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2023-04-11 07:57: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肥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篇1:《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

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

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①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D.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15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6分)

14.(3分)B(此句是写韩仲止,不是写作者)

15.借景抒情或因花而产生联想,(1分,其他手法,只要合理即可给分)借“黄花秋意”暗喻高洁品质,自然引出爱菊之陶渊明,(2分)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的韩仲止的敬仰之情。(1分)前面是韩仲止的生活态度和乐趣,这一联是对他精神品质的总结。(2分)

篇2:寄韩潮州愈阅读答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阅读试题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1分)

2.尾联写诗人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必将大白于天下。(1分)

译文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

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

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

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创作背景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8),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篇3:《寄韩潮州愈》阅读答案及赏析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

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

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颔联中“隔岭篇章”指的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给韩湘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 》。(2分)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

(1)(2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分)表达了对韩愈深沉的关切之情;(2分)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或“虚写”、“联想”、“借景抒情”)(2分)

(3)(4分)以景作结,借景抒情。(2分)有一天大风吹散了瘴气,皓月东升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憧憬之情。(2分)

1.前人评价此诗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请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两句诗的同工之处?(5分)答:

2.此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①两句诗中都运用“横”、“拥”,“悬”、“浸”等动词,凸显了路途中的险阻,描摹出环境凄苦的画面,形象巧妙,富有动态感。

②两句诗都借景抒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秦岭横阻,大雪塞路贬途图景,体现诗人凄苦的心境。“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道路险阻,处境凄凉。表现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2.(1)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写诗人已经随着兰舟到了韩愈的贬谪地,对友人的牵挂跃然纸上。

(2)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瘴烟终究会被风吹散,会有明月初升的到来,暗示困苦的遭际终会过去,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3)对忠臣遭斥逐的愤懑。“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借写环境的险恶,衬托韩愈处境的艰辛,写出了诗人对韩愈的遭际的同情与愤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B项,“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无中生有;D项,对“海浸城根老树秋”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有误。)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每点3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赏析:

在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灭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遗灰),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贬谪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此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后来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歌表达了自己与韩愈的情感之深厚。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道:“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曾”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木兰舟”即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有“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的心早已与你同乘木兰舟,一直伴你到岭南潮水的尽头。首先,可以从一个“曾”字看出诗人表达了与韩愈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其次,从“直到天南潮水头”看到了诗人在朋友有难时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当然,由于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是韩愈被贬,而且是受到不公正的贬谪,所以,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的愤懑之情。

颔联写道:“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华岳”指代长安。“泷”即急流的水。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隔着山岭的篇章已经寄到华岳,我出关的书信到你手要越过激流。这一联是承上而来的,诗人直抒别后景况。“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贾岛在这里告诉韩愈,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我为之感动,也写了一封信来安慰你,当出关送信的马奔过急流的水,你就可得到这安慰信了。这一联顺承上联而来,表明了诗人虽然不能同行到潮州去,但从诗句中已经表明了与韩愈之间肝胆相照,真情永驻。真可谓“患难见真情”。

颈联在意义是一转写道:“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意思是说,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隔断,海水泡浸城根,大树更显老气横秋。上句写山,下句写水。上句的“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下句的“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其中“悬”、“浸”很有动态感。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庐山山下汤泉》有:“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在贾岛的诗中,俯仰观察,上下结合,不但富于形象感,而且拉开空间距离。在诗人的眼中,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而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环境潮湿,老树为之含秋。“峰悬驿路”暗示了这封信来之不易,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感的真诚。这里,诗人通过物景描写来表现了深沉的关怀之情。

尾联一合,写道:“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瘴烟”即瘴气。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山林间因湿热蒸发而产生的一种能致人疾病的气体。这里也有一定的寓意,就是暗示了韩愈蒙受的打击迫害,所受的冤屈。“浪西楼”即在西楼上看海浪。“西楼”即面对东边海洋的楼。这一联的意思是说,一夜大风把瘴气吹得干干净净,月明之夜初次登上观赏海浪的西楼。也就是说,诗人希望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把瘴气一扫而光,月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从最后一句来看,可以说是以景结情,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知人论世,我们不但感受到诗人希望友人韩愈无辜遭贬的冤屈白于天下,也对友人韩愈寄予了安慰。在写作上,这里也照应了韩愈诗中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但一反其意,寄予了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在艺术上,虚实结合,情意深厚。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最后集结在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其次,用词准确,富有形象感。再次,语言含蓄蕴藉,富有想象力。

篇4:《知止》阅读答案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篇5:《知止》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知止》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 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xK b1 . C om

⑤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2.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3.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1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篇6:《知止》阅读答案

11.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1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14.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篇7:《知止》阅读答案

12.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3.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14.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15.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篇8:《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参考答案

1、C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ji)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篇9:《韩老大》阅读答案

《韩老大》阅读答案

多么井井有条的火车站广场啊!吉祥立在出站口,心里感叹着。

往大街方向直走,到街头竖着路牌的位置往右转,找一块绿底黄字的招牌:韩老大摊饼。

吉祥远远看见招牌。上方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欢迎吉祥博士!他挠挠头,笑了。走到小摊前,吉祥喊了一声,大伯!

韩老大听见叫他,顺口应了一声,可那张胖脸却扬着,望向广场,眼角都没扫一眼吉祥。

吉祥咽咽口水又喊,大伯,我是吉祥!

胖脸愣了一下,垂眼盯着吉祥,“啊呀”一声,随即伸出右手,接着又缩回,捞起腰间的围布,两只手在围布上揉来搓去,然后蹭蹭蹭绕到摊前,拍拍吉祥的手臂说,好小子,一看就是老吉家的瓜儿!

吉祥笑着,嘴咧得大大的。

韩老大还想说什么,但喉头忽然哽住了,左手抓起右手的袖套擦擦双眼,旋即转身回到摊位,打开小煤气炉,再从面盆里舀了一大勺黏稠的面糊,摊在硕大的平底锅里,接着左右开弓把这一大片面饼翻来覆去地捣腾,最后往饼上撒一层肉末,放上一个煎好的荷包蛋和一段大葱,再把面饼卷成小包袱,塞进一个白纸袋里,递向吉祥。

看得眼花缭乱的吉祥好像还没反应过来,他接过面饼,一口咬下去,心里叹道,哇,真好吃哈!

坐在韩老大的三轮车后座上,吉祥感觉自己像身旁的面盆、煤气灶、平底锅、折叠椅那样,是亲切的。六月的晨风凉爽清劲,把吉祥从南方带来的黏糊糊的汗湿吹得无影无踪,也把韩老大的絮叨吹得一阵一阵的。他不时“哎哎”应着大伯的话,一边左右打量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

韩老大是吉祥祖父的徒弟。那一年,在合作社当木匠的祖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靠在工坊门口,眼巴巴地看他忙活。对这样的眼神,祖父太熟悉了。他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到!隔间的厨房,从锅里拿了一个吃剩下的杂面饼,走到门口递给男孩说,吃完回家去。

男孩接过面饼却不吃,眼巴巴地摇两下头。祖父以为他嫌少,又去拿一个给他。可男孩却不接,还是摇买。于是祖父喊了声,吃完再说!

男孩立刻把饼塞进嘴里,接着从衣服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片,递给祖父。祖父打开一看,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我姓韩,7岁,请收下我。

祖父想都没想就折起纸片,递回给男孩,扬扬手说,走!

之后的几天,祖父没见到男孩,发觉怪想他的。那年头落荒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的孩子,祖父还是第一次见。

到了第五天傍晚,这个男孩竟然出现在祖父的家门口。刹那间,他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涌出心门,奔向身体的每一道血脉。

就这样,老吉家收养了一个名叫韩大路的满族男孩。因为闹饥荒,孩子的父母往他身上塞一张纸片便一同上路寻找落脚的地方。来到这个小城后,不知怎么就走散了。

从此,韩老大成了老吉家的老大,他来之后的第二年,吉祥的父亲吉大成出生了。三轮车停在“老吉家”民俗客栈的后院,吉祥跟随韩老大走进一间像厨房的休息室。从明亮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院子里的两辆标着“老吉家”字样的客货车,吉祥猜想,这一定是大伯名下的汽车。

当年韩老大跟祖父学木工手艺时刚满16岁,他书念不好,手艺也学不好,倒是厨房的活儿无师自通。八十年代,个体经营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时,韩老大向合作社租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他四处卖摊饼的小生意。不久合作社解散,这辆车子便成了老吉家的客货车了。

以往父亲回老家看望祖父,都是韩老大骑三轮车到火车站接应,一边等候一边卖摊饼;只有吉祥8岁那年跟父母一起回来,韩老大是骑着空车到站场边上等着的',那时候火车站很小,乱糟糟地让人感觉不安。

一眨眼过去,这回吉祥代替生病的父亲回来看望祖父,火车站和小城的一切都变得规整了;然而韩老大还是骑着一辆三轮车,只要客栈的事务一妥当,便四处去卖他的招牌摊饼,很多时候是边走边卖边送的。

在韩老大的意识里,总觉得在城里的某个角落,或是郊外的一棵树下,正好有人需要一块饼,一块让身心温暖起来的饼。

(选自《天池小小说》)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招牌上方的红纸、为吉祥做摊饼、客货车上“老吉家"的字样,都表现了韩老大朴实、憨厚的个性特征。

B、韩老大头脑灵活,他不仅继承了养父的手艺,还顺应时代变化,利用自身优势,投身个体创业的大潮。

C、这篇小说叙事使用全知视角,展现韩老大与吉祥家的渊源;同时使用有限视角,表现人物的当下感受。

D、本文对环境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在对比中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

8、小说为何在叙述吉祥回乡的故事时多处穿插韩老大与吉家的渊源?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饼”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道具”。请结合全文简析其意蕴。(6分)

参考答案

7、B(“继承了养父的手艺”错,原文是“他书念不好,手艺也学不好,倒是厨房的语儿无师自通”)

8、(1)补充说明故事的背景,使韩老大对吉家人的亲近、感恩显得更真实、自然;(2)刻画了韩老大的成长过程,突出其头脑灵活、懂得感恩的特征;(3)避免故事的平铺直叙,使情节更加曲折有致耐人寻味,吉祥祖父收养韩老大,韩老大长大后反哺吉家,他们之网的渊源蕴含着歌颂人间真情与感恩之心的主旨。(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9、(1)饼是悲铜情怀的象征,祖父通过眼神,对幼年韩老大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拿出吃剩的杂粮饼给他吃,展现了祖父对处于艰难中的孩童的悲悯之心(2)饼是亲情的象征。韩老大虽然是收养的孩子,但与吉家毫无隔阂。面对远道而来的吉样,他没有太多言语,而是用摊饼这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亲人间的关怀:(3)饼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韩老大紧跟时代潮流,在改革开放初期租车卖摊饼,从而致富,饼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饼是感恩之心的象征。多年以后,韩老大生活富裕,但仍旧骑三轮车卖饼,是因为他总觉得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有人需要一块饼温暖身心。这是对当年吉祥祖父善举的一种感恩与回馈----将这种美好情怀继续传递下去。(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篇10:《韩湟节选》阅读及答案

《韩湟(节选)》阅读及答案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时盗杀富平令韦当,贼隶北军,鱼朝恩私其凶,奏原死,滉执处,卒伏辜。

自至德军兴,所在赋税无艺,帑司给输亁隐。滉检制吏下及四方输将,犯者痛拫以法。会岁数稔,兵革少息,故储积谷帛稍丰实。然覆治案牍,深文钩剥,人亦咨怨。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方是时,潦败河中盐池,滉奏池产瑞盐。帝疑,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又遣官分察境内,罪涉疑似必诛,一判辄数十人,下皆愁怖。

滉虽宰相子,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取庇风雨。门当列戟,以父时第门不忍坏,乃不请。堂先无挟庑,弟洄稍增补之,滉见即彻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若摧圮,缮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洁疾恶,不为家人资产。自始仕至将相,乘五马,无不终枥下。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奏原死 原:宽容 B.所在赋税无艺 艺:限度

C.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 廉:访查 D.用年少者 用:因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盗贼杀害了富平令韦当,鱼朝恩为杀人者求情,但是韩滉坚持论处,盗贼最终伏罪,说明韩滉耿直的一面。

B.黎干向上报告水灾后农田受损情况,韩滉担心自己因失责被贬而坚持说表奏不实,可见他并不关心百姓的.生活。

C.韩滉执法有时过于严苛,境内只要有疑似犯罪的必定诛杀,一判往往有数十人被杀,因此他部下都心怀忧愁恐惧。

D.韩滉生性节俭,衣裘被褥,十年一换。所住居室正堂原先没有廊宇,弟弟韩洄略加增补,韩滉一见立即拆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县令,所

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代宗皇帝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D 7.B

8.(1)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2分,“句式”、“所以”各1分),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1分),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1分)?

(2)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2分),(他)便禁止杀牛(1分),来杜绝他们的图谋(1分)。

9.体恤百姓;为政谨慎;治官严格。(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篇11:寄远阅读答案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韩凭夫妇》阅读答案及译文

2.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

3.伤仲永阅读答案

4.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赏析

5.《史记·韩长孺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6.韩棱字伯师阅读答案及译文

7.纸船寄母亲阅读答案

8.《寄衣曲》阅读答案

9.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10.班超字仲升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