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好天良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欢迎参阅。
篇1: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等。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赵范上表劾葵,诏与全子才各降一秩。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复兼本路屯田使。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又不许。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负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少傅。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赠太傅,谥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B.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C.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D.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 “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葵勇于献身。皇帝赞赏他能身先士卒,敢于舍身报效国家;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他主动请求出战;他不顾危险平定危难驻守封疆。
B.赵葵忠于朝廷。赵葵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国恩,理当报效朝廷;在服丧期间,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
C.赵葵出兵失利遭弹劾。端平元年,赵葵受命出征。但因北方的军队渡过黄河打开水闸,造成赵葵兵员大损溃败而回,遭到赵范的上表弹劾。
D.赵葵有孝心。赵葵先前服丧时受命离家,因母亲的恩德未报,愧疚之情日益加重,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之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2)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参考答案
4、A
5、D(厉为恶谥。)
6、D( “后上书请求补行穿麻布睡草垫枕土块为母亲守孝”错误,由原文“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可知赵葵补孝在前上书在后。)
7、(1)当时酷暑天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收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军队没有粮饷可以依靠。(得分点:“水潦、继、因”各1分,大意2分)
(2)(赵葵)坐船停靠在小孤山,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当天晚上,五洲星石陨落其大如箕。(得分点:“次、薨、陨”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赵葵,字南仲。绍定六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让赵葵担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州,赵葵入朝应对时,皇帝说:“你们父子兄弟,为国效力很多,你在军队阵营中又能身先士卒,有献身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尤其是文臣难以办到的,我很赞赏你。”赵葵叩头感谢说:“我缺乏才智,对于忠孝的意义,曾经接受君子的教诲,世代承受国家的恩典,应当舍身报答陛下。”
端平元年,朝廷议论收复三京。赵葵上疏请求出战,于是授命他担任兵部尚书等。当时酷暑天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收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军队没有粮饷可以依靠。不久,北方的军队南下,渡过黄河,打开水闸,士兵淹死很多,于是溃败而回。赵范上奏表章弹劾赵葵,朝廷诏将他与全子才各降一级。
嘉熙元年,赵葵以宝章阁学士的身份任扬州知州。嘉熙二年,因为接应、援助安丰取得胜利,上奏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又兼任本路屯田使。赵葵前后留任扬州八年,开垦土地,整治军队,边境守备日益整饬。
淳祐三年,赵葵安葬他的`母亲,请求补服守满三年丧期,没有被批准。赵葵上奏疏说“:移忠作为孝,是臣、子相通的情谊;教孝求取忠,是君、父最仁义的表现。忠孝同于一源,并行不相矛盾。所以说忠臣以忠侍奉其君王,孝子以孝侍奉其亲长,其根本是一致的。过去几年念叨担当事任,在军队中任职,冒着万死的危险而不顾,舍身为国平定战乱,效命国家,驻守封疆,这是以孝侍奉君王的充分表现。我先前服丧,受命离家任职,努力服从临时任命,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为母亲服丧放在后头。现在离任去职,已经补穿丧服,居住在草屋中,请求遵从通常的制度。”又没有被批准。赵葵又上奏疏说“:我过去奉诏令讨伐叛逆之人,恰逢母亲去世,在我悲痛内疚的情况下,命我驰驱疆场为国效力,移孝作为忠,这是我不敢推辞的。这是我曾经以国家的急难为先,并且尽臣子的忠义。母亲的恩德未报答,渐渐已超过了十二年,吃着稻米穿着锦衣、抬头低头之间,愧疚日增。况且我已经补行穿麻布丧服之礼,抒发睡草垫枕土块的悲哀,覆盖泥土做成坟墓,靠着草庐等待服丧期满,丧事只有进行而没有退止的道理,本来就不应该刚过数月就除去丧服。”朝廷于是任命他提举洞霄宫,他没有接受。
景定元年,授命担任两淮宣抚使、扬州通判,进升封为鲁国公。咸淳元年,加官少傅。咸淳二年,请求退休,特地授命他担任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赵葵坐船停靠在小孤山,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当天晚上,五洲星石陨落其大如箕。赵葵被追赠为太傅,谥号“忠靖”。
篇2:《宋史赵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宋史赵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赵晁,真定人。初事杜重威为列校。重威诛,属周祖镇邺中,晁因委质麾下。周祖开国,擢为作坊副使。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晁为行营步军都监。兖州平,转作坊使。晁自以逮事霸府,复有军功,而迁拜不满所望,居常怏怏。时枢密使王峻秉政,晁疑其轧己。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
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军至河内,世宗意在速战,令晁倍道兼行。晁私语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好谦以所言入白,世宗怒曰:“汝安得此言,必他人所教。言其人,则舍尔;不言,当死!”好谦惧,遂以实对。世宗即命并晁械于州狱,军回始赦之。
及征淮南,改虎捷左厢、领阆州防御使,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寿春平,拜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未几,以疾归京师,卒,年五十二。太祖甚悼之,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
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好聚敛,处方镇以贿闻。以周初与宣祖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故太祖常优礼之,再加赠典焉。子延溥。
延溥,周显德中,以父任补左班殿直。宋初,为铁骑指挥使。开宝初,太祖亲征晋阳,太宗守京邑,延溥以所部为帐下牙军,转殿前散员指挥使。九年,改铁骑都虞候。
(选自《宋史赵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B.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C.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D.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位”即君位。
B.“舍人”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通事舍人是官职名。宋、元以来也俗称权贵子弟为“舍人”,犹称公子。
C.“禁军”是封建时代受帝王管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都城警备任务的军队。
D.“牙军”,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晁当官心切,意气用事。赵晁自认为追随太祖多年且有军功,却不能如愿升迁,因而经常怏怏不乐,怀疑王峻排挤他,趁着酒劲到王峻府邸闹事。
B.赵晁说话随意,惹怒世宗。他在跟随世宗征伐刘崇时,对郑好谦说的话让世宗很生气,世宗把赵晁和郑好谦一起拘禁在州狱里。
C.赵晁做事果断,深受世宗器重。征伐淮南时,赵晁把李重进交给他的三千名投降士兵在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世宗也没有怪罪他。
D.赵晁相貌堂堂,喜欢搜刮钱财。赵晁在方镇任职时就以纳贿而出名。太祖因为他与宣祖有同宗情分而经常优待礼遇他,两次加以追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5分)
(2)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5分)
参考答案
10.B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赵晁)任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任缘江步军都指挥使。当时李重进在正阳打败吴军,把三千名投降士兵交给赵晁,赵晁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了他们。世宗没有怪罪赵晁。”
11.A [解析] 应为“‘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12.C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本题中,C项错误在于“赵晁做事果断”的.说法。根据文本“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可知应当是“赵晁为人残忍”。
13.(1)一天,(赵晁)趁着酒劲到他府邸去,骂王峻,王峻没有责怪他。
(2)敌人气势正盛,是不容易战胜的,应当谨慎用兵以挫伤他们的锐气。
[解析] 第(1)句中的“诣”即“到”;“第”即“府邸”;“毁”即“骂,诋毁”;“峻不之责”为宾语前置句,解释为“王峻没有责怪他”。
第(2)句中的“方”此处应是“正”之意,“易敌”即“容易战胜”,“宜”即“应该”,“持重”是“谨慎”的意思。
参考译文
赵晁,是真定人。最初在杜重威手下做列校。杜重威被杀,正逢后周太祖镇守邺城,赵晁因而归附为部下。后周太祖开国,提拔(赵晁)为作坊副使。慕容彦超在兖州发动叛乱,(后周太祖)任命赵晁为行营步军都监。兖州平定,(赵晁)升任作坊使。赵晁自认为追随太祖多年,又有军功,却不能如愿升迁,平时经常怏怏不乐。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掌朝政,赵晁怀疑他排挤自己。一天,(赵晁)趁着酒劲到他府邸去,骂王峻,王峻没有责怪他。世宗继承皇位,(赵晁)改任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兼任贺州刺史。
跟随世宗征伐刘崇,转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军队到河内,世宗想尽快作战,命令赵晁兼程前进。赵晁私下对通事舍人郑好谦说:“敌人气势正盛,是不容易战胜的,应当谨慎用兵以挫伤他们的锐气。”郑好谦把这话告诉了世宗,世宗生气地说:“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一定是别人教你的。说出这个人,就放过你;不说,应该处死!”郑好谦害怕,就把实情说了出来。世宗立即命令将赵晁和郑好谦一起拘禁在州狱里,军队返回后才赦免了他们。
等到征伐淮南时,(赵晁)改任虎捷左厢,兼任阆州防御使,任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任缘江步军都指挥使。当时李重进在正阳打败吴军,把三千名投降士兵交给赵晁,赵晁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了他们。世宗没有怪罪赵晁。寿春平定,(赵晁)被授以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孟怀等州观察处置使等官职。恭帝即位,赵晁担任检校太傅。
宋初年,(赵晁)任检校太尉。不久,因病返回京城,去世,年仅五十二岁。太祖非常悲伤,追封他为太子太师,又追封他为侍中。
赵晁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喜欢搜刮钱财,在方镇任职时以纳贿出名。因为后周初他与宣祖共同掌管禁军,有同宗情分,因此太祖经常优待礼遇他,两次加以追封。(赵晁的)儿子名叫赵延溥。
赵延溥,后周显德年间,因父恩荫补职为左班殿直。宋初年,赵延溥任铁骑指挥使。开宝初年,太祖亲征晋阳,太宗镇守京邑,赵延溥因所辖军队为帐下牙军,转任殿前散员指挥使。开宝九年,赵延溥改任铁骑都虞候。
篇3:托福阅读TPO30原文+答案解析+译文
第一题,B,细节题。根据difficult to define定位到:One of the problems in providing a clear definition of play is that it involves the same behaviors that take place in other circumstance---dominance, predation, competition, and real fighting. 定义玩耍的一个问题就是玩耍包含很多发生在其他环境中的相似的行为——统治、捕食、竞争和真实的搏斗。
句子中的same behavior应该理解为相似的行为,因为后面明显是非play的时候,所以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play behavior。那么这句话表明,难于定义其实就是其他行为也会和玩耍的行为一样。所以对应的答案就是B。
第二题,A,细节题。根据challenge to researchers定位到:Exactly why animals play is still a matter debated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the reasons may not be the same for every species that plays. still a matter debated表明这个话题仍旧需要研究,也就是challenge。动物玩耍的准确原因仍旧是在学术文章中被争论的,并且每一个物种玩耍的原因可能都不同。但是没有选项与这句话对应,所以看下一句: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of play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functions may be long-term, with beneficial effects not showing up until the animal’s adulthood. 决定玩耍的功能很困难,因为这些功能可能是长期的,伴随着的有益效果可能直到动物成年才会展现出来。根据这句话就指出,因为动作发生后很久才能看到增益,所以研究起来比较难,也就对应着A选项。
第三题,D,词汇题。considerable的意思是“相当的,显著的”,所以和D选项相同。
第四题,B,选非题。根据cost定位到段落第一句话:Play is not without considerable costs to the individual animal. 玩耍对于个体来说并不是没有显著的代价。这句话明显是一个段首的主旨句,所以推断本段可能都在论述cost,那么这个时候根据选项来回文章定位会更快。
A选项,根据predator定位到:Another potential cost of this activity is greater exposure to predators since play is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 这个活动的另一个潜在代价就是更可能被暴露在天敌之下,因为玩耍是很吸引注意力的一种行为。根据这句话A选项与原文相同,不选;B选项,根据fat stores定位到:Therefore, it results in the loss of fuel or energy that might better be used for growth or for building up fat stores in a young animal. 所以,它导致能量的丢失,这些能量应该更好地被用于生长或积累脂肪储存。这句话明显表明,能量丢失,也就是脂肪积累会减少,所以B选项直接相反,也就作为这道题的答案;C选项,定位句与B选项相同,可以得出能量丢失,所以C与原文相同,不选;D选项,根据injury、slipping、falling定位到:Great activities also increase the risk of injury in slipping or falling. 活动多同样会提高滑倒或摔倒所带来的危险;与D选项完全相同,所以D不选。
第五题,B,修辞目的题。先找到这句话: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ual weight of the brains of the impoverished ra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ose raised in the enriched environment (though they were fed the same diets). 在这个实验的最后,结果展示出处于匮乏的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真实重量要比那些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的老鼠的大脑要小(虽然两者被喂养了相同的食物)。这句话表明,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最后的结论在这句话中表述了出来。句子的最后括号中的内容,也就是题目问的句子,一般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老鼠大脑重量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会是因为食物量的不同,因为它们都被给了同样量的食物。那么给出括号内的内容就是为了说明这些老鼠大脑重量的不同不会是因为食物量的不同,也就是消除了由食物量不同而导致大脑重量不同的可能性。所以,答案就是B。
第六题,A,细节题。本题最快捷的做法就是根据上一题所在的句子得出结论: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ual weight of the brains of the impoverished ra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ose raised in the enriched environment (though they were fed the same diets). 在这个实验的最后,结果展示出处于匮乏的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真实重量要比那些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的老鼠的大脑要小(虽然两者被喂养了相同的食物)。根据这句话直接可以得出,环境更丰富,大脑更沉。也就对应A选项。
第七题,C,细节题。根据prey species和predator species定位到:Prey species, like young deer or goats, for example, typically play by performing sudden flight movements and turns, whereas predator species, such as cats, practice stalking, pouncing, and biting. 被捕食者,比如小鹿或山羊,很典型的通过突然的飞跃和转弯来玩耍,然而捕食者,比如说猫科动物,会练习潜行、扑和咬。这句话是很具体的例子,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两者的不同,所以往前看:Play also stim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cle tissues themselves and may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those movements needed for survival. 玩耍同样促进了肌肉组织自身的发育,并且可能提供了机会去练习那些生存所必须的运动方式。两句话连起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不同,其实就是生存方式和技能是不同的,导致玩耍的方式不同。被捕食者需要练习的都是如何逃脱,而捕食者所进行的都是如何能够捕获食物。所以,答案就是C。
第八题,A,词汇题。comparative 相对的,相当的,所以答案是A。
第九题,C,句子简化题。句子主干就是:Learning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species that live in groups,后面的内容都是举例的次要成分。答案必须包含这部分信息。只有C选项意思与该主干信息一致,主干说“学_x很重要”,C选项说“需要去学_x”,主干说“在群居动物中很重要”,C选项说“群居动物需要去”,所以两句话是完全的同意替换。
第十题,C,推断题。根据adult定位:Play allows a young animal to explore its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 skills in comparative safety since the surrounding adults generally do not expect the young to deal with threats or predators. 玩耍使得小动物去探索它的环境,并且在相对安全下练习技能,因为周围的成年动物通常不希望幼崽面对危险或天敌。根据这句话,成年动物在玩耍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保护,也就对应的是C选项。
第十一题,B,词汇题。potentially 潜在地,可能地,所以答案是B。
第十二题,D,细节题。根据题目,本段第一句话就开始论述有时候会产生不理解玩耍行为:There is a danger, of course, that play may be misinterpreted or not recognized as play by others, potentially leading to aggression. 当然有一种危险就是玩耍可能被误解或者没有被其他动物识别出来,可能就会导致攻击行为。为了找到确保理解的方法,我们往下寻找:Thus, many species have evolved clear signals to delineate playfulness. 所以,很多动物进化出了明确表述玩耍的信号。所以对应的答案就是D。
第十三题,句子插入题。根据句子中提到的those这个代词,所以前面也要提到某些messages。
所以第三个位置前面提到的signals就是messages的同义改写。但是第三个位置后面具体提到dogs的例子,而插入的句子也在说狗,如果放在第三个位置,先提到插入的句子,之后再for example,前后会比较突兀,所以这个插入句子必须再往后放,才能构成连接关系。
最后一句话:Dogs, for example, will wag their tails, get down on their front legs, and stick their behinds in the air to indicate “what follows is just for play.” 比如说狗,会摇尾巴,前腿跪下,并且撅起屁股来表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仅仅为了玩耍而已”。句子放在第四个位置,those messages指代的就是狗的这些动作信号。插入的句子放在这里就补全了这个例子的信息。
第十四题,AEF,小结题。A选项,第一段中提到:In any case, in animals it consists of leaping, running, climbing, throwing, wrestling, and other movements, either alone, with objects, or with other animals. 在很多情况中,在动物中的玩耍包括跳跃、奔跑、攀爬、扔东西、搏斗、还有其他的动作,可能是动物自己玩耍、与某件物品玩耍、或者与其他动物玩耍。One of the problems in providing a clear definition of play is that it involves the same behaviors that take place in other circumstances – dominance, predation, competition, and real fighting. 定义玩耍的一个问题就是玩耍包含很多发生在其他环境中的相似的行为——统治、捕食、竞争和真实的搏斗。这两个句子的信息与A选项的前半部分对应。第二段提到:Exactly why animals play is still a matter debated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the reasons may not be the same for every species that plays. 动物玩耍的准确原因仍旧在学术领域被争论,并且原因在每个玩耍的动物中可能不相同。这个句子对应A选项的后半部分。所以A正确;B选项,原文第三段提到了玩耍可能会使动物们付出一些代价,其中一项代价就是动物可能会因为玩耍时发出的吵闹声而暴露于天敌前,但这仅是一种可能,没说很多年幼的动物已经受到伤害了,并且这个观点只是一个细节,是第三段提到的很多代价中的一个。所以B错误;C选项,根据第六段:Learning 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species that live in groups, like young monkeys that need to learn to control selfishness and aggress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give-and-take involved in social groups.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be dominant and submissive because each monkey might have to play either role in the future. 两句话提到猴子需要learn how to be dominant and submissive,但是文章没有提到其他的动物是否需要学习这些东西。所以C是错误的;D选项,原文第二段提到:Exactly why animals play is still a matter debated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the reasons may not be the same for every species that plays. 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of play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functions may be long-term, with beneficial effects not showing up until the animal’s adulthood.这两话表明玩耍的原因和功能被争论,因为每个物种玩耍的原因不同,并且玩耍的功能可能会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而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是因为种类太少。所以D不对。E选项,第三段中提到:Therefore, it results in the loss of fuel or energy that might better be used for growth or for building up fat stores in a young animal. Another potential cost of this activity is greater exposure to predators since play is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 所以,它导致能量的丢失,这些能量应该更好地被用于生长或积累脂肪储存。这个活动的另一个潜在代价就是更可能被暴露在天敌之下,因为玩耍是很吸引注意力的一种行为。这两句话与E的前半部分相同。第四段开头提到:The benefits of play must outweigh the costs, or play would not have evolved, according to Darwin’s theory. 玩耍的移除必须要超过代价,否则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玩耍就不会进化出来。这句话与E选项的后半部分相同。所以E正确;F选项,该选项提到的内容,神经学上的获益在第四段的实验中有提及,同时与第五题和第六题所对应的内容相同。第五段最开始就提到玩耍会促进肌肉组织的发育。第六段与第九题的句子简化题提到的内容,描述的就是从玩耍中学到适应群体的社交行为。
托福阅读TPO30原文参考译文:玩耍在发育中的角色
比起单独定义玩耍的概念,用例子去解释玩耍要更容易一些。 在任何情况下,在动物间玩耍都包括了跳跃,奔跑,攀登,投掷,格斗和另外的一些动作,随之一起的也会有其他的物品或者动物。 根据物种的不同,玩耍的目的主要包括社会交往,锻炼,或者探索。 定义“玩耍”的难点之一是,玩耍过程中常常会包含一些与其他情况下相似的行为,例如在统治,捕食,竞争和搏斗中。因此,判断其是否在玩耍,要根据动物的目的来确认,常常通过行为本身很难分析其目的。
玩耍似乎是那些有着相对复杂的神经系统的动物的一个发育,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了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玩耍的研究主要在灵长类和犬类之间大范围进行。 动物到底为什么要玩耍仍然在文献研究中存在争议,并且每种物种玩耍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确定玩耍的功能很难,因为它的功能是长期的,伴随着一些直到动物成年才会显现出来的有利影响。
玩耍对于动物个体并非没有一定的损失。玩耍通常是非常活跃的,涉及了一些空间动作,有时也会发出声音。所以,这些都会导致一些年幼的动物的本来可以用来生长或者储存脂肪的能量流失。另一个潜在的损失,这些活动是吸引注意的行为,因此通常都会使动物暴露在捕食者的视野内。大量的运动也会增加摔倒滑倒导致受伤的危险。
根据达尔文理论,玩耍的好处一定能抵消其损失,不然玩耍就不会一直存在并进化。其中一些潜在的好处就是直接关于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研究学习中,两组小老鼠被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第一组成长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使其可以与其他老鼠接触,和玩具玩儿,并且接受迷宫训练。另一组生活在“穷困” 的环境中, 它们被养在独立笼子里,只有微弱的光照和极少的刺激。最后,结果表明生活在单一环境中的老鼠的大脑重量要比生活在复杂情况下的老鼠的大脑轻(即使它们被喂养的食物一样的)。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较大的刺激不仅会影响大脑的大小,而且也会增加神经细胞间的通道数量。因此,活跃的玩耍可以为大脑中的突触连接提供必要的刺激,特别是负责运动机能的小脑。
玩儿也会刺激肌肉组织的生长,并且能提供一些练习生存技能的机会。 被捕食的种群, 比如小鹿或者山羊,比如说,其代表动作就是突然快速逃生动作和转弯,相反捕食种群,比如猫科动物,练习潜行追踪,猛扑和撕咬。
玩耍使得年幼的动物暴漏在环境中,并且由于周围的成年动物一般不期望孩子去处理威胁和捕食者,所以它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练习技能,玩耍也可以为求爱和交配的社交行为提供练习。学习适当的社交行为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群居动物,比如猴子,它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自私和攻击性,学着去懂得妥协以融入群体。它们要学习怎么去统治和顺从因为每只猴子都会在将来扮演某个角色。 大部分这类事情都在灵长类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学习,期间它们有数不清的玩耍经验。
当然,也有危险,就是玩耍可能会被别的动物误会,或者不被当做玩耍,潜在地造成进攻。这个情况尤其在扮演包含练习正常的侵略性或者是捕食者行为。因此,许多物种都尤其明确的信号去表明玩耍。比如狗,它们用会摇尾巴,前腿趴下,撅着屁股来表示“以下行为都是逗你玩儿的!”
备战托福阅读满分宝典
1.词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词汇量的大小是TOEFL阅读理解高分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词汇量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五千以上),纵然你有“葵花宝典”在手,也只能命丧ETS的“毒招”之下。所以,以牺牲词汇量为代价的技巧练习简直是一味巨毒无比的“五毒散”。
2.通过练习使学生养成高效的阅读方法--即所谓的阅读技巧
TOEFL的阅读量非常大,一般的中国考生根本无法把文章全部读完,所谓的“扫读法”、“跳读法”和“略读法”也只能适用于少数类型的文章,根本不能解决本质问题。那么,文章到底应该怎么读法呢?一句话,主动地阅读文章的关键部位。所谓主动是指不能象一般的阅读那样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不断的进行思考和预测;所谓关键部位,主要是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于TOEFL的阅读理解文章全部选自于正式出版物,文章的逻辑结构非常完整和严谨,而且出现的逻辑模式也是屈指可数。经过系统的训练,考生的预测可以做到非常准确的程度。这样,通过阅读文章的几处关键部位,就能很快地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也就解决了问题的70%。
3.解题训练
排除法恐怕是一直以来大多数学生在解阅读理题目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事实上,这种方法具有致命的缺点:干扰大、费时间。更有效和迅速的办法是读完题干之后,就在脑子反映出一个模糊的或者是不完整的答案,然后直接在选项中寻找接近的答案进行判断。这种能力必须在平时的训练和讲解中逐渐养成和加强,决非什么技巧之类的东西可以替代。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训练之外,如果能够对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加以补充的话,更能确保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和速度。
所以真正的TOEFL“宝典”并不是去学习一些技巧,而是在训练中养成一种无意识的使用技巧的习惯,做到“心无技巧”的忘我境界。
托福阅读TPO30原文+答案解析+译文
篇4:《宋史·赵必愿传》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宋史·赵必愿传》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修学政,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差主管官告院。越五日,诏依旧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
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免催绍定六年分小户绫罗钱三万缗有奇。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措置广惠仓及诸仓积谷。奏乞宽减内帑绫罗,申省免用旧例,预解诸色窠名钱,罢开化税场。迁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
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下哀痛之诏,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节财用之宜,縻议和之使,抚无归之民,处北来之众,置镇抚之使,择帅阃之代,拔未用之将,皆切于边要。政府议楮币日轻,欲令诸州再用印及他为称提之法,必愿力争不可。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
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暂兼权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称其平允。暂兼权户部侍郎,兼同详定敕令。请立国本,请亲祷雨。迁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恻怛以勤政,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7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人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参考答案
10.B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解析】“请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没有与此对应的内容,此处断句不当,以此排除A与D两项。“讽诸邑/行义役”中,“行义役”的主语应是“诸邑”而不是“赵必愿”,排除C项。所以,选B项。〔3分)
11.B(【解析】“为母亲守丧”错,“大母”指祖母。3分)
12.A(【解析】“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错,文中意思是,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3分)
13.(1)赵必愿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关键词:“旌”“趣”“输”各1分,句意2分。)
〈2〉赵必愿刚到福建,就用军礼会见统帅,申明左翼军的调度之事,教导士兵要知道努力。〈关键词:“甫“节制”“劝”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赵必愿,字立夫,是广西经略安抚赵崇宪的儿子。赵必愿不到二十岁时,遭祖母丧,因过度悲伤极其消瘦。服丧期满后,因祖父赵汝愚的临终表奏,赵必愿被补官为承务郎。嘉定七年,赵必愿考中进士,任崇安县知县,分析决断流畅,县吏不能难倒他。他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赵必愿革除了胥吏卖盐的弊政。赵必愿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大怒,逮捕小吏要加以惩罚,赵必愿说:“这是守臣的职责,小吏有什么罪过?”他就收拾行装等着受责备,统帅没法追问才作罢。原来有个均惠仓,仓中没什么储备,赵必愿拿钱增买粮食,使仓储达二千石。赵必愿极力主张实行义役法,在乡里间选择善良的.人,让他们负责推算财产编排户籍等任务,出资买田帮助服役的人,于是劝勉有资产的人家,有被感化的人,拿出自己的田产进行倡导。于是在全县推广,上下都觉得便利。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赵必愿任职期满,当地百姓一起为他修建祠堂,刻上碑文紀念他。赵必愿任处州知州,他向朝廷陈述折串纳银的弊病,他的建议都被采纳。赵必愿调到泉州任职,免除地基钱以及停止派官吏专卖铁器,劝各县实行义役。
秋季天旱,赵必愿极力论说救灾政策,请求调拨两处粮仓的米赈济灾民。皇上下诏让他主管官告院并兼任台州知州,他完全继承祖父的为政作风,访察百姓的疾苦,抚恤贫困的人,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政事和教化都取得了成绩。端平元年,赵必愿以直秘阁的身份任婺州知州。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谈人们。赵必愿升为度支郎中。三京战败,达事十分紧急,诏令分条上奏防守策略,赵必愿讲十件事,这些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赵必愿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他被任命为右司郎中。发生火灾,赵必愿应皇帝诏命呈上密封的奏章,暂且担任吏部右侍郎。当时边事危急,赵必愿应皇帝的命令上疏说,他的谋划都切合事情的关键。淳祐五年,赵必愿以华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多次推辞,没被答应。闽地百姓听说赵必愿到了,欣喜赞慕。赵必愿讲求忠厚信实以使风俗淳朴,在举行乡饮酒礼时,他表彰隐士,勉励老人,裁减寺院实封田地的数目。赵必愿刚到福建,就用军礼会见统帅,申明左翼军的调度之事,教导士兵要知道努力。赵必愿任官四年,多次请求辞官回乡,等朝廷召回他时,他又多次推辞,都没被允许。赵必愿去世,临终表文奏上,被赠为银青光禄大夫。
篇5:《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鸊,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鸊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初为魏世宗挽郎①,释褐②太学博士。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
高祖于信都起义,鸊归焉。高祖见之,甚悦,以为咨议参军。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明,可以为社稷主。鸊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鸊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遣还乡里,遇赦始出。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鸊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初鸊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鸊备刺史卤簿③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④之力也。”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鸊自以门阀素高,特不平此言。收乘宿憾,故以挫之。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诗酒正欢哗,后到,一坐无复谈话者。郑伯献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謦咳⑤为洪钟响,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
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娄太后为博陵王纳鸊妹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鸊寻遇偏风,而冯氏骄纵,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与鸊俱召诣廷尉。寻有别敕,斩冯于都市。鸊以疾卒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十五》,有改动。)
[注]①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②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③卤簿:仪仗队。④稽古:仿效古制。⑤謦(qǐng)咳:咳嗽,引申为言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少:很少。
B.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坐事:犯法。
C.高祖以鸊本预义旗,复其黄门预:通“与”,参加。
D.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衔:怀恨。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师何名义举②左右欲刃相如
B.①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勿怪仪卫多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北齐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鸊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族人婚嫁衣着华美,吉凶仪式规范,娄太后为博陵王纳崔鸊的妹妹为妃子,都怕被崔家人笑话而不敢在礼法上粗心大意。
B.崔鸊依仗早先参加过高祖的起义而骄横放纵,导致因贪污而被御史弹劾,逃回家乡躲避,后遇赦免得以恢复黄门身份。
C.崔鸊不仅没有同意让魏收去写起居注,反而让人取代了魏收的中书郎职务,致使魏收怀恨在心,并寻机用不中听的话语报复了崔鸊。
D.崔鸊因授意宠妾冯氏大肆收受贿赂,受到御史弹劾,而接受廷尉审查,冯氏被斩,崔鸊患病死在了牢狱。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曰:“魏收可。”鸊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4分)
(2)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3分)
(3)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3分)
参考答案
10.A (少:年少。)
11.A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刃:杀;名:用……名义。B.①名词活用为动词。邑:得到食邑。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美:认为我美丽。C.①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②形容词作名词。高:高处。D.①名词作状语。宴:用宴请的方式。②形容词使动用法。活:救活,使……活下来。)
12.D (在文本中崔鸊没有“授意”。)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崔鸊,字长孺,是清河郡东边武城县人。崔鸊外貌伟岸英俊,言谈举止优雅,年少时就有名望,在当时很被器重。起初担任魏世宗时的挽郎,出仕就担任太学博士。永安年中,因犯法免职回到了家乡。
高祖在信都起义,崔鸊前往归附。高祖见到他,十分高兴,让他担任咨议参军。不久授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进入洛阳,商议确定废掉在位的皇帝、重新拥立新的.皇帝。太仆綦俊极力称赞普泰王贤明,可以作为一国之主。崔鸊说:“如果他贤明,自然可以等待我高王,慢慢登上帝王之位。他既然成了逆胡所拥立的人,怎么还能让他再做天于!如果依从綦俊的意见,王师又是用什么名义起义的呢?”于是,中兴王、普泰王都被废弃,改立平阳王为帝。崔鸊因参加起义有功,被封为武城县县公,得到1 400户食邑,升任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兼任黄门侍郎。
崔鸊位居门下省,自恃参加了起义,非常骄横放纵。不久便因贪污被御史纠举弹劫,因此逃回了家乡,后遇赦免才出来。高祖因崔鸊当初参加了起义,恢复了他黄门侍郎的官职。天平初年,担任侍读,监管典籍、法令。不久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配给广宗军队300人、清河军队1 000人。崔鸊生性强横傲慢,他的宠妾冯氏,借助他的威势权力,恣意巧取豪夺,境内教化政治不上正轨。当初崔鸊担任常侍时,朝廷寻求写起居注的人选。有人说:“魏收可以。”崔鸊说:“魏收不过是轻薄之徒罢了。”改而引荐祖鸿勋做这件事。崔鸊既已位居要职,又让卢元明代替魏收担任中书郎,因此魏收对崔鸊怀恨在心。魏收出访梁朝,经过徐州,崔鸊大张刺史仪仗队送他,派人告诉魏收说:“不要因仪卫队如此盛大而奇怪,这是考察了古人的做法才敢这样啊。”魏收回答说:“告诉崔徐州,不过是参与起义那点功劳,哪里是什么仿效古制!”崔鸊自认为门阀一向高贵,因此很不满意魏收的这句话。魏收因为与崔鸊早先有矛盾,所以用这话来挫伤他。北齐赵郡人李浑曾经设宴款待名流,饮酒赋诗正欢乐喧哗,崔鸊后来才到,在坐的再无一人说话。后来郑伯献感叹说:“他身高八尺,脸色冷峻,言谈笑语如同洪钟响亮,胸中贮藏着千卷书籍,使人哪里能够不敬畏叹服啊!”
崔鸊族人婚嫁时,都穿戴华美,办理吉凶事体的仪式,中规中矩,合乎礼法,被当时的人称赞。娄太后为博陵王娶崔鸊的妹妹为妃子,诏告王府中使说:“好好按礼法迎娶,不要让崔家人笑话。”
天保五年,(崔鸊)外任为东兖州刺史,又带着宠妾冯氏前往。不久崔鸊患偏风病,而冯氏骄横放纵,胡乱收受贿赂,被御史弹劾,冯氏与崔鸊一同被召回接受廷尉审查。不久下达了对两人区别处理的诏令,冯氏在都市被斩。崔鸊因患病死在牢狱里,死时61岁。
篇6:“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虑囚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迁大理右寺丞,巡抚山东。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还朝,进右少卿。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十三年冬,巡抚浙江。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聚众盗福建宝丰诸银矿,已而群盗自相杀,遂为乱。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往捕,被执死。宗留僭称王。时福建邓茂七亦聚众反,势甚张。宗留、鉴胡附之,流剽浙江、江西、福建境上。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刚、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败殁。遂昌贼苏牙、俞伯通剽兰溪,又与相应,远近震动。骥至,遣金华知府石瑁击斩牙等,抚定其余党。而鉴胡方以争忿杀宗留,专其众,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伪署将帅,围处州,分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诸县。未几,茂七死,鉴胡势孤。骥命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赍榜入贼巢招之,鉴胡遂偕其党出降。惟陶得二不就抚,杀使者,入山为乱如故。时十四年四月也。骥既招降鉴胡,而别贼苏记养等掠金华,亦为官军所获,贼势乃益衰。
其秋,景帝嗣位,召骥还,卒于道。骥所至,咸有建树,山东、两浙民久而思之。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选自《明史·张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B.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C.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D.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僭称王”就是指超越自己的身份称王。
C.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称号。比如文中的太平和泰定,指的就是国号,是国家朝代的名称。
D.文中的“死”“殁”“卒”是对死亡的称谓,古人对死亡还有崩、薨、不禄等说法,这反映出旧时人们的等级观念重,连死的称谓也有区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骥为政有仁爱之心。在巡抚山东期间,对扰民的抚民官上奏罢撤,对当地流行的所谓“打旱骨樁”的恶俗加以禁止杜绝。
B.张骥平乱讲究方法。在浙江平定叛乱时,当地一些平叛的官员先后被乱贼击败杀死,张骥采取了斩魁抚众的方法除掉宗留等贼。
C.张骥平乱效果显著。由于方法得当,张骥平定了苏牙、俞伯通等贼,又命人招降了陈鉴胡部众,大大削弱了贼寇的势力。
D.张骥深得百姓拥戴。张骥在山东、浙江等地为官时,罢扰民之官、除恶劣风俗、赈受灾之民、平为乱贼寇,百姓们过了很久还思念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5分)
(2)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5分)
参考答案
4.D
5.C(泰定不是国号,而是年号。)
6.B(宗留是被鉴胡所杀,不是被张骥除掉的。)
7.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应诏、博、定语后置句式、与各1分,大意1分)
⑵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停不急务、蠲逋、发、济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明成祖永乐年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进入国学学习。宣德初年被授予御史一职,出京到江西任按察使,又曾去福建过问囚犯讯察决狱的情况,有仁德廉洁的好名声。
正统八年(144x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后来他调迁为大理寺右寺丞,巡抚山东。在此之前,济南设立抚民官,专门救济和安抚流亡贫民。(本为义举善事,但任职的官员贪滥妄行,)后来反而侵扰百姓。张骥上书朝廷,罢撤了这一机构。当地风俗,遇上旱年,民众总是挖开新死人的坟墓,将死人的肢体弄残,因为他们认为旱情是由这些刚死的人造成的。(这种行为)当地人称为“打旱骨樁”,因为张骥的命令而禁绝。(张骥)回到朝廷后,晋升为大理寺右少卿。不久,朝廷又派他巡视济宁至淮阴、扬州一带的饥民。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
正统十三年(144x年)冬天,张骥任浙江巡抚。当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人陈鉴胡合伙聚众盗挖福建宝丰各银矿,不久,群盗(因利益分配不均)发生内讧,相互残杀,于是引发**。正统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前往捕剿,兵败被捕杀害。叶宗遂称王谋反。当时,福建的邓茂七也聚众谋反,势力最大。叶宗留、陈鉴胡率众投靠了他,他们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流动劫掠。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纲、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先后围剿战败,死于阵上。遂昌苏牙、俞伯通又聚众劫掠兰溪,与邓茂七等遥相呼应,远近震动。张骥到任后,派遣金华知府石瑁出兵斩杀了苏牙等,安抚了余众。而此时陈鉴胡正因为与叶宗留发生纠纷而杀了叶宗留,独自占有叶的人马,势力大增,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年号泰定。鉴胡又部署将帅,围攻处州,分兵剽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等各县。不久之后,邓茂七死,陈鉴胡势力孤危。张骥命令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拿着榜文进入陈鉴胡的根据地招降,鉴胡就和其党徒出降。只有陶得二不愿投降,杀了使者,进入深山像原来一样与官军为敌。当时正是正统十四年四月。张骥招降了陈鉴胡之后,另外一群反贼苏记养等继续劫掠金华,但不长时间就被官兵剿灭了,浙江、福建、江西一带的为乱势力更加衰弱。
这年秋天,景帝登基,朝廷召张骥还朝另作任用,张骥在回京的路上去世。凡是张骥任职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山东、浙江两地民众过了很久还思念他。陈鉴胡到京城后,景帝宽恕了他,(后来他)又在大赦时被赦免了罪行,被释放后充当留守京师的卫队军士。也先入侵,陈鉴胡乘乱外逃,被朝廷捉获斩杀。
篇7: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 (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 (4)不矜小节
答案 (1)拜访 (2)咨询 (3)一向 (4)注重
解析 结合具体的语境,把个别词语的意思代入语句中仔细体会,便能得出答案。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C)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解析 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D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答案: A项是表目的连词“来”。B各个项是“因为”的意思。C项是介词“凭借”。D项是目的连词“来”。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 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答: 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
解析 文章中有“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等语句,以此分析,可知仲长统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篇8:《宋史·赵普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宋史·赵普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5.
(1)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4分)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3)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4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1)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2)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3)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5. 答案(1)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久之”“ 亟”“ 迎拜”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2)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侧微”“既”“微时”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3)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且"、"岂"、"专"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篇9:《于仲文,字次武》阅读答案及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阅读答案及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从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之,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移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军旗,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军才合,伏兵发,倶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记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应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北:败逃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仲文“应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之,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移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军旗,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无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北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记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在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3分)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3分)
(3)仲文简精兵,伪建迥军旗,倍道而进。(4分)
答案
8.D。(薄在文中的意思是“迫近”)
9.D。(①只是交代战况,看不出“谋略”;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无“谋略”可言;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没有使用“谋略”。)?
10.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一句中的“十七八”不是约数“十七八个”,而是分数“十之七八”)?
11.(10分)
(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1分,“伪北”1分,句子通顺1分)?
(2)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简”1分,“伪建”1分,“倍道”1分)
(3)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溃”1分, “乘”1分, “为”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篇10:《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篇11:“赵光逢,字延吉”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赵光逢,字延吉”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
B.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D.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5分)
(2)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5分)
参考答案
10.D【解析】断句要注意哪些地方可断可不断,哪些地方必断,哪些地方不能断。
11.B【解析】应是长江以南地区。
12.C【解析】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不是为了自己今后回到朝廷做打算。
13.(1)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瞽者”、“禁廷”、“骤”各1分,句意各1分)
(2)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所有行为符合人伦常理,不暗中做坏事,官员都敬仰他,把他当作名教主。(每句1分)
【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光裔是光启三年考中进士接连调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被废立之后,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深礼待他,奏明朝廷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光裔定居岭外。)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都受到法纪制伏,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记载: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以后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当时柳璨从皇宫得到重用,光逢才以左丞的身份调入朝廷。)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唐摭言》记载:光逢接受大任,担任要职十多年,七次上表请求退休,最后以司空的身份退休。)过了两年朝廷又征召他任命为上相。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允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做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下诏赠为太傅。
【赵葵,字南仲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