官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封伦羞愧地退回来。化及不久就委任(封伦)当内史今,让他跟从到聊城。封伦看到化及的势力日益窘迫,就暗中勾结化及的弟弟士及,请求到济北运粮来观察情势的变化。待到化及失败,和士及一起来向(唐军)投降。唐高祖因为封伦是前朝的旧臣,就派出使臣来迎接慰劳他,授予他内史舍人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他为内史侍郎。萧瑀曾经向唐高祖推荐封伦,唐高祖任命封伦为中书令。唐太宗继位时,萧瑀升调为尚书左仆射,封伦升调为右仆射。封伦向来阴险心术不正,和萧瑀商量好可以向皇上上奏的事,到了太宗皇上的面前,全都改变原议,因此和萧瑀有了矛盾。

史官说:“封伦有揣摩推求他人心意的才能,又有随机应变依附别人的聪明。和化及结成同党而历数炀帝的罪状,也许有惭愧的容颜;巴结依附士及而归顺唐朝,却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当建成执政之时,办事举旗不定,持两种态度;背负萧瑀的恩义,上奏时有太多不同的意见。唐太宗,是一代圣明的主上,没有发现他的私心;房玄龄,是一代贤明的宰相了,尚且还容允他的谄媚。狡猾的谋画、可耻的行为,死了之后才彰显出来,如果没有唐临的弹劾,唐俭等人的奏议,那么奸狡之人的阴谋就能够得逞了。

篇5:《后汉书·杜林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后汉书·杜林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①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译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杜林少年时喜好学习,为人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加上外祖父家张竦父子喜好文采,杜林跟随张竦研究学问,学识渊博,当时被人称为通儒。

起初杜林做过郡中小官。王莽失败后,盗贼四起。杜林与弟弟杜成以及同乡范逡、孟冀等人带着家眷一起到河西客居。路上遇到几千个贼人,(这些贼人)抢掠他们的财物,强脱他们的衣服,拔刀指向杜林等人想要杀死他们。孟冀仰起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天理神明吗?赤眉军有百万之众,所向无敌,但因为残害民众不行天道,最后走向灭亡。如今将军仅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畏惧上天吗?”贼人于是就放了他们,大家都免于一死。

隗嚣一向听说杜林的志气和节操,非常尊敬他,任用他为持书平(治书侍御史)。后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职。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就下令说:“杜伯山这个人天子无法使他臣服,诸侯也不能跟他交朋友,大概他是像伯夷、叔齐一样以吃周的粮食为耻辱。现在暂且从师友的位置上,打通友好的通道,按照他的志节行事好了。”牡林虽然被隗嚣软禁,但一直没有屈服。建武六年,他的`弟弟杜成去世,隗嚣才同意杜林护送杜成的灵柩回乡。杜林走了以后隗嚣又后悔了,又命令刺客杨贤在陇坻拦截杀害杜林。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车,把弟弟的灵柩运送回去,就叹息道:“如今的世道,还有谁能像杜林这样实行仁义之道的?我虽然是个小人,但怎么能忍心杀害义士呢?”于是就逃亡离去。

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就征拜他任侍御史,亲自接见他,向他请教经书故旧以及西州的事情,对他非常满意,赐给车马衣被等物。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凭借著名望和美德受到重用,都很尊敬和惧怕他。京师里的士大夫们都推祟牡林的学识渊博。

第二年,朝廷广泛议论郊祀礼制,多数人以为周朝祭祀后稷,汉朝应当祭祀尧,诏令再让公卿们商议,大家的意见都相同,光武帝也同意。只有杜林一人认为周室的兴盛,是托了后稷的福,而汉朝的崛起,却并不是缘于尧的功劳。祖宗先例,应该有所继承。最后决定采纳杜林的意见。

后来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杜林推荐同乡范逡、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牛邯等人,都被提拔重用,天下贤士都归附杜林。建武十一年,司直的官职被废除,让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在宫内负责值宿警卫,在宫外总管左、右中郎将以及五官中郎将,周到严密恭谨小心,推举贤才被认为公正无偏。郎官中有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得到杜林的教诲和指点,从早到晚杜林家里经常坐满了好学之士。

后来皇太子刘彊自己请求退位,封为东海王,所以加派官员部属,任用杜林为王傅。随从光武帝南巡。当时几位王傅数次被光武帝宣召,有的因为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惟独杜林忠于职守,有召必到。其他的王傅虽然没有受到批评,而惟有杜林受到赏赐,他又推辞不敢接受,光武帝越发器重他。建武二十二年,杜林又担任光禄勋。不久,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第二年去世,光武帝亲自参加葬礼为他送葬,任用其子杜乔为郎官。

篇6:《旧唐书》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旧唐书》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也。父升,隋河州刺史。弘基少落拓,交通轻侠,不事家产,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尝从炀帝征辽东,家贫不能自致,行至汾阴,度已失期当斩,计无所出,遂与同旅屠牛,潜讽吏捕之,系于县狱,岁余,竟以赎论。事解亡命,盗马以供衣食,因至太原。会高祖镇太原,遂自结托,又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由是大蒙亲礼,出则连骑,入同卧起。义兵将举,弘基召募得二千人。王威、高君雅欲为变,高祖伏弘基及长孙顺德于厅事之后,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又从太宗攻下西河。义军次贾胡堡,与隋将宋老生战,破之,进攻霍邑。老生率众阵于城外,弘基从太宗击之。老生败走,弃马投堑,弘基下斩其首,拜右光禄大夫。师至河东,弘基以兵千人先济河,进下冯翊,为渭北道大使,得便宜从事,以殷开山为副。西略地扶风,有众六万。南渡渭水,屯于长安故城,威声大振,耀军金光门。

卫文升遣兵来战,弘基逆击走之,擒甲士千余人、马数百匹。时诸军未至,弘基先至,一战而捷。高祖大悦,赐马二十匹。及破京城,功为第一。从太宗击薛举于扶风,破之,追奔至陇山而返。累拜右领都督,封河间郡公。又从太宗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破之。师旋,弘基为殿。隋将段达、张志陈于三王陵,弘基击败之。武德元年,拜右骁卫大将军,以元谋之勋,恕其一死,领行军左一总管。又从太宗讨薛举。时太宗以疾顿于高坡城,弘基、刘文静等与举接战于浅水原,王师不利,八总管咸败;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矢尽,为举所获。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

仁杲平,得归,复其官爵。会宋金刚陷太原,遣弘基屯晋州。裴寂为宋金刚所败,人情崩骇,莫有固志。金刚以兵造城下,弘基不能守,复陷于贼。俄得逃归,高祖慰谕之,授左一总管。从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时贼锋甚动,弘基坚壁,不能进。及金刚遁,弘基率骑邀之,至于介休,与太宗会,追击大破之。累封任国公。寻从击刘黑闼于洺州,师旋,授秉钺将军。会突厥入寇,弘基率步骑一万,自豳州北界东拒子午岭,西接临泾,修营障塞,副淮安王神通,备胡寇于北鄙。九年,以佐命功,真食九百户。

太宗即位,顾待益隆。李孝常、长孙安业之谋逆也,坐与交游除名。岁余,起为易州刺史,复其封爵,征拜卫尉卿。后以年老乞骸骨,授辅国大将军,朝朔望,禄赐同于职事。太宗征辽东,以弘基为前军大总管。从击高延寿于驻跸山,力战有功,太宗屡加劳勉。

永徽元年,卒,年六十九。

(选自《旧唐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讽吏捕之 潜:隐藏,潜伏

B.义军次贾胡堡 次:驻扎

C.弘基率骑邀之 邀:阻击

D.备胡寇子北鄙 鄙:边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盗马以供衣食 巨以供养无主

B. 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矢尽,为举所获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李孝常、长孙安业之谋逆也 胡为乎遣遣欲何之

11.下列句子缩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刘弘基善战的—项是

①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②弘基逆击走之,擒甲士千余人、马数百匹③从太宗击 薛举于扶风,破之④隋将段达、张志陈于三王陵,弘基击败之⑤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结交侠士,不管理家中的财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 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故意私宰耕牛,让官吏 关进监狱来逃避炀帝治罪。

B.刘弘基出狱后,生计无著,到处流浪,当了一阵盗马贼。后来投到李渊门下,就 主动接近李世民,深受李世民器重。

C.宋金刚以得胜之兵围攻晋州,弘基失败后逃回长安。后来弘基在介休独力攻打 宋金刚,并大破其军。

D.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刘弘基特别照顾,但刘弘基却在李孝常与长孙安业的谋反 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撤职除名,一年之后又起用为易州剌史,恢复了爵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高祖镇太原,遂自结托,又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3分)

(2)金刚以兵造城下,弘基不能守,复陷于贼。(3分)

(3)后以年老乞骸骨,授辅国大将军,朝朔望,禄赐同于职事。(4分)

参考答案

9.A(秘密地,暗地里)

10.C(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A第一个“以”是连词,来;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B第—个“因”是连词,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D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去。)

11.B(①不是作战之事;⑤是表现刘弘基的顽强不屈,不能表现善战。)

12.C(刘弘基与太宗会和后才打败宋金刚,非“独力”。)

13.(1)恰逢高祖镇守太原,(刘弘基)就亲自去结交依托,又观察太宗有不寻常的气度,更加倾心太宗。(3分。注意“会”“委心”“结托”等词的翻译)

(2)宋金刚带兵进逼城下,弘基守不住,又被敌人擒获。(3分。注意“造”“陷”的字义,尤其要注意是谁“陷于敌”)

(3)后来因为年老请求还乡,皇帝任命他为辘国大将军,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他的俸禄及赏赐和在职官吏一样。(4分。注意“乞骸骨”“朔”“望”等常识性概念,“禄赐同于职事”的句式)

参考译文:

刘弘基是雍州池阳人。父亲刘升是隋朝的河州刺史。弘基年轻时放荡不羁,结交轻生重义的侠士,不管理家中的财产,借助父亲的功绩做了右勋侍。大业末年,曾经随从炀帝征讨辽东,家里贫穷不能装备自己跟上队伍,走到汾阴,估计已经延误了期限要被斩首,没有办法,就和同行的人杀耕牛,偷偷地劝说官吏拘捕自己,关在监狱里一年多,最后以用财物赎罪论处。完事后逃命,偷马来自供衣食,于是到了太原。恰逢高祖镇守太原,刘弘基就亲自去结交依托,又观察太宗有不寻常的风度,更加倾心太宗。因此得到太宗特别的亲近和礼遇,出去并马同行,回来住在一起。义兵准备起事,弘基召集到二千人。王威、高君雅想叛乱,高祖让弘基和长孙顺德埋伏在议事厅后面,弘基于是指挥手下收捕了王威等。又跟从太宗攻下西河。义军驻扎贾胡堡,与隋将宋老生交战,打败了宋老生,进攻霍邑。宋老生率领兵众在城外列阵,刘弘基跟从太宗攻打他,宋老生失败逃走,丢下马跳到沟中,刘弘基下马砍下他的.头,被授予光禄大夫。军队到了河东,刘弘基带领一千人先渡黄河,攻下冯翊,任渭北道大使,允许他可以见机从事,任用殷开山作为副使。向西攻占扶风,有兵众六万。向南渡过渭水,驻扎在长安故城,威声大振,在金光门炫耀军威。卫文升派兵前来交战,弘基迎击打败了卫文升,擒获一千多穿着甲胄的士兵、数百匹马。

当时各军没有到,弘基先到,一战而胜利。高祖非常高兴,赐给他二十匹马。等到攻下京城,功为第一。跟从太宗在扶风攻打薛举,打败了敌军,追赶到陇山才返回。多次升任后任右领都督,封为河间郡公。接着跟从太宗筹划谋取东都,在璎珞门外交战,打败敌军。官军返还,弘基殿后。隋将段达、张志在三王陵列阵,弘基打败了他们。武德元年,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因为是开始策划起义的元勋,可以宽恕一次死罪,任行军左一总管。接着又跟从太宗讨薛举。当时因为太宗生病留驻在高摭城,弘基、刘文静等和薛举在浅水原交战,官军失利,八总管全都失败了;只有弘基一军奋力苦战,后来箭用完了,被薛举俘获。

高祖嘉奖他临难不屈,赐给他家很多粟帛。薛仁杲平定后,得以返回,恢复了他的官爵。这时正值宋金刚攻陷太原,朝廷派遣弘基屯驻在晋州。裴寂被宋金刚打败,人心惊恐,丧失了本来的斗志。宋金刚带兵进逼城下,弘基守不住,城池又被敌人攻占。弘基不久得以逃回,高祖安慰他,任命他为左一总管。随从太宗驻军在柏壁,率兵二千人从隰州直奔西河,切断敌人的归路。当时敌兵锋芒正盛,弘基坚守壁垒,使宋金刚的军队不能前进。等到宋金刚逃走,弘基率骑兵阻击,到达介休,与太宗会合,追上并打败了宋金刚。多次加封后任命为任国公。不久又随从太宗攻打在沼州刘黑闼,凯旋回师后,任秉钺将军。恰逢突厥进犯,弘基带领步兵一万,从豳州北界东起子午岭,西到临泾,修筑军营工事,辅助淮安王李神通,防备突厥在北部边境入侵。九年,因为辅佐王命有功,实际上享受封邑九百户。

太宗即位,眷顾和待遇更盛。李孝常、长孙安业图谋造反,因为和他们交往受到牵连被除去名籍。一年多后,起用为易州刺史,恢复了他的爵位,任命为卫尉卿。后来因为年老请求还乡,皇帝任命他为辅国大将军,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他的俸禄及赏赐和在职官吏一样。太宗征讨辽东时,让弘基作前军大总管。跟从皇帝在驻跸山攻打高延寿,奋力战斗有功,太宗多次慰劳勉励他。

永徽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相关文章:

1.《旧唐书杜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2.《旧唐书·罗弘信传》原文及译文

3.《旧唐书·刘德威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4.《旧唐书房玄龄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5.《旧唐书殷峤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杜五郎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7.《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8.《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旧唐书 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10.《旧唐书》阅读答案与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旧唐书·杜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