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2024-08-31 08:19: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eava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1:《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录桃源画记

(唐)舒元舆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趣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秾不浮。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山铺水底,草散茵毯。有鸾青其衿,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羽,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十有八九。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室宇,霞槛缭转,云磴五色,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选自《唐代散文选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囊出古画 囊:从囊中 B.细露室宇 细:略微

C.视其意况 意况:内容 D.坐少选 少选:一会儿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鸾青其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岸而北 酌贪泉而觉爽

C.油焉而生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D.叶君且自珍重 且尔言过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若身形却落尘土中”,结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3分)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4分)

参考答案

16.选C,意况:神情状态。

17.选C,A项,前者代词,解释为“它的”;后者“或许”意思。B项,前者表顺承连词;后者转折连词。C项,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D项,前者解释为“暂且”,后者解释为“况且”。

18.选D,本文没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合而视之”的总写部分,主要是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19.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错一处扣1分。)

20.(1)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翻译时要注意“服”,动词,解释为“穿”。“文章”,解释为“花纹”。)(3分)

(2)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不致出现错误。(翻译时注意““染笔”,解释为“用笔蘸了墨”。所以,解释为“用来”。谬,解释为“错误”。)(4分)

参考译文

来自宁波四明山的道士叶沈,从布口袋里取出一幅古画。画面上画的是桃源图。图上有条山沟,沟名武陵之源。查考《仙记》,武陵源分属天下三十六灵洞的一支。那里的水流动湍急,气势与长江黄河相同。有水流深而呈墨绿的,有水流浅而呈雪白的,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见面貌。山沟的南北有山。山像屏风的形状,绵延展开,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青绿的色彩很浓重但不觉得浮动。山沟两岸有成千上万棵树,排列着像人在作揖行礼,红颜色鲜艳得像云霞,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灿烂得像人开颜欢笑。山的倒影平铺水底,草地铺开像一大片毯子。有胸部长有青色羽毛的鸾鸟,有顶部呈现红色的鹤,有羽毛像玉一样的鸡,有色彩像金子一样的狗,它们的毛参差不齐地竖立着,十八九只这样的动物悠闲地站在草地上。从岸往北,有一个曲折幽深的山洞,略微露出些屋舍,栏杆曲曲折析,高高的`石级五颜六色,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从岸往南,有五个人,衣服容貌像彩虹白玉。左右有的书僮玉女,全都是两边挽着发髻站立,共有十二人。看他们的神情态度,都自由自在灵妙生动,像是十几片云,自然而然地来,不知不觉地去。那平坦的地方画着一座坛,台阶是重重叠叠的玉和冰。坛面上突起的地方是一副炉灶,灶口燃着火,上面有云烟之气,有着完整的五种色彩。画面中间的山沟里一条小船浮着,船上有一个鬓发眉毛雪白的人,身上穿着秦朝的服装,手里摇着一支短桨,神情深沉凝重。

总起来看这幅画:大致是山的形状显得高,水的姿态突出深,人物的样子魁梧清奇,鹤这些动物的神态显得悠闲自得,烟雾云气草树,像是带着香馥之气。能够仔细地详加玩赏,自己觉得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仿佛进入镜子中一般,不像生活在人世间,心旷神怡间有一种高尚的出世的心情从内心迸发出来。我和道士坐谈了一会儿,道士便卷好画收藏进去。我像是身体从仙界退落回尘世中,看着刚才挂画的那面墙壁,又怀疑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变化而来,堵住了通往仙界的道路。我看见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少,像这幅画,从来未曾看到过,这难道是要让我知道画家的精妙技艺能够达到像这样的地步的?叶先生暂且好好保重。看来我是没法再请求观赏了,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出现错误。

篇2:《秦士录》阅读题解析及原文译文

《秦士录》阅读题解析及原文译文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呻吟:吟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B、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C、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D、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邓弼狂士性格特点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负:仗恃,自负)

6.【答案】: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

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

C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7.【答案:】C

8.【答案】:B

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9. ①【翻译】: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4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2分,“不能忍君苦也”1分。)

②【翻译】: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3分。“四库书从君问”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2)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 ②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邓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篇3:折桂令·题《录鬼簿》原文及译文解析

折桂令·题《录鬼簿》原文及译文解析

折桂令·题《录鬼簿》(作者:周浩)

【原文】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作者简介】

周浩,生平不详。约生活于至元、至正年间。所作散曲,仅存此1首。

【写作背景】

《录鬼薄》一书,专为难入正史的元代曲家作传。钟嗣成在该书自序中,公然声言:“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圭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而赞扬“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的已亡名公才人为“不死之鬼”。这种不惜“得罪于圣门”的奇谈怪论,表现了钟嗣成将豪门权贵、正统文人学士与梨园曲家相对立的可贵意识。周浩慧眼单识,深有见于此,他为《录鬼簿》题辞的这首[折桂令],便是对元代曲家反传统精神的一曲赞歌。

【注解】

贞元朝士无多: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贞元年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力主革新,不久失败。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休唱当时供奉曲,贞元朝士已无多。”

麒麟冢:王侯将相的坟冢。因冢家有石雕麒麟,故名。

【译文】

遥想从前的'名士才人已经不多,江山无限,时光如梭。上苑一片繁华,西湖有多少权贵,到头来都化为尘土,被人四处唱说。坟冢里埋葬的人物生前历尽坎坷,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终要被时间所埋没。活着的时候怎样,死了以后又如何?只有留在《录鬼簿》上的清名,才永远也不能消磨。

篇4:《搜神记》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搜神记》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见一獐,举弓而射,中之。獐倒复起,充因逐之,不觉远。忽见道北一里许,高门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复见獐。

门中一铃下唱“客前”,即有一人提一襆新衣,曰:“府君以此遗郎。”充便著讫,进见少府。谓充曰:“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便以书示充。充父亡时虽小,然已识父手迹,即欷歔,无复辞免。便敕内:“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内白:“女郎妆严已毕。”充既至东廊,女已下车,立席头,却共拜。时为三日,崔谓充曰:“君可归矣。女有娠相,若生男,当以相还,无相疑。生女,当留自养。”敕外严车送客。充便辞出。崔送至中门,执手涕零。充上车,去如电逝,须臾至家。

别后四年,三月三日,充临水戏,忽见水旁有二犊车,乍沉乍浮。既而近岸,同坐皆见。而充往开车后户,见崔氏女与三岁男共载。充往问讯,女抱儿还充,又与金碗 [注]。充取儿、碗 ,忽然不见二车处。充后乘车入市卖 。高举其价,不欲速售,冀有识。欻有一老婢识此,还白大家曰:“市中见一人乘车,卖崔氏女郎棺中 ,大家即崔氏亲姨母也。遣儿视之,果如其婢言。上车,叙姓名。语充曰:“昔我姨嫁少府,生女,未出而亡。家亲痛之,赠一金碗 ,著棺中。可说得碗本末。”充以事对。此儿亦为之悲咽,赍还白母。母即令诣充家,迎儿视之。儿有崔氏之状,又复似充貌。儿、碗俱验。

儿遂成令器,历郡守二千石。子孙冠盖,相承至今。其后植,字子干,有名天下。

(选自《搜神记》,有删改)

注: 碗:同“碗”。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举弓而射吾尝跂而望矣

B.充因逐之,不觉远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便以书示充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家亲痛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解析:两个“以”都是介词,用。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经由。D项,代词,代崔氏女/音节助词,无实义。

答案:C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崔氏女鬼魅身份的一组是(3分)()

①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 ②女已下车,立席头,却共拜 ③充取儿、,忽然不见二车处 ④高举其价,不欲速售 ⑤生女,未出而亡 ⑥其后植,字子干,有名天下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②句写崔氏女的表现如凡间正常女子,第④句写卢充希望能有认识此碗的人,第⑥句写卢充与崔氏女的后人卢植名满天下。

答案:C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充年轻时出门打猎,射中了一獐子,獐子倒地后又起来逃走了。卢充后来才知道此獐子乃鬼怪所化。

B.本文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卢充已故父亲的书信、去如电逝的速度、水边忽然消失的牛车等。

C.卢充的父亲在阴间与崔家联姻,为卢充求亲,于是有了卢充与崔氏女的婚事。成婚三天后两人就分别了,崔氏女为卢充生了个儿子,四年后特意抱来送给了卢充。

D.卢充故意在集市上高价出售崔氏女赠送的金碗,想借此找到识此碗的人,果然引起了他人的注意,并最终知道了崔氏女的身世。

解析:“卢充后来才知道此獐子乃鬼怪所化”于文无据。

答案:A

1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敕外严车送客。充便辞出。崔送至中门,执手涕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遂成令器,历郡守二千石。子孙冠盖,相承至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令尊不因为我家门第不高(而嫌弃),近来收到他的书信,为你向我的女儿求亲,所以把你接来了。(得分点:尊府,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以,因为;鄙陋,指门第不高;索,讨取。每点1分)

(2)(崔少府)吩咐外面备车送客。卢充便告辞出门。崔少府送到中门,拉着卢充的手流下眼泪。(得分点:敕,吩咐;严,整饬,整理;涕零,流泪。每点1分)

(3)这个孩子最终成为卓越的人才,当上了有两千石俸禄的郡守。他的子孙一直到现在都世代做官。(得分点:遂,最终;令器,卓越的人才;冠盖,官员的官帽、车盖,代指官员。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卢充是范阳人。他家西边三十里,有座崔少府墓。卢充二十岁那年,冬至的前一天,离开家到西边打猎,看见一头獐子,他举弓射箭,射中了獐子。獐子倒地后又爬起来跑掉了。卢充于是追赶獐子,不知不觉就走远了。忽然看见路北大约一里地的地方,有一座高门大瓦房,四周好像是大户人家的府邸。他没有再看到獐子。

大门内一仆役大声喊“客人到”,立即有人提了一包新衣裳来,说:“我家府君把这个送给你。”卢充就穿戴完毕,进去见少府。少府对卢充说:“令尊不因为我家门第不高(而嫌弃),近来收到他的书信,为你向我的女儿求亲,所以把你接来了。”说完就把书信给卢充看。卢充在父亲去世时虽然年纪还小,但已能认得父亲的笔迹,就叹息流泪,不再推辞婚事。少府吩咐内院说:“卢郎已经来了,让小姐好好梳妆。”并对卢充说:“你可以先到东廊去。”等到傍晚,内院的人说:“小姐梳妆完毕。”卢充到东廊,小姐也下了车,两人站在坐在首位的人前,退后一步一起拜堂成婚。卢充在崔府待了三天后,少府对卢充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女儿已经有怀孕的迹象了,如果生的是男孩,一定会把孩子送给你,你不用疑虑。如果生的是女孩,就留下来我们自己抚养。”(崔少府)吩咐外面备车送客。卢充便告辞出门。崔少府送到中门,拉着卢充的手流下眼泪。卢充上了车,车快如闪电般离去,一眨眼就到了家。

和崔氏女分别四年后,三月初三那天,卢充在水边嬉戏,忽然看见水边有两辆牛车,一会儿沉没一会又浮起,不久就靠近了岸边,和卢充一起游玩的人都看见了。卢充过去打开牛车的后门,看见崔氏女与一个三岁的男孩一起坐在车上。卢充上前询问,崔氏女把儿子交给卢充,又给了他一个金碗。卢充接过儿子和金碗,两辆牛车忽然不见了。卢充后来就坐着车到集市去卖碗,故意把价格抬得很高,不想很快卖出,希望能有认识这碗的'人。很快有一个老年女仆认出了这碗,回去对女主人说:“在集市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在卖崔家女儿棺材中的金碗。”女主人正是崔氏女的亲姨妈。她派儿子去看,果然和女仆说的一样。(姨妈的儿子)到车上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对卢充说:“当年我姨妈嫁给崔少府,生了个女儿,还没出嫁就死了。我母亲痛惜她,送了她一个金碗,放在棺材中。请说一说你得到这金碗的经过。”卢充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这个姨妈的儿子也为此悲伤哭泣,回家对母亲说了。他母亲立刻就让他到卢充家,把孩子接过来看看,那孩子长得既像崔氏女又像卢充。孩子和金碗都验证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孩子最终成为卓越的人才,当上了有两千石俸禄的郡守。他的子孙一直到现在都世代做官。他的后代卢植,字子干,名闻天下。

篇5:《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送陈庭学记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嗜奇之士恨焉恨:痛恨

B.于是其诗益工工:擅长

C.会余于京师会:适逢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及至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入手擒题,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B.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C.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恳切诚挚。

11.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到“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的川蜀,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也以此为描述对象。

B.文中二、三段分别提及的“擢”与“免”都为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前者表示提拔,而后者则表示罢免。

C.文中第三段有“而余齿已加耄”一句,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耄耋”指高寿,其中“耄”一般指八九十岁,“耋”一般指七八十岁。

D.文中第三段中提到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其中“陋室”一词与刘禹锡《陋室铭》中提及的“陋室”含义相同。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6分)

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13.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游历山水之间的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8.【 答案】D

【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恨:遗憾。B项,工:工巧。C项,会:会遇。

9.【 答案】A

【 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A项,正确翻译: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

10.【 答案】B

【 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B项,为下文作铺垫,而非“表明遗憾之意”。

11.【 答案】D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D项,应为“不同”;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是对自己住所的谦称。

12.【 答案】(5分)跨马行篁竹间 / 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 / 临上而俯视 / 绝壑万仞 / 杳莫测其所穷 / 肝胆为之掉栗 / 水行则江石悍利 / 波恶涡诡 / 舟一失势尺寸 / 辄糜碎土沉 / 下饱鱼鳖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抓住有标志的词语,进行断句。答对两处得1分,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3.【 答案】(6分)(1)作者认为陈庭学为诗“盖得益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为诗为文,工夫在诗文之外。游山历水,是创作者一种有益的审美体验和追求。(2分)

(2)作者又提出“出于山水之外”的观点,认为游历山水绝不是创作者唯一的、根本的体验和追求,主张不能就此止步,而要升华到古代贤士坐守乡间身居陋室却能意趣充沛,包容万物,精神强大的高度。(2分)

(3)作者认为一个有作为的文人,应该做到“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在创作中要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而不仅仅是以山水为心。(2分)

【 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 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 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 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 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 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 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 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 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1.《金石录后序》 原文及译文赏析

2.《五人墓碑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3.《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4.《后汉书宋均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5.《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6.《苦斋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7.高中语文《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

8.《小云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9.《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10.《宠辱若惊》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