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好好摸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鸊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初为魏世宗挽郎①,释褐②太学博士。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
高祖于信都起义,鸊归焉。高祖见之,甚悦,以为咨议参军。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明,可以为社稷主。鸊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鸊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遣还乡里,遇赦始出。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鸊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初鸊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鸊备刺史卤簿③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④之力也。”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鸊自以门阀素高,特不平此言。收乘宿憾,故以挫之。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诗酒正欢哗,后到,一坐无复谈话者。郑伯献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謦咳⑤为洪钟响,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
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娄太后为博陵王纳鸊妹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鸊寻遇偏风,而冯氏骄纵,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与鸊俱召诣廷尉。寻有别敕,斩冯于都市。鸊以疾卒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十五》,有改动。)
[注]①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②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③卤簿:仪仗队。④稽古:仿效古制。⑤謦(qǐng)咳:咳嗽,引申为言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少:很少。
B.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坐事:犯法。
C.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预:通“与”,参加。
D.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衔:怀恨。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师何名义举②左右欲刃相如
B.①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勿怪仪卫多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鸊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族人婚嫁衣着华美,吉凶仪式规范,娄太后为博陵王纳崔鸊的妹妹为妃子,都怕被崔家人笑话而不敢在礼法上粗心大意。
B.崔鸊依仗早先参加过高祖的起义而骄横放纵,导致因贪污而被御史弹劾,逃回家乡躲避,后遇赦免得以恢复黄门身份。
C.崔鸊不仅没有同意让魏收去写起居注,反而让人取代了魏收的中书郎职务,致使魏收怀恨在心,并寻机用不中听的话语报复了崔鸊。
D.崔鸊因授意宠妾冯氏大肆收受贿赂,受到御史弹劾,而接受廷尉审查,冯氏被斩,崔鸊患病死在了牢狱。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4分)
(2)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3分)
(3)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3分)
参考答案
10.A (少:年少。)
11.A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刃:杀;名:用……名义。B.①名词活用为动词。邑:得到食邑。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美:认为我美丽。C.①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②形容词作名词。高:高处。D.①名词作状语。宴:用宴请的方式。②形容词使动用法。活:救活,使……活下来。)
12.D (在文本中崔鸊没有“授意”。)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崔鸊,字长孺,是清河郡东边武城县人。崔鸊外貌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年少时就有名望,在当时很被器重。起初担任魏世宗时的挽郎,出仕就担任太学博士。永安年中,因犯法免职回到了家乡。
高祖在信都起义,崔鸊前往归附。高祖见到他,十分高兴,让他担任咨议参军。不久授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进入洛阳,商议确定废掉在位的皇帝、重新拥立新的.皇帝。太仆綦俊极力称赞普泰王贤明,可以作为一国之主。崔鸊说:“如果他贤明,自然可以等待我高王,慢慢登上帝王之位。他既然成了逆胡所拥立的人,怎么还能让他再做天于!如果依从綦俊的意见,王师又是用什么名义起义的呢?”于是,中兴王、普泰王都被废弃,改立平阳王为帝。崔鸊因参加起义有功,被封为武城县县公,得到1 400户食邑,升任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兼任黄门侍郎。
崔鸊位居门下省,自恃参加了起义,非常骄横放纵。不久便因贪污被御史纠举弹劫,因此逃回了家乡,后遇赦免才出来。高祖因崔鸊当初参加了起义,恢复了他黄门侍郎的官职。天平初年,担任侍读,监管典籍、法令。不久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配给广宗军队300人、清河军队1 000人。崔鸊生性强横傲慢,他的宠妾冯氏,借助他的威势权力,恣意巧取豪夺,境内教化政治不上正轨。当初崔鸊担任常侍时,朝廷寻求写起居注的人选。有人说:“魏收可以。”崔鸊说:“魏收不过是轻薄之徒罢了。”改而引荐祖鸿勋做这件事。崔鸊既已位居要职,又让卢元明代替魏收担任中书郎,因此魏收对崔鸊怀恨在心。魏收出访梁朝,经过徐州,崔鸊大张刺史仪仗队送他,派人告诉魏收说:“不要因仪卫队如此盛大而奇怪,这是考察了古人的做法才敢这样啊。”魏收回答说:“告诉崔徐州,不过是参与起义那点功劳,哪里是什么仿效古制!”崔鸊自认为门阀一向高贵,因此很不满意魏收的这句话。魏收因为与崔鸊早先有矛盾,所以用这话来挫伤他。北齐赵郡人李浑曾经设宴款待名流,饮酒赋诗正欢乐喧哗,崔鸊后来才到,在坐的再无一人说话。后来郑伯献感叹说:“他身高八尺,脸色冷峻,言谈笑语如同洪钟响亮,胸中贮藏着千卷书籍,使人哪里能够不敬畏叹服啊!”
崔鸊族人婚嫁时,都穿戴华美,办理吉凶事体的仪式,中规中矩,合乎礼法,被当时的人称赞。娄太后为博陵王娶崔鸊的妹妹为妃子,诏告王府中使说:“好好按礼法迎娶,不要让崔家人笑话。”
天保五年,(崔鸊)外任为东兖州刺史,又带着宠妾冯氏前往。不久崔鸊患偏风病,而冯氏骄横放纵,胡乱收受贿赂,被御史弹劾,冯氏与崔鸊一同被召回接受廷尉审查。不久下达了对两人区别处理的诏令,冯氏在都市被斩。崔鸊因患病死在牢狱里,死时61岁。
篇2:《魏书·崔挺传》原文译文解析
《魏书·崔挺传》原文译文解析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三世同居,门有礼让。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见,引谕优厚。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辞甚雅切,高祖纳之。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世宗即位,累表乞还。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参考答案
4.B 解析:B.“散骑常侍”“兼侍中”是张彝的职位,主语为“张彝”;“受使省方”意为“受使命巡视四方”,“实愧”意为“实在对……感到惭愧”,不能分开。加上标点为: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D 解析: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6.C 解析:C.“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错,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岛”。
7.(1)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译出大意给2分;“值”“分析”“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 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译出大意给2分;“配边”“重制”“逋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年少勤于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书本不离手。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也是推辞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钦佩他的品质了。被州县推举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为中书博士,转任中书侍郎。后来,又被朝廷提拔为昭武将军、光州刺史,他到光州之后,威恩并举,州内民风大为好转。十九年,皇上亲临兖州,召崔挺赶赴行宫。等到见了皇帝,礼遇优厚。皇帝又问崔挺处理边疆事务的方略,谈到文章之事。高祖很高兴,对崔挺说:“自与你分别以来,转眼过了两年。我所写的东西,已结成一集,今天送给你一个副本,你可以不时看看。”又对侍奉的廷臣说:“统领军队的人如果都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又还归任光州刺史。等到散骑常侍、兼侍中张彝巡视地方风情,看见崔挺政治教化的美德,对崔挺说:“我接受使命巡视地方州县,查看徭赋,听取意见,考核地方官政绩,(看到您的美政)实在是对我的使命感到惭愧。”当时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崔挺看到这种情况,上书朝廷,认为《周书》早就规定父子之间不因谁有罪而互相牵连。谏书言辞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见。掖县有个人,九十多岁,叫人抬着来到州里拜访崔挺。自称少时曾经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块美玉,四寸见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岛,至今已有将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愿意把它奉献给他。崔挺说:“我虽然德行不如古人,但还是不能把此玉当做宝贝。”崔挺派船随他去取,这块宝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最终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魏世宗即位,崔挺屡屡上表请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不分老幼全都流着眼泪追随他的车马,纷纷献上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散骑常侍赵修受到魏世宗的宠幸,崔挺虽然与他同乡,从未登门造访。北海王元详任司徒、录尚书事,任崔挺为司马,崔挺坚决推辞,但仍推脱不掉。人们都感叹他这一点没做好,但崔挺却泰然处之。后来元详主持考选官员的工作,众人竞相称说考第之事,以求元详提拔官职,崔挺始终不说一个字。景明四年(503)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篇3:崔骃传原文和译文
崔骃传原文和译文
崔骃传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
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
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
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遑仕进之事遑:闲暇,空闲
B、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忽:忽略
C、窦氏之兴,肇自孝文肇:开始
D、矜矜业业,无殆无荒殆:危险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C、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D、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骃十三岁便能通晓《诗》《易》《春秋》,博学多才,通晓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于写文章。
B、崔骃呈上《四巡颂》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的亲睐,予以破格提拔。
C、窦太后掌朝后,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窦宪要谦恭崇德,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永泽恩惠。
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5分)
(2)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5分)
参考答案
1、D(殆:通“怠”,懈怠。)
2、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3、B(“予以破格提拔”有误,文中的信息是“适欲官之,会帝崩”)
4、(1)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
(得分点:“或”、“讥”、“玄静”、“以”、“失实”各1分)
(2)在内心凭借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凭借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
(得分点:“固”、“守”、“卒”、“祚”、“垂”各1分)
【参考译文】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崔骃十三岁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
元和年间,肃宗开始遵循古礼,巡视四方山岳。崔骃呈上《四巡颂》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向来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 窦宪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但我没有见过。”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请试着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来不及穿戴拖着鞋子赶到门口迎接,笑着对崔骃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怎能先来接近我呢?”于是请他进来奉为座上客。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好在窦宪家,皇帝听说后想要召见他。窦宪劝谏皇帝,认为不宜与平民相见。皇帝领悟道:“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见面!”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
窦太后掌朝,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他说:“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长君、少君以淳厚贤淑守道,成名在先日;安丰侯窦融(窦宪的祖父)以佐命大德,显赫于中兴之时。在内心以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以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备。所以君子福大却更加恐惧,爵位高而更加谦恭。看远近,低头抬头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不懈怠不荒废。这样,就享有百福,流传无穷。”
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窦宪府尊贵权重,掾属三十人,都是从前的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只有崔骃没有做过官且年少,提拔在其中。窦宪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劝谏他。等到出击匈奴时, 窦宪在道路上更加不守法度。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切中要害。窦宪不能容忍,逐渐疏远了他,因为知道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被疏远,不得志,于是不上任而回家。
篇4:《周书·崔谦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周书·崔谦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也。谦幼聪敏,神彩嶷然。及长,深沉有识量。历观经史,不持章句,志在博闻而已。每览经国纬民之事,心常好之,未尝不抚卷叹息。孝昌中,解褐著作佐郎。贺拔胜出镇荆州,以谦为行台左丞。胜虽居方岳之任,至于安辑夷夏,纲纪众务,皆委谦焉。谦亦尽其智能,以相匡弼。胜有声南州,谦之力也。及魏孝武将备齐神武之逼,乃诏胜引兵赴洛。军至广州,帝已西迁。胜乃迟疑,将旋所镇。谦谓胜曰:“昔周室不造,诸侯释位;汉道中微,列藩尽节。今皇家多故,主上蒙尘,实忠臣枕戈之时,义士立功之日也。公受方面之重,总宛、叶之众,若杖义而动,首唱勤王,天下闻风,孰不感激。诚宜顺义勇之志,副遐迩之心,倍道兼行,谒帝关右。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胜不能用,而人情果大骚动。
还未至州,州民邓诞引侯景军奄至,胜与战,败绩,遂将麾下数百骑南奔于梁。谦亦与胜俱行。及至梁,每乞师赴援。梁武帝虽不为出军,而嘉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乃分谦先还,且通邻好。魏文帝见谦甚悦,谓之曰:“卿出万死之中,投身江外,今得生还本朝,岂非忠贞之报也。”太祖素闻谦名,甚礼之。乃授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及胜至,拜太师,以谦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魏恭帝初,转利州刺史。谦性明悟,深晓政术,又勤于理务,民讼虽繁,未尝有懈倦之色。吏民以是敬而爱之。时有蜀人贾晃迁举兵作乱,率其党围逼州城。谦仓卒分部,才得千许人,便率拒战。会梁州援兵至,遂擒晃迁,余人乃散。谦诛其渠帅,余并原之。旬日之间,遂得安辑。天和元年,授江陵总管。三年,迁荆州总管、荆淅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州既统摄遐长,俗兼夷夏,又南接陈境,东邻齐寇。谦外御强敌,内抚军民,风化大行,号称良牧。每年考绩,常为天下最,屡有诏褒美焉。四年,卒于州。阖境痛惜之,乃共立祠堂,四时祭飨。
(节选自《周书·崔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观经史,不持章句 历:逐一。
B.解褐著作佐郎 解:解除。
C.谦亦尽其智能,以相匡弼 匡:纠正。
D.胜乃迟疑,将旋所镇 旋:返回。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崔谦善于理政的一组是( )
①纲纪众务,皆委谦焉②胜有声南州,谦之力也
③同心协力,电讨不庭④乃分谦先还,且通邻好
⑤旬日之间,遂得安辑⑥内抚军民,风化大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谦志向远大。他读书并不把功夫用在对章句意思的理解上,目的只在于增加见识,每当看到书中所记载的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的事情,他总是非常羡慕,经常抚摸着书籍叹息。
B.崔谦有胆有识。在皇帝遭遇危难的时候,他劝贺拔胜果断前往洛阳与其他大臣齐心协力讨伐叛逆。贺拔胜没有听取,结果与崔谦的预料一样,将士们人心涣散,形势非常被动。
C.崔谦在担任利州刺史期间,蜀人贾晃迁起兵叛乱,将州城围了起来。崔谦虽然只有一千多人,但他在梁州援兵的帮助下捉住并处死了贾晃迁,其他逃散的叛兵,崔谦让他们返回了原籍。
D.崔谦为政有方,朝廷每年考核官员的政绩,他经常排在第一,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他也非常有民望,在他去世的时候,荆州的老百姓都非常痛惜,给他建造了祠堂来祭祀他。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受方面之重,总宛、叶之众,若杖义而动,首唱勤王,天下闻风,孰不感激。
(2)梁武帝虽不为出军,而嘉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
参考答案
8. B(解,脱下。)
9. D
10. C(“其他逃散的叛兵,崔谦让他们返回了原籍”,原文无此信息,文中只是说崔谦原谅了除叛乱者头目之外的其他人。)
11.(1)您被委以一方重任,统理宛、叶地区的大军,如果仗义而发动,首倡起兵援救王朝,天下听说后,又有谁不感动而奋发。(共6分,“总”“杖”“唱”“感激”的含意各1分,句意2分。)
(2)梁武帝虽然没有为他们派出军队,但十分赞赏贺拔胜等人的志节,并且同意他们回国。(共4分,“出”“嘉”的.含意各1分,句意2分。)
附:文言文译文
崔谦字士逊,是博陵安平人。崔谦从小聪慧,神采庄重。成人之后,深沉有胆识气量。博览经史书籍,但是不拘泥于章句之学,目的只在于增加见闻。每当看到书中所记载的治理国家人民的事,心中总是很喜爱,未尝不抚摸书籍而叹息。孝昌年间,开始入仕为著作佐郎。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委任崔谦为行台左丞。贺拔胜虽然位居州郡重任,但是安辑少数民族和普通百姓,管理各种事务,全部委托给崔谦。崔谦也能够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加以匡正辅佐。贺拔胜出镇南方获得名声,崔谦出力最大。这时魏孝武帝准备预防齐神武的进逼,于是下诏令贺拔胜率部回洛阳。军队到达广州时,孝武帝已经西迁。贺拔胜拿不定主意,想返回原来所镇守的荆州。崔谦对贺拔胜说:“历史上周室走下坡路,诸侯自动提出退位;汉朝中期式微,各位藩王为朝廷尽节。现在皇室多灾多难,皇上被逼迁徙,正是忠臣决心杀敌报国之时,义士立功之日。公被委以一方重任,统理宛、叶地区的大军,如果仗义而发动,首倡起兵援救王朝,天下听说后,又有谁不感动而奋发。所以还是应该遵循义勇之志,迎合远近的人心,倍道兼行,到关右拜见皇帝。然后和宇文行台同心协力,迅速讨伐反叛者。这样齐桓公、晋文公的功勋,又会在今天重现。不愿意这样去做,中途却退却,就怕人心涣散,各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失去了机遇,后悔就来不及了。”贺拔胜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果然造成将士人心骚动。撤退的军队尚未到荆州,州民邓诞勾引侯景的军队突然来到,贺拔胜率部与侯景交战,军队溃败,只好率领数百骑亲近部下南奔到梁。崔谦跟随贺拔胜一块逃奔梁朝。到了梁朝后,经常请求派军援助。
梁武帝虽然没有派军,但对贺拔胜等人的志节十分欣赏,同意他们回国。于是让崔谦先回国,并且表达两国友好往来的意愿。魏文帝见到崔谦十分高兴,对他说:“你出生入死,投身长江以南,现在能活着回到本朝,这就是忠贞所得到的回报。”太祖早就听说过崔谦的声名,对他十分礼待。于是授予他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予千乘县男的爵位。贺拔胜回来后,被任命为太师,因为崔谦有辅助的功劳,所以又委任崔谦为太师长史。魏恭帝初年,改任利州刺史。崔谦聪慧,非常通晓治政方略,又勤于处理政务,民间诉讼案件虽然繁多,从来没有疲倦懈怠的表情。官吏和百姓因此都尊敬和爱戴他。当时有一蜀地人贾晃迁聚众造反,率领其党徒包围攻打州城。崔谦仓促部署分派军队,只有一千多人,就率领这支军队迎战。恰逢梁州的援兵来到,因此活捉了贾晃迁,其他反叛者四处逃散。崔谦诛杀了反叛者的头目,其他胁从者加以宽免。十天之间,地方上就得以安定。天河元年,被授予江陵总管。三年,调任荆州总管、荆淅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管辖的区域很大,所管辖的民众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加上南接陈朝边境,东边与齐朝接邻。崔谦对外抗御强敌,对内安抚军民,风教大行,被称作为优秀的行政长官。每年考核政绩时,经常排在第一,经常有诏书加以褒奖赞美。四年,在荆州去世。全州都痛惜崔谦的去世,共同为其建立了祠堂,一年四季都陈列祭品举行祭祀。
篇5:《魏书·崔休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魏书·崔休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①崔休,字惠盛,清河人。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②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③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①,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④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复除吏部郎中,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刘通等一千人,上书颂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⑤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成取正焉。诸公成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选自《魏书崔休传》有删节)
注释:(1)古代祭祀、宴飧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举秀才(2)由是少振()(3)固求渤海()(4)广平王怀数引谈宴()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休以弟亡(《魏书崔休传》)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以母老辞州(《魏书崔休传》)
D.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魏书崔休传》)
3.第⑤段中,引用诸公的话有何作用?(3分)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佘人。
5.阅读全文,请简洁的语言概括崔休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1)(被)推举(被)推荐(2)稍微稍稍渐渐逐渐(3)坚决坚持(4)延请邀请请
2.C
3.从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1分)崔休熟悉典章礼仪,(1分)在处理朝廷疑议时有权威。(1分)
4.(1)当时大儒张吾贵名望很大,四面八方的学子都十分仰慕他向他同学,由远方前来求学的弟子经常达到一千多人。(5分)(“盛名”“相”“宗慕”“自远丽至者”(定语后置)、“恒”为5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5.孝敬父母热爱读书崇尚先贤爱惜人才清廉公正爱护百姓自立自强雷厉风行(2点1分,3点2分,4点3分)
参考译文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祖崔灵和,在刘义隆政权任员外散骑侍郎。父崔宗伯,魏世宗初年,被朝廷追赠为清河太守。崔休少小孤贫,矫然自立。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交情很好。尚书王嶷钦佩他的人格,为他的`长子娶崔休的姐姐,提供给他一些财物,由此经济情况稍微好转。高祖娶崔休的妹妹为嫔,任崔休为尚书主客郎。转任通直正员郎,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崔休好学,涉猎书史,在公事军旅的间隙,手不释卷,崇敬先达,爱接后来之士,经常参谒高祖于座席旁,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弁、郭祚二人。
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示崔休说:“北海王年纪轻,不熟政务,百般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魏世宗初年,崔休因弟亡逝,祖父又未下葬,固求任渤海郡官职,于是皇帝除授。崔休性格严明,擅长治体,下车临治时先杀几名豪强猾吏,广泛布置耳目,州中奸盗,无不被擒捉剪除,百姓都很害怕,寇盗止息之后,他便清廉己身表率治下,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太行山东有盛名,四方学士都十分仰慕他,由远方前来问学的经常达到数千人。学生既多,大家多有没见其容貌长样的。崔休于是为他们设学而教,招延礼接,使他们学成而还,儒者都觉得他做了件好事。
崔休爱才好士,经常拔擢人才。广平王元怀经常邀他参与交谈和宴会,魏世宗怪他与诸王交游,免去他的官职。后来,除授他为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因母亲年迈辞官,皇帝答应了。不久行幽州事务,被征拜为司徒右长史。崔休聪明强干,尤其善于断决,幕府中事务很多,诉讼盈案,而他剖断如流,毫不疑滞,加上他公平廉洁,常被人们引为美谈。又除授吏部郎中、加授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迁任光禄大夫,行河南尹。肃宗初年,即真,加平东将军。不久除授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赞颂崔休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崔休在幽、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清白爱民,治绩十分突出。二州怀念其德泽,百姓追思其政绩。
崔休久在台阁,熟谙典礼,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取正于他。官员们都说:“崔尚书说了的,我们都无异议。”正光四年(523)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篇6:《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篇7:《铫期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铫期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 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跸”①,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己 闭,攻之得出。行至信都,以期为裨将,与傅宽、吕晏俱属邓禹。徇傍县,又发房子兵。禹以期为能,独拜偏将军,授兵二千人,宽、晏各数百人。还言其状,光武 甚善之。使期别徇真定、宋子,攻拔乐阳、高禾、肥累。
从击王郎将皃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陈,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②复战,遂大破之。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乃因间说光武 曰:“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统危殆,海内无所归往。明公据河山之固,拥精锐之众,以顺万人思汉之心,则天下谁敢不 从?”光武笑曰:“卿欲遂前跸邪?”时,铜马数十万众入清阳、博平,期与诸将迎击之,连战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会光武救至,遂大破之,追至 馆陶,皆降之。从击青犊、赤眉于射犬,贼袭期辎重,期还击之,手杀伤数十人,身被三创,而战方力,遂破走之。
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时,檀乡、五楼贼入繁阳、内黄,又魏郡大姓数反复,而更始将卓京谋欲相率反邺城。帝以期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 期发郡兵击卓京,破之,斩首六百余级。京亡入山,追斩其将校数十人,获京妻子。进击繁阳、内黄,复斩数百级,郡界清平。督盗贼李熊,邺中之豪,而熊弟陆谋 欲反城迎檀乡。或以告期,期不应,告者三四,期乃召问熊。熊叩头首服,愿与老母俱就死。期曰:“为吏傥不若为贼乐者,可归与老母往就陆也。”使吏送出城。熊行求得陆,将诣邺城西门。陆不胜愧感,自杀以谢期。期嗟叹,以礼葬之,而还熊故职。于是郡中服其威信。
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期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虏掠。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帝尝轻与期门近出,期顿首车前曰:“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同舆而还。十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铫期传》)
①跸:占代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以清道。指清道的吆喝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甚善之善:友善 B.会光武救至会:恰巧
C.将诣邺城西门将:带领 D.自杀以谢期谢:谢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铫期“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跸” ②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 ③期还击之,手杀伤数十人④帝以期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 ⑤京亡入山,追斩其将校数十人 ⑥复斩数百级,郡界清平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铫期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在乡里守孝三年,受到乡里的称赞,因此受到光武帝重用,光武帝到蓟地,受到百姓围攻,铫期击退他们。
B.铫期有胆识,审时度势。灭王郎后,劝说光武帝称帝,认为当前内外时机成熟,并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强大的'军队,足可震慑天下。
C.铫期为官讲究策略。在任魏郡太守时,发兵诛杀了反叛的更始将卓京;而对魏郡大姓的反复,则恩威并举,最后令其威服。
D.铫期作为将领,重信义,严明军纪,不准虏掠;在朝中为官,忧国爱主,敢于犯颜谏诤。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期先登陷陈,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
(2)或以告期,期不应,告者三四,期乃召问熊。
参考答案
4.A善:以……为善,意动
5.D①铫期为光武帝开道 ④说的是铫期所任官职和职能
6.A“受到百姓围攻,铫期击退他们”错
7.(1)铫期率先登上城池,攻破敌阵,亲手杀五十多人,受伤击中额头,整理头巾再战,于是大破敌军。(“陈”通“阵”,“被”译为“遭受”,“摄”译为“整理”,“帻”译为“头巾”。各1分,句意通顺1分 )
(2)有人把这件事向铫期告发,铫期没有回应(处理),有三、四个告发的,铫期才召来李熊,询问他。(“以告期”句式1分,“或”“应”“乃”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铫期字次况,颍川郡郏县人。身长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奇异,庄重严肃有威风。父铫猛,是桂阳太守,死后,铫期为其服丧三年,乡里都称赞他。光武攻占颍 川,听说铫期有志尚义,召来任署贼曹掾,跟从巡行蓟城。当时王郎檄书到蓟城,蓟城起兵响应王郎。光武立刻驾车出城,百姓聚集围观,喧呼着挤满了道途,车驾 不能通行,铫期骑马奋举长戟,怒目向左右大喊“跸”,众人纷纷退避。到城门时,门已关闭,攻破城门而出。行到信都,以铫期为裨将,与傅宽、吕晏都隶属邓 禹。巡行附近县邑,又完成了到房子县(今河北高邑县西南)去征兵的任务,邓禹以铫期有能力,独拜偏将军,授给兵卒二千人,傅宽、吕晏各数百人。回后向光武 报告情况,光武很赞赏他。使铫期另攻真定、宋子,攻下了乐阳、高禾、肥累。
铫期随刘秀与王郎大将皃宏、刘奉大战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南)城下,铫期率先登上城池,攻破敌阵,亲手杀五十多人,受伤击中额头,整理头巾再战,于 是大破敌军。王郎灭后,拜铫期为虎牙大将军。于是乘机对光武说:“河北之地,与边塞接界,人们习于作兵,号称精勇。现在更始失政,汉的大统处于危急之中, 海内无所归往。明公据山河之固,拥精锐之众,以顺万人思汉之心,那么天下谁敢不从?”光武笑着说:“你想让你上次传跸之事成为事实吗?”当时,铜马数十万 众进入清阳、博平,铫期与诸将迎击,连战不利,铫期就更加背水而战,杀伤敌人很多。恰巧光武救兵到,于是大破敌军。追到馆陶,铜马都投降了。跟从击青犊、赤眉于射犬,贼兵袭击铫期辎重,铫期还击,亲手杀伤数十人,身上有三处受了伤,而战正勇,最终破敌并将其驱走。
光武即位,封为安成侯,食邑五千户。当时檀乡、五楼贼人进入繁阳、内黄、又有魏都大姓几次反复。而更始将卓京,正策划在邺城谋反。帝以铫期为魏郡太 守,行使大将军事务。铫期发郡兵攻击卓京,攻破,斩首六百余级。卓京奔到山中,铫期追斩其将校数十人,俘获了卓京妻子儿女。又进击繁阳、内黄,又斩首数百 级,郡界清平。督盗贼李熊,是邺中豪强,李熊弟李陆策划想在城中谋反以迎檀乡。有人把这件事向铫期告发,铫期没有做处理。等到连续三、四个人来告发,铫期 这才召来李熊,询问此事。李熊叩头自首服罪,愿与老母一起就死。铫期说:“做官吏如果比不上做贼快乐,你可以与老母回到李陆那里去。”派官吏送他出城。李 熊出城,找到李陆,带着他到邺城西门。李陆不胜惭愧感激,就自杀以谢铫期。铫期嗟叹,以礼安葬,而恢复李熊原来职务。于是魏郡中都心服其威信。
建武五年,光武巡行到魏郡,以铫期为太中大夫。跟从光武回洛阳,又拜卫尉。铫期重于信义,自从为将,常有降兵下城,但未尝虏掠百姓。在朝廷供职,忧 国爱主,如果遇到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必是犯颜诤谏。光武帝曾经想和铫期微服私访,铫期在车驾前叩头说:“臣听说古今的警戒,事变往往不能意料,实在不愿陛 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回车而还。建武十年,去世。
篇8:《新唐书崔邻传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新唐书崔邻传(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日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或问其故日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邻传》,有删改)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参考答案:
4.B(或问其故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另外鄂土沃民剽与前文的陕土瘠而民劳句式对称,因此鄂应属下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贵知变者也的主语,因此 政应属下句)
5.B(《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有时,《六经》也写成《诗》《书》《礼》《易》《乐》《春秋》)
6.A(不能赡私指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能赡私和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
7.(1)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侍讲,担任侍讲学士,1分:历,经过,经历,过了,1分;副,符合,与相符,1分:句意通顺2分)
(2)(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经月,一个月,整月,1分;莅,到任,到职,1分;贷,宽容,宽恕,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在宫中纵饮放荡恣意,天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有幸。穆宗十分感动深袁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铽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向善却没有咨询什么,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帝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
先前,上供朝廷的财物缺乏,就剥夺官吏的俸禄来资助进献的费用,一年大概有八十万钱。崔郾说:官吏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哪里有精力抚恤百姓呢?我一个人不能治理好地方,怎么能使自己富厚呢?就拿官府日常费用代替上供的缺额。皇上又下诏将征收的粮食运到太仓,一年有数万石,老百姓苦于运输,还要用车子把粮食运到河边。崔郾就在河的支流设置粮仓收粮,修建通道将粮食装入漕运船。百姓高兴,减轻了转运的辛苦。崔郾改任鄂州、岳州等地观察使。自从蔡州人反叛,鄂州、岳州的百姓常常苦于战乱,长江和两湖一带盗贼公开横行。崔郾修造铠甲兵器,制造战船,穷追紧随,上下千里,一年之内盗贼全都被捕获平定。又担任浙西观察使,升任检校礼部尚书,死在官任上。他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德。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他居家怡然自得,不训斥子弟,但子弟们都自然得到教化。他的房屋地势低洼,地面泥泞,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陕地贫瘠,百姓穷苦,我抚慰他们还来不及,唯恐打扰了他们:鄂地肥沃,百姓剽悍,夹杂有夷人风俗,不用威严就无法治理。所以说为政责在知道变化。听到这话的人无不佩服。
篇9:《魏书崔休传》原文及译文
《魏书崔休传》原文及译文
①崔休,字惠盛,清河人。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②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③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①,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④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复除吏部郎中,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刘通等一千人,上书颂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⑤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成取正焉。诸公成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注释:(1)古代祭祀、宴飧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举秀才()(2)由是少振()(3)固求渤海()(4)广平王怀数引谈宴()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休以弟亡(《魏书?崔休传》)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以母老辞州(《魏书?崔休传》)
D.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魏书?崔休传》)
3.第⑤段中,引用诸公的话有何作用?(3分)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四方学士成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佘人。
5.阅读全文,请简洁的语言概括崔休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1)(被)推举(被)推荐(2)稍微稍稍渐渐逐渐(3)坚决坚持(4)延请邀请请
2.C
3.从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1分)崔休熟悉典章礼仪,(1分)在处理朝廷疑议时有权威。(1分)
4.(1)当时大儒张吾贵名望很大,四面八方的学子都十分仰慕他向他同学,由远方前来求学的弟子经常达到一千多人。(5分)(“盛名”“相”“宗慕”“自远丽至者”(定语后置)、“恒”为5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5.孝敬父母热爱读书崇尚先贤爱惜人才清廉公正爱护百姓自立自强雷厉风行(2点1分,3点2分,4点3分)
参考译文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祖崔灵和,在刘义隆政权任员外散骑侍郎。父崔宗伯,魏世宗初年,被朝廷追赠为清河太守。崔休少小孤贫,矫然自立。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交情很好。尚书王嶷钦佩他的人格,为他的'长子娶崔休的姐姐,提供给他一些财物,由此经济情况稍微好转。高祖娶崔休的妹妹为嫔,任崔休为尚书主客郎。转任通直正员郎,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崔休好学,涉猎书史,在公事军旅的间隙,手不释卷,崇敬先达,爱接后来之士,经常参谒高祖于座席旁,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弁、郭祚二人。
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示崔休说:“北海王年纪轻,不熟政务,百般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魏世宗初年,崔休因弟亡逝,祖父又未下葬,固求任渤海郡官职,于是皇帝除授。崔休性格严明,擅长治体,下车临治时先杀几名豪强猾吏,广泛布置耳目,州中奸盗,无不被擒捉剪除,百姓都很害怕,寇盗止息之后,他便清廉己身表率治下,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太行山东有盛名,四方学士都十分仰慕他,由远方前来问学的经常达到数千人。学生既多,大家多有没见其容貌长样的。崔休于是为他们设学而教,招延礼接,使他们学成而还,儒者都觉得他做了件好事。
崔休爱才好士,经常拔擢人才。广平王元怀经常邀他参与交谈和宴会,魏世宗怪他与诸王交游,免去他的官职。后来,除授他为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在州数年,因母亲年迈辞官,皇帝答应了。不久行幽州事务,被征拜为司徒右长史。崔休聪明强干,尤其善于断决,幕府中事务很多,诉讼盈案,而他剖断如流,毫不疑滞,加上他公平廉洁,常被人们引为美谈。又除授吏部郎中、加授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迁任光禄大夫,行河南尹。肃宗初年,即真,加平东将军。不久除授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赞颂崔休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崔休在幽、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清白爱民,治绩十分突出。二州怀念其德泽,百姓追思其政绩。
崔休久在台阁,熟谙典礼,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取正于他。官员们都说:“崔尚书说了的,我们都无异议。”正光四年(523)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