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2024-03-01 07:54: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slie198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1:《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汉①,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复以招讨功,迁行省平章政事。帅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将武昌诸卫军,取广西。

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再以兵来援,辄遣德兴击败之。遣千户王廷取宝庆,德兴、彬取全州,略定道州、蓝山、桂阳、武冈诸州县。而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造浮桥西江上,急攻之。祖胜力尽,仰药死。百户夏升约降。璟兵逾城入,遂克永州。进攻靖江不下,璟谓诸将曰:“彼所恃西濠水耳。决其堤岸,破之必矣。”乃遣指挥丘广攻闸口关,杀守堤兵,尽决濠水,筑土堤五道,傅于城。城中犹固守。急攻二月,克之,执平章也儿吉尼。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复移师徇郴州,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

未几,诏璟往使于夏②。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璟还,再以书谕升,终不听。逾二年而夏亡。璟迁湖广行省平章。

三年大封功臣,封璟营阳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从汤和伐夏,战于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将军,从邓愈讨定辰、沅蛮寇。再从大将军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明史?杨璟传》)

【注释】①元末陈友谅以南昌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 ②元末红巾军西征统帅明玉珍在蜀地建立的割据政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 /势甚盛。

B.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 /军势甚盛。

C.洪武元年春进攻 /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 /倚湘水列七营 /军势甚盛。

D.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军 /势甚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针对官员而言,一般是升职,但加上“左”或“谪”如“左迁”“迁谪”,就是贬官的意思。

B.行省,本为元朝总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各地的派驻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C.裨将,古代军队中副将的通俗称谓,凡军队正职手下的将领均可如此称呼,与牙将相类似。

D.谥,文中是给谥号的意思。谥号,就是仅在古代贵族、大臣死后赐予其的含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璟本为儒家子,因军功不断升迁。他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从太祖攻下集庆,晋升为总管,从此因不断建立军功,做到了行省平章事,并率大军征讨广西。

B.杨璟征讨广西,异常艰难。杨璟击败了驰援永州的'元军援兵,派周德兴击败了全州援军,又派部将分别攻克相关州县,最后击败邓祖胜,攻克永州。

C.杨璟攻城有勇有谋,力保百姓。进攻靖江时,守敌负隅顽抗,杨璟指挥军队决濠水,筑土堤,两月克敌;还制止了张彬的屠城,使全城百姓安心。

D.杨璟深为朝廷倚重,但做事并非都能成功。他奉旨使夏,劝夏主升归附,没能成功;后来跟从汤和讨伐夏,在瞿塘作战,也以失利而告终。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文中画横线句)(3分)

(2)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文中画横线句)(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参考答案

4.B

5.D(谥号也加载皇帝和其他有名望的人身上)

6.C(制止张斌屠城,与进攻靖江是两回事,张彬是想在南关屠城,而且张彬只是想“屠其民”,尚未付诸行动)

7.(1)可这些大臣正专横放纵,认为明升归附明朝没有好处,都坚持说不行,明升也不能做出决定。(“专恣”、“不利”、“持”各1分)

(2)在此之前张彬攻打南关,被守城的人所辱骂,(他)大怒,想要屠杀城中的百姓。(“先是”、“为……所”、“诟”各一分)

(3)已经(既然)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它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肆”“封”、“阙”各1分)

参考译文

杨璟,合肥人,本为儒家子。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随太祖攻下集庆,被晋升为总管。攻下常州,被晋升为亲军副都指挥使。随军攻下婺州,迁升枢密院判官。又随军伐汉,因功提升为湖广行省参政,移守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军三江口。又因招降、征讨之功迁升为行省平章政事。率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统领武昌诸卫军,攻取广西。

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失败,收兵固守。杨璟率军进围永州。元兵来援,驻扎东乡,倚着湘水排列七营,势头极盛。杨璟将其击败,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又以兵来援,杨璟立即派周德兴将其击败,然后派千户王廷攻取宝庆,周德兴、张彬攻取全州,平定道州、蓝山、桂阳、武冈诸州县。而永州却久攻不下,杨璟便命裨将分别扎营诸门,筑垒围攻,又在西江上搭造浮桥,发动猛攻。邓祖胜精疲力竭,服毒自杀。百户夏升约请投降。杨璟军越城而入,参政张子贤展开巷战,兵溃被捉,于是攻克永州。而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高祖也自广东攻取梧州,平定浔、贵、郁林。朱亮祖率军前来会合,进攻靖江不下,杨璟对诸将说道:“他们所依赖的是西濠之水。若决其堤岸,必能破之。”于是派遣指挥丘广进攻闸口关,杀死守堤兵,将濠水全部放出,筑起五道土堤,一直连至城墙。城中仍然固守。明军猛攻二个月,攻克,捉住平章也儿吉尼。在此之前,张彬进攻南关,被守城者所骂,大怒,要屠杀城中百姓。杨瞡刚到,立即下令禁止,百姓才得安全。杨璟又移军巡行彬州,降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

不久,杨璟奉诏出使夏。当时夏主明升年幼,其母彭氏及诸大臣掌握大权。杨璟到后,多次向明升晓以祸福,让明升随他入朝觐见太祖。明升召集属下商议。而诸大臣正放纵专横,认为明升归附明朝不利,都坚持说不行,明升也不能做出决定。杨璟回来后,又写信劝说明升,明升始终不听。二年之后,夏亡。杨璟迁升湖广行省平章。

三年(1370),太祖大封功臣,封杨璟为营阳侯,年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予世袭凭证。

四年,杨璟随汤和伐夏,战于瞿塘,失利。第二年,杨璟为副将军,随邓愈讨平辰、沅蛮寇。又随大将军徐达镇守北平,并练兵辽东。十五年八月,杨璟去世,追封为芮国公,谥号武信。

篇2:《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帅。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 汤和 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而衔之 衔:怀恨

B、帝春秋浸高浸:逐渐

C、立赐钞治第中都治:治理

D、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坐:因犯……罪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间东南苦倭 患和所筑 沿海城戍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B、嘉靖间东南 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C、嘉靖间东南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D、嘉靖间东南苦 倭患和 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 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幼年便有不凡志向,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壮士十余人前去归附他,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能很谨慎地遵守规约。

B、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却经常因酒醉犯错,驻守常州时,他曾因事请求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借酒醉埋怨自己左右为难。

C、平定中原后还师论功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为由,不予封公。

D、汤和晚年为人更加谦逊谨慎。入朝闻知有关国事的计议,他一句也不敢外泄。所得朝廷赏赐,也大部分送乡里乡亲。和其他功臣比,他可以独享高寿并以功名而终。与此不无关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2)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3)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参考答案

8.C(治,应为“修建”)

9.C

10.B(“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并非左右为难之意,而是指他可以跟随朱继续镇守此城,也可叛离朱,另择出路,醉语也。)

11.(1)(3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他之下(译出“等夷”1分,译出“莫”1分,大意1分。)

(2)(4分)(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当面数落汤和逗留之罪。(汤和)叩头谢罪,此事才作罢。(省略成分应补充出来;面,当面,1分;谢,谢罪,1分;句意2分)

(3)(6分)汤和因此寻找机会镇静(不慌不忙)对皇帝说道:“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受您之命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在那找一处坟地,来等待寿终正寝(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间,机会,空闲时间,1分;犬马齿长,年龄大,年事已高的委婉说法,2分;句意3分)

二: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从大将军拔河中。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

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诸将多太祖等夷 等夷:平辈

B.常访以御倭策 访:拜访

C.病浸笃不能兴 浸:渐渐

D.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圯:坍塌

6.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汤和“多计略”的一项是

①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

②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

③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

④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⑤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⑥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⑥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⑥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从小就有大志,有谋略,所以战争中能够多次打败敌人,特别是打败倭寇,体现了他的谋略。

B.汤和作战勇敢,防守严密,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他有酒后乱言的过失。

C.汤和年老时在浙江防范倭寇,用人得当,并修建了大量的城堡,泽被后世,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D.汤和在浙江修建城堡,虽然有不少民怨,但他能从长远着眼,不为民怨所干扰,最终完成了任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3分)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4分)

(3)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3分)

参考答案

5.B访:咨询。

6.C(①表现其勇敢⑤表现其谨慎⑥表现其不贪财)

7.A.长大后有谋略,而不是从小有谋略,另外文中没有写汤和打败倭寇。

8.(1)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犬马齿:臣子对皇上称自己的`年龄。堪:承受。愿:希望。墟:墓地。骸骨:老骨头。)3分

(2)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成:成就。恤:担忧。齿:吃。)(4分)

(3)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遗:赠送。欢如:高兴的样子。)(3分)

参考译文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乡里。幼年时有奇志,嬉戏时曾经练习骑射,统率一群小孩。及长后,身长七尺,豪爽洒脱有很多计策谋略。跟从太祖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授予管军总管。时诸将大多与太祖同辈,不肯居其下。汤和长太祖三岁,却独自非常谨慎地尊奉约束,太祖很喜欢他。跟随太祖攻打陈野先,流箭击中左大腿,拔出箭继续战斗,最终和诸将破击破陈野先并擒获他。常州和吴地接壤,张士诚的间谍到处出没,汤和防御很严密,敌人不能窥探到什么。两次来侵犯,两次击退他们,被他俘获斩首的数以千计。大军正北伐,命汤和明州在造船,运粮到直沽。海多大风,送到镇江就返还了。跟从大将军攻下河中。汤和沉稳机敏有很多谋略,多有酒后过失。守卫常州时,曾经有事请求太祖,没有如愿,酒醉后口出怨言:“吾镇守这个城,就像坐在屋脊上,往左看就向左,往右看就向右。”太祖听后怀恨在心。这时,太祖日渐年高,天下无事,魏国公、曹国公都在此前去世,皇上不想让众将长期掌管兵权,没有表达出来的机会。汤和趁机从容说地说:“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皇上非常高兴,立刻赐给他钱财在中都修建宅第。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帝为这件事忧虑,就对汤和说:“你虽然年纪大了,勉力为我出行一次吧。”汤和请求和方鸣谦一起去。鸣谦,熟知海上事务,汤和经常向他咨询抵御倭冠的策略。鸣谦说:“倭从海上来,就在海上抵御他们吧。请根据地的远近,设置卫所,陆上聚集步兵,水上备有战舰,那么倭寇就不能进入,进来了也不能靠岸。近海民众四人抽一人组成军队,戍守家乡,可以不烦扰外外地的军队。”皇上认为对。汤和就在浙西、浙东丈量地段,并在沿海设立卫所城堡五十九座,选出三万五千人个壮丁建筑这些,全部征调州县钱财以及借助有罪人的财物给役夫。役夫往往非常高兴,而民众不能不被烦扰,浙人很为此痛苦。有人对汤和说:“民众怨恨,怎么办?”汤和说:“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过了一年而城堡修成。稽查军队编次,制定考核制度,订立奖赏的法令。第二年,闽中沿海城堡完工,汤和还朝复命,中都新第也建成。二十七年,汤各病情渐渐严重不能起身。皇帝想见他,下诏用安车接入朝见,皇上用手拊摸他,与他共叙乡里故人以及起兵的艰难事情很详尽。汤和不能应答,只是叩头罢了。皇帝为他流泪,赏赐很多金银锦帛作为丧葬的费用。第二年八月死去,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晚年更加恭顺谨慎,入朝听到的国家大事,一句话也不敢向外泄露。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寇之患,汤和建筑的沿海城防,都很坚固,长久不坍塌,浙人依赖它得以自保,多歌颂思念他。巡按御史向朝廷请求,立庙来祭祀他。

篇3:明史严清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严清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连丁内外艰。服除,补兵部,擢保定知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 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得疾归。帝数问阁臣:“严尚 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商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栽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严清崇尚简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5分)

参考答案

4.B(原文标点为“醎起陕,始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贲巡抚。臣蜀人,深知治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6.C(“查抄张的家”错.应是“查抄冯保的家”)

7.(1)旧例,每年登记百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淸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旲岳相提并论,(得分点:故事、箱、振、比各1分,句意1分)

(2)严淸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的`。 (得分点:惮、风采. 相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命做富顺知县.严清公正廉沽.体恤百姓,治理的名声广泛兴起。因守丧辞职田家,补官邯郸知县。 调入朝达担任工部主事。益督建造京城的外城墙,修建九陵,官吏没有侵占牟利的,工程完成增加俸梂。升任保定知府。旧例,每年登记五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 严清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吴岳相提并论,首升任易州副使.玦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同时因为有美好的名声,举荐奏 章十多次呈上朝延。

隆庆二年,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责州巡抚。.没有上任,调往四川。严清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 的。郡县士兵每年在成都聚集操练,严清取消这件事,外族人进献財物,严清我决为规定数额。彻底杜绝强横帮派和凶狠的官吏,说他坏话的人也多。陕西的流窜进 入四川境内,巡按御史王延瞻弹劾严清放纵强盗。大学士赵贞吉说:“盗贼从陕西兴起,给四川边境带来祸害。 如果有罪,应当惩罚守土的大臣,不应该单单责罚巡抚。我是蜀地人,很了解严清约束自己爱护别人,减少事务。不怕别人埋怨。现在蜀地荒年百姓,正把严清像父 母那样依靠,为什么要抛弃他!掌管职事的大臣想对国家有作为对小民有好处,必定得罪权贵,议论的人不加细察,动不动就用苛刻的法令条文来要求他,不久 前海瑞已经离去,假如严清又被罢免,这是掌管职事的大臣都免不了被弹劾攻击。只有保全身体保住位置是最好的计策了。奏章呈上去,朝廷不准许,命令严清解除 官职听候调遣,严清于是不出来做官。

万历二年,起用担任山西巡抚,没有赴任,改任贵州巡抚,曾任两京大理卿.多次升职担任刑部尚书,张 居正掌管国政,尚书不依附他的只有严清。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冯保的家,获得朝延大臣赠送财物的登记薄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神宗十分器重他。恰好吏部南书 梁梦尼罢职,就用严清接替,严清每天研究往日的事实。 辨别官员的才能资质,从丞佐以下都亲自签署,没有一个人侥幸获取官位,朝延内外学习他的廉洁节俭。书信几手断绝。才半年,得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询问阁 臣:“严尚书的病好了没有?”万历十五年,兵部空缺尚书,引用杨博的旧例,特别下诏起用严清补缺。派使者催促动身,但是严清的病更严重,不能赴任。又过了 三年去世, 严清刚担任尚书,不能置备正规顏色的服饰。束着素色的犀带上朝,有人嘲笑他说:“您刚做官时,七品玳瑁带还在吗? ”严清笑笑罢了。

篇4:《明史·商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商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 “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引领望久矣 引:伸着

B.陛下委听断于直 委:委托

C.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过之 过:指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建:提出

B.命廷鞫诸言者鞠:审讯

C. 帝颔之 颔:点头称许

D.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易:轻易

15.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 《五经》 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兵部各部门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等等事宜。

C. 赞,是一种以颂扬人物为主的文体,万贵妃想让商辂在其亡父的画像上题写颂词,歌颂其父的美好品质及贡献。

D. 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叫赠。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迹,为之立号,此号称谥。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③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参考答案

13.D探望

14.D改换

15.A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6.B

17.C“皇帝同意了他们的主张”,原文无据。

参考译文:

商辂,字弘载,是淳安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正统十年,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到明代结束,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罢了。

成化三年二月被召至京城,首先陈述勤奋学习、采纳谏议等一共八件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所说的采纳谏议的事情中,有请求召回复用元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的内容。第二年,彗星出现,给事中董曼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一起涉及商辂。商辂于是请求辞职。皇帝很生气 ,命令在朝廷查问那些进言的人,想给予严厉谴责。商辂说:“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皇帝很高兴,不久商辂晋升为兵部尚书。

商辂为人,宽厚大度,到面临大事时,坚毅没有人能改变。悼恭太子去世,皇帝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六岁了,身边的人畏惧万贵妃,没有人敢进言。很久以后,才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说明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皇帝诏令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过了几日,皇帝又御临文华殿,皇子陪侍,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皇帝点头同意了。

中官汪直监管西厂时,多次造成大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把听讼断狱委托给汪直,汪直又把小人当做耳目。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能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能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能安心于生产,如不立即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 皇帝地说:“任用一个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讯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各位近侍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危险?”依据大义,慷慨激昂。

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赠送的金钱礼物非常丰厚。商辂竭力推辞,使者把贵妃的意思告诉他。商辂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贵妃不高兴了,商辂最终也不顾及。到辞去官职后,刘吉去探望他,看见他子孙众多,感叹说:“我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胡乱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丰厚是应该的。”商辂说:“只是不敢让朝廷乱杀一人而已。”过了十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毅。

篇5:《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他的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人抱着不小心跌落,死了。马俊骗他的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不怪罪家人。过了一年生了马森。嘉靖十四年,(马森)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曾任太平知府。老百姓中有兄弟打官司的,(马森)给他们镜子让他们照照,说:“你们两人老了,还忍心损伤兄弟情分吗?”二人都感动得落泪道谢而去。又升迁江西按察使。有位进士宠爱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巡抚巡按想拖延这个案件,马森最后还是按照法令处置。

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

(马森)曾任左布政使,接着升为巡抚右副都御史。召入朝廷任刑部右侍郎,调任户部。当初,马森在江西推荐了布政使宋淳。宋淳后来巡察南、赣,由于(他)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他屡次驳回有疑点的案子,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并称“三平”。后来因病回乡,起用为南京工部右侍郎。调到户部,督察仓场,不久转任左侍郎。他以右都御史的官职总督漕运,兼任凤阳巡抚,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年,调任北部。

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

这时候,皇帝登基下诏书减免了国家一半的田租。国库每年的收入减少,不能满足经费的开支,而且京、通二仓的储藏又没有多少。马森查核搜求,举述了十多件事。又列出钱谷出入的数目,劝皇帝节俭。皇帝亲自下诏责令采取措施,马森上奏:“依据祖宗旧有的制度,黄河、淮河以南地区供给京师四百万,黄河、淮河以北地区供给边疆八百万。一年的收入,足以供给一年的费用。后来边境事多,开支的费用逐渐增多,起初变成有每年从外地调来军队的常例,又变成有每年在当地筹集兵力的常例。起初的费用只需三五十万罢了,后来逐渐增至二百三十多万。屯田的十个里有七八个受亏损,管理食盐的十个里有四五个受亏损,民粮运输拖欠税收的十个里有二三个,全部每年按例补给。在边关兵马不比过去多,在国库纳粮之数不比过去增加,然而费用却增加了几倍。加上皇上下诏减免田租,所以今日匮乏,比往年严重。我以前筹划事情,计算到很细微的财物,不过想解决目前紧急的问题,但对于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没有来得及去深入考虑。希望能集思广益,让朝廷众臣各陈己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征收盐税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同意他所建议的。皇帝曾经命令宦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了。过后皇帝又下令购置珠宝,马森也极力谏诤,皇帝不听。隆庆三年,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奉养终老。(皇帝)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却没有再被起用。

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马森任考官时,夏言的女婿出自他的门下,想介绍他去拜见夏言,他推辞不去。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傍。他被徐阶所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他回家后,称赞巡抚庞尚鹏施行一条鞭法,乡里的人为他修筑报功祠。万历八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B.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C.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D.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4.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C.盐课,即中国古代的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始见于夏朝。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5.A(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科举归礼部掌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森通情达理,化解兄弟阋墙。他在担任太平知府时,有兄弟俩前来打官司,马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感化了兄弟二人。

B.马森刚正不阿,公正处理案件。他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有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他不顾地方高官的阻力,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C.马森忧心国事,剖析经济困局。他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一方面因为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增大,一方面因为皇帝减免租税导致国库收入减少。

D.马森敢于进言,劝皇上广开言路。他认为皇上很多政策只能解燃眉之急,没有深入考虑到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应多听听臣子的建议。

6.D(马森是反省自己在谋划时没有考虑到国家根本,百姓元气,应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不是指皇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

(1)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住了。(计分点:“持”,主张、认为;“故事”,旧例,此处译为按旧例;“乃”,于是。每处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

(2)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附。他被徐阶所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计分点:“悦”,对……有好感;“为……所重”,被动句;“引用”,引荐录用。每处1分,译出大意给2分。)

篇6:《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 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勤王多指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阳明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D.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对朝廷的贡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乡试之后,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屡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朝廷颂功,时人称赞他为神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2)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参考答案

4. D

5. D (“生前”错)

6. D ( 原文“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 )

7.(1)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重点词语:喟然、是、笃信,句意准确连贯)

(2)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重点词语:微、殆、甫,句意准确连贯)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擅长射箭。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呼。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在此时,南方盗贼纷然并起。王守仁到了之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贼营,俘虏、斩杀七千多贼人.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朝廷命王守仁去勘察福建叛军。他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王守仁用计攻取南昌,朱宸濠十分害怕,发动南康、九江的全部兵力。丙辰日双方再次交战,官军败退,王守仁斩杀了首先逃跑的人。各军拼死作战,叛军又被打败。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臣子,官军突然来到。王守仁下令用小船装上干柴,乘风放火,焚烧了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擒住了他。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当初,京城听到叛乱消息,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王琼高声地说:“王守仁在南昌上游,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此时,谗佞奸邪的人挑拨煽动,祸患变乱不可推测。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思恩、田州的土酋卢苏、王受造反,朝廷于是下诏让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祸乱平定,王守仁已经病得很厉害,上书乞求辞官。走到南安去世,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隆庆初年,朝廷大臣多称颂他的功劳。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1.《明史》龙在田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2.《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3.《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4.《明史王崇古传》原文及译文

5.《明史·何景明传》原文及译文

6.《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7.《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8.《后汉书宋均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9.《后汉书·张纯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10.《晋书嵇绍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下载word文档
《《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