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2022-06-20 09:15: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iz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篇1:《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④,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

⑵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

⑶取而疾走(走 )

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名 )

11.翻译(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2分)B

10.(4分)(1)通“攀”,牵,引 (2)相当,相称 (3)跑 (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

11.(4分)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12.(5分)(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2分,每处1分)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

(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篇2:《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20-23题。(14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节选自 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 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20.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2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

(3)取而疾走 (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文: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译文:

23.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2分)

答:

篇3:《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篇4:《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世隶耕 隶___________

②父异焉 异___________

③或以钱币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见之

B、复:复到舅家 唧唧复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学

D、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本文对人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附属,隶属(2)感到惊异(3)有的人(4)通“攀”,牵,拉

2、B

3、①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做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4、C

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意同即可)

篇5:《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1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1】B、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1】(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C都是代词,代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6:《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小题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②通“攀”,牵,引;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小题1】略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篇7:《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一、填空(请用原文):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二、问答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是哪句话?

答:泯然众人矣。

3.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答: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什么?

答:不使学。

5.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篇8:《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10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仲永之通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或以钱币乞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C.又七年,还自扬州/自以为大有所益D.于舅家见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题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乙】文中吕蒙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吕蒙对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而方仲永天资聪明却因其父的“不使学”以致“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都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的叙述以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段,按照时间的顺序结为一体。详写第一个片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显的情景,明确指出方仲永的前途无量。

B.两篇文章对人物方仲永、吕蒙的描写,都采取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C.【乙】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D.【乙】文孙权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又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真可谓之善劝。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请方仲永题诗。

小题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

小题4:A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之”的/在句中起协调作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中“自”从/自己;D项“见”看见/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译述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奇”、“稍稍”、“宾客”、 “乞”的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对快速筛选文章内容能力的考查,因为是课内文言文,做了大量的训练,所以此题很简单,但要注意必须用文章的原句回答。

小题4:

试题分析:将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一一比对,逐项分析。《伤仲永》用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对于“明确指出方仲永的前途无量”在文章的第一个片段中没有依据。

篇9:《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36分)

㈠伤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传一乡秀才观之( )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小题2】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3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全 完成 把…..当做宾客 通攀 牵、引

【小题1】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小题1】ABC DEF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篇10:《伤仲永》阅读答案

为了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课后练习频道为您搜集了伤仲永阅读答案,供您在阅读完成后参考!

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相关文章:

1.伤仲永阅读答案

2.《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3.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4.《陈际泰传》原文及翻译

5.新课标伤仲永翻译

6.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短

7.《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8.《伤仲永》阅读原文及解析

9.伤仲永说课稿

10.伤仲永教案

下载word文档
《《伤仲永》《陈际泰》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