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Nem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父放,为成帝侍中。纯少袭爵士,哀、平间为侍中,王莽时至列卿。遭值篡伪,多亡爵士,纯以敦谨守约,保全前封。
建武初,先来诣阙,故得复国。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将颍川突骑安集荆、徐、杨部,督委输,监诸将营。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光武曰:“张纯宿卫十有余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二十年,纯代朱浮为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选辟椽史,皆知名大儒。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定从之,自是禘、祫遂定。
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
三十年,纯奏上宜封禅。中元元年,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史大夫从,并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三月,薨,谥曰节候。
(选自《后汉书·张纯传》,有删节)
【注】①禘(di):祭祀鼻祖。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②祫(xia):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
③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B.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C.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D.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世袭,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爵士”,指承袭了爵位和封地。
B.“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复国”指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纯三朝为官。张纯是京兆杜陵人,在哀帝、平帝时做侍中。王莽篡位时,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
B.张纯熟悉旧例典制。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咨询张纯。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式环节,多由张纯纠正制定。
C.张纯主张无为而治,重视民生。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对旧法无所变更,并把阳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使百姓得到好处。
D.张纯深得皇帝信任。张纯认为禘祭应在四月,可以体现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应在冬十月,有利于合聚饮食,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
(2)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
参考答案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下文推断出画线句子是说皇帝下诏给张纯谈有关禘、祫祭祀的事,大意是说禘、祫祭礼,好久没有举行了,应根据经典,制订出相应的制度,根据这一含义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复国”常见意项有三个:(1)恢复邦国,(2)谓被逐的诸侯归复君位,(3)指失去爵土的王侯恢复其爵土。本文中是第三个,指张纯恢复了爵位和封地。本题中,ACD三项涉及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和制度,B项涉及了年号的考查,难度不大。由原文中“先来诣阙,故得复国”“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可推断出C项将“复国”解释为“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是不正确的。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时间和事件错位,“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错。从原文可知,应是“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明年,上穿阳渠……”打通阳渠的时间应为“二十四年”。本题只需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发现C项与原文不符。
7.(1)皇帝十分器重张纯,任命他兼任虎贲中郎将,(张纯)多次被接见,有时一天就要接见几次(或,多次)。(重、以、数、数四,各1分,句意1分。)
(2)百姓刚刚除掉兵器和甲胄(或,远离战争),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张纯认为圣明君王建立学校,是用来提倡礼义,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或:在百姓富了之后教育他们)。(兵革、给、所以、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张安世,宣帝时做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父亲张放,做过成帝的侍中。张纯少时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哀帝、平帝时做侍中,王莽时做到列卿。正遇王莽篡位,许多人失去了爵位和封地,而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
建武初年,先到朝廷,因此得以恢复其爵位和封地。五年,拜为太中大夫。朝廷派他统率颍川精锐骑兵,安定荆州、徐州、杨部,督促转运,监督诸将营。有官吏上奏说,列侯不是刘姓宗室不应恢复其爵位和封地。光武帝说:“张纯提任宿卫十多年,不能废止,改封为武始侯,俸禄取富平县的一半。”张纯在朝时间久,对旧事很熟悉。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访问张纯。自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式环节,多由张纯纠正制定。皇帝十分器重他,任命张纯兼任虎贲中郎将,多次被接见,有时一天接见几次。
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二十三年代替杜林做大司空。他在位时,羡慕曹参继承萧何的事迹,对旧法无所变更。选拔椽史,都是知名的大儒。第二年,把阳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百姓得到好处。二十六年皇帝下诏给张纯道:“禘(五年一祭)祫(三年一祭)的祭礼,好久没有举行了。古人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应根据经典,详细作出制度。”张纯奏道:“禘就是谛的意思,谛定昭穆尊卑的意思。禘祭在夏四月,夏天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可以用来表达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在冬十月,冬天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有利于合聚饮食。这个典礼废掉已经八年,可以照礼办事,按时定下来。”皇帝听从了,从此禘、祫的祭祀就规定下来了。
当时南单于和乌桓来投降,边境无事。百姓刚刚去掉兵器和甲胄,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张纯认为圣明君王建立学校,是用来提倡礼义,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于是按照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以及平帝时的一些讨论,想具体启奏。没有呈上去,恰逢博士桓荣上书建议立辟雍、明堂,奏章下达到三公、太常,而张纯的意见正与桓荣相同,皇帝于是就同意了。
三十年张纯上奏应该举行封禅,中元元年,皇帝便东巡泰山,用张纯比照御史大夫随行,呈上汉武帝元封元年登封泰山的礼仪和刻石文。三月,张纯去世,谥号节侯。
篇2:《后汉书宋均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后汉书宋均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参考答案
8.答案:D
解析:D项,“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⑥为皇上所行,排除了B、D两项;⑤为皇帝做法,非感动民众之举,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D项,“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与原文意思不符。
11、(10分) (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使,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关键字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
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于家.
篇3:《宋史·张洞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张洞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自幼开悟,卓荦①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后必在策名,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遇事慷慨,自许以有为。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
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
诏讯祁国公宗说狱,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痛诋訾言,上不罪也。
转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选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转工部郎中。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洞传》)
【注】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困于飞挽:指粮草运送不便。③元元:百姓,平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亲丧去,再训颍州推官去:前往
B.史当夫极法当:判罪
C.厌元元之望厌:满足
D.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中:符合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洞以布衣求上方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C.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从小与众不同,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名声响亮;赵元昊叛乱侵扰边境,张洞请求向皇帝进呈方法谋略,被宋仁宗召到舍人院考试,并得以提拔任用。
B.张洞调任颍州推官时,百姓刘柳鞭打妻子致其死亡被判极刑,张洞坚持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为死罪,朝廷评议结果与张洞一致;知州欧阳修十分器重他。
C.宋英宗即位后居丧哀痛,多日不朝,在张洞及大臣劝谏下才上朝理政;宗说骄横无道,犯事定罪,张洞揣摩英宗的心意,建议从轻处罚,英宗夸他识大体。
D.张洞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想要重用他,但凶大臣忌恨,只好让他出朝到地方任职:任职期间,张洞做出了诸如免除拖欠赋税等符合百姓利益的事情。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
(2)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
(3)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
参考答案
7.A(去:离开)8.D(例句:异,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奇异。A.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B.荣:使动用法,“使……荣”,可译为“使……享受荣华”。C.衣:名词用作动词,穿。D.老:意动用法,“以……为老人”)
9.D(A.前一个为介词,凭;后一个为介词,用,拿。B.前一个为连词,而且;后一个为副词,将要。C.前一个为介词,趁着,趁机;后一个为介词,依照,根据。D.都为介词,替,给)
10.C(“建议从轻处罚”不正确,原文是说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宗说的罪行,张洞建议不用公布罪行,仅凭他坑害无罪的人就可把他依法判罪,并非“从轻处罚”)
11.(1)张洞读书后,每天能读几千字,写文章文思敏捷。(3分。既:已经,……以后;日:每天;敏:敏捷)
(2)判罪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开宗说的'罪行。(3分。狱具:判罪定案;辱国:使国家受辱,有损国家的体面;暴:暴露,公开)
(3)宽恕他们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律,惩处他们就伤害了骨肉间的亲情。(4分。贷:宽恕;乱:使……乱,扰乱;刑:处罚,惩处;爱:亲情)
【参考译文】
张洞字仲通,是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身材高大,容貌端正秀丽,从小就很有悟性,才能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张惟简认为他很奇特,抱着他去咨询乡里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说:“公子长得十分奇特,将来一定能金榜题名,应当因为文学政事扬名。”张洞读书后,每天能读几千字,写文章文思敏捷。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名声响亮,遇到事情情绪激昂,自认为能有所作为。当时,赵元昊叛乱侵扰边境,关中、甘肃一带民生萧索,粮草运送不便,并且多次作战失利。宋仁宗叹息,想要征求朝廷内外的谋略。张洞凭借布衣的身份请求进呈方法谋略,仁宗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提拔他担任将作监主簿一职。
不久张洞应举考中进士,调任他为涟水军判官,遭遇丧亲,张洞服丧离职,(服完丧后)又调任颍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弟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迫刘柳让他再鞭打她妻子。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吏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想要同意判处极刑。张洞说:“按照法律规定那个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鞭打妻子不是刘柳的本意,不应当判(刘柳)死罪。”众人不听,张洞就称病不出门,不得已上报朝廷评议,(判罚)果然像张洞说的那样,欧阳修十分器重他。
宋英宗即位,张洞转任度支员外郎。英宗居丧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言说:“陛下正当盛年,刚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久委屈刚健之气,自比年幼的君主。应当亲自处理政务,招揽各种人才,来实现先帝托付的意愿,满足百姓对您的期望。”朝中大臣也因为此事进言,英宗于是上朝理政。
诏令审讯祁国公宗说的案件,宗说依仗自己是皇上近亲,骄横无道。判罪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开宗说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的罪过不能宽恕。虽然这样,陛下将要惩罚他的恶行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那么仅凭他坑害了几个无罪的人,把他依法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地说:“卿知道以大局为重。”张洞借机进言说:“唐朝皇室中有很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因为他们懂得学问才会如此。国家本姓(皇室)繁衍生息,无论亲近疏远一律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使女、妻妾、歌妓,多少都没有限制,最终泯灭了礼义,使他们的嗜好与欲望达到极点。宽恕他们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律,惩处他们就伤害了骨肉间的亲情。应该按照官员品级设立制度,再选年高有德的人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极力fb诋毁他,皇上却并不加罪与他。
张洞转任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在便殿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于是想要重用他,大臣忌恨他,出朝任江西转运使。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上奏免除了他们拖欠的赋税。又有缴纳的绸绢不符合要求的百姓,过去用缴纳满一匹绢来责罚他们,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缴钱,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张洞调任淮南转运使,转任工部郎中。淮南土地不适宜种麦,百姓对应缴的粮食很难缴上,张洞又命令他们缴钱,由官府替他们买麦,没有超过期限就缴足了。不久张洞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篇4:《后汉书·卷七十六》原文及译文解析
《后汉书·卷七十六》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故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辟,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矩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势,以是失大将军梁冀意,出为常山相,以疾去官。时冀妻兄孙祉为沛相,矩惧为所害,不敢还乡里,乃投彭城友人家。岁余,冀意少悟,乃止。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时,连有灾异,司隶校尉以劾三公。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以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帝不省,竟以蛮夷反叛免。后复拜太中大夫。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因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矩再为上公 / 所辟召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通 / 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B.矩再为上公所辟召 / 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 / 通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C.矩再为上公 / 所辟召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 / 通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D.矩再为上公所辟召 / 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通 / 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
B.母忧,母亲去世。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
C.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乞骸骨,古时指人客死他乡,请求 把遗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矩在任雍丘县令时,用礼教方式教化当地民众,效果卓越,民众有争论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亲自教导。
B.刘矩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忤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被贬了官,后来又被大将军梁冀彻底撤了职。
C.刘矩与黄琼等三人一起辅政,天下屡屡发生灾祸,三人因此遭受弹劾,皇上也不省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罢免了刘矩。
D.刘矩少年就注重个人操守,做官后尽职尽责,颇有政绩,但最终还是因不与权贵交往,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①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
②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且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
参考答案
4.A
5.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文本“因乞骸骨……卒于家”表述顺序可看出错误。
6.B“彻底撤职”理解错误,文本表述是刘矩先被贬官,其后自己“以疾去官”。
7.①译文: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动醒悟而自我改正。(考察点:其,无,感悟,革)。
②译文: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赞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并且说明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考察:称,良,辅,罪。)
参考译文
刘矩,字叔方。他是沛国(当时汉朝郡国并行,这是一个封国的名字)萧县人。他的叔父刘光,在汉顺帝时官拜司徒。刘矩少年有很高的节气,认为叔叔刘辽还没入仕,所以回绝州郡官员(让他入仕)的命令。太尉朱宠、太傅桓焉称赞他的心意、合宜的行为。这就是他的叔叔刘辽被诸公所征召的原因,(刘辽被)授给议郎的管职,刘矩这才(同意)被举为孝廉。
刘矩渐渐升迁为雍丘县令,他用礼教教化当地民众,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化而自我改正,民众有争执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当面训诫教导,刘矩认为怨恨愤怒这些事情可以忍受,没有必要去县衙告状,并让他们回去反省思考,那些诉讼的人都被他的做法感化,总是各自都放弃争执和诉讼回去了,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4年,后来因母亲 去世而辞官回去。
后来太尉胡广推荐刘矩贤良方正,连续4次迁升为尚书令,刘矩性情光明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悖逆了大将军梁翼的心愿,出京被贬出京城任常山相,刘矩因病而辞官,当时梁翼妻子的哥哥孙祉为沛国国相,刘矩怕被他迫害,不敢回故乡沛国,于是投奔彭城朋友家,过了一年多,梁翼对刘矩逐渐有所理解后,才停止迫害刘矩,刘矩被补授为从事中郎,后复官为尚书。又迁升为宗正、太常。
延熹4年,刘矩代替黄琼为太尉,黄琼复官担任司空,刘矩和黄琼、司徒种嵩同心辅政,被人们称为贤相,这时天下接连有灾或异常的事发生,司隶校尉借此弹劾刘矩和黄琼。司徒种嵩三人。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颂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来言明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皇帝不省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将刘矩罢免了,后来又再次受官刘矩为中大夫。
灵帝初,刘矩代替周景任太尉,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周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口食事情被免了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篇5:《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秀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传》)
【注】①巫丞: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后汉书李通传》阅读题: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素:一向,向来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
参考答案:
4、C(抓捕)
5、D
6、A(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篇6:《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现在天下大乱,王莽就要灭亡了,汉室应当重新复兴。南阳宗室,只有刘秀兄弟,亲近仁人志士,胸怀宽广,可以和他们谋划大事。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3.后汉书班超传原文
8.阳固传原文及译文
10.《李揆传》原文及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